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京地区3种越冬水稻螟虫耐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比较了南京地区同一越冬时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耐寒能力及其不同越冬期耐寒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越冬中期老熟螟虫的过冷却能力以三化螟最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 ,越冬后期三化螟过冷却能力仍高于二化螟 ;三化螟和二化螟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大螟 ,说明其过冷却能力的差异与体内含水量有一定关系 ;大螟的过冷却点随温度降低和龄期的增加而升高 ,表明其以耐冻对策越冬 ,而三化螟和二化螟过冷却点则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表明其以避冻对策越冬  相似文献   

2.
甘蔗二点螟是甘蔗的主要害虫。本地地处湘北蔗区,甘蔗二点螟每年发生3-4代,以第一代发生危害最重,如防治不好,造成的枯心率在5-20%,最高田块可达50%以上。二点螟在甘蔗上的发生危害比较复杂和特殊。一是发生盛期长,盛期内高峰多。这是由于二点螟主要在蔗蔸、种蔗茎内以幼虫越冬,甘蔗播种后,上部蔗茬、上面蔗蔸及地膜覆盖的种茎内的越冬幼虫由于温度较高发育进度快;而土壤下面的蔗蔸、下部蔗茬、套作甘蔗茎内的越冬幼虫由于温度低,发育进度慢。在本地,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一般在4月25日至5月15日,长达20多天,…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梨小食心虫在无锡桃园的发生规律、越冬地点,测定了不同代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无锡地区的年发生代数与温度有关,年发生5~6代。春季温度较低,越冬代成虫发生较整齐,年发生5代;如早春温度偏高,则第1代发生期提前,造成严重世代重叠,年发生6代。每年高发期在7—8月,后期世代重叠严重。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随代数增加而上升,越冬代老熟幼虫过冷却点在1年所有世代中最高,平均达-10℃,可以在江苏无锡地区越冬,越冬地点在树皮翘缝下、老树皮下、枝条锯断处。田间采集幼虫自然羽化率为24%,幼虫的田间被寄生率最高可达57.89%,认为田间保护利用天敌可以对梨小食心虫起到较好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在武汉地区的种群动态及其越冬规律。结果表明,粘虫成虫在武汉地区主要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为4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田间粘虫幼虫发生的高峰期主要在11月至次年的3月。有再生苗的稻田内粘虫幼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无再生苗的稻田。在越冬期间,粘虫并未进入滞育状态,而以幼虫形态越冬。粘虫幼虫在越冬期间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均随发育程度上升而下降;死亡率则随温度的降低显著上升,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y=-1.529 1x+28.459 0表示。  相似文献   

5.
条螟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螟属兼性滞育昆虫 ,以幼虫滞育和休眠两种方式越冬 ,滞育幼虫越冬后不解除滞育而直接进入越夏 ,这是条螟的重要生物特性。在湖南 ,条螟的发生分为春化型和秋化型 ,年发生 1- 2代 ,田间形成两个为害高峰  相似文献   

6.
草地螟又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在黑龙江省主要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等江河流域。1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该虫在吉林省每年发生1~2代,于当年秋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化蛹羽化为越冬代成虫,一般在5月中下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1代幼虫严重为害期,幼虫期20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为明确褐带卷蛾茧蜂对红脉穗螟不同龄期幼虫的偏好和适应性。[方法]采用室内生物学方法研究了寄生蜂对寄主幼虫龄期的选择性及寄主幼虫龄期对寄生蜂发育、存活、寿命、子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在选择性试验中,褐带卷蛾茧蜂可寄生红脉穗螟3~5龄幼虫,而在非选择性条件下可以寄生红脉穗螟2~5龄幼虫,且寄生率随寄主龄期的升高而增加。褐带卷蛾茧蜂在红脉穗螟2~5龄幼虫体上均可完成世代发育。其中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总发育历期(卵-成虫)最长,为18.50 d,而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12.75 d,两者之间相差5.75 d。以红脉穗螟5龄幼虫为寄主时,褐带卷蛾茧蜂单雌产卵量最高(34.85粒),寿命最长(14.50 d),而以2龄幼虫为寄主时单雌产卵量最低(5.29粒),寿命最短(11.15 d),与5龄幼虫为寄主相比分别降低84.82%和23.10%。褐带卷蛾茧蜂的生命表参数内禀增长率(rm)、净增值率(R0)、世代时间(T)和有限增长率(λ)均在寄生红脉穗螟5龄幼虫时达到最大,rm、R  相似文献   

8.
棉卷叶野螟是绿篱植物——木槿的重要害虫。在福建大田,室内饲养1年发生5~6代,野外世代重叠,每代历期31~47天,以老熟幼虫在地上或草丛中结薄茧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笫1代幼虫,10月下旬部分老熟幼虫开始越冬,部分继续发育为下代,直至12月中旬才越冬。幼虫6龄,卷叶为害,在室内对2~6龄幼虫喷洒90%的敌百虫晶体3000或5000倍液,80%敌敌畏3000或5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5000或10000倍液,田间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喷洒,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橄榄蛀果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橄榄蛀果野螟是揭阳市橄榄生产上新发生的害虫。通过系统调查和观察,发现该虫在揭阳地区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寄主枯枝上越冬,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危害乌榄及早熟橄榄,第二、第三代幼虫分别在7月和9月开始蛀入榄果危害。并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狠抓防治第一代幼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杨绢野螟(Diapania perspectalis walker)是黄杨上的主要害虫,在陕西每年发生三代,以幼虫在植株上吐丝结茧越冬,4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10月上旬结茧越冬,实行植物检疫和人工防治,功夫、敌杀死等农药1000-3000倍液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明确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木橑尺蠖1~6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大小顺序为1龄幼虫[(-10.01±0.24)、(-9.75±0.13)℃]、2龄幼虫[(-11.24±0.15)、(-10.89±0.16)℃]、3龄幼虫[(-12.64±0.23)、(-12.01±0.24)℃]、成虫[(-14.39±0.20)、(-13.76±0.22)℃]、4龄幼虫[(-14.56±0.15)、(-13.94±0.21)℃]、5龄幼虫[(-15.36±0.17)、(-14.85±0.18)℃]、6龄幼虫[(-17.87±0.13)、(-16.93±0.17)℃]和蛹[(-20.95±0.09)、(-19.78±0.19)℃]。木橑尺蠖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都低于雄成虫,木橑尺蠖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4.56±0.18)、(-14.61±0.19)℃,雄成虫分别为(-14.22±0.22)、(-12.91±0.25)℃。[结论]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首次明确了不同化性种群的苜蓿切叶蜂滞育前蛹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入滞育前期,一化性种群苜蓿切叶蜂前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分别低于二化性种群2.03℃和2.89℃,过冷却点间的差异随低温(5℃)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低温处理12个月后,两种类型种群的苜蓿切叶蜂前蛹过冷却点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紫薇绒蚧1龄若虫、2龄若虫、蛹和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紫薇绒蚧不同发育阶段按过冷却点值由低到高依次为2龄若虫、蛹、雌成虫、1龄若虫,分别为(-22.62±0.16)、(-20.85±0.23)、(-17.53±0.22)、(-10.31±0.14)℃。体液结冰点也以2龄若虫最低,为(-22.12±0.21)℃;蛹次之,为(-19.43±0.22)℃;雌成虫、1龄若虫结冰点较高,分别为(-16.21±0.16)、(-9.93±0.15)℃。[结论]紫薇绒蚧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参照秦玉川等测定昆虫过冷却点的方法,对凹唇壁蜂的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进行测定,其结果表明,雌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4.19℃和—19.16℃;雄性凹唇壁蜂最低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温度分别为-23.45℃和—18.71℃,表明凹唇壁蜂在本地不能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5.
在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开展害虫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制定主要茶园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端尖食植瓢虫、柳蓝叶甲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对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1~3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分别进行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测定。[结果]端尖食植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2.83±0.25),(-12.14±0.14)℃]、成虫[(-15.45±0.20),(-13.67±0.24)℃]、2龄幼虫[(-16.26±0.21),(-14.73±0.15)℃]、蛹[(-18.87±0.23),(-16.65±0.18)℃]、3龄幼虫[(-22.65±0.09),(-19.67±0.09)℃]。柳蓝叶甲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略低于端尖食植瓢虫,其由高到低顺序为1龄幼虫[(-13.74±0.15),(-13.15±0.24)℃]、2龄幼虫[(-16.12±0.21),(-14.28±0.16)℃]、3龄幼虫[(-17.05±0.15),(-15.73±0.20)℃]、蛹[(-19.57±0.13),(-17.25±0.16)℃]、成虫[(-22.73±0.12),(-19.69±0.10)℃]。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低于雄成虫,端尖食植瓢虫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5.67±0.19)、(-14.81±0.22)℃,雄成虫分别为(-15.23±0.21)、(-12.53±0.26)℃,柳蓝叶甲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8.66±0.21)、(-18.11±0.22)℃,雄成虫分别为(-18.24±0.19)、(-17.23±0.26)℃。[结论]端尖食植瓢虫和柳蓝叶甲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2种昆虫各自的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呈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为研究其耐寒性,采用不同的降温速率和反复冻融的方法对其老熟幼虫的耐寒性生理指标过冷却点(SCP)和冰点(FP)进行了测定,并以其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érin-Méneville)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做为参照。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及黄粉甲虫老熟幼虫在0.1~15.0℃·min-1降温范围内均可有效地测定出SCP与FP,其SCP分别为(-18.44±0.93)℃和(-8.16±3.15)℃,FP分别为(-14.27±1.25)℃和(-2.19±2.03)℃;试验还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老熟幼虫、黄粉甲老熟幼虫和柞蚕蛹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均能进行反复冻融测定,且冻融的前3个循环的数值差异不显著(α=0.05),3种昆虫在反复冻融后仍能保持一定的抗寒生理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耐寒机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有效防治迹斑绿刺蛾的药剂,为其野外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测定了25%灭幼脲、30%敌百虫、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白僵菌4种药剂对迹斑绿刺蛾2~3龄幼虫的室内防效,并测定了25%灭幼脲、晶体敌百虫2种药剂对海虾的室内毒性。[结果]4种药剂对迹斑绿刺蛾2~3龄幼虫均具有杀虫效果,其中30%敌百虫800倍、1 000倍、1 500倍溶液和25%灭幼脲800倍溶液防效最好。晶体敌百虫溶液浓度分别为0.500、0.100、0.010 mg/L和25%灭幼脲8 000倍、10 000倍、15 000倍溶液对海虾的影响较小或无影响。[结论]30%敌百虫具有速效性且对虾影响较小,适合应急或日常防治迹斑绿刺蛾;25%灭幼脲和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杀虫速度相对较慢,适于日常防治迹斑绿刺蛾。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温带和亚热带地理种群的滞育特征与抗寒性差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种类与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信阳地区生态茶园害虫调查的结果,共查明害虫7目32科66种,其中主要害虫有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刺蛾、茶蓑蛾、茶小卷叶蛾。对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态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