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探讨牛粪化肥最优配比条件下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Y-OL(70%化肥+30%牛粪-黑麦草-水稻)、Y-OV(70%化肥+30%牛粪-紫花苕-水稻)、Y-ON(70%化肥+30%牛粪-冬闲-水稻)3种轮作处理,以C-ON(100%化肥-冬闲-水稻)为对照,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产量及稻田田面水、下渗水、径流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田面水TN浓度在施穗肥后第2 d达到峰值,TP浓度在施基肥第2 d达到峰值,且最高值均出现在Y-ON处理; C-ON和Y-ON处理下渗水TN浓度在施基肥第2 d出现峰值,Y-OL和Y-OV处理下渗水TN浓度在施穗肥后第2 d出现峰值,在整个水稻生育期Y-OV处理下渗水TP浓度整体低于其他处理;不同处理间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无显著差异,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与降雨量极显著相关,且降雨量最大时,各处理TN径流流失量占径流流失总量的70.24%~73.42%,TP径流流失量占径流流失总量的35.12%~42.42%; Y-OV、Y-OL、Y-ON处理TN总流失量与C-ON相比分别降低43.92%、25.21%、35.74%,Y-OL、Y-ON处理TP总流失量与C-ON相比分别显著上升66.67%、13.13%,Y-OV处理TP总流失量与C-ON无显著差异; Y-OV、Y-OL、Y-ON各处理水稻产量与C-ON相比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70%化肥+30%牛粪施肥条件下,紫花苕-水稻的轮作方式可保证水稻产量,有效降低下渗水和径流中氮素流失量且维持较低水平的磷素流失量,是一种有效减少氮磷面源污染、增加土地利用效率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喀斯特丘陵山区典型水稻土白鳝泥田防治氮磷污染施肥管理提供依据,通过设置长期定位监测点,2017-2019年比较了一季中稻模式下667m~2施尿素15kg+钙镁磷肥30kg+氯化钾4.5kg处理(CK)、尿素12.5kg+钙镁磷肥20kg+氯化钾8kg处理(KF)、尿素12.5kg+钙镁磷肥20kg+氯化钾8kg+稻草100%粉碎还田处理(BMP)的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与稻谷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3年平均是BMP处理较CK处理少0.028 5kg/667m~2、KF处理较CK处理少0.025 5kg/667m~2、BMP处理较KF处理少0.003 0kg/667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总磷流失量3年平均是BMP处理较CK处理少0.002 6kg/667m~2,KF处理较CK处理少0.006 1kg/667m~2,BMP处理较KF处理多0.003 5kg/667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稻谷产量3年平均是BMP处理较CK处理多58.4kg/667m~2,KF处理较CK处理多39.2kg/667m~2,BMP处理较KF处理多19.2kg/667m~2,BMP处理与CK处理差异显著、与KF处理差异不显著,KF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认为白鳝泥田一季中稻种植,在当地常规施肥水平下,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配以稻草粉碎还田,不但可维持较高稻谷产量,还可一定程度降低氮磷流失量,是既能保证粮食安全又能减少面源污染可采用的一种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不同土壤管理对茶园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为茶园管理提供基础,在千岛湖地区的茶园中分别设置了常规施肥(CF)、50%有机肥替代化肥(COF)、在CF基础上施用调理剂(CFC)、在CF基础上覆盖稻草(CFM)等 4个处理3次重复的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动态监测了不同处理的径流量、径流水中氮、磷浓度并计算氮、磷流失量。结果表明,茶园地表径流量介于1 049.3~1 417.3 m3·hm-2,稻草覆盖显著降低了茶园地表径流量的25.4%~26.0%(P < 0.05);茶园地表氮、磷径流损失量介于1.48~2.23 kg·hm-2,0.39~0.54 kg·hm-2,与CF相比,COF、CFC和CFM处理的氮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4.8%、11.1%和33.9%,磷流失量分别降低了26.5%、24.8%和29.8%;径流水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与地表径流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 < 0.01),相关系数介于﹣0.55~﹣0.75。为降低茶园氮磷面源污染流失风险,今后在茶园土壤管理中可优先推广稻草覆盖措施。  相似文献   

4.
云南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定位监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4**和R=0.5297**.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及氮磷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不施肥条件下,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大,优化施肥、揭膜、横坡垄作及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能降低氮、磷流失量,尤其是横坡垄作种植,相对于顺坡垄作氮、磷流失总量降低了2/3左有.不同处理之间径流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农业措施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量而影响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的多少.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N占TN比例年均为24.58%,TDP占TP的比例年均为7%,TN流失量是TP的3倍左右;优化施肥和揭膜条件下可溶性氮磷所占比例增加,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降低.在可溶性氮素中,NO3-N、NH3-N占TN的比例年均分别为8.41%、12.65%,但是2009、2010年NH3-N均小于NO3-N.因此,关于坡耕地地表径流不同流失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研究结果不确定,且年际之间差异较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对红壤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方红壤坡耕地油菜-玉米轮作模式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机制,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坡耕地顺坡垄作(CK)、横坡垄作(T1)、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2)、顺坡垄作+秸秆覆盖(T3)4个处理模式连续2 a对坡耕地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量与氮磷流失总量均呈现出CK>T3>T1>T2,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坡耕地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其中T2处理对控制地表径流及氮磷损失的效果最好,较其他处理分别降低地表径流量、氮和磷流失总量24.46%~74.90%、39.60%~86.37%和36.84%~79.66%;坡耕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为主,不同处理下径流液中全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对减少坡耕地土壤氮、磷素损失效果最好,观测期内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42%和21.98%。研究表明,在南方红壤坡耕地上推广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降低氮磷径流损失风险、提高红壤坡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对巢湖地区油菜-水稻两熟制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为源头控制巢湖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小区实验,设置无秸秆+无施肥(CK)、常规施肥(F)、秸秆还田+常规施肥(SF)和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15%(SDF)4个处理。通过测定油菜-水稻轮作下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和流失量,油菜水稻作物收获时土壤养分、作物氮磷养分吸收和产量,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养分流失规律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化肥降低了农田径流中氮的质量浓度,增加了磷的质量浓度。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总氮(TN)平均质量浓度减少15.6%和26.0%,总磷(TP)增加12.5%和8.1%。SF、SDF处理降低了油菜-水稻轮作农田氮磷流失量。2017—2019年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径流TN、TP的流失量分别为11.9—26.7、1.3—2.8和15.6—27.0和0.8—2.0 kg·hm-2,较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TN显著降低18.4%—29.7%和21.9%—28.1%,TP流失量则降低1.3%—4.0%和1.0%—6.6%。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短期内均能够降低土壤pH值,与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平均含量增幅分别6.2%、8.4%、27.3%、19.5%、5.0%和7.0%、10.9%、17.7%、7.5%、5.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提高作物地上部氮磷累积量。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地上部作物氮素、磷素累积量均值分别为105.0、20.4和134.3、36.7 kg·hm-2,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氮素累积量增加28.9%和7.8%,磷素增加12.1%和5.9%。秸秆还田提高了油菜-水稻轮作的周年产量,其中SF较F处理显著提高7.8%(2017年)和6.4%(2019年)。【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氮磷流失负荷。  相似文献   

7.
生草栽培方式对坡地果园氮磷流失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自然生草和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下人工生草的栽培方式对果园土壤流失量、径流量及氮磷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处理均可极显著降低果园径流总氮、可溶性总氮、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及流失量,且自然生草与人工生草处理问的差异显著,而不同施肥水平下人工生草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2)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处理均可极显著降低果园径流总磷和可溶性磷的含量,不同施肥水平下人工生草处理均可极显著降低径流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流失量,且低、中、高肥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3)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处理的土壤流失量分别只有清耕处理(对照)的2.44%-2.96%和13.26%,均可极显著降低土壤流失量,人工生草处理的保土效果不同施肥水平间的差异不显著;(4)人工生草处理对于减少坡地果园的水土和养分流失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效果,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处理的全年径流量,土壤流失量,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538.91m3·hm-1·a-1、22.7t·km-2·a-1、1.36kg·hm-2·a-1和0.18kg·hm-2·a-1。  相似文献   

8.
洱海流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洱海流域水稻种植的合理施肥模式,减少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化肥减量20%处理(T1)总氮径流流失量无显著差异,有机肥替代处理(T2~T5)总氮径流流失量降低31.6%~40.4%,缓控释肥处理(T6)总氮径流流失量降低15.7%;与CF处理相比,T1、T2和T6处理总磷径流流失量无显著差异,T3和T5处理总磷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23.3%和17.4%,T4处理总磷流失量增加57.0%。与CF处理相比,T6处理和T1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T2~T5处理籽粒产量降低11.8%~42.9%;与T1处理相比,T5和T3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与CF处理相比,T1、T6和T4处理秸秆产量无显著差异,T2、T3和T5处理秸秆产量分别降低15.5%、16.0%和36.0%。综合考虑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径流流失量和水稻产量等因素,化肥减量(T1)、有机无机配施(T3和T5)和缓控释肥(T6)处理是可供选择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鄱阳湖生态区赣北棉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探究氮肥减施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氮磷流失的影响,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连续4年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暴雨主要出现在5~7月,该时期为径流发生的高风险期;棉田总氮和总磷年度累积流失量分别为7.59~22.49 kg·hm-2和0.43~1.61 kg·hm-2,地表径流以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为主,硝态氮是无机氮流失的主要成分。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呈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20%基础上配施部分(10%)有机肥的施肥措施有利于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径流系数、减少氮流失,且对磷的流失和棉花产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原位监测,研究了节肥控污施肥与习惯施肥两种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形态特征及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地表径流主要受降雨驱动,当降雨量大于24.4 mm时产生地表径流;氮磷径流流失量主要与径流中氮磷浓度相关; NH_4+-N和悬浮颗粒结合态磷分别是氮、磷流失中比重最大的形态;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全稻季的TN、TP、NH_4+-N和悬浮颗粒结合态磷分别是氮、磷流失中比重最大的形态;节肥控污施肥模式全稻季的TN、TP、NH_4+-N、NO_3+-N、NO_3--N的流失量及氮磷流失系数均较常规施肥模式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移栽时期和追肥时期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以移栽时期、追肥时期二因素进行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烤烟生长发育、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烤后烟叶物理特性和经济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期的推迟,大田生育期逐渐缩短。随着追肥时间的提前,各处理生育期相应缩短;适期早栽和追肥前移对烤烟品质的提高有积极影响,烟叶的物理性状以提前10 d膜下井窖式深栽+移栽之后30 d内完成氮素追肥和提前10 d膜下井窖式深栽+移栽之后25 d内完成氮素追肥最适宜;各处理产量差异不大,产值、均价、上等烟和中上等烟比例均随着移栽时期和追肥时期的提前而增大,提前10 d膜下井窖式深栽+移栽之后30 d内完成氮素追肥的栽培组合最适宜当地的烤烟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核心技术品种豫豆25号为材料,从3月31日至7月30日每逢10播种一期,共13个播期。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大豆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构成产量的各因素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从而产量也随之降低。产量以4月10日播期最高,为4170.0kg/hm2,以7月20日播期最低,为1870.0kg/hm2。平均日积累量则以正常播期6月10日最高,为32.26kg/(hm2·d)。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蓝莓物候期,分析了蓝莓物候期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化学措施等病虫害具体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光照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蚕幼虫与茧(蛹)期,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幼虫体表与茧(蛹)层表面光照为130 lx的条件下,采用3种不同的光照时间,即16h(L)×8h(D)、12h(L)×12h(D)、8h(L)×16h(D),研究了光照对天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h(L)×12h(D)区组,全龄期经过37 d 19 h;幼虫发病率17.0%;茧(蛹)期经过时间短,成虫羽化率高,整齐,集中;结茧率83%;绿色、浅绿色茧,黄色、浅黄色茧分别为45.6%和54.4%,阴阳茧率为9.5%;茧层率为8.72%。  相似文献   

15.
对于开花植物来说,生长发育进程、花器官的形成以及适时的完成开花是植物生存与种族延续的基础。对miR172及其靶基因调控植物开花与生长发育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miR172及其靶基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包括植物开花和发育转型在内的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及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区域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如何以新的视觉认识和发挥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加快区域发展和高校“双赢”的前提。从6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苹果树各生育阶段的各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及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8.
箱式气调保鲜对蓝莓果实贮藏期及货架期品质生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丹  韩英群  郝义 《西北农业学报》2016,25(12):1829-1836
以‘北陆’和‘伯克利’2个蓝莓品种为试材,在0℃±0.5℃下采用气调保鲜箱进行贮藏,分析果实贮藏期及贮藏后货架5d后果实品质生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调保鲜箱可降低蓝莓果实贮藏微环境中O2体积分数,提高CO2体积分数,蓝莓贮藏及贮藏后货架期间果实硬度、可滴定酸、维生素C质量分数不断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先上升后下降,坏果率不断升高,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均出现不止一次活性高峰。‘伯克利’蓝莓贮藏性好于‘北陆’,‘北陆’蓝莓最长冷库气调箱贮藏期为84d,货架5d果实最长贮藏期为63d,‘伯克利’蓝莓最长冷库气调箱贮藏期为105d,货架5d果实最长贮藏期为84d。  相似文献   

19.
王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0894-10895
[目的]为确定澜沧县烤烟最佳移栽期。[方法]设置3个移栽期(4月20日、4月30日、5月10日),调查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果]4月20日移栽生育期最长,有利于烟株根系生长,可促进烟株地上部分的生长,田间农艺性状较好,并可促进烟叶内在化合物的合成,烟叶产量得到提高。另外,4月20日移栽由于生长期更长,烟株更加健壮,病害相对较轻;由于移栽时间早,成熟时间相对较早,能够避开部分后期雨水天气,减少后期病害;前期花叶病发病少,后期能有效减少赤星病的发生。[结论]在适宜的时间内,提前移栽能够提高烟叶产量及内在品质。澜沧县地区烤烟适宜的移栽时间为4月20日左右。  相似文献   

20.
阿克苏市4个枣品种物候特性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不同枣品种在干旱绿洲灌溉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为不同时期栽培管理措施和科学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阿克苏市主栽的灰枣、骏枣、赞皇大枣和冬枣的主要物候特性进行定期定株观测、记载和对比分析.[结果](1)从萌芽至果实成熟,历时天数最长的是赞皇大枣(164d),最短的是骏枣(156 d);(2)各品种的同一物候期相差2~3d,灰枣的盛花期较其它品种延长10 d左右;(3)果实发育时间最长的为赞皇枣(115 d),最短的为灰枣(107d);(4)6月上、中旬至7月中、下旬是枣树落花、落果高峰期,平均落花率达55.81;,其中落花最高为赞皇大枣(64.28;),最低为灰枣(50.00;),两者相差近15;;平均落果率为85.93;,最高为赞皇大枣(94.12;),最低为灰枣(77.78;);(5)冬枣、骏枣和赞皇大枣盛花期时气温是23~24℃,灰枣在25℃;结果期所需气温大致相同,达到25℃即可.[结论]4个枣品种的萌芽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和落花落果率存在差异,确定不同品种最佳适生栽培区时应考虑品种间的物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