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藻(Dunaliella SP.),是我国分离培养的海水单胞藻类中的一种,是一种嗜盐性强、并能游动的海产团藻类,也是刺参幼体(耳状幼体、樽形幼体)最喜食的优良饵料。每年在海参人工育苗盛期(7月中上旬-8月末),及海参幼体大量摄食的时候,由于受高温影响,各种大小类型的敌害生物开始大量繁生,  相似文献   

2.
许红  梁鹏 《河北渔业》2014,(7):56-56
<正>单细胞藻类与水产养殖息息相关,单细胞是鱼、虾、蟹、贝类等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水产养殖以及育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人多年从事贝类育苗、海参育苗工作,下面对贝类育苗、海参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常用种类和培养方法做如下介绍。1常用种类贝类育苗中常用种类较多,有小球藻、塔胞藻、扁藻、金藻(等鞭金藻和叉变金藻)、硅藻(新月菱形藻);海参育苗中常用种类有盐藻、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以上几种藻类对温度、盐度、光照有  相似文献   

3.
浅谈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及在海水育苗中的不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类搭配在育苗生产中,幼体成长的好坏与饵料的营养直接相关。而多种饵料混合投喂是解决营养全面的最佳途径。如鲍的人工育苗中,在提供适量的底栖硅藻的同时,投喂含大量蛋白质的人工合成饵料以促进生长,而人工合成饵料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单胞藻,如螺旋藻、海泥中的底栖硅藻等;海参育苗已见的最佳投饵方法就是角毛藻、盐藻混和投喂,尽管使用其一甚至小新月菱形藻也能出苗,但受营养及培养条件(主要是施肥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海参繁育及养殖中,生物饵料的培养必不可少。生物饵料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必需氨基酸,且养殖动物喜食、容易消化吸收。黄河三角洲海参的育苗一般采用常温育苗技术,培育生物饵料从4月上旬开始进行,一般需要培育小新月菱形藻、角毛藻、盐藻。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6.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引入扁藻和小球藻于锯缘青蟹幼体育苗环境中,定期测定水体中主要的水质因子和幼体成活数量,研究微藻生态调控对育苗水环境及幼体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扁藻和小球藻能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并有效提高锯缘青蟹幼体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4,10×10~4,15×10~4,20×10~4 cell/ml;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4、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 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魏国重  裴光富 《水产科学》2007,26(3):173-174
单胞藻在海水动物育苗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如何培养出纯度高、密度高、细菌少、生长鲜嫩的藻类,直接关系到海水动物育苗的质量和产量。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在自然海水中分布广泛,是引起海水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同时也是海水动物幼体的主要饵料,是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梭子蟹(Portunus trituuberculatus)和青蟹(Scylla)涵状幼体的适宜开口饵料。骨条藻营养丰富,对幼体生长、发育和变态起重要作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对虾幼体进入溞状幼体三期以后,饵料成了育苗的关键,因此,培养一种小型的动物性饵料,就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用褶皱臂尾轮虫培养对虾幼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培养褶皱臂尾轮虫(以下简称轮虫)的方法介绍如下:首先要培养好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单胞藻的扁藻、盐藻、小球藻等绿藻是轮虫的主要饵料,以扁藻为最好。当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我们在有上列几种藻种的土池里进行肥水繁殖,施氮肥10ppm(未施磷肥)、在4日30日到5月18日间共施肥4次,同时也施少量人粪。  相似文献   

12.
单细胞藻类是多种水生动物幼体时期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在对虾、河蟹、海参、扇贝等人工育苗生产中均有应用。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开放式培养方法,所需接种量大,培养周期长,易污染,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新发展的几种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培养方法,繁殖速度快,藻液浓度高,但设备较复杂。笔者曾结合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生产,采用简易半封闭式培养设施进行了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的实验室驯化品系“小硅藻”的不同充气量、不同接种密度、不同容量的培养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牟氏角毛藻属于硅藻门、中心藻纲、盒形藻目、角毛藻科、角毛藻属,细胞较小,多为5~7微米,大部分呈单细胞,有时2~3个细胞组成链状,属耐高温种类,适合夏季培养,是双壳贝类、海胆、海参、甲壳类等幼体的优质饵料。目前,牟氏角毛藻和海链藻在南美白对虾育苗的育苗过程中被广泛用作开口饵料,但当前在生产上培养该微藻所采用的营养盐五花八门,加之培养设施多为开放式的水泥池,存在着易受污  相似文献   

14.
浮游单细胞藻是多数海产经济动物幼体的饵料,在动物育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主要是围绕单细胞藻的培养进行研究,而对其生产管理的研究则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动物育苗的迅速发展,如何组织好单细胞藻的生产,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现对单细胞藻生产商品化的问题提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罗氏沼虾育苗池进行pH值、氨氮、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水质指标的测定和比较,探讨菌藻联合处理对罗氏沼虾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菌藻对育苗水体中pH值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幼体的发育,菌藻能明显抑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提高幼体变态率.  相似文献   

16.
在高温期培养湛江叉鞭金藻防治敌害生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成有  唐政忠 《水产科学》1993,12(12):16-17
在海珍品人工育苗的过程中,通过人工途径培养生物饵料做为海珍品幼体的食物已非常普遍,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年实践证明.在诸多生物饵料中,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 Hu.Var.sp.)是海珍品幼体培育阶段最佳开口饵料,也是辽宁沿海各育苗单位多年传统使用的主要生物饵料。但是,由于叉鞭金藻在培养过程中难度较大,尤其是  相似文献   

17.
采用7种单胞藻饲育杂交海胆浮游幼体以研究其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简单角刺藻是最佳的饵料品种,牟 氏角毛藻稍次之,再次分别为:盐藻,湛江叉鞭金藻。而小新月菱形藻,扁藻,小球藻均不适合作为杂交海胆浮游幼体的 饵料。对优选出的几种饵料进行混合投喂时,则以简单角刺藻与盐藻混合的饵料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糙海参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糙海参育苗技术,研究描述了糙海参从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在显微镜下测定了受精卵、胚胎和幼体的大小,确定了糙海参胚胎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通过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其受精率为90%以上。糙海参胚胎和幼体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旋转囊胚期、原肠期、初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和稚参等阶段;在平均水温29℃,平均盐度34条件下,糙海参受精卵经3 h发育形成囊胚,4 h进入旋转囊胚期,5 h进入原肠期,19 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过7 d的生长与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15天变态为稚参。观察发现,多精入卵现象则会导致胚胎发育不正常,最终使胚胎发育停止并死亡。在糙海参幼体发育过程中,大耳状幼体期幼虫臂的大小及其球状体的形成均可作为判断其幼体发育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幼虫臂越大,球状体出现率越高,其幼虫的变态率和成活率也越高。对比发现,位于糙海参尾部的突出结构——尾突,为仿刺参和新西兰刺参所没有,这一结构差异同时导致了其骨片位置也不同;并且,糙海参胚胎和幼体与其他种类的海参在发育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为我国暖温带多年生种类,属褐藻门、马尾藻属,不仅是海参育苗和养殖的理想饵料,还具有较高的工业、营养和药用价值。由于海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鼠尾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囚此人们开始无节制地在自然海区采挖,这一做法近年来愈演愈烈,以至于明显地危及鼠尾藻种群的生存,因此当前迫切的任务就是解决鼠尾藻的苗种问题。笔者在威海对鼠尾藻的繁殖及育苗工作做了初步研究,现将育苗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大多数种类的水产经济动物的人工育苗在缺乏控温的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其幼体的饵料——单细胞藻类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却可以周年生产,以满足水产动物不同时期育苗阶段的需求量。为了提高单细胞藻类培养设备的利用率,充分满足水产经济动物苗种生产的需要,解决一些研究项目(如海参、河蟹、扇贝等)人工育苗期间饵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于1981年10月——1982年3月,进行了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的冬季室内培养、浓缩后储存的小型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