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光镜和电镜对亲和性自体嫁接组合(番茄/番茄)和非亲和性异体嫁接组合(苋菜/番茄)进行了组织学细胞学比较观察。嫁接组合形成的早期阶段,两种组合隔离层两侧细胞中高尔基体、线粒体数量增多,细胞分裂形成愈份组织,表现出与愈伤反应一致的特征。后期,亲和性嫁接组合隔离层大部分消失,两侧细胞恢复正常状态,接穗砧木间有新分化的维管束桥相连,且有胞间连丝的次生形成,环状片层和壁旁体活跃地参与嫁接组合的形成过程;非亲和性嫁接组合中,隔离层不消失,附近出现死细胞层,接穗砧木之间无维管束桥相连。对观察的结果和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两种凤仙花种间嫁接组合(Impatiens walleriana/Impatiensolivieri)的形成过程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了系统观察。接穗与砧木间形成隔离层。隔离层两侧细胞内呈现一系列变化。愈伤组织不仅在形成层附近产生,皮层、维管束区和髓部所有活组织都参与愈伤组织的形成。隔离层首先在维管束区开始解体。接穗与砧木细胞直接接触,形成次生胞间连丝。在愈伤组织中出现形成层以前,首先由薄壁细胞分化出木质部桥连接砧木与接穗。韧皮部分子与木质部分子在愈伤组织内的分化可不依赖于形成层而独立进行。对隔离层的动态、形成层对于嫁接成功的作用、接穗与砧木细胞之间胞间连丝的次生形成和细胞内各种变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麦对白粉菌过敏性反应与H2O2及3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为探讨小麦对白粉菌抗性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白粉菌菌株17(Bt17)和菌株6(Bt6)及小麦品种扬158为试验材料,测定H2O2处理的小麦叶片过敏性细胞数量及POD、PPO、SOD酶活性。[结果]乳突在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组合叶表细胞形成的差异不大,非亲和性反应叶表细胞过敏性反应发生早且明显比亲和性反应多;接种Bgt17后不同时间及非亲和性组合中含H2O2的过敏性反应细胞频率明显高于亲和性组合;用5、10、20mmol/L抗坏血酸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15.0与30.0mmol/LH2O2处理后诱导亲和性反应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接种白粉菌后,小麦叶麦中POD、PPO、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非亲合组合比亲合组合3种酶的活性高。[结论]H2O2、PPO、SOD活性与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野生李用于巫山脆李砧木的适宜性,本研究对山樱桃、毛桃、野生李和山杏4种砧木嫁接巫山脆李后的成活率、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桃和野生李砧木嫁接苗嫁接成活率、生长量、叶绿素含量、嫁接口愈伤组织中SOD和POD酶活性、亲和性相关基因表达量方面显著高于山樱桃和山杏两种砧木嫁接苗.毛桃和野生李砧木嫁接苗的叶片比叶鲜质量、干质量和砧穗间愈伤组织中不亲和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山杏和山樱桃砧木;与山杏和山樱桃相比,毛桃和野生李嫁接口愈合状况良好,无明显不良生长现象.因此,巫山脆李与野生李和毛桃砧木亲和性较高,相对来说,野生李的嫁接亲和性更高,可用于巫山脆李的替代性砧木.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葡萄嫁接愈合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嫁接后,首先在切口面上形成隔离层。10天左右,愈伤组织冲破隔离层而发出。愈伤组织是从形成层、韧皮部和新生次生木质部中发出的。愈伤组织产生后,被一层染色较深的包被层所包被。砧穗愈伤组织尽量填充接口空隙并进行接触,相接处的包被层逐渐消失而抱合。同时,砧穗愈伤组织中分化出“愈伤组织形成层”且在相应部位有管状分子分化,此时,大约在嫁接后60天左右。砧穗双方“愈伤组织形成层”相互连接形成连络形成层。连络形成层向外分化次生韧皮部,向内分化次生木质部使砧穗输导系统连接起来。整个愈合过程大约需120天左右。在嫁接愈合过程中,砧木和接穗全糖含量的动态变化与嫁接愈合进程相平行。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物酶用于山楂嫁接亲和性早期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本植物嫁接体生长多年才表现出不亲和,为实现猩红英国山楂不同嫁接组合砧穗亲和性的早期鉴定,研究了猩红英国山楂及其砧木过氧化物酶(POD)的同工酶谱带,并对嫁接后各组合砧木和接穗的POD活性进行了动态测定。结果表明,砧穗POD同工酶谱带相同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嫁接亲和性的强弱。嫁接后,砧穗POD活性差异小且逐渐变小的猩红英国山楂/单子山楂组合亲和性强,砧穗POD活性差异大且逐渐增大的猩红英国山楂/辽宁山楂组合亲和性差。因而认为,砧穗的POD活性可以作为山楂嫁接亲和性的早期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麦对白粉菌过敏性反应与H2O2及3种氧化酶活性变化的关系,为探讨小麦对白粉菌抗性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白粉菌菌株17(Bgt17)和菌株6(Bgt6)及小麦品种扬158为试验材料,测定H2O2处理的小麦叶片过敏性细胞数量及POD、PPO、SOD酶活性。POD活性测定参照Hammershmidt方法并加以改进,用0.05mmol/L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进行提取,以愈创木酚作为底物测定,以1minA470变化0.01为1个酶活力单位;PPO活性测定参照ConstableandRyan方法进行,用0.05mmol/LpH值为5.5的磷酸缓冲液提取,以儿茶酚为底物测定,以1minA525变化0.01为PPO活力单位;SOD活性的测定参照Levine等方法进行,用提取液(50mmol/LMet,0.1mol/LpH值为7.8的磷酸缓冲液,1mmol/L二硫苏糖醇(DDT))提取。测定SOD对氮蓝四唑(NBT)光还原的抑制率,以抑制NBT光还原50%为1个酶活力单位。[结果]乳突在亲和性与非亲和性组合叶表细胞形成的差异不大,非亲和性反应叶表细胞过敏性反应发生早且明显比亲和性反应多;接种Bgt17后不同时间及非亲和性组合中含H2O2的过敏性反应细胞频率明显高于亲和性组合;用5、10、20mmol/L抗坏血酸处理后,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15.0与30.0mmol/LH2O2处理后诱导亲和性反应小麦叶片中过敏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接种白粉菌后,小麦叶片中POD、PPO、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非亲和性组合比亲和性组合3种酶的活性高。[结论]HO、PPO、SOD活性与小麦对白粉菌抗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不同葡萄柚嫁接组合愈合过程中砧穗生理物质含量的差异,探究砧穗生理物质与嫁接成活率的关系,为研究葡萄柚嫁接亲和性的早期预测以及砧穗组合选择奠定基础。以火焰、哈路比、瑞路比、星路比作接穗,本地酸柚作砧木,测定4个嫁接组合愈合过程中砧穗代谢物质的含量以及酶活性,并统计嫁接40 d时的成活率。结果表明,本地酸柚与瑞路比组合的嫁接成活率为73.33%,显著高于其他的嫁接组合,且嫁接后愈伤组织形成的时间最早。在嫁接愈合过程中,4个嫁接组合接穗和砧木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分别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升高趋势;淀粉含量变化均呈下降—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分别呈降低—升高、降低—升高—降低趋势;POD活性均表现为升高—降低趋势;PPO活性分别表现为升高—降低、降低—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嫁接后6 d,接穗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与嫁接成活率呈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除去2 d,砧穗的PPO活性与嫁接成活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本地酸柚与瑞路比葡萄柚的亲和性较高,愈合过程中砧穗的POD和PPO活性以及嫁接后6 d时接穗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9.
无刺花椒嫁接愈合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刺花椒/凤县大红袍"、"凤县大红袍/凤县大红袍"2种嫁接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椒嫁接体愈合过程中POD酶、PPO酶活性及IAA、总酚、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愈合过程中,嫁接体接合部的POD酶、PPO酶活性及IAA含量随愈合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其中在嫁接后的第14天增加显著,且达到最大。愈合植株及未愈合植株接合部的总酚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未愈合植株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愈合植株。愈合植株接合部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而未愈合植株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至嫁接后第22天,未愈合植株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愈合植株。POD酶和IAA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接合部的愈合,而总酚的累积不利于愈合。嫁接后的2周是花椒愈合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离体嫁接红地球葡萄试管苗的光合特性日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不同砧木嫁接红地球葡萄及自根苗红地球的光合参数日变化,以探讨嫁接亲和性与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亲和性高的嫁接组合红地球+贝达光合速率最高,而亲和性一般的嫁接组合红地球+双优光合速率次之,亲和性弱的嫁接组合红地球+LDP294光合效率最低。4个葡萄嫁接组合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在13:00时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嫁接葡萄组合红地球+双优、红地球+贝达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嫁接组合红地球+LDP294。净光合速率在每天11:00时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1.
用电镜细胞化学定位技术,对ms(Ae,kotschyi)-77(2)雄性不育花药及其保持系花药壁四层组织和维管组织细胞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进行了定位和相对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壁中层、绒毡层细胞内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变化,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基本一致,而药壁表皮、药室内壁和维管组织细胞内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保持系。推测,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降低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应用CS-930型双波长薄层扫描仪扫描猪生长卵母细胞中显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生的电源照片.利用这种半定量方法测定线粒体中SDH活性强度,是一种可表明物质动态变化的简易方法.分析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电镜细胞化学上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桑尺蠖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酚氧化酶是昆虫初生新表皮硬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为了研究桑尺蠖(Phthonandria atrineata)多酚氧化酶的功能与性质,探讨了桑尺蠖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以桑尺蠖五龄幼虫为材料,用磷酸盐缓冲液提取多酚氧化酶粗提液,再经8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透析及SephadexG-100凝胶过滤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了部分纯化的多酚氧化酶,其酶纯化倍数为6.28倍,酶得率为3.34%,酶比活力为812.8 U/mg。  相似文献   

14.
蓝光对水稻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长期蓝光处理对水稻幼苗光合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白光处理对照,蓝光处理水稻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体光合磷酸化及光合速率下降,而RuBP羧化酶、加氧酶及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增强。蓝光处理降低水稻幼苗光合速率的原因,除蓝光诱导叶绿素合成的效率较低及降低了叶绿体光合磷酸化速率外,可能还与蓝光促进了水稻幼苗的光呼吸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5.
四倍体刺槐扦插生根过程中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倍体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属难生根树种,为了解其生根过程中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用300,400和500 mg/L的吲哚丁酸(IBA)处理四倍体刺槐嫩枝插条,以清水浸泡为对照,测定扦插生根过程中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IBA处理和对照插穗IAAO和POD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在四倍体刺槐生根过程中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规律,而PPO酶则基本呈降-升-降-升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间3种酶活性的平均值和各阶段酶活性差异均显著。说明在四倍体刺槐扦插生根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和发展与3种酶活性有密切联系,不同浓度IBA处理对各酶活性影响显著,其中以500 mg/L IBA处理对四倍体刺槐扦插生根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苹果酸、甘油酸、丝氨酸、谷氨酸对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Bailey)叶片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酸、丝氨酸和谷氨酸均对乙醇酸氧化酶起竞争性抑制作用,其中以苹果酸和丝氨酸的抑制作用较强而谷氨酸的抑制作用较弱;测定菜心乙醇酸氧化酶对乙醇酸的Km值为0.36m mol/L,丝氨酸、苹果酸、谷氨酸对乙醇酸氧化酶的Ki值分别为5.5,7.0,13.5m mol/L,甘油酸对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讨论了上述几种有机酸和氨基酸在乙醇酸途径代谢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蔬菜种子多年超干贮存与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蔬菜种子多年超干贮存方法与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以萝卜、番茄和芹菜3种蔬菜种子为试验材料,从种子发芽势、苗长、发芽率和种子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等方面探讨蔬菜种子常温下长期超干贮存后活力、生活力及其遗传稳定性的变化。[结果]常温下长期贮存种子除应使种子保持较低的含水量外,不同的蔬菜种类会产生不同的存贮效果,萝卜、番茄等蔬菜种子较适宜于常温长期超干贮存,并能保持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而芹菜种子的贮存效果不佳。[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蔬菜种子的长期稳定保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报告了16个科共28种植物中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的检测结果:4种豆科植物和2种禾本科植物中都有较高的PAO活性;首次发现在满江红和槐叶萍2种植物中存在较高的PAO活性;其余植物中PAO活性很低或检测不到.最后就植物中PAO活性的分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氯化钠对小麦幼苗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氯化钠对小麦幼苗乙醇酸氧化酶的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用氯化钠喷施小麦幼苗20小时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升高21%,体内蛋白质含量升高24.2%。用0.1、0.2、0.5mol/L的氯化钠培养幼苗,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23%、61.1%和28.6%;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2.8%、29.4%和18.1%;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2.8%、2.8%和22.2%。本文讨论了氯化钠影响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