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优选黄芪多糖脂质体的最佳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验证,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黄芪多糖脂质体,以膜材比、脂药比和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_(9 )(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制备条件,以超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纳米颗粒分析仪和透射电镜测定其粒径大小与形态。结果显示,制备黄芪多糖脂质体的最佳工艺为膜材比8∶1,脂药比4∶1,超声时间90 s,包封率93.77%,24 h累积释放率62.67%,平均粒径557 nm。表明制备的黄芪多糖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与良好的缓释作用,粒径和形态较均匀,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2.
磷酸泰乐菌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编 《中国兽药杂志》2010,44(10):24-28
为延长磷酸泰乐菌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通过比较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其脂质体制剂。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考察磷脂与胆固醇之比、药脂比、硫酸铵浓度、孵化温度和孵化时间对包封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处方。同时,对所得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分布、包封率及体外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佳处方工艺如下,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4∶1,药脂比为1∶10,硫酸铵浓度为300 mmol/L,体系pH值为7.0,孵化温度为50℃,孵化时间为20 m in。电镜下观察脂质体呈球形或类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6.526μm,且大部分在1μm~12μm之间,包封率为58.32%,体外释药符合W eibull方程(r=0.976 4)。研究证实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磷酸泰乐菌素脂质体方法可行,包封率高,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优化青蒿素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以制备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的青蒿素纳米脂质体。试验采用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乙醇注入法和改良乙醇注入法制备青蒿素纳米脂质体,优选改良乙醇注入法;以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药物与磷脂的质量比、水相体积和超声时间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脂质体制备工艺,并对纳米脂质体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改良乙醇注入法制备青蒿素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工艺为青蒿素与磷脂的质量比为1∶14.53,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为5.42∶1,生理盐水体积9.74 mL (此时磷脂质量为250 mg)。此条件下制备的青蒿素纳米脂质体形态呈双层球形,包封率为68.57%,平均粒径为195.13 nm,PDI为0.19,Zeta电位为-12.10 mV。  相似文献   

4.
研究旨在优化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制备条件。试验首先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筛选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制备方法。确定改良乙醇注入法后,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磷胆比、药脂比、生理盐水体积、超声时间、表面活性剂用量因素对包封率的影响;再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3因素3水平优化,选取磷胆比、药脂比、生理盐水体积等3个因素进一步优化;确定最佳的脂质体制备条件后,通过后插入法将DSPEMPEG 2000插入辣蓼黄酮纳米脂质体上,制成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改良乙醇注入法制备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最优条件是:磷胆比(质量比) 6.8∶1、药脂比(质量比) 1∶10.3、生理盐水体积9.5 mL。选择摩尔比为5%的DSPE-MPEG 2000制备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辣蓼黄酮长循环纳米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72.60±2.44)%,脂质体粒径为(80.93±0.30)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1.70±0.29) mV。  相似文献   

5.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阿莫西林脂质体,以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评价其质量.前期以正交设计优化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以最优工艺制备阿莫西林脂质体,测定其平均粒径和包封率.实验所制得的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114.6 nm,包封率为64.89%.结果表明,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阿莫西林脂质体的方法可行,阿莫西林脂质体的制备为兽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共考察微球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选用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作为包载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最佳工艺条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质。[结果]采用复乳法制备的载药球电镜扫描结果外形圆滑,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873nm,包封率78%,释放率高达79.17%,释放时间较长为10天,且释放平缓,突释率较低。[结论]采用MPEG-PLA二氯甲烷溶液作为油相、黄芪多糖水溶液作为内水相,PVA水溶液作为外水相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7.
利福平脂质体制备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利福平脂质体,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利福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成膜后,在初次乳化温度为20℃,氯仿:PBS(v:v)为1:5,药脂比(g:g)为1:7,乳化速度为400r/min的条件下,先乳化30min,再将乳化温度升至30℃乳化30min,所制得的脂质体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在2.5~10μm范围内的占总数82.4%,其中5~10μm的占33.8%,包封率32.8%。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制备玫瑰总黄酮脂质体(RTF-L),优化其处方,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RTF-L,采用超速离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封率,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通过最优处方下制备的RTF-L的外观形态、粒径、粒度分布(PDI)、Zeta电位、体外累积释放率等评价其性质。结果显示,制备RTF-L的最佳处方为磷脂浓度0.3%,药物与磷脂比1∶15,水相介质pH 6.5,胆固醇与磷脂比1∶2;所制得的RTF-L包封率为(77.0±0.2)%,粒径为(155.40±2.11)nm, Zeta电位为(-21.03±1.24)mV,PDI为0.035±0.003,稳定性良好;体外累积释放试验结果显示,玫瑰总黄酮(RTF)溶液在6 h累积释放率为85.15%,基本释放完全,而RTF-L在6 h累积释放率为76.42%,与原药相比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优选处方稳定可行,所制备的RTF-L包封率高,粒径小且均匀,为RTF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其新剂型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以及体外释放。方法 以pH梯度法制备替米考星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其制备工艺,观测其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并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多层囊状脂质体,测得三批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96.93%,平均粒径112.3 nm,平均Zeta电位为+9.9 mV,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释放规律。结论 替米考星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成型良好,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选恩诺沙星淀粉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试验将反相乳液聚合法与包埋载药法结合起来,以可溶性淀粉为载体、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恩诺沙星淀粉微球;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载药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形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4 g、恩诺沙星0.04 g、交联剂1.0 g、乳化剂0.8 g、反应时间2 h;按照此优化工艺参数制得的载药微球的总载药量为2.53%、包封率为89.72%;恩诺沙星淀粉微球大小较均匀,形态圆整,分散性较好,粒径为60μm左右;在最初2.5小时时释药量约为43.12%,至第8小时时释药量达80.69%,之后逐步释放,到第10小时时累积释药量占总药量的82.51%。说明此制备工艺可行,所制得的恩诺沙星淀粉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伏马毒素是镰刀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可污染世界各地的农作物。目前已发现的伏马毒素有28种,分为FA、FB、FC、FP四大类。而B1型伏马毒素是所有类型中污染最广泛、毒性最强的一种。FB1通过抑制神经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发挥其毒性作用,并可经食物链传播,严重危害畜禽和人类的健康。论文主要对FB1的毒性作用及检测方法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FB1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目前广东省水禽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动态,采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特性鉴定和PCR扩增从316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88株水禽源沙门菌;采用玻片凝集法将分离株分为4(B、D、C1、E1)个群别8种血清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法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得到PFGE-XbaⅠ带型62种,菌株间相似度为54.1%~100.0%,分为A^I共9个聚类簇与11个单一基因型。结果表明,广东水禽源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PFGE-XbaⅠ带型具多样化,其中11种PFGE-XbaⅠ带型在区域和年份小范围集中流行,32种带型跨区域与跨时间交叉分布呈散在"流行暴发",不同血清型分离株的PFGE-XbaⅠ带型差异较大,相同血清型的分离株PFGE-XbaⅠ带型一般具有相同图谱型或聚类在一起。本研究采用PFGE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并探明了本地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型与分子分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探讨玉屏风多糖脂质体(Yupingfeng polysaccharide Liposomes,YPF-PL)的免疫活性,研究其对脾淋巴细胞亚群和脾组织学变化的影响。180只13日龄麻黄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即YPF-PL组(100、200、400 mg/kg)、玉屏风多糖(YPF-P)对照组(200 mg/kg)、免疫对照组(仅免疫不给药)和空白对照组,连续两次给药,每次持续7 d,期间进行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首免和二免,42 d每组随机选10只剖杀。每周采血获得血清,采用HI法检测各组雏鸡抗体水平变化,MTT法比较YPF-P和不同浓度YPF-PL对鸡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法检测鸡脾T、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脾组织H.E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YPF-PL效果最显著,可增强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能较长时间维持高水平抗体效价;低、中和高剂量YPF-PL能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P<0.01);协同ConA作用时,中、高剂量YPF-PL能显著提高鸡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P<0.01);YPF-P和低、中、高剂量YPF-PL能够升高CD3+T淋巴细胞和Bu-1+淋巴细胞的比例(P<0.01),显著提高CD4+/CD8+T细胞比值(P<0.01)以及促进脾白髓淋巴细胞增殖发育。结果提示高剂量YPF-PL能够促进雏鸡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增强机体脾脏免疫功能,作用效果优于YPF-P。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卡介苗巴氏德菌株(Bacillus Calmette-Guérin-pasteur,BCG-pasteur)和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c^2155)两种菌株的脂质成分,且通过比较脂质成分差异为研发新型牛结核病脂类疫苗佐剂提供试验基础。本文通过石油醚,氯仿,甲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萃取BCG-pasteur和mc^2155两种菌株脂质,采用薄层色谱法分析其非极性脂质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BCG-pasteur中脂质成分富含三酰甘油,甲硫酚二角酰亚胺,PAT家族蛋白,甘油二酯,游离脂肪酸,游离分枝菌酸,葡萄糖单霉菌酸酯以及硫脂I类和硫脂III类等物质;mc^2155脂质成分除了硫脂I类,其他成分均有表达,但相对于BCG-pasteur其含量明显减少。本萃取方法简便稳定,适用于分枝杆菌的非极性脂质提取,为分枝杆菌脂质成分的分析提供基础;本试验通过薄层色谱法分析显示卡介苗和耻垢分枝杆菌细胞壁脂质成分差异明显,表明不同结核分枝杆菌的细胞壁脂质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可以引起不同的免疫反应,可为新型牛结核病疫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对板连败毒口服液(BBO)的解热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48只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6组(8只/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药物组(布洛芬)、BBO低剂量组、BBO中剂量组、BBO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mL/kg;其余各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330mL/L脱脂牛奶溶液4mL/kg建立发热模型。造模1h后,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BBO(0.6、1.2、2.5g/kg),连续3次,每次间隔1h;阳性药物组灌胃给予布洛芬水溶液(0.03g/kg)连续3次,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灌胃,连续3次,每次间隔1h。造模后每1h测定体温一次,连续监测5次,观察BBO对家兔发热的解热作用。监测完最后一次体温后麻醉家兔取下丘脑,ELISA检测下丘脑中与炎性发热相关因子,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环磷酸腺苷(cAMP)和前列腺素E2(PGE2)等,探讨BBO的解热机制。结果表明,BBO能够显著降低家兔体温;能够显著降低下丘脑中IL-1β、IL-6、cAMP、PGE2的含量。BBO的解热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IL-1β、IL-6、PGE2等内生致热源从而降低cAPM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广州番禺某鸡场送检病死鸡中分离获得1株疑似Ⅰ群禽腺病毒。病鸡剖检以心包积液、肝脏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点,肾脏肿胀、出血为主要特征。实验室通过血凝试验、PCR鉴定、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进行一系列检测。结果显示,该毒株不能凝集鸡红细胞,根据FAdV的六邻体(Hexon)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单克隆测序,PCR扩增出分子量约为550bp的特异性条带,通过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与FAdV-4的相似性最高。同时用该分离毒株的鸡胚尿囊液感染28日龄雏鸡,试验鸡可复制出与临床相似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心肌细胞有炎性细胞浸润,肝内有嗜碱性包涵体等病变特征。综上,分离株B13为Ⅰ群FAdV-4。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药复方对实验性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该中药对成年经产高龄母猪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效果。对102只3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用维甲酸造模并进行中药防治试验,造模结束和药物治疗结束后对大鼠进行骨密度检测、骨组织形态检测与血液生化指标(Ca、P、BALP和TRACP-5b)检测。同时,将35头6胎~8胎经产高龄母猪,4岁~5.5岁体重220kg^300kg长大二元杂母猪随机分为空白组、中药复方高、中、低(B1、B2、B3)3个剂量组,连续给药20d,检测母猪血液生化指标(Ca、P、TRACP-5b、CTX-Ⅰ、BALP和PINP)。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血清水平有显著降低,骨密度增加,骨微观结构得到改善;与空白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母猪血清BALP及PINP水平显著升高,TRACP-5b及CTX-Ⅰ水平显著降低。结果表明该中药复方制剂对大鼠和猪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山羊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的种类鉴定提供依据,对采集自广东佛山发病山羊胰脏的阔盘吸虫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抽提虫体基因组DNA,通过PCR方法对虫体核糖体18SrR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扩增,将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大肠埃希菌DH5α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虫体18SrRNA基因的大小为1 922bp,线粒体cox 1基因大小为444bp。序列分析显示,获得的18SrRNA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登录号为DQ401035)同源性高达99%;线粒体cox1基因与GenBank收录的胰阔盘吸虫(E.pancreaticum,登录号为KC535544)的同源性仅为90%。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采集自广东佛山山羊体的阔盘吸虫为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cum),对山羊阔盘吸虫病的防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了解品牌土猪肉的消费情况,文章以广州和佛山(广佛地区)的消费者为样本,抽样调查了消费者对土猪肉的品牌认知、品牌信任度、购买行为和购买意愿等。调查结果表明:广佛地区消费者对品牌土猪肉非常了解的仅为3.79%,了解的消费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9.12%,一点都不了解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为28.71%;消费者对品牌土猪肉的信任度不高,有49.21%的消费者不太相信品牌土猪肉;另外大多数消费者更喜欢去最近的农贸市场购买猪肉,他们在购买土猪肉时最看重的是土猪肉的色泽,其次是味道、膘厚和价格;有62.46%的消费者对土猪肉可接受的价格在21~60元/500克。结论:广佛地区消费者对品牌土猪肉的认知程度较低,出于对土猪肉安全问题的考虑,大部分消费者对品牌土猪肉的信任度不高。企业应适当加强对土猪肉的生产过程宣传,让消费者更加深入了解土猪肉及其来源。土猪肉品牌化能有力促进消费者对土猪肉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水平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进口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营养成分组成、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共设4组利用不同水平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鱼粉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0%(D1组)、3%(D2组)、6%(D3组)、9%(D4组),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放养初始体重约为(12.43±0.16)g/尾的大口黑鲈(LargemouthBass)30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提高,SGR分别提高14.0%、15.8%、20.5%,PER分别提高9.1%、16.8%、27.3%,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9%南极磷虾粉替代组效果最佳;(2)各试验组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组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6%南极磷虾粉替代组较对照组提高13.8%(P<0.05);(3)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组试验鱼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WB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66.1%、61.1%、56.5%(P<0.05),而红细胞数目(PB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5.2%、25.2%、20.7%(P<0.05),而红血蛋白(HGB)、白蛋白(ALB)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各替代组试验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含量的上升而上升,其中9%替代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5.0%、36.4%(P<0.05),各替代组试验鱼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5)各替代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的含量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含量的上升而上升,其中9%替代组较对照组提高21.5%(P<0.05),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南极磷虾粉是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优质蛋白源,适当替代鱼粉可以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本试验中以6%、9%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鱼粉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