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防治桑蚕细菌病新药“蚕菌清”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防治桑蚕细菌病的效果,我们研制成功了防治桑蚕细菌病新药"蚕菌清".该药抗菌广谱,性质稳定,稀释倍数高,对人、畜、蚕安全,使用方便.经桐乡、湖州,海宁,德清等市、县试用,蚕菌清的防病效果显著优于氯霉素,是目前防治桑蚕细菌病的理想药剂.现将该药的药效、性能、使用方法报告如下.一、药效试验(一)供试病原(1)细菌类:黑胸败血病菌,用前以无菌水洗落菌膜,充分分散,配成所需浓度;沙雷铁氏菌(灵菌)、球菌及卒倒菌,所需菌液浓度根据试验要求配制.  相似文献   

2.
任玫 《江苏蚕业》2000,22(3):59-59
家蚕病原细菌的保存,是家蚕病害防治研究及实验教学的基础环节之一。目前,家蚕病原细菌的保存,大多采用普通斜面低温保存法。因需每月转接一次,费事费力,比较麻烦。作者借鉴基因工程菌株的甘油冷冻保存法[1、2],尝试进行家蚕病原细菌的长期保存,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种 沙雷铁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黑胸败血病菌(Bacillus sp.)和青头败血病菌(Aeromonas sp.)由苏州大学蚕桑学院蚕桑系提供。1.2菌种保存方法 参照基因工程菌株的冷冻保存方法稍作修改。在2ml菌种冻存管中加1ml30…  相似文献   

3.
“蚕病清”是由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茧丝绸管理部合作研制的一种能治疗家蚕细菌病和真菌病的药物,对苏芸金杆菌和沙雷铁氏杆菌引起的败血症、葡萄球菌引起的胃肠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白僵菌和绿僵菌  相似文献   

4.
从24头不同病性的奶牛乳样中分离到多种不同的细菌,其中以微球菌属(53.33%)、棒状杆菌属(50.00%)链球菌属(33.33%)和芽孢杆菌属(33.33%)分离率较高,是乳房炎细菌区系组成的主要类群。79.1%的病例是2~4种细菌混合感染,常见的细菌组合是微球菌+链球菌(或动性菌或奴卡氏菌)或微球菌+捧状杆菌+链球菌(或奴卡氏菌或芽孢杆菌).只有20.9%的病例是一种细菌感染。药敏试验表明,红霉素和氯霉素对乳房炎菌丛有广谱的抑菌效果,可试用为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眼镜蛇腐皮病的致病菌,试验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患腐皮病眼镜蛇皮肤溃烂处挑取少许内容物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兔血平板、SS琼脂平板及真菌培养基上,继而选取优势菌落进行分离、纯培养。结果表明:得到9种细菌,没有发现真菌。根据细菌形态、菌落生长特征和生化特性得出,这9种细菌分别为:黏质沙雷菌1株、奇异变形杆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克氏耶尔森菌1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雷极普鲁威登斯菌1株、嗜麦芽假单胞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和腐生葡萄球菌3株。经致病性试验证实,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氏耶尔森菌、雷极普鲁威登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致病性,黏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腐生葡萄球菌无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在15株致病菌中,除克氏耶尔森菌外,均对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嗜麦芽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不敏感,对庆大霉素高度敏感;除金黄色葡萄球菌外,均对阿米卡星高度敏感;15株致病菌均对头孢类抗生素不同程度敏感;哌拉西林、氨曲南和卡那霉素对大部分菌有抑制作用。说明眼镜蛇腐皮病主要由致病性细菌引起,敏感药物治疗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2016年武汉地区灰雁粪便中所产红色色素的未知菌的类别及其耐药性,经细菌分离、生化鉴定、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等鉴定,确定1株病原菌为黏质沙雷菌。经药敏试验发现黏质沙雷菌对萘啶酸、头孢噻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甲氧嘧啶等敏感,对头孢他啶、氨曲南、氨苄西林等中介,对头孢曲松、四环素、呋喃妥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耐药。了解黏质灰雁沙雷菌的耐药情况,对环境中食源性肠道菌进行监测,为今后禽源沙雷菌抗生素替代药物的开发提供潜在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7.
从腹泻犊牛的病料中分离出72株细菌,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占2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_(86)K_(61),O_(119)K_(69))占17%:多杀性巴氏杆菌占5%;另有2株霉菌。这些细菌均与引起犊牛腹泻有关,且从腹泻死亡病例中往往能分离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8.
耶新氏菌病(Yersiniosis)是人畜共患病,由耶新氏菌属(Yersinia)的致病性细菌所引起。其中主要病原菌有三:一是鼠疫耶新氏菌(Y.pestis)在鼠类中流行,曾给人类造成极大灾难,全球有遇三次大流行,死亡一亿多人,至今仍谈虎色变,令人心有余悸;二是伪结核耶新氏菌(Y.pseudotuberculosis),主要使兔及豚鼠发生类似结核病灶的化脓性疫病,可传染给人;三是小肠结肠炎耶氏新菌(Y.enterocolitica)简称肠耶新氏菌(Y.e.),它引起人与多种动物感染,在人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腹泻与多种病症,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鸡场土壤菌群数量、肠道菌群种类及其致病性、耐药性,从重庆市荣昌县3个鸡场土壤样品中分离鉴定出9株肠道细菌,有7株肠杆菌科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粘质沙雷菌(S.marcescens)、沙门菌、弗格森埃希菌(E.fergusonii)、结肠炎耶尔森菌、普通变形菌(P.vulgaris);弧菌科细菌2株,分别是类志贺邻单胞菌(P.shigelloide)、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9种菌对10日龄雏鸡和白鲢鱼有致病性。9种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温和气单胞菌对选用的多种抗生素均敏感,但沙门菌和弗格森埃希菌等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药物有抗性;有5株菌显示多重耐药。3个鸡场土壤样本细菌总数均超出国标规定的清洁土壤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吉林省15个奶牛场的奶牛乳房炎进行调查并对分离的沙雷菌进行耐药情况分析,为奶牛乳房炎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抗生素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从采集的乳液中分离菌株并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将沙雷菌属菌株接种于Sensititre肉汤进行比浊,将含有细菌的肉汤接种到药敏板条每个孔内,36℃孵育24 h读取MIC测试结果。结果:经过分离鉴定得到18株沙雷菌,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异噁唑、四环素、头孢噻呋、头孢西丁、氨苄西林、萘啶酸、链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为100%;对氯霉素的耐药率为17%;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39%。结论:沙雷菌虽然在临床分离率比较低,但其对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家蚕軟化病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细菌性胃腸病,败血病及細菌毒素中毒病,其中以細菌性胃腸病最多,对生产为害最大。过去对細菌性胃腸病的病原研究很多,但迄今仍未确定,法国巴斯德氏(1867)首先提出本病的病原是细菌;以后,日本石森氏(1914)从病蚕体中分离的细菌,能引起特定的性状,認为細菌性胃腸病病原細菌是特异的。但细菌病原已为多數學者所屏棄。日本塚田氏(1851)认为是由于不良环环影响,致蚕儿体弱引起生理紊乱而导致軟化病。西川砂氏(1916)認为不良桑叶給予是主要原因。巴約氏認为是病毒与細菌联合侵袭致病,先由病毒侵染,使消化系統受障碍,病原細菌繼而大量繁殖而形成软化病。  相似文献   

12.
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锦江牛瘤胃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锦江牛瘤胃细菌组成及多样性。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锦江牛成年公牛[体重(400±20)kg],采集瘤胃液样品后提取细菌DNA,对瘤胃细菌的16S rDNA序列V4~V5区进行MiSeq测序,分析物种的丰度、分布及α-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样本共获得56 763条高质量16S rDNA序列,946个分类操作单元(OTU),锦江牛瘤胃细菌丰富度指数Chao指数、Ace指数分别为836、841,α-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分别为4.96、0.021 5;经过物种注释,15个门、23个纲、26个科以及44个属在所有样品中被鉴定。在门水平,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4.37%)、厚壁菌门(Firmicutes)(21.2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59%)数量最多;在纲水平,主要包括拟杆菌纲(Bacteroidia)(52.88%)和梭菌纲(Clostridia)(17.03%);在科水平,主要包括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36.26%)、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9.33%)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4.89%);在属水平,优势细菌主要包括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28.97%)、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3.08%)、理研菌属(Rikenella)(2.28%)、梭菌_Ⅳ(ClostridiumⅣ)(1.77%)、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um)(1.62%)和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1.53%)。结果证明,锦江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相对较低;锦江牛瘤胃中最优势菌门是拟杆菌门,其次是厚壁菌门;普雷沃氏菌属是锦江牛瘤胃中最优势细菌属。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多西环素对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效果,以及其抗生素后效应(PAE)。试验采用标准肉汤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在MIC的基础上采用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多西环素0.5、1、2、4倍MIC时对细菌的PAE。结果显示,多西环素对临床分离株的MIC为16μg∕m L,在0.5、1、2、4倍MIC时对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的PAE分别为0.5 h、1 h、2.5 h和3.5 h。结果表明,多西环素对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有明显的PAE,且PAE随药物浓度增大而延长。  相似文献   

14.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黏质沙雷菌具有广泛用途。无论是基础微生物学研究中应用的模式菌种,还是医药、生物防治领域所用的抗癌、抗细菌、抗真菌等制剂,以及环境修复和化工领域研究中,都有关于黏质沙雷菌的记载。虽然该菌中有些菌株是机会致病菌,但它正在或将来可能带给人类的益处一定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桑天牛成虫肠道菌群结构及优势菌群,获取桑天牛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信息。从桑天牛成虫肠道中提取细菌基因组DNA,以细菌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27F/1495R和27F/519r+GC进行V3可变区PCR扩增,将长约500 bp的扩增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后,进行优势条带分析、DNA回收、克隆、测序等,初步得到分别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志贺菌属(Citr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柠檬酸菌属(Shigella)、泛菌属(Pantoea)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的8个细菌菌株,其中优势细菌为克雷伯氏菌属的细菌菌株,其次是沙雷氏菌属的细菌菌株。将获取的细菌16S rDNA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相似度在97%以上的有6个菌株,其中有5个菌株与传统方法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一致,表明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技术可用于桑天牛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细菌发酵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以3头瘤胃瘘管奶牛提供瘤胃液,对照(A)组底物含5%脂肪酸钙,试验组培养底物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1.5%、1.0%、0.5%和1.5%(B组),1.5%、1.0%、1.5%和1.0%(C组),1.0%、1.5%、1.5%和0.5%(D组)以及1.5%、0.5%、0.5%和1.0%(E组)。在培养后0、3、6、12、18、24 h采集培养液,测定p H、氨氮浓度和瘤胃细菌含量。结果表明:1)培养液p H在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培养液氨氮浓度显著高于B、D组(P0.05)。2)除白色瘤胃球菌,其他菌属含量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琥珀酸拟杆菌、生黄瘤胃球菌、蛋白溶解梭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含量在B组较高;C组溶纤维丁酸弧菌、埃氏巨球菌、降解淀粉瘤胃球菌以及瘤胃总细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培养液埃氏巨球菌含量最高,为优势菌。综合得出,脂肪酸组合对瘤胃总细菌和大部分细菌种属含量有显著影响,这与发酵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细菌外膜成分布劳恩脂蛋白(Braun lipoprotein,BLP)在调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宿主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BLP表达阳性)、大肠埃希氏菌JE5505(BLP表达阴性)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小鼠后,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抗炎因子(IL-10)和趋化因子(RANTES)分泌的情况,以及小鼠的存活率和脏器的损伤水平。结果表明,大肠埃希氏菌JE5505组感染小鼠后导致死亡的速度比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更迅速;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在感染20 h后小鼠不再出现死亡。在大肠埃希氏菌JE5505感染的小鼠血清、肝脏和肺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炎细胞因子显著低于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的小鼠(P<0.01)。此外,BLP的存在可下调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小鼠脏器中组织损伤标志物HMGB1和HABP2的蛋白表达(P<0.05)。说明细菌外膜成分BLP耐受可能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对细菌感染导致宿主脏器损伤和炎症反应发挥调控和保护作用,从而避免小鼠在被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后出现快速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粘质沙雷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多造成医院感染,引起伤口感染、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目前,关于人粘质沙雷菌感染的报道较多,在其他动物上报道较少。本研究从秦皇岛市昌黎县某水貂养殖场患病水貂心血内分离到1株细菌,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粘质沙雷菌,并命名为Sm-1,在国内尚属首次。通过耐药性分析,确定了Sm-1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新诺明高度敏感,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云南野生动物园圈养大熊猫冬季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试验利用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16S rDNA分析)对其冬季粪便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对冬季粪样通过传统方法分离鉴定的细菌种属有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Castellani and Chalmers)、志贺氏菌属(Shigella Castellani);通过16S rDNA分析,鉴定的菌群归属于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在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大熊猫的肠道优势菌群为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奶牛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致病微生物组成,揭示该病主要病原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产后6~10 d急性化脓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患牛80头为研究对象,对子宫内容物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分离鉴定。共分离到195株细菌及真菌,其中35.4%具有溶血性,50.8%对试验动物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较高,为83.75%和62.5%,其次是奇异变形杆菌(36.25%)、白色念珠菌(20%)和肺炎克雷伯氏菌(17.5%)。该病的90%为混合感染,细菌混合感染(70%)主要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组成;真菌与细菌混合感染占20%,均有白色念珠菌存在;细菌单一感染占10%。结果表明,奶牛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20%受试牛存在着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