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西藏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现状,2019—2020年在牦牛养殖较为集中的5个乡镇,采集存栏2 000头以上的2个养殖场以及存栏30头以上的56个牧户未免疫牦牛血清1 124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牛巴氏杆菌血清抗体检测,并使用R软件对不同年龄、性别、饲养方式牦牛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个体阳性率为11.57%(130/1124),群体阳性率为89.66%(52/58);养殖场牦牛个体阳性率(12.96%)与牧户(10.92%)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公牦牛个体阳性率(10.07%)与母牦牛(12.45%)无统计学差异(P 0.05);3岁以下牦牛个体阳性率(5.08%)与6岁以上牦牛(22.81%)有统计学差异(P 0.01,OR=5.52)。结果表明,巴氏杆菌病在该县牦牛群中流行普遍,无养殖模式和性别差异,但老龄牦牛感染率较高。结果提示,当雄县需要加强牦牛饲养管理和巴氏杆菌疫苗免疫,及时淘汰老龄牦牛。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甘肃省甘南玛曲县牦牛衣原体感染情况并分析影响其感染的因素,试验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检测了该地区的610份牦牛血清,并应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对影响牦牛衣原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牦牛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25.08%,季节、性别和年龄对牦牛衣原体感染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P<0.05),胎次对母牦牛衣原体感染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甘肃省甘南玛曲地区牦牛衣原体感染率较高,因此应对本地区的衣原体病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确保人类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国内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的主要荚膜群及脂多糖基因型,建立了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Pm)及其A、B荚膜群的三重PCR(PmAB-3PCR)以及检测3个脂多糖基因型的三重PCR(LPS-3PCR)方法,检验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用感染Pm小鼠的组织和人工污染Pm的牛鼻拭子样品进行了临床模拟检验,并对30株P m进行了PCR检测和传统血清学分型比较。结果显示:PmAB-3PCR特异性好,PmAB-3PCR和LPS-3PCR的DNA检测限分别为10~100 pg和1 ng,二者对菌液的检测限分别为200~2000 CFU和2000~20000 CFU。模拟临床样品PmAB-3PCR检测结果与细菌分离结果100%一致。PmAB-3PCR与琼扩试验的符合率为84%,二者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72%,差异不显著(P>0.05);LPS-3PCR与琼扩试验的符合率为60%,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90%和50%,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建立的两组三重PCR方法准确高效且重复性好,可取代常规血清学方法用于国内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流调和疫苗株筛选。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青藏高原4个省区牦牛轮状病毒(R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双抗原一步夹心ELISA法,对2014-2019年采集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的630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了R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630份青藏高原牦牛RV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8.57%(117/630),西藏地区牦牛RV抗体阳性率与其他地区相比较高;2014-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牦牛RV血清抗体年阳性率分别为37.78%、7.62%、17.14%、14.17%、15.00%、13.33%,平均阳性率为18.57%;4省牦牛R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西藏(25.76%)、青海(8.33%)、甘肃(16.67%)、四川(11.67%);4月龄以下牦牛(32.27%)极显著高于4~12月龄(14.05%)和大于12月龄(9.76%)。本研究结果为了解青藏高原地区牦牛轮状病毒病的血清流行病学情况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5,(10):105-108
为查明甘肃省玛曲县牦牛弓形虫感染情况并分析影响其感染的风险因素,采用改良凝集试验(MAT)法检测了该地区的610份牦牛血清,并应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对影响牦牛弓形虫感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牦牛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20.00%,年龄和季节是影响牦牛感染弓形虫的风险因素,胎次因素对母牦牛弓形虫感染的影响不明显(P0.05)。此次调查显示牦牛弓形虫抗体滴度最高可达1∶3 200,由此可知,甘肃省玛曲地区牦牛弓形虫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强度较大。因此应对本地区的牦牛弓形虫病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当地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藏牦牛牛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近年来西藏各地牦牛牛支原体的感染情况,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017年采集的436份牦牛血清进行了牛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本次检测的平均阳性率为46.10%(201/436),其中林芝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2.96%(17/27);昌都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6.81%(44/94);拉萨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5.26%(21/38);日喀则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7.83%(44/92);阿里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5.43%(51/92);那曲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5.64%(20/78);山南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67%(4/15)。七个地区中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林芝(62.96%)、阿里(55.43%)、拉萨(55.26%)、日喀则(47.83%)、昌都(46.81%%)、山南(26.67%)、那曲(25.64%)。结果表明,目前西藏牦牛牛支原体感染状况不容乐观,且各地之间感染率有较大差异,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调查甘肃省玛曲地区牦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流行情况并对可能影响其感染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本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对该地区的600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随后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对可能影响牦牛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牦牛双芽巴贝斯虫抗体阳性率为22.33%,其中性别和采样季节两个因素对牦牛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的影响均不具备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因素对牦牛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的影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甘肃省玛曲地区牦牛双芽巴贝斯虫普遍流行并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存在向牧区其他放养牦牛及野生动物传播该病的风险隐患。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该地区牦牛双芽巴贝斯虫感染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严防该病扩散蔓延,保证当地及周边藏民牦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多杀性巴氏杆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多杀性巴氏杆菌(Pm)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本实验根据Pm70株kmt1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该菌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优化了检测反应条件。本实验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Pm,而对鸭疫里默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对C48-1株标准品的检测灵敏度为1.75×10~1拷贝/μL,优于常规PCR检测方法(1.75×10~3拷贝/μL) 100倍;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20份疑似感染的临床病料样品(鸡肝脏、牛肺脏)进行增菌培养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以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常规PCR方法对增菌培养液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8/20)和25%(5/20),且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常规细菌分离鉴定的符合率为100%。对C48-1株感染致死的20份小鼠肝脏和脾脏组织研磨液进行检测,阳性率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敏感的检测Pm,对于其临床和实验室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副结核病在西藏地区牦牛群感染及流行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2012~2014年采自西藏部分地区的468份牦牛血清进行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检出9份阳性血清,2份可疑血清,总体阳性率为1.92%(9/468);2012~2014年阳性率分别为1.27%(2/157)、2.42%(4/165)和2.05%(3/146)。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牦牛存在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在牛群中呈较低的流行率。该调查结果可为当地的牦牛产业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查明湖南省湘西州牦牛流产衣原体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风险因素。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检测了该地区的825份牦牛血清,并应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对牦牛衣原体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牦牛流产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17.2%,季节和性别是牦牛流产衣原体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P0.05)。本研究表明湖南省湘西州牦牛流产衣原体感染率较高,应当对本地区的流产衣原体病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确保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青海牦牛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流行与分布情况,采用RTW-PCR/PCR和ELISA方法分别对青海省不同地区的252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了BVDV和IBRV抗原与抗体检测,为青海牦牛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持,为BVDV和IBRV的流行病学调查丰富了资料。结果表明所有被检地区都存在BVDV感染,地区阳性率100%,而IBRV地区阳性率为62.5%;BVDV抗原阳性率在6.45%至37.50%之间,总阳性率为21.83%;IBRV抗原阳性率在3.22%至25.81%之间,总阳性率为13.89%;BVDV/IBRV混合感染阳性率为3.57%;BVDV抗体阳性率在6.45%至43.75%之间,总阳性率为23.02%;IBRV抗体阳性率在3.23%至32.26%之间,总阳性率为14.29%;同时部分地区存在BVDV持续感染牛和IBRV潜伏感染牛,分别占样品总数的0.40%和0.79%。研究表明,青海省不同地区的牦牛均存在BVDV、IBRV的感染,且部分地区感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在海晏和贵南县筛选衣原体感染阴性牦牛600头,并应用牦牛衣原体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后随机采集第30天牦牛血清230份(海晏120份,贵南110份),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免疫抗体。结果显示:牦牛免疫后,未出现不良反应;海晏县和贵南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7%和95.5%。这表明注射该疫苗对牦牛具有安全性,抗体合格率高,免疫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13.
为调查副结核病在四川红原及青海部分地区牦牛群存在与否及其流行情况,分析当地该病的潜在风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2~2014年三年间采自四川红原地区456份及青海海北、玉树地区465份牦牛血清进行副结核分支杆菌抗体检测。结果检出四川红原地区6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1.32%(6/456);青海部分地区11份阳性血清,1份可疑血清,总体阳性率为2.38%(11/465)。结果表明,四川红原及青海部分地区牦牛存在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重要的畜禽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出现巴氏杆菌病。家禽感染表现为禽霍乱,猪感染则引起萎缩性鼻炎,牛,羊感染则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传染性肺炎。此外,还能感染美洲野牛,牦牛,鹿,河马,大象,雪豹及狮子等野生动物。在非洲和亚洲流行区,由多  相似文献   

15.
应用建立的两个多重PCR方法,对无锡及周边地区的151份猪高热病病料进行检测,病毒检测结果中阳性率最高的为PRRSV,阳性率为58.3%;其次是PCV2,阳性率为39.7%,CSFV排第三,阳性率为20.5%,PRV、PPV的阳性率分别为1.3%和2.0%。在细菌检测结果中阳性率最高的为猪链球菌,阳性率为27.2%;其次是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率为18.5%,致病性大肠杆菌排第三,阳性率为11.3%,猪巴氏杆菌排第四,阳性率为6.0%,猪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猪附红细胞体的阳性率分别为0.7%、2.0%和2.6%。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PRRSV、PCV2、CSFV、SS、HPs、E.col i和Pm在无锡地区猪无名高热病中呈流行趋势,混合感染严重,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筛选生长快、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灭活疫苗菌株,本试验选取6株来自不同地区致犊牛肺炎死亡的牛源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测定了培养基生长曲线、小鼠毒力、菌体脂多糖(LPS)含量及各菌株灭活菌苗免疫小鼠和家兔后的抗体效价,并进行了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Pm2、Pm3、Pm5生长速度较快、毒力较强、LPS含量较多,均含有与毒力和免疫相关的ptfA和fimA基因;免疫小鼠及家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在二免后14d血清抗体达1∶64~1∶128,强毒攻毒后全部存活,而PBS对照组全部死亡。本试验结果表明,Pm2、Pm3、Pm5均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菌苗的候选菌株,其中Pm3作为首选株。  相似文献   

17.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对甘州、临泽2县区的3个规模肉牛繁育场和甘州、临泽和高台3县区的20个规模肉牛育肥场的牛发病数、死亡数进行调查,3个繁育场中,发病2308头,死亡251头,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为8.97%和0.98%;20个育肥场中,发病4808头,死亡488头,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为9.09%和0.92%。应用实验室血清学方法对口蹄疫、巴氏杆菌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等4种疫病进行了检测,其中免疫的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的抗体阳性率是:3个繁育场为72.07%,72.38%,20个育肥场为84.91%,88.24%;查出牛巴氏杆菌病、牛炭疽、牛布鲁氏菌病等3种感染疫病,3个繁育场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55%,5.71%,0.08%,20个育肥场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49%,4.63%,0.09%。在牛不同的生长阶段,各感染疫病的抗体阳性率也不尽相同,并且两病或多病混合感染的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青海省部分地区牦牛流产的病因,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个县(市)7个乡的104个牧户进行了牦牛流产情况调查,流产率平均为21.39%;用虎红平板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对采自4个县(市)的616份牦牛血清分别进行了布鲁菌病、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抗体检侧,阳性率分别为45.62%、68.34%和13.96%。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牦牛的流产与衣原体病和布鲁菌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牦牛弓形虫病流行情况,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数据,本次调查采用间接血凝法对该地区12个乡镇的397份牦牛血清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牛群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18%,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地区分别是赛什斯镇和毛藏乡,不同乡镇间的牦牛血清弓形虫抗体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牦牛的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略高于雄性;不同年龄比较,年龄小于3岁的牦牛阳性率最高。结果表明,该地区牦牛弓形虫病流行较为普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西藏和四川红原地区牦牛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在2012年间采自西藏273份和四川红原地区的248份牦牛血清进行牛支原体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西藏牦牛支原体阳性率为44.32%(121/273);四川红原牦牛支原体阳性率为50.81%(126/248)。统计数据表明西藏和四川红原牦牛群中存在支原体感染。该研究旨在摸清西藏和四川红原牦牛群的支原体感染情况,为制定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