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春小麦两个品种在不同密度、施肥量处理下群体库源比值(粒叶比)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的栽培措施下,实现源、库的协调是小麦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叶片单位面积负荷量(粒数/叶)与叶片单位面积有效生产量(粒重/叶)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适宜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范围内,采取优化栽培措施,争取形成较多的结实粒数(库容),并提高粒重(库的充实度),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产春玉米群体库及源库流的综合调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不同密度和氮用量条件下研究了春玉米群体高产和超高产(12750-16000kg.hm^-2)群体库及源库流综合调控措施。试验在吉林省梨树县进行,设3,6,9,12万株.hm^-24个种密度和0,180,360,540kg.hm^-24个氮素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可反映群体的库数量和质量,粒叶比可反映群体源与群体库的数量关系;对于以高密度和高肥为水为基础的高产和超高产群体,提高群体粒数可同时克服库物流对产量的限制,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而提高群体粒数的关键是减少籽粒败育;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通过增加密度来扩库的同时,应适当降低源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3.
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不同品种单产400~600 kg/667 m2麦田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成产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北疆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南疆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粒重.北疆实现单产550 kg/667 m2左右高产水平的增产途径,是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技术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群体苗足穗齐;南疆实现单产600 kg/667 m2左右超高产水平的增产途径,是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制约,避免发生倒伏.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紧凑型玉米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吐丝期对其进行剪1/4叶片、2/4叶片、3/4叶片和剪2/4穗等减源和减库处理,研究改变源库关系,源库调节对玉米子粒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源库变化对先玉335子粒干重和产量的影响均为源>库;对子粒体积的影响则为库>源。故维持玉米群体的源库平衡,保证总粒数和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是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苏协粳具有穗大粒多,单位面积颖花数多的特点。我们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对苏协粳与日本晴进行对比分析,以研究苏协粳高产的库源特性,分析密度、肥料对苏协粳库源关系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苏协粳的高产栽培途径。 (一)库容特性 通常以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多少表示品种库容量大小,但有人认为品种间谷壳大小不一样,因而以单位面积颖壳重来表示品种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7.
从产量构成因素及物质生产着手分析了黑龙港流域夏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显著相关,说明该地区夏玉米仍有继续增产的潜力;但在再高产过程中,单纯依靠穗数增加,产量增产幅度较小,应稳定在一定适宜的密度下,注重单位面积穗粒数和粒重的提高,但在穗数确定的情况下,穗粒数相对稳定,增加粒重成为再高产重要因素.因此,采取措施增强灌浆速率和延长灌浆时间是关键,即增强或稳定叶片在花后的有效光合能力.结果表明,增加叶片数量对产量贡献很小,而改善叶片质量、提高叶片功能,进而增加花后同化物合成至关重要.因此,茎秆和叶片的质量是再高产实现的关键技术突破点.同时,提高茎秆的花前物质转运比例也有助于提高于粒重,促进产量提升.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挖掘产量必须搞清楚地上和地下两方面的关系,但目前对“根系-土壤”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相对较少.不合理耕作方式造成了土壤耕层太浅,严重影响了玉米根系生长发育,使生育后期吸收功能减弱,不利于产量形成.加之,吐丝前后阴雨寡照,造成穗粒数形成决定期的“源”不足,同时也限制了灌浆速率,提前播期,躲避灾害天气或推迟收获时期,延长灌浆时间等逆境栽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对漳丰8号的株型特征和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水稻品种漳丰8号的生物学特征是根系发达,株高100cm左右,茎秆粗壮抗倒伏,冠层叶挺直,分蘖力较强。群体繁茂而不荫蔽。其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总量多;库容量大,即单位面积具有较多的总粒数和较大的粒重;经济系数高,器官输出率和表观转变率高。并从库源关系的角度,探讨高产水稻育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小麦栽培品种的籽粒发育形态与灌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小麦高产栽培的最终目的,是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产优质的籽粒。也就是说,把植株制造的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籽粒中。粒重,在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的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中,虽不及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可塑性大,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增产作用。恰恰相反,要进一步满足高产更高产的要求,必须解决群体结构方面空间、时间与光的矛  相似文献   

10.
建立高光效低耗水的群体结构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内容.为此,需要明确节水高产群体的适宜调控指标.以穗叶比(单位面积穗数与上三叶总面积之比,穗/m2)为指标,在不同品种、不同灌水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群体穗叶比的变化,并分析了穗叶比与群体光合性能、水分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随着灌水减少,孕穗、开花和灌浆期的穗叶比均相应增大;在限水灌溉下,随密度增加穗叶比也相应增加.不同品种的穗叶比也存在明显差异.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随穗叶比增加,群体中非叶面积指数(NAI)增加,冠层内光照状况明显改善,群体光合效率提高;非叶器官贮藏物质转移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随穗叶比增加产量明显增加,而耗水量显著减少,从而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研究认为,群体穗/叶比是衡量小麦节水栽培库源关系是否协调的适宜指标.试验中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适宜的穗叶比值为230-270穗/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