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牛慢性子宫内膜炎是以患牛从阴门不断流出赤白色或黄白色带腥臭味黏液,并黏附着尾根、臀部形成干痂为特征的产后感染疾病。1病原该病常为混合感染,其中葡萄球菌感染占50%,大肠杆菌感染占15%,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占5%,其次是变形杆菌、棒状杆菌和其他菌。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类立克次体自然感染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从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3月对导致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大规模死亡的可疑病原进行了系统调查 ,在栉孔扇贝体内发现 1种细胞内寄生原核生物。根据该原核生物超微形态结构及所形成的包涵体形态特征及染色性质分析 ,初步确定为类立克次体 (Rickettsia likeorganisms ,RLO)。该RLO大小为 (3.6 2 3± 1.4 35 ) μm× (1.343± 0 .32 6 ) μm (n =4 5 ) ,主要寄生在栉孔扇贝的鳃、消化腺的上皮组织中。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水温及栉孔扇贝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人工感染试验证明 ,RLO可引起栉孔扇贝感染 ,但不形成大面积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本研究表明 ,RLO对栉孔扇贝不具明显的致病性 ,不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用3种鱼类致病性细菌(嗜水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在不同密度下对鳊和鲤进行人工接种感染和自然感染,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外部条件(温度、pH)下,鲤的抗病性强于鳊,其总的死亡率比鳊鱼低36.7%;人工感染比自然感染更能迅速使鱼致病,在48 h内,2种鱼人工感染组的死亡率均比自然感染组的死亡率高;受伤鲤比健康鲤更容易染病,其死亡率(66.7%)远远高于健康鱼(40.7%)。鲤和鳊感染同种菌后表现的症状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鲤浮肿病毒的感染方式及在锦鲤各组织器官中的动态分布,在水温20~22℃,溶解氧7~8mg/L试验条件下,采用注射、浸泡、划伤后浸泡3种方式人工感染锦鲤,观察了试验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检测了鲤浮肿病毒在感染鱼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存在情况,探讨了主要被感染组织的病理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注射、浸泡、划伤后浸泡3种方式均可导致健康锦鲤感染该病毒,病鱼出现昏睡、烂鳃、凹眼等症状,累积死亡率35%~88%。锦鲤感染该病毒后至少有3d的潜伏期,随后病毒在鳃组织中大量增殖,至7d达到高峰,病毒量314.8个/ng,之后病毒量开始逐渐下降,至12d在鳃组织中检测不出病毒。鲤浮肿病毒在肾、肝、脑、肌肉和脾中存在的时间较短且病毒量较低,在血液和肠道中未检出。结合鳃组织病理切片可知,鳃为该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本研究结果为鲤浮肿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含3×103拷贝·g^-1、6×1062拷贝·g^-1和2×10^2拷贝·g^-1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粗提液和PBS液(对照)注射感染病毒携带量约1×10^5拷贝·g^-1的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分别于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1小时、第3小时、第6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第48小时、第72小时取样,研究了WSSV感染对斑节对虾血清内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感染浓度下ACP、AKP、SOD活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的趋势,其中SOD活性后期水平显著高于初期;PO、POD活性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随后下降最后上升的趋势,但PO后期活性水平与初期相当,而POD后期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初期。各免疫相关酶的反应强度与WSSV的感染浓度存在一定关系,除ACP外其余4种酶的活性变化均以6×10^2拷贝·mL^-1浓度组最为敏感。PBS组5种免疫酶活性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3种WSSV浓度感染组。  相似文献   

6.
7.
李瑞强 《畜禽业》2018,(3):94-95
母猪生殖系统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对母猪的繁殖性能造成影响,经济损失较大;常见的感染原因有授精操作污染,产后感染,胚胎自溶性感染,助产过程感染和自身感染等;防止该病发生需要针对性采取措施,同时加强母猪群和人员的管理,提升母猪群整体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才能将该病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对虾“红眼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回接感染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白斑症病毒在日本对虾体内的感染增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战文斌 《水产学报》1999,23(3):278-282
用投喂患白斑症病毒病的虾组织人工感染日本对虾稚虾,每日取样,整虾冰冻切片,单克隆抗体的荧光抗体方法,原位观察病毒在虾体内的感染增殖,结果表明:感染后三天内,在感染虾的各组织器官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病毒感染的阳性细胞,每四天首先在鳃丝腔内的小量血细胞观察到病毒感染;第五天除血细胞外同时在血窦,鳃上皮组织,皮下组织内观察到,第六天进而在心脏,胃上皮组织内观察到:第七天进一步又在淋巴器官,中肠内观察到,八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探讨刺参“腐皮综合症”的病因和防治方法,进一步试验这种病害现象是否由病害细菌感染所致,病害细菌对健康刺参和受伤刺参的感染情况如何,有益微生物制剂对刺参感染是否有抑制和防治作用,我们于2004年6月25日~8月5日进行了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7,(8):32-33
当前规模化猪场和农村散养猪的疫病更为复杂,部分老病继续肆虐,新病不断袭击,并且是多病原体并发或继发。在临床诊断中必须抓住各种疾病的发病特点、症状和病理特征,才能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4种饵料投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用投喂感染的方法人工感染WSSV。测定体长、体重以及各组的攻毒存活率,实验周期15d。ANOVA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鲜活卤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实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量最小;投喂鱼肉组体长增长慢于投喂蛤蜊肉组,而体重的增长快于投喂蛤蜊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卤虫成体和投喂鱼肉两组的攻毒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投喂配合饵料和蛤蜊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卤虫组和投喂鱼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组和蛤蜊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表明,人工感染前的中国对虾幼虾少数携带WSSV,人工感染后全部个体检测到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虾Penaeusjapanicus受弧菌感染的发病情况与感染剂量、温度条件的关系邓欢王年斌安育新(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日本对虾弧菌感染温度细菌,尤其是弧菌属的若干种是养殖对虾病原体中的主要类群之一。近年来对虾暴发性流...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进行鲍人工感染弧菌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说明:使用鲍防病配合饲料对于防治养殖鲍弧菌病效果显著。并从东山养鲍场患病的九孔鲍体上分离到一种致病菌,经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7,(11)
猪圆环病毒感染是由猪圆环病毒Ⅱ型引起的一种机体很多系统生理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分: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性传染性震颤等,同时由于严重的免疫抑制,容易导致继发感染或其他并发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17,(11):81-82
对一犬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的病例进行介绍。病例是阿拉斯加犬一只,2个多月,体重1.8 kg,经过粪便检查见其球虫卵囊、钩虫卵及贾第鞭毛虫虫体,故诊断为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应用甲硝唑配合消炎止泻止血药物和提高免疫力制剂静脉注射连续4 d,治疗后恢复健康,讨论该犬的发病原因和预防机制,为更好服务于宠物犬做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就一起典型猪瘟病毒和圆环病毒Ⅱ型混合感染病例,阐述其发病经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提出详细诊疗过程,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1年7月中旬,广西南宁市某奶牛场洪灾后奶牛暴发了以呼吸音、鼻流浆液性、粘液性、脓性分泌物等为主的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发病率达46.9%,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治疗的办法,选用敏感的丁胺卡那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钠及中药半夏、麻黄、杏仁、陈皮、黄连、黄芩、鱼腥草等进行治疗,至2001年8月1日,治愈率达74%,有效地控制了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