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13篇
  3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及晋南牛均是我国著名的黄牛品种,属役肉兼用型,其共同特点是性情温驯、耐粗饲、适应性强、牛肉品质上乘。近年来各产地在本品种选育、饲养管理、肥育和提高牛肉品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西北农业大学对“秦川牛高中档牛肉生产规范的研究,”公牛及阉牛肥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青玉米秸秆为原料,开展切碎和揉丝两种处理对其青贮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处理的玉米秸秆青贮p H均低于4.2,揉丝处理组(p H3.51)低于切碎处理组(p H3.89);两个处理组乳酸含量占总酸的比例均在80%以上,揉丝处理组乳酸含量达9.42%,比切碎处理组高出31.56%;干物质含量比切碎组高13.51%;粗蛋白含量比切碎组高4.98%;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分别比切碎组低20.50%和17.13%。综合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考虑,在西昌地区开展青玉米秸秆青贮采用切碎和揉丝处理都可以,经揉丝处理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更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4.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青贮原料对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全株玉米青贮、去穗秸秆青贮两种方法处理饲用玉米,经过60d贮存后,取样测定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全株玉米青贮的pH值为3.97,乳酸占总酸的83.50%,乙酸占总酸的15.48%,无丁酸产生;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占总氮的7.91%,显著(P0.05)低于玉米秸秆青贮组;全株玉米青贮的CP含量为8.38%,显著高于去穗秸秆青贮组(P0.05);NDF和ADF含量相应较低,显著(P0.05)低于玉米秸秆青贮组。综合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得出,全株玉米青贮优于去穗秸秆青贮,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密闭箱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苜蓿人工草地进行碳通量研究,采用反硝化-分解作用模型(DNDC)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对苜蓿人工草地CO2通量24h连续观测发现,CO2通量全天变化的平均值(238.15mg/(m2·h)与11∶00(245.32mg/(m2·h)的通量变化值接近,试验从早上9∶00~11∶00进行温室气体的采集方法合理、可行;在整个生长季变化表明,7、8月CO2通量变化较显著(P0.05),且受到降水的影响较大,伴随降水的发生,CO2通量会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化,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CO2通量有一定的影响(r0.45,P0.05);通过DNDC模型的模拟,能较好的反映苜蓿人工草地CO2通量的变化情况,但模拟结果数值普遍有些偏高。  相似文献   
7.
以曙箣竹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光照条件下盆栽曙箣竹的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分析,探讨光照对曙箣竹生长及观赏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温室全光照下曙箣竹新增叶量达到最大值,为11片,25%遮光下增量最少仅有3片;在50%光照条件下曙箣竹的平均主秆增长量较大为4.48 cm,25%遮光下增长量最低为1.63 cm;(2)叶片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质量分数均随遮光强度的增加而增长,以25%光照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为最高,分别为全光照处理的106.3%、101.9%、110%;叶绿素a/b比值下降,以25%遮光降幅最大,与对照差异显著;(3)随着时间的延长,50%光照下SOD活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25%光照和全光照的SOD活性均呈逐渐增大;50%光照和全光照的POD活性变化呈现相反的现象,前者逐渐减小,后者缓慢增加,25%光照下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综合测定指标与观察结果显示:当光照强度为50%不仅促进曙箣竹的生长还有利于观赏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9.
尖叶胡枝子地下生物量累积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栽培条件下尖叶胡枝子地下不同直径根系组分和生物量的测定及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尖叶胡枝子的根系垂直空间分布为典型的表层聚积型,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参数β的值较小;生长1 080 d(生长3年)的尖叶胡枝子根系入土深度可达100 cm,其中在0~40 cm的土层中,以粗根为主,占总根量的81.54%,40 cm之下以细根为主;根系密度随着尖叶胡枝子生长期的延长呈明显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所引起的鸡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鼻腔、窦发炎,流鼻涕,脸部肿胀,打喷嚏。8~12周龄幼鸡最常发病,产蛋鸡也可发病。秋冬寒冷季节是该病的高发期。1.流行病学本病发生于各年龄段的鸡,老龄鸡感染较为严重,4~12周龄的鸡易感,但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在较老的鸡中,此病潜伏期较短,病程长。病鸡及带菌鸡是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