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鲁山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县域面积2 432 km2,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年平均降水量827.8 mm,县域内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境内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复杂,山地面积大,气候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属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1 805 km2 (1990年卫星遥感数据),占总面积的74%。经过多年治理,截至2022年,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500余km2,还有300余km2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脆弱,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初步统计,2016—2020年青海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90.14km2,为《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近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任务(6000km2)的1.33倍。“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多举措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明显加快,初步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防护型治理向开发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栾川县作为全国知名工矿资源大县,曾经是豫西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2 477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87 km2。多年来,栾川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矿山生态治理,推进全域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底,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2.8 km2,水土保持率达85.3%,森林覆盖率达83.51%,位居全省第一。2021年,栾川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持续有效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强化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监管工作,实现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全覆盖,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明显下降,林草植被得到持续保护和恢复,规划主要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到2020年底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9248.35 km2,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 300 km2的治理目标,目标完成率达114.43%。  相似文献   

5.
<正>彭阳位于宁夏东南部的六盘山东麓,土地总面积2528.6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2 12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2 129km2,辖3镇9乡,总人口26.3万人。1983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孕育了"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创立了"与时俱进、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有机结合、布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建管并重、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机制,苦干实干、形成水土流失治理合力"的彭阳经验。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土保持》2021,(3):49-49
本刊从水利部获悉:自2011年3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施行以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携手流域19省份稳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10年间,长江流域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75万km2,减幅达13.70%。据悉,10年间,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16.96万km2,全流域180万km2实现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  相似文献   

7.
陈艳梅  钱金平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93-294,297
对比分析两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山区极强度和强度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遏止,极强度侵蚀面积减少了818.22 km2,强度侵蚀面积减少了4 293.38 km2;中度和轻度土壤侵蚀面积呈增加趋势,中度土壤侵蚀面积增加3 314.86 km2,轻度土壤侵蚀面积增加6 153.9 km2;河北省山区土壤侵蚀总面积增加,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增加4 357.16 km2。张家口市土壤侵蚀变化比较明显,极强度和强度土壤侵蚀面积明显减少,减少了3 646.46 km2,而中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了9 599.69 km2,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增加了5 953.23 km2。  相似文献   

8.
以典型草原露天煤矿的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原位径流小区观测设施研究了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排土场边坡次降雨的产流、产沙规律。结果表明:在边坡治理初期,首次降雨的土壤侵蚀产沙量均较大,达到中度以上的侵蚀强度,其中铺设植生带措施次降雨产沙量最大,为6 469 t/km2,生态袋一字型布设措施产沙量最小,为2 543 t/km2,分别是裸地产沙量5 640 t/km2的1.15倍和0.45倍;随治理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第3年时,生态袋一字型治理措施(生物+工程措施)的年径流量比沙地柏+绣线菊灌丛恢复7 a(纯生物措施)的年径流量小;当边坡治理措施的植被盖度 > 35%时,各治理措施的产沙量均小于未治理裸地的产沙量,且雨强越大,生物+工程治理措施的阻沙能力越明显;生态袋一字型布设措施年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当年的5 179 t/(km2·a)下降到治理第3年的1 260.35 t/(km2·a),减少75.7%。因此,在草原矿区的排土场边坡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明显优于单纯的生物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排土场边坡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镶黄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镶黄旗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该旗总面积的44%。有部分区域水土流失已达到极强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高达9000t/(km2·a)以上,沟壑密度2km/km2,植被盖度仅为15%。镶黄旗敖古特勒经调查分析是该旗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典型代表,对这一区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测试分析,主要研究了降雨、坡度、坡长、植被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关系;人类生息活动、畜牧业生产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治理措施测  相似文献   

10.
彭昌达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54-55,128
澧水全流域1 044 km2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剧烈侵蚀的面积基本上集中在张家界市境内的澧水中上游。文中对澧水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治理的发展过程及效果、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 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明显,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9 779 t/(km2·a)减少为退耕还林后的5 285 t/(km2·a),减少了45.96%,退耕还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 704万t;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未利用地的侵蚀最严重,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 513 t/(km2·a),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856 t/(km2·a)的22.79倍;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及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基于气象、土壤、地形、遥感等多源数据,运用GIS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南京市1986—2013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南京市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市土壤侵蚀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1986—1996年南京市土壤侵蚀面积增加了132.95 km2,由324.11 km2增加到457.06 km2; 1996—2013年土壤侵蚀面积比从7.46%减少到2.45%,由457.06 km2减少到150.11 km2。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生产建设活动较为频繁的丘陵山区。(2)全市不同等级侵蚀面积与对应的侵蚀量呈明显的倒挂现象,较高等级侵蚀区应当是重点治理区域。(3)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南京市土壤侵蚀的因素之一,87%以上的土壤侵蚀量动态变化集中在林地和耕地。值得注意的是,水域、居民点及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变化对土壤侵蚀无明显影响,而耕地变化对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林地和草地变化对土壤侵蚀既具有负影响也具有正影响,以正面影响为主,主要是因为林地既转变成耕地也转变成居民点及建设用地和水域,不同时期其主要影响也不同。综上,该研究结果可为南京市土地资源配置及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土地类型变化背景下土壤侵蚀和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相关关系,对提高生态承载力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宁都县为研究区域,基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InVEST模型与空间主成分方法,分析了土壤侵蚀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结果](1)宁都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9年来土壤侵蚀程度2010年>2015年>2018年,分别为597.42,591.29,583.51 t/(km2·a),侵蚀类型以微度为主,在中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建设用地和耕地土壤侵蚀程度严重。(2)宁都县生态承载力西南低、东北高,9年来生态承载力整体上略有好转;三期土壤侵蚀程度严重的区域,生态承载力水平低。(3) 2010—2018年,宁都县开展规模化整地,使林地、荒地(未利用地)转为园地、耕地,增加了土地覆被度,加之降雨量减小,径流冲刷减弱,侵蚀模数大幅降低,分别减少了178.19,876.32,2 205.07 t/(km2·a),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侵蚀模数变化较小,总体来看土壤侵蚀模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大型坡面径流场和小流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前后土壤侵蚀特征,其结果为林地土壤侵蚀很轻微,侵蚀强度小于15t/(km2·a),径流模数小于2400m3/(km2·a)。地形和降雨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甚明显,植被和土壤成为影响土壤侵蚀的决定性因子。而当林地被开垦后,土壤侵蚀由自然植被覆盖下的自然侵蚀转变为人为加速侵蚀,侵蚀模数达1000t/(km2·a)以上,径流模数在27480m3/(km2·a)以上。降雨和地形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加速侵蚀量与10min 或15min 最大雨强(Ⅰ10或Ⅰ15)的关系最为密切,坡面汇流增加,谷坡侵蚀产沙系数为27.7%。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特征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2)该区山坡地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蚀,主要方式为溅蚀、片蚀、细沟及浅沟侵蚀.(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8373t/km2,其中以坡度大于25°的耕地和植被盖度小于10%的荒草地侵蚀强度最大,年侵蚀模数为18000t/km2,坡度为15~25°的耕地及植被盖度为10%~30%的林草地年侵蚀模数分别为15000t/km2和12000t/km2.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坡耕地现状分析及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高宝林  李杰  刘琨  徐昕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418-422,429
坡耕地是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壤侵蚀的策源地和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为探究湖北省坡耕地资源现状及其宜耕性,利用GIS技术,构建了湖北省坡耕地的坡度、土壤侵蚀、土壤剖面构型和理化特性等数据库,筛选耕地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和土壤侵蚀程度5个代表性指标,采用“限制因子法”对湖北省全域坡耕地进行了宜耕性评价。结果表明:湖北省坡耕地总面积为9 438.64 km2,占总耕地面积的18.87%,不宜耕坡耕地总面积为2 178.36 km2,占现有坡耕地面积的23.08%;砾石含量和坡度过高是造成坡耕地不宜耕的主要因素,其中砾石含量>15%的坡耕地总面积为1 205.72 km2,坡度≥25°的坡耕地总面积为1 097.32 km2;其次不宜耕主导因素是土壤过酸,pH值≤4.5造成坡耕地不宜耕的面积为669.60 km2,土壤侵蚀严重(极强烈以上侵蚀强度)和土层浅薄(土层厚度<30 cm)造成的不宜耕坡耕地面积分别为336.48 km2...  相似文献   

17.
童珊      曹广超    张卓      闫欣      刁二龙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18-27
土壤侵蚀是威胁人类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重要因子。为实现土地资源更加有效的保护与治理,基于RUSLE模型和GIS/RS空间信息技术,分析和讨论了祁连山南坡2000—2019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土壤侵蚀重心迁移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南坡土壤侵蚀模数在空间变化上整体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由2000年的1 966.63 t/(km2·a)增加至2005年的3 228.51 t/(km2·a),最后下降至2019年的2 299.06 t/(km2·a); 草地土壤侵蚀量最大,为2.65×107~4.25×107 t/a,虽侵蚀较为严重,但土壤侵蚀重心并未发生较大的迁移,五县中祁连县土壤侵蚀最为严重且重心迁移距离最大,侵蚀量为3.01×107~4.83×107 t/a,共迁移351.89 m,迁移速率为17.59 m/a,说明祁连县土壤侵蚀不稳定,土壤低级侵蚀更容易向高级侵蚀转化; 土地利用类型中冰川迁移最大为367.78 m,迁移速率为18.39 m/a。综合得出,对于土壤侵蚀较轻且重心迁移不大的区域可以采取定点治理,对于祁连县应长时间监测,全力推进祁连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缓解水土流失; 相较于其他生态系统,对于草地与林地应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栅格侵蚀数据确定风力侵蚀地块的状况,为县域尺度侵蚀计算和水土流失栅格计算结果落地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泛平原风沙区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基于耕地风力侵蚀模型,采用栅格计算和软件判断方法,结合野外验证,探讨县域尺度风力侵蚀栅格计算结果落实到地块的状况。[结果](1)栅格计算的兰考县耕地风力侵蚀面积为125.91 km2,涉及1 259 128个栅格,侵蚀模数集中分布在200~400 t/(km2·a)。(2)软件判断法统计的耕地风力侵蚀面积为125.08 km2,涉及2 284个地块,侵蚀模数集中在200~400 t/(km2·a);超过50%流失比例的地块占风力侵蚀地块总数的96%,100%流失比例的地块面积分布在0.000 04~0.6 km2。(3)在面积相对误差上,软件判断法与栅格计算法相对误差为0.66%,城关镇最大,达136.50%,张君墓镇最小,为0.56%;在空间分布上,软件判断法比栅格计算法聚集度指数高、离散程度低,空间分布集中、连续性强。(4...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人为破坏草被对土壤加速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基本上不发生径流和土壤流失。天然草被破坏开垦后径流量增加1273~3050m3/km2,产沙量增加500~1700t/km2。撂荒地(4年)的径流量明显高于天然草地,但土壤侵蚀量很小,撂荒地开垦后径流和流失量明显高于天然草地开垦后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其中产沙量为新开垦天然草地的6.2倍。草地的地上部分吸水量占降雨量的15.5%,天然草地上地形、降雨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甚微。草地开垦后,土壤侵蚀量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泰国区域土壤侵蚀的定量评价,掌握泰国土壤水蚀特征,以期为泰国土壤侵蚀防控和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采用CSLE模型,基于30 m分辨率区域侵蚀因子综合运算完成泰国土壤水蚀速率计算(地图代数法制图),基于亚米级分辨率抽样调查完成抽样单元水蚀速率计算,再以抽样单元计算结果为参考,对地图代数制图结果进行直方图匹配,最终获得研究区土壤水蚀速率专题图。结果表明:(1)直方图匹配制图结果既保留了原有的空间分布特征,又具有准确的统计特征。(2)泰国平均土壤水蚀速率为687.9 t/(km2·a),是全球平均土壤水蚀速率的2.4倍,个别地区达到1 000 t/(km2·a)以上(占面积13.2%,占侵蚀总量72.0%),与全球平均水蚀速率相比,土壤水蚀较为严重,0.6%的区域年侵蚀量约占研究区侵蚀总量的21.5%,局部侵蚀剧烈。(3)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水蚀最为严重,平均水蚀速率高达1 020.2 t/(km2·a),水蚀速率>2 500 t/(km2·a)的热点地区84.1%区域为耕地。由此可知,泰国局部区域的土壤水蚀较为剧烈,耕地对区域水土流失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