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日光温室夜间后墙不同高度放热量差别较大的现象,运用物理学矢量原理、气体分子动理论,对外界低温通过覆盖面在后墙形成的放热机理进行推导,结合放热机理和后墙不同高度温度差别对后墙不同高度放热量差别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外界低温驱动力水平分量大小随后墙高度降低不断增大,外界低温驱动力水平分量密度随后墙高度降低不断减小,后墙放热驱动是外界低温驱动力水平分量大小和密度乘积的函数,随后墙高度降低不断增大。2)后墙放热后温度不断下降,后墙放热量自上而下逐渐增多,下侧放热量是上侧放热量的2~3倍。3)推导出的后墙放热机理能够解释后墙不同高度放热量差异,后墙不同高度放热量差异主要是由于外界低温通过覆盖面在后墙产生的放热驱动不同造成的;后墙放热是外界低温驱动下的被动放热。4)后墙温度较高时,后墙放热量受后墙温度和后墙放热驱动共同作用,此时后墙中部放热量也会较多;后墙温度较低时,后墙放热量主要受后墙放热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对6110Z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气缸最大压力的数值及所在时刻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根据双weibe函数拟合单峰放热率曲线的方法及春修正的weibe函数在6110Z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模拟计算上进行了尝试,解决了上述的不一致问题,计算结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解决日光温室冬季夜间温度过低,难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的问题。[方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并建造了一种以毛细管为热交换器的太阳能-毛细管蓄放热系统,该系统以水为蓄热介质,通过水循环将白昼温室过余的太阳能存储在水中;夜间再通过水循环将热量释放回温室中,起到增温效果。[结果]在晴朗天气下,白昼水温升温明显,可提高4.9℃以上水温,蓄热量在207.8MJ以上,单位蓄热量可达5.0MJ·m~(-2);在放热阶段,放热量在110~140MJ之间,夜间可提高室内气温2.7℃以上。[结论]增温效果显著,表明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热量在空间、时间上的转移、利用,达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太阳能集热器分别以空气和水为热储能媒介时对卵石层的储热特性. (1)利用由直径为47mm,长度为1500mm的28根真空管组成的太阳能集热器和直径为50~100mm的卵石,设计了热循环储热系统,在宽4m、长2.7m、高2.6m的房间内的供热量为10.8 m2.(2)对不同热储能媒介的热储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以空气作为媒介时,卵石层中热储能为55MJ·d-1,以水为媒介时热储能为49MJ·d-1.(3) 以水为媒介时卵石层的温度变化相对以空气为媒介时的温度变化较小,并且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寿光各代日光温室引进喀什地区后蓄热保温性能降低的原因,以气象学土壤热量收支平衡理论为依据,对2000—2020年越冬季潍坊市和喀什市的气象因素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喀什市平均日照时数、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分别为潍坊市的92.94%、91.55%~94.77%。喀什市白天最高气温比潍坊市最高气温低3.79℃;喀什市夜间最低气温比潍坊市最低气温低3.50℃,日光温室夜间放热量多。喀什市日光温室蓄放热更容易失去平衡,温室温度降低;外地引进寿光各代日光温室后,要对采光面倾斜程度、温室跨度、温室保温被厚度等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地区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自然对流蓄热中空墙体蓄放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新型自然对流循环蓄热中空墙体的蓄放热效果,采用自计式传感器连续测试墙体内的温度分布及室内表面的热流量,对该墙体的蓄放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墙体内部的温度分布规律与传统的实心墙体构造不同,从内表面至外表面,并不是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晴天白天,内部中空层两侧墙体表面的温度高于相邻实心构造部分,但比中空层空气温度的19.2℃分别低2.2和3.7℃,表明墙体深处处于蓄热状态;清晨温度较低时刻,中空层两侧表面温度分别比其中空气温度的11.7℃高出1.3和0.8℃,表明墙体内部直至清晨仍处于放热阶段。墙体内各点的温度波动幅度显示,晴天中空层两侧表面和空气温度的波动幅度分别可达4.9、4.0和8.2℃,表明墙体内部表面蓄热放热作用显著;阴雪天气下也表现出一定的蓄热放热效果。研究表明,该新型自然对流循环蓄热中空墙体构造可以有效调动墙体深处材料参与蓄热放热过程,显著增加墙体的总蓄热放热面积。  相似文献   

7.
塑料大棚地下热交换系统的应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塑料大棚地下热交换系统在我国的适应范围、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以及主要参数的选择,并对如何增加蓄放热能力、合理调节气温和地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LT-I分析7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I)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I),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I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I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I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I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Ⅰ)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Ⅰ),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Ⅰ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Ⅰ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Ⅰ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Ⅰ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我国东北地区日光温室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实验研究,得出各结构表面温度与室内外温度关系,以及表面蓄热放热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冬季夜间土壤为日光温室主要热源,提高墙体的蓄热隔热性能是改善温室热环境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为今后完善温室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双效太阳能温室温度及光照指标,结果表明,晴天启动太阳能主动蓄热系统后,双效太阳能温室最低温度高于对照温室3.54℃。阴天双效太阳能温室较普通温室夜间最低温度高2.44℃。中午双效太阳能温室中部前、中、后3个测点光强基本一致,差异不明显。双效太阳能温室内40 cm地温保持在12℃以上,20 cm以下地温日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处于日恒温层。  相似文献   

12.
提出问题物质凝同时,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猜想假设物质熔化时是吸热的,凝固与熔化是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所以物质凝同时可能是放热的。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物质有一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会在同、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解答物态变化问题要抓住以下要点:一是明确发生物态变化的物质是什么;二是发生变化前物质是什么状态;三是变化之后物质是什么状态;四是发生物态变化时伴随着怎样的吸热或放热过程。分析时还要注意有些物态变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述了苏联现行“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方法”有关锅炉管簇前气室辐射放热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考虑到气室辐射及管簇辐射放热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室辐射放热对于对流管簇辐射放热系数产生附加值的计算式。为了进一步简便计算,本文还提出了其简化计算式。该简化计算式包含了燃料品种,受热面结构及运行参数等因素,并应用电子计算机在相当广泛的应用数值区间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得出,它适用于燃用我国广泛燃料品种的各类型锅炉机组的热力计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添加乙醇对脂肪酸甲酯-柴油混合燃料性能的影响.【方法】在一台单缸柴油机上对BD20(脂肪酸甲酯20%)、BD20E5(脂肪酸甲脂20%,乙醇5%)、BD20E10(脂肪酸甲脂20%,乙醇10%)3种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与BD20相比,BD20E5,BD20E10的滞燃期要长.对于BD20燃料而言,低温放热发生的时间早,反应剧烈,聚集了大量热量从而越过了负温度系数区,迅速开启了高温放热;BD20E5和BD20E10 2种燃料的高温放热发生时间较晚;峰值压力和峰值放热率增加,但对应的曲轴转角相同.负荷特性下,BD20E10和BD20E5的CO排放在1500r时随着乙醇比例的增加分别降低49.3%和33.2%;碳烟分别降低47.1%和29.4%;NOx排放几乎相同,且总体均处于较低值;BD20E10和BD20E5的HC排放在1500r时相比BD20有所增加,并且随着转速的提高排放值呈现波动变化。【结论】添加乙醇可以改善脂肪酸甲脂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  相似文献   

16.
制冷系统冷凝器的任务是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过热蒸汽给予冷却、冷凝,也就是使过热蒸汽流经冷凝器的放热面而凝结为高压液体,所放出的热量就被冷却介质吸收后排至周围环境中,同时为了保证冷凝器液体能及时排出,以免制冷剂液体在冷凝器内占据一定的容积,相应的减少冷凝器的放热面积,而使冷凝压力升高,影响制冷效能。因此,在冷凝器后,还设置一个贮液器,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冠层增温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冠层增温系统(Active heat storage-release system for canopy warming,AHSCW)并进行实地试验,分析该系统对番茄冠层的增温效果,为进一步探讨主动蓄放热热能的高效应用方式和作物局部增温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在第六代主动蓄放热系统基础上设计AHSCW,以太阳能为热源,白天通过水循环将太阳能以热能的形式收集于蓄热水池内,夜间通过冠层增温管道释放热量,对番茄冠层进行局部增温。以使用AHSCW的日光温室为试验温室,未加温的日光温室为对照温室,通过测定太阳辐射强度、番茄冠层空气温度、水温及水泵耗电量参数及不同时期番茄的株高、茎粗和产量,对系统的增温效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白天AHSCW的蓄热量为166~194 MJ,夜间放热量为129~142 MJ,能量利用效率为67%~86%;该系统能够提高番茄冠层区域气温1.4~3.0℃;AHSCW温室果实产量为1.14 kg/m~2,是对照温室(0.64 kg/m~2)的1.77倍。【结论】AHSCW可以明显提高番茄冠层气温,保证番茄的越冬生产,促进番茄生长,增加其产量并可使果实提前成熟上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日光温室墙体放热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物联网以及传感测试技术,在获取日光温室内外光温环境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皮尔逊系数法确定各环境因子间的关联性,进而建立基于室外光温环境因子变量的墙体放热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聚类填充法处理缺失数据,可以保持较优的原数据样本特征;与主成分回归方法相比,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拟合墙体放热量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0.09 MJ/m2,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9.48%,确定系数R2为0.953,精度较好。该回归模型综合了室外光温环境特征信息规律,通过气象预报,可以用于模拟预测墙体放热量,为温室额外加热量的供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空气集放热系统在温室中的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一种太阳能空气集放热系统并在温室中进行实际测试,以此探究该系统的热性能表现,分析其各项性能参数,为后续改进优化太阳能空气集放热系统及其在温室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基础上,通过给集热器加装用于基质升温的散热管道来进行太阳能空气集放热系统的设计,该系统以太阳能为热源,白天集热器收集太阳热能并实现对空气的加热,同时在管道风机的作用下通过空气循环将热空气输送到散热管道中释放热量,以此实现系统的集热和放热,从而提升基质温度。将日光温室用聚苯板分隔,以采用了太阳能空气集放热系统的隔间作为试验区域,以不采取任何措施的隔间作为对照区域,通过测定温室环境温度、集热器内部空气温度、散热管道温度、太阳辐射强度、空气流速和基质温度,分析空气流速、环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对系统瞬时集热量和集热效率的影响,并分析集热器和散热管道从进气口到出气口各部位的温度变化,最后对该系统的整体热性能以及与温室对照区域基质的温度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通过实测,空气流速为2.0 m/s时,太阳能空气集放热系统的集热效率和瞬时集热量最高,分别为67.7%和494.4 W/m2,在此流速下,集热器内空气温度平均提升27 ℃,散热管道进气口到出气口平均温差为16.2 ℃;系统集热效率还受环境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其随着二者的增加逐渐提高;系统运行期间,系统集热量为6.0~9.3 MJ/m2,放热量为4.7~6.8 MJ/m2,能量利用效率为73%~78.2%;典型晴天条件下,温室试验区域基质温度始终高于对照区域,平均高2.7 ℃。【结论】太阳能空气集放热系统性能表现优异,具有较高的集热效率和放热性能,同时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适合在温室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装配式异质复合墙体日光温室热性能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性不理想,基建周期长和建造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一种节能、环保的装配式异质复合墙体日光温室,温室由装配式钢骨架构成承重体系,墙体采用国家标准环保建材多层复合装配在钢骨架上。通过在石家庄地区进行试验,以当地常用黏土砖+酚醛板复合墙体日光温室作对照,对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温室墙体热阻比对照温室高67.2%,传热系数低40.5%,墙体热惰性指标仅为对照温室的约1/3,北墙温度稳定区明显小于对照温室。与对照温室比,晴天和阴天试验温室北墙体日平均有效蓄热量分别低86.3%和94.7%,日放热效率分别高23.1%和97.7%;连续3 d晴天和连续3 d阴天试验温室室内平均气温分别高4.9和2.0 ℃,夜间室内最低气温分别高0.7和1.2 ℃;连续3 d晴天上午8:30—10:30试验温室平均升温速率高3.1 ℃/h;连续3 d阴天保温被闭合期间试验温室平均降温速率高0.13 ℃/h。与黏土砖墙日光温室比,装配式异质复合墙体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性优,冬季室内平均气温和夜间最低气温高,晴天上午升温速率快,可以满足喜温蔬菜的安全越冬生产,为日光温室的更新换代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