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BRSV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感染率差异较大。在我国,BRSV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9.6%。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直接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疑似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犊牛进行病原鉴定,本研究采用常规病毒经细菌分离鉴定和PCR方法分别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株能在BT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合胞体形态的细胞病变;无血凝性和血吸附特性;能被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分离的病毒经RT-PCR鉴定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根据菌落形态、细菌染色特性及生化特性,鉴定分离的细菌为巴氏杆菌。提示,该牛场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BRSD)是由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RDC)的主要疾病之一。BRSV传染性强,可在全球广泛流行,对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动物感染BRSV后,可引起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或不表现任何症状,因此确诊BRSD需将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本文主要对BRSD的病原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学特征、检测方法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论述,对深入了解该病的诊断和预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是引起牛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毒性病因之一,主要引起2~6月龄犊牛的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虽然BRSV感染的致死率不高,但因其高发病率而导致的治疗和饲养成本的增加会给养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BRSV与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相似文献   

5.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是引起犊牛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本病早在1968年就有记载,1970年BRSV首次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牛体中分离到。其危害性在于,BRSV感染发病率很高,达60%~80%,死亡率有时也能达到20%以上。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主要感染牛、绵羊、山羊,也可感染猪和  相似文献   

6.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黑龙江省某牛场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病牛鼻汁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该病毒株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特征性的合胞体形态的细胞病变;病毒对5-碘脱氧尿核苷不敏感,对酸、氯仿、乙醚均敏感,不耐热,56℃加热30 min可被灭活,且无血凝性和血吸附特性;该病毒能被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标准阳性血清中和;应用特异性引物,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从病毒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BRSV N基因中596 bp的特异性片段,并且分离株与GenBank中BRSV毒株N基因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99.3%.以上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命名为BRSV HJ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目前山东东部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这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为疫病防控提供依据,从山东潍坊、烟台、青岛、威海等地区采集牛血清样品380份,采用ELISA方法进行了4种病毒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BVDV抗体阳性率为62.11%;IBRV gB抗体阳性率最低为42.63%;BRSV抗体阳性率82.11%;BPIV3抗体阳性率81.05%,BRSV和BPIV3感染情况基本持平。被调查的14个牛场有12个牛场曾发生过4种病毒的感染,4种病毒均感染过的牛的比率在83.68%(318/380)。研究表明,山东东部地区多数规模化奶牛场存在这4种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是犊牛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因,与人呼吸道 包体病毒(HRSV)及其相应的疾病有许多相似性,故认为免疫病理学机制参与了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感染的致病作用,本文分析了免疫病理学机制在RSV感染和疫苗诱导超敏反应中的作用,讨论了与RSV感染的非免疫病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9.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是由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流涕、呼吸急促等),严重引起泌乳停止、怀孕母牛流产等,不利于养牛业健康发展。BRSV常见的传播方式是直接接触,高滴度的母源抗体可以减轻呼吸道症状。BRSV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国内学者对该病研究出单重甚至多重ELISA、PCR法用于诊断,试验证明,它们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BRSV疫苗目前疫苗主要有灭活苗(220/69株)、减毒活疫苗(RB-94致弱株),现在亚单位疫苗成为研究热点,我国学者将牛疱疹病毒作载体表达BRSV的G蛋白重组疫苗,诱导黏膜免疫,从而保护牛。本病及时发现并早日诊断治疗,可有效控制。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的改善、提高牛只自身抵抗力等。  相似文献   

10.
<正>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是引起犊牛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本病早在1968年就有记载,1970年BRSV首次从患有呼吸道疾病的牛体中分离到[1]。其危害性在于BRSV感染发病率很高,达到60%~80%,死亡率在一些爆发中也能达到20%以上[2,3]。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主要感染  相似文献   

11.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兽医社会化服务建设现状,为优化管理政策措施提供支持。2017年以来,宁夏地区兽医主管部门全力推进政府购买兽医社会服务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全区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面广。全区95.5%(21/22)的县(区)开展了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覆盖全区81.6%(160/196)的乡镇。二是村防员队伍平稳转型,工作效率与薪资待遇显著提高。此外,本文梳理基层兽医服务需求和供给,指出了当前存在养殖主体对政府提供兽医服务的依赖性强,基层兽医机构力量不足,社会兽医服务组织能力不足,兽医服务市场化程度低等发展瓶颈,这提示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培育社会化服务机构,强化经费投入的目标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枸杞多糖(LB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2/IL-23p40和IL-10分泌的影响,探讨LBP的免疫调节机制,为LBP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60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各组小鼠进行连续4d每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mg/kg),间隔3d后,再连续4d每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mg/kg);同时,用高(40mg/1kg)、中(20mg/1kg)、低剂量(10mg/1kg)的LBP给小鼠连续灌胃2周,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分别用LPS(1mg/kg)和PBS,连续2周。小鼠眼眶取血,分离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IL-6、IL-12/IL-23p40和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相比,LBP能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IL-6、IL-12/IL-23p40和IL-10的分泌水平,提示LBP能增强小鼠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应答,为枸杞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的开发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为害指数法,对宁夏地区主栽的26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室内蓟马抗性评价试验。田间蓟马种类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主,占混合种群数量的75%,室内试虫群体结构与大田相仿。结果表明:供试26个苜蓿品种中,先行者、甘农9号、WL298HQ、耐盐之星、三得利5个品种的为害指数小于25.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强的抗性;而皇后、盐宝、阿迪娜、WL354HQ 4个品种为害指数大于40.00%,对蓟马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同时从株高、分枝数及干草产量等方面对不同苜蓿品种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表明,蓟马为害后,抗性较强的苜蓿品种其株高绝对增长率、分枝相对增长率及干草产量损失率均高于抗性较弱的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24头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设计不同精粗比日粮(60∶40,40∶60),研究其对奶牛瘤胃挥发酸模式及血液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粗比(60∶40)日粮下,瘤胃pH降低4.3%(P <0.05),丙酸浓度提高16.9%(P <0.05);乙酸浓度下降,总挥发酸浓度提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乙酸/丙酸比例降低20.5%(P <0.05)。随着日粮精粗比提高,奶牛血液葡萄糖浓度提高21.1%(P <0.05),血液非酯化脂肪酸(NEFA)浓度降低13.9%(P <0.05)。随着日粮精粗比提高,奶牛血液甘油三酯下降,胰岛素含量增加,但均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未补播(CK)、隔带深翻后补播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M)、沙生冰草(A. desertorum)(S)及蒙古冰草+沙生冰草(G)的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处理荒漠草原0~40 cm土壤总有机碳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补播模式草地全土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均有所提高,10~20 cm和20~30 cm土层,沙生冰草补播草地显著高于未补播草地(P<0.05);30~40 cm土层,各补播草地均显著高于未补播草地(P<0.05)。各处理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30~4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0~10 cm土层(P<0.05)。不同处理草地各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0.053 mm粒级最高。随土层加深,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增大,30~40 cm土层以0.053~0.25 mm和>2 mm粒径较高。总体看,补播有利于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在本研究所做处理中补播沙生冰草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利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玉米粉碎粒度对泌乳早期奶牛真菌菌群的影响。选用4头体况良好,泌乳20d左右,日产奶量约30kg,体重550kg左右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试验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对照组奶牛日粮添加10%的破碎玉米,试验组是将该比例破碎玉米由细粉碎玉米代替。结果表明:用细粉碎玉米替代破碎玉米(10%DM)并未显著影响奶牛瘤胃真菌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在门水平上,试验组与对照组瘤胃真菌丰度差异不显著;在属水平上,德巴利酵母属与蜡孔属等优势菌属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这可能与奶牛个体差异有关。而与淀粉降解有关的根囊鞭菌属的菌群丰度显著升高(P<0.05)。其他相对丰度较低的真菌也有检出,如试验组柄孢壳属(Zopfiella)与被孢霉属(Mortierella)增加明显(P<0.05),但其在瘤胃的功能目前尚鲜见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瘤胃保护性蛋氨酸(RP Met)对舍饲滩羔羊生长、消化、血清生化指标及胴体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为(19.06±0.46)kg的健康去势滩羊公羔64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0.03%、0.06%和0.09%RP Met的饲粮,每组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4只。预试期7d,正试期85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饲粮RP Met添加量的增加,舍饲滩羊平均日增重和终末体重显著提高(P<0.05);饲粮中添加0.06%和0.09%RP Met显著提高了屠宰率(P<0.05);饲粮添加RP Met有降低胴体骨重/胴体重的趋势(P>0.05);随饲粮RP Met添加量的增加,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呈线性增加(P<0.05);0.06%RP Met组滩羊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RP Met可提高舍饲滩羊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适宜添加量为0.06%。  相似文献   

18.
来自牛疱疹病毒1和5型(BoHV-1和BoHV-5)的病毒囊膜糖蛋白D(gD)是病毒的主要组成成分,并且在疱疹病毒的致病机理中起到关键作用。gD对于病毒侵入细胞是必不可少的,是病毒感染细胞期间中和抗体的主要靶标。鉴于其在诱导保护性免疫方面的作用,已使用该糖蛋白作为主要抗原开发出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载体疫苗候选物,证明gD具有在宿主中诱导较强病毒中和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对宿主进行免疫保护的能力。论文着重介绍了BoHV-1、BoHV-5和一些人类疱疹病毒gD的结构和功能特征,阐述了gD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及gD在新型疫苗设计中的应用,为全面了解gD结构特点及其在疫苗研发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评估用橙子叶替代紫花苜蓿对泌乳山羊能量、氮碳平衡、甲烷排放和泌乳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0只体重为(43.5±3.60)kg泌乳中期的山羊,随机分为两个组,苜蓿草组饲喂以45%苜蓿草和55%浓缩料组成的日粮,橙子叶组饲喂以45%橙子叶和55%浓缩料组成的日粮,试验共进行70 d。结果显示:与苜蓿草组相比,橙子叶组山羊干物质摄入量显著降低(P <0.05),但橙子叶组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组显著升高(P <0.05)。橙子叶和苜蓿草组对泌乳量无显著影响(P> 0.05),但苜蓿草组乳脂含量显著高于橙子叶组(P <0.05)。苜蓿草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橙子叶组(P <0.05),但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低于橙子叶组(P <0.05)。与橙子叶日粮相比,苜蓿草日粮粪便和甲烷中的能量损失更大(P <0.05),其中苜蓿草组能量沉积率最高(P <0.05),非蛋白呼吸熵显著提高(P <0.05)。苜蓿草日粮组较橙子叶日粮组显著提高了碳氮摄入量及粪碳、粪氮水平(P <0.05),而饲喂橙子叶日粮的山羊甲烷排放量显著低于苜蓿草日粮(P <0.05)。结果表明,橙叶具有较好的降低甲烷排放效果,且不影响山羊的营养平衡和泌乳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丙酸铬对热应激期间泌乳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54头泌乳天数、产奶量、胎次相近的泌乳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和20 g/d丙酸铬。结果:添加丙酸铬可以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P<0.05),试验Ⅰ组和Ⅱ组产奶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60和1.32 kg/d,但差异不显著(P>0.05),乳脂、乳蛋白、尿素氮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表明,夏季热应激期间,在日粮中添加丙酸铬有提高产奶量的趋势,有助于减少乳房炎的发病率、降低乳中体细胞数、改善乳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