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增湿晒青对清香型夏暑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夏暑乌龙茶的品质,试验研究增湿晒青新工艺对清香型夏暑乌龙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将清水喷施于‘本山’和‘铁观音’2个茶树品种的夏暑季鲜叶,增湿量分别为鲜叶重的6%、9%、12%、15%、18%,以不喷清水做对照。增湿晒青后,其他工序同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加工成干茶后进行感官审评、分析测定干茶的品质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采用增湿晒青新工艺,可提高晒青叶表面的空气相对湿度,降低叶温,延长茶青日光萎凋时间;增湿量为鲜叶重的9%、12%和15%的‘本山’和‘铁观音’干茶,与对照相比,提高了品质,苦涩味降低2~3级,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高香型涌溪火青茶加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涌溪火青茶的加工香气品质,根据涌溪火青茶的加工工艺特点及乌龙茶加工所形成的品质风格,设计了高香型涌溪火青茶的加工方法。将鲜叶分开,一部分按乌龙茶加工工艺进行做青,另一部分鲜叶阴凉处摊放,按一定的比例与做青叶混匀,根据涌溪火青茶工艺完成后面的加工。结果表明:采用该加工方法,将14%~20%的鲜叶进行做青,制成的涌溪火青茶,有24种香气成分(共检出43种)相对含量差异达20%以上,其中15种占香气总量的5~6成;主要生化成分也有所变动,致使感官品质,特别是香气品质明显提升。3号样(做青叶比重1/7)综合评分高于传统工艺涌溪火青茶0.9和1.4分。  相似文献   

3.
梅占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高香优质的乌龙茶品种梅占,同批采摘的鲜叶为材料,研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分析香气组分在做青过程的形成与消长规律,表现出呈递增趋势、递减趋势、先增后减变化及仅在毛茶中检出等4种情况。这一系列复杂的动态变化,反应了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与消长的特点。同时说明做青过程环境的差异还直接影响着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比率。分析人工做青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做青的毛茶样,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橙花叔醇,证实了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试验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做青环境中对应阶段青叶间的香型相似率大,都在0.95以上,表明乌龙茶具有明显的品种香。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本试验人工环境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比自然环境中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内质较优异。  相似文献   

4.
贵州西南部大树茶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贵州西南部安顺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兴义市等地现存大树茶,进行4项常规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并与贵州主栽品种‘福鼎大白茶’作比较分析,研究大树茶的生化特性、适制性、栽培利用价值及饮用价值等。结果表明,贵州西南部各地大树茶与‘福鼎大白茶’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地大树茶资源的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总体来看,贵州西南部各地大树茶的氨基酸含量较低,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则较高;酚氨比值均在8以上,适制红茶,直接栽培利用价值不大,可作为高咖啡碱、高茶多酚茶树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旨在分析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本研究以21份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及儿茶素组成等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鉴定评价其生化成分多样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为18.80%~25.20%、氨基酸总量为2.00%~3.90%、咖啡碱含量为1.10%~4.10%、水浸出物含量为45.30%~52.50%、儿茶素总量为4.37%~14.17%、变异系数范围为3.33%~157.8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77。基于生化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将21个野生大理茶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1类群的C、EC、非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第2类群的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含量的平均多样性指数较低,从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1份、低咖啡碱资源2份及高氨基酸资源1份,这些优异资源可以直接利用或作为茶树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梵净山野生茶树与常规茶园鲜叶为原料加工成茶叶,进行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感官品质常规茶的外形,汤色、叶底品质优于野生茶;野生茶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与常规茶差异不明显;野生茶与常规茶共检测出42种香气成分,野生茶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高于常规茶。总体来说,梵净山野生茶值得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质体色素与烤烟香气物质含量的关系,探明郴州地区香气风格的形成原因及烟叶质量特色。以‘云烟87’、‘K326’、‘云烟203’和‘KRK26’4个品种C3F等级烟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对烟叶质体色素及其降解致香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烤烟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质体色素总量以‘云烟203’最高,‘云烟87’最低,‘云烟87’经调制后香气协调,‘K326’和‘KRK26’具有较好的香气品质,‘云烟203’的质量相对较差。质体色素的降解产物中新植二烯所占的比例最高,品种间表现为:‘云烟87’>‘KRK26’>‘K326’>‘云烟203’。  相似文献   

8.
盐处理下两种砧木对甜樱桃‘萨米脱’光合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测定了以‘吉塞拉5号’(G5)、B5为砧木的甜樱桃‘萨米脱’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两种砧木嫁接的‘萨米脱’叶片的Pn、Gs、Fv/Fo、ΦPSII和ETR值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或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适度盐胁迫对‘萨米脱’叶片的光合抑制主要是气孔限制(3‰和6‰ NaCl),高盐胁迫主要为非气孔限制(9‰ NaCl)。两种砧木对所嫁接的‘萨米脱’光合影响效应因盐胁迫程度而异,适度盐胁迫下,以G5为砧木的Pn、Gs、Fv/Fo、ΦPSII和ETR值较以B5为砧木的下降时间晚且降幅小,但在高盐胁迫下则反之。  相似文献   

9.
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香气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香气成分和评吸质量的评价,分析其中存在优劣差异,为指导烟区品种资源合理搭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内标定量检测挥发性香气物质,用单料烟感官评吸评价法,综合分析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的内在质量。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总香气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洛阳4号’、‘中烟100’、‘K326’、‘云烟202’和‘长脖黄’。不同基因型新植二烯含量与香气物质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苯丙氨酸类含量最高的基因类型是‘K326’,其次是‘中烟100’和‘洛阳4号’;棕色化产物类含量最高的基因类型是‘中烟100’,其次是‘洛阳4号’,‘长脖黄’含量最低;类西柏烷类和类胡萝卜素类含量最高的是‘洛阳4号’,其次是‘中烟100’。不同基因型的评吸评价结果是:中下部叶片以‘中烟100’评吸总分最高,其次是‘洛阳4号’,‘长脖黄’较差;上部叶片以‘洛阳4号’评吸总分最高,其次为‘中烟100’,‘K326’较差。豫西地区适合主推‘中烟100’和‘洛阳4号’品种,合理搭配‘云烟202’、‘K326’,淘汰‘长脖黄’。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光质的萎凋对婺源白茶品质的影响,选取上梅洲和婺源群体种两种不同茶树品种鲜叶,采用LED红光、LED蓝光、自然光萎凋处理制成白茶,通过分析成品茶样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含量,再结合感官审评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于自然光处理,LED红光处理后的酚氨比降低,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香气和滋味提升明显,香气更为持久、滋味更加醇厚,感官审评总分最高。本研究结果将为高品质婺源白茶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乌龙茶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组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旨在分析不同乌龙茶品种(品系)鲜叶香气组分,揭示乌龙茶适制性品种(品系)的香气物质基础,为选育乌龙茶适制性品种以及加工高香型乌龙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茶鲜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其香气组分,分析比较14 个乌龙茶品种(品系)的香气化学成分及含量。GC-MS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共检测出香气成分140 种,共有的香气成分有25 种。各品种(品系)均以醇类含量最多(14 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39.92%),其次为脂肪酸类(22.71%)、醛类(15.67%)、酮类(5.74%)、脂类(4.00%)、杂氧化合物(2.83%)、碳氢化合物(2.27%),含量最少的是含氮化合物(0.20%)。可见,醇类、脂肪酸类和醛类对乌龙茶品种(品系)鲜叶香气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海南‘金煌’芒果干物质及养分年积累量,为平衡施肥提供参考。通过采集‘金煌’芒不同器官干物质并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1)‘金煌’树体不同器官干物质年积累量顺序为:采收果>修剪叶>花及梗>修剪枝>落果;其中花及梗占17.17%、落果1.26%、修剪叶22.23%、修剪枝8.64%、采收果50.70%。(2)‘金煌’树体11种营养元素年积累量大小顺序为:N>K>Ca>P>Mg>S>Mn>Fe>Zn>B>Cu。(3)以生产1000 kg‘金煌’芒计,树体养分需求为:干物质464.68 kg、N 5.46 kg、P 0.57 kg、K 4.62 kg、Ca 2.69 kg、Mg 0.40 kg、S 0.33 kg、Fe 51.62 g、Mn 158.84 g、Cu 2.90 g、Zn 9.43 g、B 7.26 g。  相似文献   

13.
为控制不同品种成品茶的农药残留,研究目前部分乌龙茶中超标的4种化学农药在新梢加工过程中的降解。以凤圆春、大叶乌龙、白芽奇兰、毛蟹和黄旦5个乌龙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将4种农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优乐得)喷施于茶树,7d后采摘鲜叶,一部分直接烘干固样,另一部分加工成干茶,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分别分析检测农药残留量。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在10.72%~53.47%,甲氰菊酯的降解率在9.09%~99.45%,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在21.59%~92.23%,优乐得的降解率在16.67%~100%。施用联苯菊酯,较易生产出符合出口标准的乌龙茶;不同乌龙茶品种不同农药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探究大麻耐重金属能力,为今后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数据支持。以‘龙大麻5号'和‘黑农84'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喷施不同含量Cd2+对大麻、大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含量的Cd2+(≤0.6 mg/kg)对大麻和大豆的根系活力及干物质积累略有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当土壤中20.0 mg/kg≥Cd2+≥2.0 mg/kg时,2种作物的生长均受到抑制,与对照处理相比,大麻出苗率降低6.3%~100%,根系活力下降5.8%~77.8%,干物质积累降低6.6%~40.2%;与对照处理相比,大豆出苗率降低21.6%~100%,根系活力下降8.9%~100%,干物质积累降低27.4%~50.1%。当土壤中Cd2+含量≥100 mg/kg时,大麻、大豆的出苗率均为零。对相同含量的Cd2+大麻耐受能力要强于大豆;对于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地块,建议大麻优先于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5.
茶树‘中黄3号’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白化茶树品种‘中黄3号’(‘ZH3’)主要生化成分月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常绿品系‘苔茶15’(‘TC15’)为对照,检测2019年5个不同月份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收集试验地采样前的半月均温(HMMTBS)、半月均降水量(HMMPBS)、半月均相对湿度(HMMRHBS),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月份2种茶树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接近,咖啡碱含量在‘ZH3’中表现稳定,而在‘TC15’中存在显著差异。‘ZH3’、‘TC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7月>10月>8月>5月>4月、7月>5月>10月>8月>4月。‘ZH3’、‘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月>5月>8月>10月>7月、4月>5月>8月>7月>10月。各月份‘ZH3’茶多酚含量低于‘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TC15’;‘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幅分别为2.6%~7.2%、9.2%~23.2%,远高于‘TC15’(2.2%~3.8%、14.7%~25.4%)。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与3个气象因子无显著相关性。‘ZH3’游离氨基酸含量与HMMTBS、HMMPBS、HMMRHB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P<0.01)、-0.69(P<0.01)、-0.86(P<0.01),而‘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仅与HMMRHBS显著负相关(r=-0.74,P<0.01)。典型相关分析显示,3个气象因子对2种茶树的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TC15’茶多酚含量影响较小;‘ZH3’、‘TC15’酚氨比分别主要受HMMRHBS、HMMPBS,‘ZH3’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主要受HMMTBS、HMMPBS影响,HMMTBS影响程度更大,‘TC15’游离氨基酸含量受影响结果与‘ZH3’类似。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乌龙茶饮料综合量化评价法,分析乌龙茶饮料茶多酚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通过选取19种乌龙茶饮料,测定其理化指标,并对香气和滋味进行感官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法。以该法评价目前市售乌龙茶饮料,结果表明总体品质良好。乌龙茶饮料茶多酚稳定性随开盖后放置时间延长、储藏温度升高及pH值升高而降低,其抗氧化活性虽与茶多酚含量及pH值存在中度正相关,但线性关系不显著。所建立的综合量化评价法对乌龙茶饮料品质分析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茶多酚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为乌龙茶饮料的生产、开发、储运及功能评价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增湿萎凋对浓香型夏暑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浓香型夏暑乌龙茶苦涩味,本实验研究一项加工新技术对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以八仙茶和凤凰单枞两个茶树品种的夏暑季鲜叶为研究材料,在萎凋前,将清水喷施于茶青,增湿量分别是鲜叶重的6%、9%、12%、15%、18%,以不喷清水做对照,进行增湿萎凋,而后按传统工序加工成干茶,探索增湿萎凋新工艺对浓香型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湿量为鲜叶重的15%和18%的八仙茶和凤凰单枞,加工成干茶,苦涩味降低3-4级,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10个云南大叶茶新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季节(春、夏、秋)茶叶中儿茶素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研究10份大叶茶新材料儿茶素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儿茶素各组分都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EC、EGC春、夏、秋茶的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CG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GCG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秋茶>春茶。除春茶材料5和8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除夏茶中材料3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以及材料6变化规律为EGCG>ECG=EGC>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秋茶中所有儿茶素组分的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GC>ECG>EC。10份大叶茶新材料三季EC、EGC、ECG、EGCG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73-1.83%、1.96-4.96%、2.76-3.22%、8.57-9.57%,各组分含量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为EGCG>ECG>EGC>EC。三季儿茶素品质平均指数材料7最高,材料6最低;三季中,十种材料夏茶品质指数最高,其次是春茶、秋茶。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10个云南大叶种新材料间,不同季节不同儿茶素组分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大田条件下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及鲜干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使‘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明显增加,且随施氮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在300 kg/hm2时,鲜干草产量最高,氮肥利用效率最高,再增施氮肥干物质积累量和鲜干草产量变化不明显;施氮量相同时,氮肥采用70%基施+30%追施比一次基施更有利于‘临草2号’干物质积累,提高鲜干草产量。因此,在施纯氮300 kg/hm2基础上,氮肥采取70%基施+30%追施,可实现‘临草2号’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