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通过控制施氮量来实现高肥力条件下小麦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依据,以冬小麦品种‘藁8901’为材料,研究了高肥力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是先增加后降低,籽粒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均以N150最高,氮素生产力则以N0最高。在冬小麦的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NO3-N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氮肥施入量能降低冬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0-100 cm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施用氮肥能提高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全氮积累量和土壤NO3-N积累量,但两者并非同步增加,土壤NO3-N积累量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植株全氮积累量的增长幅度。在施氮量0-180 kg/hm2范围内时,植株全氮积累量有所增加,且土壤中硝态氮的积累量增加较为缓和;而在施氮量180 kg/hm2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氮素用量,植株全氮积累量下降,而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却开始大幅度增加。据此综合考虑,冬小麦‘藁8901’的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灌水量对覆膜冬小麦生长及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小偃22号"为供试材料,通过2010年和2011年2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750m3/hm2(冬前灌),1 500(冬前和返青期各灌750m3/hm2),2 250(冬前、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750m3/hm2),3 000m3/hm2(冬前、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灌750m3/hm2))和施氮量(75,150,225和300kg/hm2,70%基肥,30%追肥)处理对拔节期-成熟期覆膜冬小麦生长、产量及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拔节期-成熟期,冬小麦的株高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在越冬期-拔节期,0~20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增加,高氮处理能提高表层0~60cm土壤硝态氮含量,高灌水会降低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并增加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小麦产量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在氮肥高于150kg/hm2、灌水量高于2250m3/hm2时,产量增加不显著。【结论】灌水量和施氮量对小麦株高、地上部干质量、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灌水量和施氮量超过一定值后,小麦的生长指标则不会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2 250m3/hm2(冬前、返青和拔节期各750m3/hm2)和施氮量150kg/hm2(70%基肥,30%追肥)处理水氮利用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玉米植株硝态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施氮量对玉米不同时期硝态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量01、503、004、50 kg/hm2对玉米植株硝态氮(NO3--N)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玉米生育期的延长玉米各部位中NO3--N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不施氮处理的玉米植株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各施氮处理,且这3个时期玉米各叶位的硝态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性差异较大;第3叶位和6叶位的NO3--N含量在不同生育期的表现为:苗期3位叶高于6位叶,拔节期和灌浆期6位叶高于3位叶;3个时期的植株体内硝态氮含量,叶鞘均明显高于叶肉,且均在施氮量大于300 kg/hm2时氮含量增长减缓。[结论]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和秸秆产量,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3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施氮对潮土土壤及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年田间小区肥料定位试验 ,研究了施氮量对1m土体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每季施氮量小于225kg/hm2 时 ,1m土层中各测定时期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 ,在11.4~41.3kg/hm2 之间 ,当施氮量增加到375kg/hm2时 ,1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增加1.5~7.4倍 ;0~20cm和80~100cm土层硝态氮在每季施氮量大于225kg/hm2时急剧增加 ,并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对氮素分期优化管理方法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并重的养分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90 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30 kg/hm2)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其他氮素供应量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和面筋含量显著低于在返青期和拔节期供氮量都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150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90kg/hm2),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以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冬小麦氮肥分期优化施用量获得了最高产量的同时兼具较好的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典型保护地蔬菜土壤硝态氮的含量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了定州市和永年县蔬菜大棚和拱棚施肥情况 ,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 ,蔬菜土壤硝态氮含量定州市平均比永年县高出 1 3 3~ 38 9mg/kg。表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 ,定州市变化幅度 60~ 2 0 0mg/kg ,平均 94 2 5mg/kg ,永年县变化幅度为43 0~ 64 7mg/kg之间 ,平均 5 5 4mg/kg。保护地蔬菜土壤 0~ 1 0 0cm土层积累了大量的硝态氮。其中定州市蔬菜大棚土壤 1m土层内硝态氮含量平均为 80 7 0 6kg/hm2 ,永年县平均为430 32kg/hm2 ,均高于大田作物。容易造成土壤硝态氮积累和淋溶。  相似文献   

7.
氮肥对菘蓝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氮素用量对不同生长期菘蓝叶、根产量及其氮素吸收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氮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调查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不同生长期根(板蓝根)和叶(大青叶)干质量,并测定叶、根氮素含量和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375 kg/hm,大青叶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150 kg/hm时,板蓝根产量、根冠比、植株氮素吸收量及产值达到最高值,超过150 kg/hm时开始下降。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60~100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应增加,从而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明显增大。综合大青叶、板蓝根产量及其氮素吸收量、根冠比、0~100 cm土壤硝态氮的结果可知,氮的合理用量为150 kg/hm。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江苏扬州地区黑麦草草地土壤剖面氮素的运移规律,提高黑麦草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研究了扬州地区1年生黑麦草人工草地中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和300 kg/hm2,分别表示为N0、N100、N200和N300)下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和分布动态、植株氮素含量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第1次刈割和第2次刈割黑麦草茎、全株中氮素含量均以N200处理较高,茎中氮素含量分别为2.48%、2.8%,全株为3.68%、2.35%,叶中氮素含量均以N300处理较高,分别为4.02%和3.95%.在1年生黑麦草不同生长时期和不同深度土层中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时期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大多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随施氮量增加,硝态氮在60~140 cm土层内累积量增加.第1批(2008-12-03)0~140 cm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为115.06~282.49 kg/hm2,以后各取样时期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依次降低,第3批(2009-03-05)最少,为64.78~111.55 kg/hm2.当施氮量大于200 kg/hm2(超过黑麦草植株含氮量)时,会导致刈割时NO3--N在根层土壤剖面的显著积累,而黑麦草产量、植株氮素含量等均不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不同苗情下冬小麦的氮肥最佳追施时期和追施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返青期群体较大(主茎≥1 050万株/hm2)时,以拔节期追施纯氮75 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且0~9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最低,氮素表观损失也最低,基本接近平衡;返青期群体较小(主茎≤750万株/hm2)时,以返青至起身期追施纯氮13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同时提高了小麦成熟期0~3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降低了30~9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从而降低了向深层淋溶的风险,且氮素表观损失较低。综合比较可知,小麦返青期群体较大时,以拔节期追施纯氮75 kg/hm2为最佳;返青期群体较小时,以返青至起身期追施纯氮135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250、300 kg/hm2)对河北山前平原区低产田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呈上升趋势,当氮素水平分别为200、300 kg/hm2时,冬小麦产量较高,分别达8 039.1、8 429.3 kg/hm2,与对照相比分别增产19.5%、25.3%.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明显,且穗数与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氮素利用率以100、200 kg/hm2处理较高,分别为68.2%、66.0%.在0~ 180 cm的土层中,各施氮水平土壤硝态氮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其中当施氮量为200 kg/hm2时累积量最小,比300 kg/hm2处理低630 kg/hm2.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区域中低产田冬小麦的施氮量不宜超过2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陕南小麦氮肥追施最佳时间和最佳用量,为陕南地区小麦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汉麦6号为供试品种,分别在冬灌期、拔节期进行1次或2次追施氮肥,通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系数等指标,研究不同施用时间和不同纯氮施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同等纯氮施用量下,1次追肥,以拔节期追肥效果最好,其中,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751.90 kg/hm2,其次为追施纯氮103.50 kg/hm2时,产量为8 623.20 kg/hm2;当纯氮施用量高于69.00 kg/hm2时,拔节期1次追肥效果优于冬灌拔节2次追肥。追施纯氮34.50 kg/hm2时,2次追施的小麦产量高于拔节期1次追施。[结论]拔节期1次追施纯氮69.00 kg/hm2时,小麦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 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随氮肥基追比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拔节期不同基追比的LAI差异显著.随春季追氮时期后延,拔节到开花期的LAI减小,而开花20 d以后的LAI显著增大.小麦旗时总物质生产力在灌浆前期随氮肥基追比的减小和追氮时期的后延而下降,但在灌浆后期却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增大.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也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左右的条件下,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9 000 kg/hm2以上)的氮肥运筹以基追比5∶5~7∶3,春生6叶期追施氮肥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宁夏扬黄新灌区春小麦氮营养诊断及追肥推荐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反射仪法和 Nmin法在宁夏扬黄新灌区春小麦氮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结果表明 ,拔节期可作为春小麦氮营养诊断时期 ;确定了春小麦用 2种方法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硝酸盐临界值分别为2 4 41 .1 5mg/ kg( NO3- ) (反射仪法 )和 50 .39kg/ hm2 ( NO3- ) (土壤 Nmin法 )。同时由土壤 Nmin、植株硝酸盐诊断 ,建立了追肥推荐施肥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及铵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量追肥对其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期为田间作物的栽培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2013-2014年小麦试验为例,采用常规统计分析与地统计分析两种方法分别探索土壤溶液中硝态氮与铵态氮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征及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获取硝态氮与铵态氮空间分布图,最终比较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内硝态氮与铵态氮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通过常规统计分析发现冬小麦起身期至收获期内,土壤溶液中铵态氮含量受追肥影响不明显,整体呈降低趋势,而硝态氮含量受追肥影响,呈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趋势;在起身、拔节、开花与灌浆期,不同追肥处理间铵态氮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在收获期,D、S处理与其他不同处理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硝态氮的变化在起身与开花期,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拔节期,BH处理与其他各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在灌浆期,CK处理与T处理、D处理、S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在收获期,D处理与其他各处理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通过地统计分析发现起身、拔节、收获期的铵态氮空间分布均一度较高,连续性强,空间自相关性好,而开花、灌浆期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受随机因素影响严重;拔节、灌浆、收获期的硝态氮空间分布连续性强,均一度高,空间自相关性好,而起身、开花期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间自相关性较弱。分析对比硝态氮与铵态氮的空间插值图发现硝态氮在起身与拔节期,试验区北部含量低于南部,到开花与灌浆期整个试验区硝态氮含量普遍较高,到收获期变为北部含量高于南部;铵态氮在起身期,试验区北部含量低于南部且由北往南含量逐渐升高呈条带状分布,到开花与灌浆期其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到收获期北部含量明显高于南部。【结论】变量追肥对于铵态氮的变化趋势没有影响,提高了硝态氮含量且主要发生在开花期,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处理之间对于它们含量的变化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小麦各节间茎秆抗倒伏能力、木质素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明确高施氮量条件下适宜的春季追氮模式,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应变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和抗倒伏品种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设置4种春季追肥模式,分别为等量二次性追氮和剩余一次性追氮,即起身期﹕孕穗期1/3﹕1/3(T1),拔节期﹕开花期1/3﹕1/3(T2),孕穗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T3)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剩余2/3氮(CK)。深入研究春季不同追氮模式对冬小麦植株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 抗倒伏品种济麦22的各节间茎秆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含量均高于倒伏敏感型品种山农16,2种类型品种开花期T1、CK处理的抗折力高于T2和T3处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CK>T2,灌浆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抗折力、木质素积累量以及单体的含量表现为T1>T3>T2>CK。灌浆期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抗折力较CK、T2、T3处理分别增加24.69%、19.97%、13.15%和26.92%、15.36%、5.87%;山农16和济麦22在T1处理下的各生育阶段木质素积累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提高了21.71%、15.45%、8.85%和25.19%、21.75%、15.83%;成熟期2个品种T1处理的木质素S型单体含量平均值分别较CK、T2、T3处理高18.82%、18.48%、8.39%。不同追氮模式处理的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咖啡酸3氧甲基转移酶:COMT、香豆酸-3-羟基氧化酶:C3H、肉桂酰辅酶 A 还原酶:CCR、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表达均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其表达量高低依次为T1>T3>T2>CK。孕穗期追氮处理模式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因T1处理可提高穗粒数以及群体有效穗数,其最终籽粒产量较高。同一时期相同处理各节间茎秆木质素积累量、单体含量均呈现为I1>I2>I3>I4>I5的趋势。【结论】 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较其他春季追氮模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后茎秆各节间抗折能力、木质素积累量、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以及籽粒产量。因此,起身与孕穗期等量二次性追氮模式可作为黄淮海麦区高施氮量300 kg·hm-2基施1/3条件下的春季适宜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5N示踪试验,研究了黄淮地区施氮时期对冬小麦植株-土壤体系肥料氮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时期后移,小麦籽粒中的氮素含量增加,叶和茎中氮素含量降低。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以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提高籽粒的氮素积累量,降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促进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不同施氮时期条件下,冬小麦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表现为拔节期追氮最高。拔节期追氮更有利于促进强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吸收,提高中弱筋小麦品种氮素的利用。小麦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的比例随施氮时期的后移呈降低趋势。推迟施氮时期,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基肥氮的比例增加,来自追肥氮的比例减少。随施氮时期后移,肥料氮在0~100 cm土壤中的残留呈现增加趋势。与起身期和孕穗期追氮相比,拔节期灌溉后追施氮肥,肥料氮在20~60 cm土壤中残留量最大。综合分析肥料氮在小麦季的去向得出,拔节期追氮肥料氮去向更均衡。  相似文献   

17.
钼营养对冬小麦无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钼营养对冬小麦无机氮组分的影响,越冬期冬小麦总氮、非蛋白氮及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壤有效钼含量提高而下降,且分别在土壤有效有效钼含量0.096、0.136、0.216mg/kg以后趋于稳定。施钼能提高冬小麦幼苗硝态氮含量,随后体内硝态氮含量均因施钼而下降,缺钼时,冬小麦硝态氮含量在拨节期前不同断提高,而在适宜供钼水平下则相反,;冬小麦叶绿素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及产量成显著的相关,正相关关系,缺钼导致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可能是硝态氮的积累降低铁的活性,进而阻碍叶绿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以豫麦50(弱筋)和豫麦49(中筋)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薄地大田条件下拔节期追施硫肥对小麦旗叶生理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硫肥可提高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其子粒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蛋白质产量增加。从协调产量与品质的角度考虑,较适宜的追硫量分别为22.5 kg/hm2(豫麦50)和45.0 kg/hm2(豫麦49)。  相似文献   

19.
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优质专用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对优质专用春小麦Y20进行了不同施氮时期和施氮量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追施氮肥以375 kg/hm2尿素为最佳,春小麦产量为5 317.95 kg/hm2,追施尿素525、225和75 kg/hm2的处理春小麦产量依次降低.施氮时期以扬花期施氮春小麦产量最高,为5 086.65 kg/hm2,其次为拔节期施氮,产量为5 043.75 kg/hm2;孕穗期施氮春小麦产量最低为4 978.65 kg/hm2.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为:在一定施氮量内,春小麦品质与施氮量成正相关,施氮量越多,品质越好;在扬花期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肥密运筹对晋中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穗型品种040121-135为供试材料,研究氮肥追施时期与群体密度对晋中晚播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晋中晚播小麦合理的肥密运筹可以获得8.6t.hm-2的高产;前期重施拔节肥促源,后期重施孕穗肥促库,且有利于提高籽粒品质。合理的群体密度应在450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