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茶树品种引入漳州的适应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 Fuding Dabaicha]为对照,连续3年对云南省的紫娟[C.sinensis var.assamica(Masters)Kitamura cv.Zijuan]、云抗10号(C.sinensis var.assamica cv.Yunkang 10)、云抗14号(C.sinensis var.assamica cv.Yunkang 14)、佛香3号(C.sinensis cv.Foxiang No.3)、云茶1号(C.sinensis var.assamica cv.Yuncha No.1)、景谷大白茶(C.sinensis var.assamica cv.Jinggu Dabaicha)、雪芽100(C.sinensis var.assamica cv.Xueya 100)7个茶树良种在福建省漳州市茶区的适应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紫娟、云抗10号、佛香3号、景谷大白茶在漳州茶区生长情况良好,云抗14号、云茶1号、雪芽100生长情况一般;芽叶性状、抗性、生化特性等方面7个品种均超过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或与之相当,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6年的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鄂茶5号[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E-ChaNo.5]具有特早生、制绿茶品质优良、生长势旺、芽叶持嫩性强、平均公顷产量比福鼎大白茶[C.sinensis(L.)O.Kuntze cv.Fuding Dabaicha]增产70.9%、抗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无咖啡因茶树新资源可可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茶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32种茶组植物(Camellia Sect. Thea)中,我国分布的就有30种,其中茶〔俗称小叶茶,C.sinensis (L.) O. Ktze〕和普洱茶〔俗称大叶茶,C.assamica (Mast.) Chang〕是传统的栽培茶。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茶多酚、茶氨酸、茶叶嘌呤碱等,所含嘌呤碱主要为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其中咖啡碱占干物质的2%~4%、可可碱约含0.05%、茶碱约含0.002%。但在茶组植物中,有几个种含可可碱为主,已知的有滇缅茶(C.irrawadiensis)、紫果茶(C.purpurea) 和可可茶(C.ptilophylla),其中滇缅茶含可可碱约为0.5%、紫果茶为2.9%、可可茶高达6.8%。 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张宏达教授发现的新的茶树资源,它的命名是根据曾沛先生采集的标本作出的,因为它的芽叶被浓密柔毛,发表时的中文原名称为“毛叶茶”,在产地它被称为毛茶;又因为它的芽叶含有丰富的可可碱,后来我们称它为可可茶。它和传统的栽培茶树——茶和普洱茶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均具有被毛、3室的子房。可可茶作为我国特有的宝贵资源,所含的嘌呤生物碱不是咖啡碱而是可可碱,这与传统茶叶中以咖啡碱为主、仅含少量可可碱的嘌呤碱分布模式完全不同。这种嘌呤碱的分布模式在茶组植物中是一种新的分布模式。我们对可可茶利用的研究最初也是从它所含的丰富可可碱出发的。从80年代末起,我们对可可茶进行了跟踪研究。对可可茶一系列的研究,其最终目标是引种驯化,把野生的可可茶变成家种的可可茶。  相似文献   

4.
以龙井43[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Longjing No.43]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采用单株选择、无性繁殖、品比试验方法育成了茶树新品种鄂茶11[C.sinensis(L.)O.Kuntze cv.E-Cha No.11,原代号20-3-2],经多年的品比鉴定及区域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属早生种,春茶1芽1叶期比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C.sinensis(L.)O.Kuntze cv.Fuding Dabaicha]早2 d,育芽能力强、持嫩性较强,生长势旺,鲜叶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72.1%,氨基酸含量为4.1%,制绿茶品质优良;移栽成活率高,抗性强。  相似文献   

5.
<正>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树原始起源中心和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茶树资源异常丰富,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称,中国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调整后的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共有34个种(包括4个变种),除南川茶(C.nanchuanica)等8个种以外,其它26  相似文献   

6.
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Fuding Dabaicha]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了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12号[C.sinensis(L.)O.Kuntze cv.E-Cha No.12](原代号04-3-9)。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属中生种;制绿茶嫩香持久,品质优异;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福鼎大白茶高27.18%和6.95%;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6%以上;并且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7.
茶树种质资源性状变异与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树9个品种以及红山茶、白山茶两个对照种的叶部形态特征、叶部解剖结构和生化成分进行了综合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对应分析等数学手段分析品种间的变异性、进化途径及亲缘关系的结果表明:(1)茶树系统演变遵循白山茶→红山茶→茶的演化趋势,并且白山茶和红山茶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湖南3个茶树品种的进化次序为:城步峒茶→江华苦茶→安化群体;(3)可将茶树的演化划分3个进化层次.  相似文献   

8.
宜宾茶区近年引种茶树的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采取化学鉴定法和感官鉴定法,对宜宾市茶区引进的安吉白茶[Camellia sinensis(L.)O.Ktze.cv.Anjibaicha]、平阳特早(C.sinensis cv.Pingyangtezao)、乌牛早(C.sinensis cv.Wuniuzao)、梅占(C.sinensis cv.Meizhan)、龙井43(C.sinensis cv.Longjing 43)、中茶108(C.sinensis cv.Zhongcha 108)、黄金芽(C.sinensis cv.Huangjinya)7个茶树品种进行了红茶适制性鉴定。结果表明,安吉白茶、平阳特早2个品种制作的红茶品质优异,优于对照早白尖(C.sinensis cv.Zaobaijian),而乌牛早和梅占2个品种制作的红茶品质较差,不宜制作红茶。  相似文献   

9.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419%,即叶背茸毛、芽叶茸毛、芽叶色泽、叶片大小、花瓣数、柱头开裂数和子房茸毛等7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12份材料聚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茶(Camellia sinensis)和普洱茶(C. sinensis var.assamica),第Ⅱ类为白毛茶(C. sinensis var.pubilimba),第Ⅲ类包括大理茶(C. taliensis)和厚轴茶(C. crassicolumna),第Ⅳ类为秃房茶(C. gymnogyna)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8,(5):23-25
正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采穗园穗条、苗木的质量分级指标、检验方法、检测规则、包装和运输等。本标准适用于栽培茶树的大叶、中小叶无性系品种穗条和苗木的分级指标与检验方法。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无性系以茶树单株营养体为材料,采用无性繁殖法繁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尘源形成及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尘暴(sand—duststorm)系指强风把地表大量沙尘卷入到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是1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和发展是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体现。沙尘暴尘源物质的形成及分布是形成沙尘暴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本文在查阅分析了大量关于沙尘暴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从沙尘暴尘源形成因素、尘源种类及分布等方面,对沙尘暴尘源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映沙尘暴尘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