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名优水产养殖过程中,为防止心急乱投药,现根据有关科技资料最新报道,特介绍几个品种的过敏药物,仅供参考。 1、鳜鱼过敏药 鳜鱼对敌百虫、孔雀石绿、硝酸亚汞、福美砷、氯化铜等较敏感,前三种药物0.2ppm以上就会造成鳜鱼不同程度的死亡;1.5ppm以上的福美砷,0.7ppm以上(pH<7时)氯化铜也能造成鳜鱼中毒死亡。因此,在鳜鱼池中不宜使用这些药物。  相似文献   

2.
吕迅  原强 《饲料工业》2000,21(9):22-23
罗氏沼虾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热带淡水虾类.在南方罗氏沼虾的养殖已成为水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养殖效益平均4.50元/m2以上.北方1996年开始试养,由于罗氏沼虾的最适生长期仅80d~90d,所以采用淡化苗(0.7cm~0.8cm)直接养成商品虾的方法,不但成活率低,而且达不到15g/尾的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3.
<正>畜禽疾病防治科学用药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对畜禽要安全,二是保证畜禽产品绿色无污染,对消费者安全。1安全用药1.1防毒害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配合使用,其药物残留会加重对听觉神经中枢的危害。家禽对敌百虫十分敏感,应严禁使用。盐霉素抗球虫  相似文献   

4.
鳜鱼俗称桂鱼、季花鱼,是淡水名鱼类。其品种有翘嘴鳜、大眼鳜、斑鳜、长体鳜、暗色鳜。鳜鱼肉质细嫩、厚实、少刺、营养丰富,每100g鱼肉中含:蛋白质18.5g,脂肪3.5g,还含有钙、磷、铁等。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天然资源枯竭,供求矛质日趋突出,人工养殖势在必行。现将网箱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鳜鱼以活鱼、虾为饵料,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喜水质清新的微流水域,常潜伏于湖泊、河沟等浅水区的水底石穴或草丛中。当鳜鱼鱼苗刚孵出、能水平游动时,即能吞食与其个体相仿的鱼苗;长到4-5cm,以小虾为食;体长10cm以上,以虾和鲫、条等小鱼为食。人工饲养可驯化、喂一些死鱼虾。鳜鱼生长较快,当年可达50-100g,第2年达500g左右,第3年长到1-1.5kg。2—3年性成熟,属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季节为5月下旬-7月。  相似文献   

5.
鸡特殊的生理特性,决定了鸡对药物的特有反应。如:鸡对有机磷类特别敏感,易引起中毒,应慎用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类药物进行驱虫杀虫。鸡对食盐较为敏感,雏鸡饮水食盐含量超过0.7%,蛋鸡饮水超过l%、饲料中食盐含量超过3%,即可引起中毒症状。鸡对呋喃类药比较敏感,如呋喃西林、痢特灵、呋喃坦啶等,一般饮水中此类药物的浓度不宜超过0.04%,否则易引起中毒,对产蛋鸡还能引起产蛋下降或停产。鸡对某些磺胺类药反应敏感,雏鸡易出现不良反应,产蛋鸡易引起产蛋量下降,产软壳、薄壳蛋等,应注意用量。鸡因肾小球结构简单,有效滤压及过滤率低,对一些…  相似文献   

6.
1 对症下药、计量精确 1) 对症下药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有些鱼病症状相似,较难诊断,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病鱼症状和病原,详细了解环境、病情、病因等,作出确诊,才能合理选用药物、药量及用药方法。 2) 药量计算要精确。投喂药饵时应以所有可能摄食药饵的鱼体重计算,而不是单纯以发病鱼体重计算,否则药量偏低。药物全池泼洒时,浓度以池塘面积和池深计算。 2 单位用药量 应考虑水质肥瘦、pH值大小、水温高低、天气状况、鱼病轻重及鱼类本身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药物安全幅度内适当调节,酌情增减。一般来讲水质肥、水温低、病情重等用药量应偏高;水质瘦、水温高、病情轻等用药量应偏低。对碱性药物来讲,pH值小用量偏高,pH值高用量偏低;酸性药物则相反,pH值小用量偏低,pH值大用量偏高。如杀虫王,在天气热,水温高、水质不肥时,施用量为每亩6 ml,在天气冷、水温低、水质肥时,施用量为每亩10 ml。另外,某些鱼、虾、蟹等水产动物对一些药物特别敏感,须禁止使用。如敌百虫对淡水白鲳、虾、蟹等很敏感,须禁止使用,否则会造成大批死亡。 3 内服外泼相结合 内服药饵,能迅速杀灭鱼体里的病原体,增强鱼体抗病能力,但鱼体体质还很弱,若水质环境不良,病原体容易再次侵袭鱼体发病。而外泼药物,既杀灭了水体里的病原体,水质得到改善,又为鱼体恢复健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内服药饵与外泼消毒结合,可显著提高鱼病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吕迅  原强 《饲料工业》2000,21(9):22-23
罗氏沼虾是一种优质、高产的热带淡水虾类。在南方罗氏沼虾的养殖已成为水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养殖效益平均4.50元/m2以上。北方1996年开始试养,由于罗氏沼虾的最适生长期仅80d~90d,所以采用淡化苗(0.7cm~0.8cm)直接养成商品虾的方法,不但成活率低,而且达不到15g/尾的商品规格。近几年来作者将淡化虾苗暂养30d~40d,育成2.5cm左右的幼虾,再适时放入露天池塘中养殖获得成功,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如1999年4月27日,我们从广东购进的淡化虾苗,暂养40d,平均体长达2.5cm,成活率达72%,将此批虾苗放入6个总面积47hm2的池塘(密…  相似文献   

8.
阳光 《山东饲料》2001,(6):18-18
稻田养鱼要获得好效益,必须解决好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用药问题。在使用农药时,必须选对农药。不同农药对鱼类具有不同的毒害,不能简单地以农药对人畜的毒性来推测其对鱼类毒性的大小。同一种农药对不同鱼类的毒性也不尽相同。如淡水白鲳及某些鲈形目鱼类(鳜鱼、加州鲈等)对有机磷农药特别敏感,在稻田中养这些品种时,就不能使用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而四大家鱼对这类农药的耐受性则相对较强。同一农药同一浓度,使用方法不同,对鱼类的影响也不同。喷雾法比泼洒安全,常量喷雾(每1/15公顷每次用水50.75千克)对比低量喷雾(1/15公顷每次用水5.10千克)安全。但低量喷雾用药少。  相似文献   

9.
养殖要素 (1)池塘条件.池塘属高位池,需提水入池,需2口池塘,面积各2 668 m2,建有出水闸,塘底平坦,并向排水口倾斜,能排尽池水,池塘平均水深1.5 m.水源为低盐度海水,盐度为6.2.(2)虾池准备.9月份当年对虾起捕结束后,傍晚用5 kg/667m3漂白粉消毒.4 d后药性消失时开始注水0.6 m深,随后用0.2g/m3二溴海因进行水体消毒,第2天用尿素2.5 kg/667m3、磷肥0.5 kg/667m3进行水质培育.(3)抱卵虾放养.池塘肥水1周待水质育肥后购人怀卵亲虾13kg,平均放入2池塘.  相似文献   

10.
在水产生产上防治病害,用药量不能过大,否则可能对养殖对象造成药害,特别是淡水白鲳、鳜鱼等鱼类.对一些药物特别敏感,用药不当极易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孔雀石绿(MG)残留在亲鱼及其子代之间的传递作用以及鱼卵阶段违禁使用孔雀石绿的溯源分析,通过硼氢化钾将孔雀石绿还原成无色孔雀石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的总量。以浓度为0.5mg/L的孔雀石绿浸泡鲫亲鱼4h,分别跟踪检测雌雄亲鱼肌肉、内脏团以及生殖组织中药物残留变化。取第30天带有MG残留的雌雄亲鱼与空白亲鱼交叉繁殖,检测子代受精卵与鱼苗中药物残留情况,并与空白鱼卵浸泡0.15mg/L孔雀石绿溶液1h后的残留情况作比较。结果显示,各组织中孔雀石绿的残留分布情况在雌雄亲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组织中残留浓度大小:内脏团肌肉精巢/卵巢,内脏团和肌肉中孔雀石绿残留浓度逐渐下降,精巢/卵巢从0.25h检测到药物残留,之后呈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污染孔雀石绿的亲鱼所产的受精卵中,药物残留初始浓度较低,分别为5.1μg/kg±0.8μg/kg、23.8μg/kg±1.3μg/kg、29.5μg/kg±1.1μg/kg,均缓慢下降。而空白受精卵浸泡孔雀石绿溶液后的初始浓度为1 265.8μg/kg±21.1μg/kg,在出苗前保持在较高的浓度,在鱼苗完全孵出后(第5天)残留浓度大幅度下降为163.4μg/kg±7.9μg/kg。因此,亲鱼体内残留的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残留能够传递到子代,并可根据鱼卵中药物残留浓度变化的差异,区别判断受精卵污染孔雀石绿的来源途径,为养殖环节的孔雀石绿残留溯源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络合铜对藻类、车轮虫的杀灭试验及对鳜鱼的安全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络合铜杀灭藻类和车轮虫试验及对鳜鱼的安全性试验表明,水中络合铜在1.2μg/mL浓度时就可以有效地杀灭寄生于实验鱼鳃部的车轮虫,在2.0μg/mL浓度时可以有效地杀灭池塘微囊藻。相对硫酸铜来说,络合铜对鳜鱼的毒性较小,当水中浓度达到6.0μg/mL时对鳜鱼造成的死亡率也只有6.7%;而慢性毒性试验中,首日投药使水中药物浓度为0.6μg/mL,以后每天投与同样量的药物至第5天,实验鱼也未见任何异常表现。因此,对鳜鱼使用络合铜来杀灭纤毛虫类寄生虫,在有效使用浓度(1.2μg/mL)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池塘和稻田养殖环境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择3口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3块水稻-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田块,在池塘和稻田中陆续放养4~5 g/只克氏原螯虾(250~300 kg/hm^(2))。采集池塘和稻田内克氏原螯虾(25~32 g/只)、表层底泥和底层水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池塘水体(P<0.05)。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内Planktothrix等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Uncultured Chthoniobacterales等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与底泥和水体微生物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底泥微生物相关性更强。研究表明,池塘和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显著,其肠道微生物结构受养殖环境的正向调控,且受底泥微生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2021年上海市一家鳜鱼养殖场暴发出血病,初始典型症状为下颌出血。本研究通过细菌分离、分子鉴定、生化反应以及健康鳜鱼感染试验等,确认鳜鱼发病死亡由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共同感染所致。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鸟氨酸脱羧酶(ODC)和赖氨酸脱羧酶(LDC)反应均为阴性,表明其既不属于维氏气单胞菌维氏生物群(A. veronii biogroup veronii),也不属于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群(A. veronii biogroup sobria),但在遗传上与温和生物群更近;迟缓爱德华氏菌生化反应不产生H2S。分离菌腹腔注射感染健康鳜鱼幼鱼后,被感染幼鱼均出现了死亡现象,且相同数量级病原回感鳜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鳜鱼发病更快,死亡率更高,感染量为1×107 cfu/尾时即可导致鳜鱼幼鱼在24 h内100%死亡。两种病菌都对硫酸新霉素和红霉素耐药,而对氟苯尼考都高度敏感。本研究为养殖鳜鱼出血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驱虫是防治家畜寄生虫病的主要措施。使用胃管或投药器给药,虽可做到剂量准确,效果确实,但费力费时,不适宜群牧马的驱虫作业。我们经多年探索、改进,对群牧马使用饲喂药草法驱虫效果好。药品与剂量:精制敌百虫粉剂(或结晶敌百虫),当岁离乳驹7—9g,1—2岁驹10—12g,2—3岁驹12—15g。对当岁驹应在离乳分群、适应环境条件后进行,并在间隔3—5  相似文献   

16.
1990年4月29日笔者按0.1g/kg体重用量配成的5%敌百虫溶液和1%硫酸酮溶液(45千克以上100ml、以下80ml)给羊驱虫,87只公羊和126只育成母羊用药1小时左右有40%发生急性胃肠炎(临床症状和死后剖检结果确诊),重症羊14只,死亡4只。其余经治疗痊愈。以后改为配成3%敌百虫溶液和0.8%硫酸酮溶液内服再未发  相似文献   

17.
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对虾,万氏对虾,是1987年才从南美洲引入进行成功人工养殖的新虾种。该虾具有对饲料粗蛋白要求低(25%~30%),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甲壳薄,出肉率高,群体生长均匀度较好,离水存活时间较长等特点,深受养殖户的欢迎。1池塘的选择虾池选点要求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池底为坚实的沙质土及排灌方便。养殖池水溶解氧量为5ml/l,pH值7.8~8.5,透明度35cm~60cm,氨氮含量小于0.2g/l。用水应选择无污染的江河水,水库水或井水,严禁使用农田排灌水,以防农药中毒。2虾池建造每池面积在…  相似文献   

18.
江龙  海波 《江西饲料》2005,(3):40-40
在水产生产上防治病害。用药量不能过大。否则可能对养殖对象造成药害。特别是淡水白鲳、鳜鱼等鱼类。对一些药物特别敏感。用药不当极易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9.
水产动物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俗称澳洲淡水龙虾,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养殖发展十分迅速。由于饲料工业处于初级发展期,红螯螯虾营养需求与各种原料消化吸收率数据极其有限,生产饲料一般并未按照螯虾的特殊要求来单独设计配方。考虑到近期鱼粉价格上涨,使用类似鸡肉粉等替代蛋白源显得更为经济。本研究评价螯虾幼虾投喂使用鸡肉粉替代鱼粉的商业饲料生长效果。红螯螯虾幼虾(0.45±0.01) g暂养在户外圆池(容积24 600 L),密度为12.5尾/m2。养殖池水源为水库抽提,养殖期间保持流水。小龙虾投喂6种饲料,蛋白为26%,粗脂肪为7%,每个处理4个重复,在同等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基础饲料中的鱼粉按比例被鸡肉粉替代,鱼粉含量递减为15%、12%、9%、6%、3%和0,而鸡肉粉含量递增为7.8%、10.5%、13.2%、15.8%、18.5%和21.2%,等氮等能饲料。经过56 d养殖试验,小龙虾所有试验组的存活率大于83%,增长11.3 g以上,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基于以上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鸡肉粉适合作为小龙虾饲料中鱼粉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阿莫西林与硫酸黏菌素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本试验选择139株奶牛乳房炎临床分离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阿莫西林、硫酸黏菌素单用及其联合用药对以上3种主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阿莫西林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MIC范围分别为:2.0~512.0μg/m L、0.125~128.0μg/m L和0.125~1.0μg/m L;硫酸黏菌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MIC范围分别为0.5~8.0μg/m L、32.0~128.0μg/m L和64.0~1 024.0μg/m L。二者联用后,对20株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FIC平均值分别为0.91、0.85、1.25,对所有菌株的FIC平均值为0.93。结果表明,阿莫西林对链球菌高度敏感;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适度敏感;硫酸黏菌素对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大肠杆菌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敏感性较低。阿莫西林与硫酸黏菌素联用后,对3种受试菌主要呈现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