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街道、伏龙坪街道为例,通过了解城关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按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应用收益还原法和替代市场法对青白石街道、伏龙坪街道的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测算,定量地核算耕地资源的价值,来显化耕地资源价值,并与其征地补偿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隐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测算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利用综合价值的角度出发,将耕地资源的价值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部分,并采用收益还原法、市场替代法等对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测算。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价值占河南省耕地资源价值的比重最大,为73%,经济价值为18%,生态价值为9%。通过对河南省耕地资源价值的测算,为河南省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和补偿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认识耕地资源价值结构组成,探索其空间分布规律,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以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研究对象,应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生物当量因子法等方法对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进行核算,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襄垣县2017年耕地资源价值为75.57万元/hm2,其中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为26.23万元/hm2,生态价值为25.4万元/hm2,社会价值为23.94万元/hm2;2)高程、坡度这两类地形因子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大面积的矿山开采对襄垣县耕地资源价值有一定的负面效应;3)距河流、国道、高速公路、县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距主要道路与乡道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负相关,距省道和铁路的距离与耕地资源价值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核算耕地资源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5,(9):1215-1218
我国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的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了由无价到单一的经济价值核算,再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核算的发展过程。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耕地非农化无序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出发,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角度构建了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为有效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农民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耕地资源的效用,依据价值源于效用的经济学观点,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接着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比较分析法量化了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最后,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栖霞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为3 244 663.38元/hm2,其中,社会和生态价值达2 912 216.57元/hm2,占总价值的89.75%。可见,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农地市场客观缺陷,当前近90%的耕地价值没能显化。  相似文献   

6.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武汉市1997~2006年的统计数据,从耕地资源变化的时间特征和空间差异入手,分析了武汉市耕地资源变化的规律与趋势,并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该市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武汉市耕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明显,耕地资源呈现出减少的总体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武汉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3类因素。研究结论对武汉市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总价值由市场价值以及非市场价值组成。长期以来,耕地资源的市场价值是耕地价值评估的主要对象,而非市场价值很少被研究人员纳入耕地资源评估体系。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分解求和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别测算2010年及2016年耕地资源在社会稳定、生态功能、娱乐休闲等其他非市场功能方面的价值,最终将各项价值求和并进行对比,得到礼贤镇的耕地资源非市场总价值由1433万元锐减至1388万元的结论,表明礼贤镇需要全面的重视耕地非市场价值,加强耕地保护。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纳入耕地价值评估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在对耕地资源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价值内涵出发,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角度构 建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量核算体系,并对1998年到2008年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存量和流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明,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总量潜力巨大,现有耕地资源价值在市场上被大大低估.耕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 呈逆向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摸清我国耕地资源的资产量,丰富资源性资产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为农村土地资源的 资产化运营和管理,探索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CVM法的乌鲁木齐市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显化耕地资源价值,有利于耕地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鸟鲁木齐市为例,用CVM法对其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乌鲁木齐市居民已经意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探讨——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晓飞 《吉林农业》2011,(6):69+71-69,71
文章论述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含义及构成,并介绍了计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测算方法,采用市场替代法测算出了沈阳市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最后对沈阳市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进行了讨论,对耕地利用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构成与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区域耕地栅格空间经济价值、社会承载价值和生态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福建省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并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价值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价值的35.73%、53.99%和10.28%,耕地资源高、中、低价值区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的4.29%、38.14%和57.57%.可见:全省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在耕地价值中占有较高比重,而生态价值的比重则相对较小;全省大部分耕地资源的价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市耕地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首先对乌鲁木齐市的耕地资源价值进行了理论分析.其中包括耕地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和耕地资源价值内涵两部分,从而明确了耕地价值的构成,初步提出了耕地价值评估框架体系.接着研究了耕地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即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意愿调查法这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等,并在此基础上,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计算出了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非市场价值和总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在总价值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评价结果证明,在以往的耕地征收过程中,人们忽视了耕地资源的其他价值,因此造成耕地征收价格严重偏低,这既是对农民利益的一种剥夺,也是对耕地资源价值的一种过低补偿利用.经济产出价值以外的价值应该得到认可,并应在土地交易中得以体现.最后,对该研究作了总结,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地区耕地多功能价值测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地认识耕资源的价值,提出了耕地的多功能性概念,分析了耕地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功能,讨论了耕地资源多功能价值的测算方法,并选择贵州省普定、丹寨县对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进行实证分析与论证.认为,应重视耕地利用的比较效益,通过提高耕地征用的价值补偿来抑制乱占耕地行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西安市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导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耕地资源价值,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以西安市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主要研究市民的支付意愿,并以此为标准估算西安市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同时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为636 772.6元/hm2,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82.9%,社会稳定价值占17.1%。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是影响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收益还原法、生态因子当量法,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为例,综合利用湖口县统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测算了其在2010年、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资产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了61.73%;距离县城较近的双钟镇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多,而距离县城相对较远的乡镇(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减少较少。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长率为252.64%;其中,2010—2020年湖口县耕地资源社会稳定价值呈减少趋势,而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呈增加趋势。2010—2020年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较小。2010—2020年土壤保持价值是湖口县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主要部分,其次为废物处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除双钟镇、南北港水产场和马影镇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乡镇(场)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均呈上升趋势。2010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为54.18亿元,2020年达119.98亿元,增长率为121.45%。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明显增长是导致耕地资源资产价值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对武汉近年来耕地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武汉市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和耕地利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武汉市耕地质量和耕地数量总量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探讨了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现行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中全省最高补偿与最低补偿仅相差32714元.hm-2,未能体现区域的差异性,且该补偿标准平均仅相当于耕地资源价值的9.40%;现行补偿标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且比《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提高了1.24-2.08倍,但与耕地的资源价值仍有巨大差距,平均仅相当于资源价值的14.46%.可见,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忽略了耕地资源使用的时间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空间差异,并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应区别征地目的,扩大征地补偿范围,考虑农民的长远补偿及征地补偿的区域差异,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依据武汉市2000—2009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该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耕地总面积在时间上分为3个不同的变化时段,空间位置上表现出区域差异,人均耕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是武汉市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对武汉市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综合耕地资源经济价值和非经济价值,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广东佛山与四川成都的耕地资源价值数量特征及结构特征的差异,从而提出政策建议:一方面,应强化对于耕地资源非经济价值的认识与提升建设,落实对于耕地资源正外部性的补偿;另一方面,应制定差别化耕地保护制度,避免政策"一刀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为提出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