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选用“农城椒2号”、“0127”、“0171”3个辣椒品种作为试材,从辣椒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及愈伤组织诱导方面对辣椒枯萎病病原菌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枯萎病病原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及愈伤组织诱导具有明显的毒害和抑制作用,不同辣椒品种对粗毒素的抗性表现不同,并结合辣椒离体再生体系,确定了0.60 g/L为辣椒抗枯萎病体细胞变异无性系筛选粗毒素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稻瘟病突变体筛选初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稻瘟病病原菌粗毒毒提取液为选择压,对水稻进行抗病的筛选。结果表明:粗毒素提取液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毒素浓度提高而增强,且品种间差异显。采用诱导与分化培养基均含毒素的处理方法筛选效果较好,毒素筛选的愈伤组织与对照相比,PAL酶活,POD酶活显增强;POD同工酶酶谱中有新增谱带出现。  相似文献   

3.
靳松 《云南农业》2013,(3):41-42
以辣椒子叶,下胚轴和根为材料,附加激素BA和NAA不同组合的MS培养基进行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和不定根诱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基本相等,但子叶愈伤组织状态最好。  相似文献   

4.
辣椒子叶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辣椒子叶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幼嫩和部位影响形态发生,通常较嫩的子叶和子叶中部容易诱导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辣椒品种的不同,其培养效果差异很大;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影响愈伤组织形态发生和分化,当有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时,促进芽的分化,而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合使用时,即使生长素含量很低,也易诱导根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以长辣七号辣椒为材料,以MS为基础培养基,探讨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组合、不同生长日龄子叶、不同培养方式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外植体类型为真叶和子叶;最适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1mg/L+IAA0.5mg/L;初展期子叶或日龄为10d的子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高达100%;在半固体培养方式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粳稻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筛选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较感病主栽品种“辽粳454”作为研究材料,以稻瘟病病菌粗毒素为选择压,进行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筛选,以期获得优良粳稻品种的抗病系。试验结果表明:经粗毒素处理后,对粳稻种的胚根、胚芽、愈伤组织成活率及愈伤组织分化率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愈伤组织在生植株的抗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幼胚发育时间和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胚发育时间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有较大影响,花后10~13 d的小麦幼胚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质量较好,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是适宜的取材时间;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和苗分化的影响趋势相同,粗毒素为6.0 g/L时,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有明显抑制,低于6.0 g/L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粗毒素在0~6.0 g/L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及苗分化的影响随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增强,在6.0 g/L时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能力较低或丧失;适宜的粗毒素筛选浓度为1.5~4.5 g/L。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建立抗病变异系离体筛选方法。【方法】以蒜瓣茎盘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以大蒜叶枯病菌培养滤液制取的粗毒素为筛选剂,离体筛选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通过接种病菌粗毒素和病菌孢子鉴定变异株的抗病性,分析变异株的防御酶活性。【结果】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对大蒜愈伤组织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病菌粗毒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大蒜品种愈伤组织对病菌粗毒素的抗性不同;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分别获得大蒜品种G039变异系苗12株,G073变异系苗2株,它们对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具有稳定的抗性。经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鉴定,变异系苗较其对照抗病性提高。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苗接种病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胺酶(PAL)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即达到峰值,且与抗病品种G064接近或更高,而感病品种G039的酶活性则明显低于前两者。【结论】利用不同体积分数的大蒜叶枯病菌粗毒素分步筛选可以获得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适宜大蒜抗叶枯病变异系分步筛选的上限粗毒素体积分数为30%;POD、PPO和PAL活性可作为大蒜抗叶枯病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辣椒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利用辣椒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及遗传转化,以2个辣椒品种的种子为试材,诱导无菌苗,取不同苗龄的胚轴作为外植体,比较它们之间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差异,并探讨了不同浓度的IAA与6一BA组合对辣椒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辣椒苗龄为16d的试管苗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辣椒胚轴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8mg·L^-1IAA+1.0mg·L-16-BA+4.0mg·L^-1AgN03,但辣椒王诱导愈伤组织效果好于日本朝天椒,说明辣椒基因型对愈伤组织诱导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4个品种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与分化,研究了稻曲病病原菌粗毒素为选择压力进行抗稻曲病突变体的筛选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各品种在细胞水平的抗性与田间的抗性相一致,因而可以以制备的稻曲病菌粗毒素为选择压力进行抗病突变体的筛选。对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的抗性稳定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继代后愈伤组织的抗性仍得到了保持并得到了分化植株。这说明毒素筛选体系是目前最成熟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不同外植体对赤霉病菌粗毒素的反应。结果表明,随着赤霉病菌粗毒素浓度的提高。小麦幼穗及花药的出愈率降低,幼穗愈伤组织生长量减少、分化能力降低;抗赤霉病品种幼穗愈伤组织的存活率、相对生长量和分化频率降低的幅度均小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幼穗愈伤组织的抗坏血酸氧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受粗毒素影响的程度小于感病材料。说明小麦成株抗赤霉病和幼穗愈伤组织抗赤霉粗毒素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霉菌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辣椒疫霉病菌 (Phytophthora capsici)在胡萝卜(CFB)培养液中易于培养及产生毒素。生物测定表明:P.capsici毒素溶液能抑制辣椒、绿豆、豇豆和黄瓜种子胚根生长,损伤辣椒叶片细胞膜,对幼苗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寄主表现出病原菌侵染相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辣椒疫霉引起的植物病害使农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环保、经济实用的混合微生物菌剂防治策略是当前的最新发展趋势.试验从6种药用植物分离得到15株植物内生菌,平板拮抗实验筛选得到拮抗链霉菌SAT1,经鉴定为Streptomyces anandii,其发酵液粗提物和挥发性物质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接种链霉菌SAT1的孢子液可提高辣椒苗对辣椒疫霉的抗性并明显促进辣椒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液分配法对圆滑番荔枝叶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等不同萃取组分。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萃取组分对胡椒瘟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胡椒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中20 mg/mL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胡椒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74.43%,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辣椒优异种质资源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从中国筛选出的 15 4份辣椒种质资源在江苏、湖南、辽宁 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田间抗病性、经济性状等评价 ,结果显示 :“四川巫山小牛角”、“广西玉林羊角椒”和“云南思茅县大米椒”3份材料表现最优异 ,可直接用于目前辣椒生产或作为抗源材料用于辣椒抗病育种。同时鉴定出 15份材料抗烟草花叶病毒 (TMV)、11份材料抗黄瓜花叶病毒 (CMV)、7份材料抗炭疽病、17份材料抗疫病、7份材料Vc含量极高、4份材料辣椒素含量极高 ,这些材料可用作扩大中国辣椒抗病育种的遗传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6.
用黑胫病粗毒素作为选择压力, 结合辐射诱变技术, 从烟草花粉植株叶片的愈伤组织中筛选出抗毒素的愈伤组织, 并对其再生植株及其 M2 代进行抗病性鉴定、选育. 目前已获得6 个高抗黑胫病的细胞突变株系, 且抗病性状表现稳定, 并建立了一套烤烟抗黑胫病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体系. 研究结果表明, 在细胞水平上筛选抗病突变体是开发新抗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和体外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的抑菌作用,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田间喷雾使用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防效,40mg/L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73.2%。采用生长速率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上研究了氨基寡糖素体外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100mg/L。在无菌水中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新生菌丝上孢子囊的形成以及静止孢的萌发,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4mg/L和41.84mg/L。  相似文献   

18.
甘肃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甘肃6个地区的19株辣椒疫霉单孢菌株进行甲霜灵的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甘肃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抗药性存在明显差异,酒泉市铧尖乡、临水乡和金塔县未施用过甲霜灵的菌株,EC50平均值为0.13mg/L,可作为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基线。兰州、天水、武威等地区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普遍产生较高的抗性,中高抗菌株检出率达到63.2%,抗性水平最高可达388.0倍,这与上述地区长期施用甲霜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