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梨采后细胞壁成分及果胶酶活性与果肉质地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果实质地有明显差异的‘黄花’和‘湘南’梨为试材, 研究了细胞壁组分、钙含量、果实硬度以及果胶代谢酶类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两品种上述指标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但还存在以下差异: 1) 贮藏性差的黄花梨纤维素含量、原果胶含量、果实硬度相对较低, 而果实钙含量、水溶性果胶含量较高; 2) 黄花梨木质素含量较高, 且生成木质素的速率较快; 3) 黄花梨果实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 活性在贮藏前期极显著高于湘南梨果实, 末期两品种差异较小, 而果胶甲酯酶(PME) 活性极显著高于湘南梨。  相似文献   

2.
单性结实与自花结实柑橘果实发育中钙钾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单性结实的‘国庆1 号’温州蜜柑和自花结实的‘华农本地早’橘从开花前子房发育至果实成熟采收期整个子房或幼果及果实的不同部位(果皮和果肉) 的钙与钾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 ‘国庆1 号’花前及花期子房钙含量较高, 花后趋降; 而其钾含量在花前及花期相对较低, 花后上升;2) ‘华农本地早’花前子房钙含量相对较低, 花后有一上升过程; 而对应钾在花前及花期就已很高, 花后下降; 3) 两品种果肉的钙含量自花后65 d 后均呈下降趋势, 而‘国庆1 号’果皮的钙含量在花后80 d 有一显著上升, 对应的‘华农本地早’在花后125 d 才急剧增加, 之后直至果实成熟二者均维持在较高水平;4) 两品种果皮、果肉的钾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均呈类似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肥城桃两品系果实细胞壁成分和水解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薛炳烨  束怀瑞 《园艺学报》2004,31(4):499-501
 随着果实发育成熟,肥城桃两品系果实中细胞壁含量不断下降。可溶性果胶从8月1~16日明显增加,这时果肉硬度下降最快。两品系果实的细胞壁中离子结合果胶和纤维素含量下降比例不同,这可能是造成两品系成熟软化特性不同的主要因素之一。果实发育后期‘白里肥城桃’和‘红里肥城桃’纤维素酶活性变化的不同,意味着纤维素酶在肥城桃果实软化中起重要作用。肥城桃果实中没有检测到内切PG活性,成熟后期外切PG活性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4.
采收期对‘新梨7号’梨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泊头‘新梨7号’梨为试材,研究了4个采收期(盛花后106、116、126、136 d)果实在常温[(20±0.5)℃]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和种子颜色指数增加,果肉硬度下降,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2(7月30日采收,盛花后116 d)果实最高;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和Fv逐渐降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随着货架期延长,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大,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Fo升高,Fm、Fv、Fv/Fm降低,种子颜色指数和腐烂率增加;采收期2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保持较高水平,口感较好,果面具红晕,且果实腐烂率较低,贮藏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新梨7号’在河北省泊头地区长期贮藏的适宜采收标准为:果实7月下旬至8月初采收,果实生长发育期110~120d,种子颜色1/2左右变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果肉硬度≥5.0kg/cm2。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新梨7号’贮藏期间果实衰老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梨2个品种果实发育期间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不同梨品种果实生长发育历程不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早蜜梨和黄金梨果实发育期间果肉和种子中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以及内源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2品种果肉中IAA、GA3、ABA和ZT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早蜜梨IAA、GA3含量低于黄金梨,果实发育后期ABA含量高于黄金梨,且提前20d达到含量高峰;2)2品种种子中GA3含量变化分别呈近似单峰曲线和双峰曲线,但早蜜梨IAA、ZT含量高于黄金梨,提前30d达到ABA含量高峰;3)2品种果肉和种子中Put、Spd、Spm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早蜜梨种子中Put含量低于黄金梨,Spd略高,Spm含量接近。在果实发育前期果肉中Put、Spd含量高于黄金梨。因此,2品种果实发育的各个时期持续时间及其内源激素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6.
梨果肉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问题,为深入探讨梨果肉褐变的生理机制,以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和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褐变度、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梨果肉褐变程度、酚类物质含量和部分酶活性均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幼果至果实成熟,熊果苷、绿原酸、表儿茶素是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三者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0%以上,2个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果实中熊果苷、绿原酸含量高于2个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从果实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看,在幼果期,单个的酚类物质对果实褐变影响不大,在果实生长后期与果实褐变相关性强的酚类物质主要有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和咖啡酸。在整个果实发育期,易褐变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均高于不易褐变品种;幼果期易褐变品种果实PPO活性与不易褐变品种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果实中PPO、PAL活性与大多数酚类物质含量均显著相关,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褐变的研究要综合考虑PPO活性与总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种间杂交品种‘金艳’及其母本毛花猕猴桃品系‘6113’和中华猕猴桃品种‘金桃’果实生长发育特征。【方法】以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保存的种间杂交品种‘金艳’、父本中华猕猴桃雄株对应的雌性品种‘金桃’和母本毛花猕猴桃品系‘6113’为试验材料,定期检测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淀粉、还原糖、总糖和总酸的含量,运用Excel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金艳’果实单果质量的变化与毛花猕猴桃‘6113’果实的相近,呈现3-4次增长高峰,而中华猕猴桃‘金桃’果实单果质量变化呈典型的双"S"型曲线;‘金艳’与2亲本果实的硬度和酸含量总体趋势是前期增加,后期下降,只是‘金艳’和毛花猕猴桃‘6113’果实的硬度整个发育中有3个明显的峰值,而中华猕猴桃‘金桃’只有2个峰值;‘金艳’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变化曲线与两亲本相同,前期趋于稳定,至成熟前的2个月开始进入迅速增加阶段;‘金艳’和2亲本一样,均于谢花后约55 d果实开始积累淀粉,‘金艳’于谢花后165 d达最大值,而中华猕猴桃‘金桃’和毛花猕猴桃‘6113’均于谢花后155 d达到最大值,以后迅速下降,回落到谢花后55 d的水平;比较同一品种果实的淀粉和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等的变化,显示了2者的消长关系,在淀粉前期积累阶段,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含量变化小,而到淀粉后期降解阶段,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等的含量迅速上升。【结论】种间杂交品种‘金艳’果实生长发育变化更偏向母本毛花猕猴桃‘6113’;而果实质量远超过母本毛花猕猴桃‘6113’,酸含量远低于毛花猕猴桃‘6113’和中华猕猴桃‘金桃’,具有典型的超亲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单性结实的龟井和自花结实的鄂柑1号柑橘品种为材料,对果实的整个发育期的子房(幼果)、果皮和果肉的总钙、可溶性Ca2+含量和Ca2+-ATPase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龟井花前至花期子房总钙含量就已很高,花后趋下降,而鄂柑1号花前至花期子房总钙含量相对较低,花后有一显著上升;龟井可溶性Ca2+含量在花期及花后有一明显下降,而对应鄂柑1号在花后却有一显著上升;龟井花前至花期Ca2+-ATPase活性较高,花后下降,而对应鄂柑1号花前较低,花期即始上升;果实增大期内两品种果皮的总钙均趋上升,对应果肉总钙却趋下降;而果皮和果肉的可溶性Ca2+含量和Ca2+-ATPase活性在增大期内均有一明显增长过程或居相对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抗裂性不同的荔枝品种果皮发育过程中钙的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比较了抗裂荔枝品种‘怀枝’和易裂品种‘糯米糍’果皮中钙的含量, 并用电子探针技术(X - 射线电子散射能谱, X-Ray electron dispersive spectrum) 分析了两者钙的显微分布动态。研究表明,‘怀枝’积累钙的能力明显高于‘糯米糍’。两品种果皮发育早期, 海绵组织形成之前(花后10 d) , 在中果皮内层有大量的富钙区域, 随着果皮发育, 海绵组织形成, 该部位的富钙区消失; 而在果肉快速膨大前(花后52~66 d) , 内果皮成为钙信号最强的区域, 同时, 表皮细胞内积累大量的钙, 成为富钙细胞层, 表明钙可在果皮组织内再分布。果实发育后期(花后66~80 d) 表皮之下的厚壁组织钙分布最弱。本文还对两品种钙含量差异与种子发育的关系及各部位钙与果皮力学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果树》2017,(Z1):19-23
以脆肉梨‘华酥’和软肉梨‘考西娅’为试材,对其果实不同部位、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平均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脆度、硬度、黏着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等果实性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2种果肉类型梨果的平均单果重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脆度、果肉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黏着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趋势因果肉类型而不同;果实萼部、中部、梗部3个部位间黏着性的分布均匀一致,没有差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脆度、果实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在果实3个部位间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萼部>中部>梗部,但部位间差异的显著性因肉质类型、成熟度而不同;软肉梨‘考西娅’的果肉脆度、硬度、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均显著高于脆肉梨品种‘华酥’,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黏着性与脆肉梨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以为不同果肉类型梨果实采收成熟度的判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黄冠’梨为材料,研究了采后热处理(38 ℃热空气24 h),钙处理(6% CaCl2浸果15 min)及热加钙处理(6% CaCl2 + 38 ℃)对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钙形态及细胞壁物质代谢的影响,以清水浸果为对照。结果表明:果胶钙为果实中主要的钙形态,其含量占全钙的49.7% ~ 55.8%,钙处理、热加钙处理果实的总钙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22.95和31.58 µg · g-1;钙处理、热加钙处理显著抑制了果实纤维素、原果胶、水溶性钙及果胶钙含量的下降,促进了草酸钙含量的增加,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热处理、热加钙处理显著降低了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和纤维素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硬度与纤维素、原果胶、水溶性钙和果胶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G和纤维素酶与果实硬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ME与果实硬度的相关性不显著。钙处理、热加钙处理通过抑制可溶性钙向难溶性钙转化、细胞壁组成成分降解以及降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延缓果实软化,其中以6% CaCl2 + 38 ℃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拉宾斯(Lapins),滨库(Bing)和红丰(Hongfeng)3个抗裂性不同的甜樱桃(Prunus avium L.)品种进行果实发育期外源补钙处理,研究了甜樱桃果实整个发育过程中果肉Ca2+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对甜樱桃裂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拉宾斯果实在成熟后期果肉Ca2+质量浓度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而滨库和红丰在果实成熟期果肉Ca2+质量浓度则呈下降趋势。2)外源补钙处理可明显提高果实中的钙含量,所有处理的果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果肉Ca2+质量浓度都明显高于对照,其中拉宾斯比对照高12%、比滨库高13%、比红丰高40%。3)在裂果试验中,高抗裂品种拉宾斯对于外源补钙不敏感,叶面补钙处理后裂果率由7%降为4%;而抗裂性较差的滨库和红丰则非常敏感,裂果率滨库由49%降为28%、红丰由92%降为60%,证明果肉Ca2+质量浓度的提高可明显降低果实裂果率。  相似文献   

13.
以白沙枇杷品种‘宁海白’和红沙枇杷品种‘大红袍’为试材,分析了果实发育进程中果实糖含量、蔗糖与山梨醇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果实发育与糖积累进程基本相似,蔗糖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变化不大,山梨醇含量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果糖与葡萄糖是这两个品种积累的主要糖,90%左右的果糖与葡萄糖是在成熟前3周内积累的;两个品种间果糖含量差异较大,‘宁海白’的果糖含量比‘大红袍’高约 1/3,而葡萄糖含量仅高8%。转化酶、SS分解活性和SDH的变化趋势基本类似,都是幼果期较高,此后随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到果实发育后期又转为上升直至成熟;SS合成活性和SPS活性变化与前面几个酶的变化趋势不同之处是成熟时的活性又有所下降。‘宁海白’的转化酶、SS分解活性均高于‘大红袍’,特别是果实发育后期的酸性转化酶活性远高于‘大红袍’,而SDH活性是‘大红袍’略高于‘宁海白’。以上结果表明,枇杷品种间糖含量的差异与其代谢酶的活性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影响番茄兼性单性结实及果实发育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性单性结实番茄Severianin,RP75/59,PSet 1,Oregon Spring和Santiam可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自然结果,但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点花能显著促进结果,而非单性结实番茄在相同条件下自然坐果率极低。人工蕾期辅助授粉能显著提高单性结实番茄的坐果率和单果种子数,并降低其单性结实率。去雄处理导致 Severianin和Oregon Spring的坐果率显著降低,而去雄同时授无生活力花粉能使 RP75/59的坐果率显著提高,但这两处理对其它品种的坐果率无明显影响。单性结实番茄的单果重与果内有无种子以及种子多少无明显相关,但大果型品种OregonSpring无籽果实有更高的平均单果重。  相似文献   

15.
套袋黄冠梨黑点病与钙素营养和果实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探明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发病原因,从采后生理、矿质营养水平、酚类物质酶促褐变和果实衰老等方面对套袋黄冠梨果实黑点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果呼吸强度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套袋果Ca含量仅为不套袋果的49%-63%,果皮钙素含量未套袋果>套袋健康果>套袋病果,套袋病果与不套袋果果皮N/Ca比值分别为9.8和6.1,K/Ca比值分别为17.6和8.8;果皮和果心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PPO)呈套袋病果>套袋健康果>未套袋果的趋势;套袋病果果皮丙二醛(MDA)含量及电导率显著高于未套袋果;果皮钙素含量与其PPO活性、多酚及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呈高度负相关。初步分析黄冠梨果实黑点病病因为缺钙性生理衰老。  相似文献   

16.
梨果实中不同形态钙的含量及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龚云池  徐季娥 《园艺学报》1992,19(2):129-134
  相似文献   

17.
陈丽璇  刘福平  蔡晓东  陈淳  郭莺 《园艺学报》2010,37(12):1839-1900
研究柠檬柚(Citrus limonum Grandis Osbeck,柠檬与麻豆文旦柚杂交的新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K、Ca、Mg、Zn、Cu、Mn、Fe 7种金属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吸收规律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5月、6—9月和10—11月分别是果皮迅速生长期、果肉迅速生长期和果实转色成熟期。(2)果皮和果肉中K、Ca、Mg、Zn、Mn、Fe的含量都随着果实的发育总体呈递减规律,但元素的吸收总量却相反。K、Zn、Fe以果肉居多,Ca、Mg、Mn则主要分布在果皮。K含量位居7元素之首。Cu在幼果期的含量是其它月份的5 ~ 6倍,且果皮果肉中的含量相当。(3)K、Ca、Mg、Zn、Mn的吸收量集中在7—9月,Cu和Fe 的吸收高峰则在11月果实转色期(39.83%和45.95%)。(4)果肉中7种金属营养元素间相关性显著率大于果皮。(5)与活性氧代谢相关性较显著的是Fe元素,其余依次是K、Zn、Cu、Ca、Mg,Mn最低。  相似文献   

18.
梨果实发育中Ca2+在果肉细胞的定位及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用焦锑酸钾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 研究了􀀂 幸水 梨果实发育中果肉细胞的焦锑酸Ca2+ 定位变化及其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 ( 1) 在未受精之前, 果肉细胞内未检测到Ca2+ 沉淀颗粒, 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少且染色淡, 细胞质的细胞器数量也少; ( 2) 受精后果肉细胞呈现大量的Ca2+沉淀颗粒,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质体以及叶绿体外膜上, 含Ca2+沉淀颗粒的质体非常膨大, 导管和初期发育的石细胞内也密集分布Ca2+ 沉淀颗粒; ( 3) 受精1 周后果肉细胞的Ca2+移向细胞之间的连接处; ( 4) 生理落果的细胞和导管中Ca2+没有或极少, 但有的细胞内沿液泡膜有Ca2+分布; ( 5) 受精3~ 4 周后, 果肉细胞中很难检测到Ca2+沉淀颗粒, 此状态一直持续到果实采收, 但果实腐烂前Ca2+沉淀颗粒沿果肉细胞 壁两侧出现。就Ca2+ 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及与细胞超微结构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套袋对苹果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为试材,进行了套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测定其果实的Ca含量,研究套袋对果实钙素吸收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后,在花后40~90d,整果钙吸收量高于对照果实;从花后120d开始,对照果实整果钙含量一直高于套袋果实。此外,苹果果实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对Ca都有吸收,花后40d内,苹果果实吸收整果钙含量的20%左右;从花后40d(套袋)到90d,果实钙吸收量迅速升高,对照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66.1%,套纸袋果实可吸收整果钙含量的73.8%;此外,在果实的成熟期仍有少量的钙吸收。果实套袋后,果实各个部分的钙含量变化与对照果实相比,果皮中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实,而果肉和果心的钙含量却高于对照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