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桉树枝瘿姬小蜂对几种桉树萌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博白县林区6种桉树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Fisher&La Salle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区内巨园桉Eucalyptus grundis×E.tereticomis DH201不适宜萌芽更新,窿缘桉E.exserta萌芽大部分出现虫瘿,尾叶桉E.urophllaU6萌芽出现部分虫瘿,巨尾桉E.grundis×E.urophlla广林9号萌芽少数植株受害出现畸形小叶,而尾赤桉E.urophlla×E.camadulensis DH184等未见虫瘿或畸形枝叶出现。  相似文献   

2.
<正>萌芽更新造林具有生长快、节省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益等优点,对萌芽力强、实生苗造林成活低的阔叶树种在闽南地区造林中广泛应用,如红椎、闽粤栲等,均取得较好造林效果。巨尾桉(E.grandisx×E.urophylla)作为南方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主要树种,它是选用巨桉、尾  相似文献   

3.
短轮伐期巨尾桉萌芽更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是巨桉和尾叶桉的优良杂交种,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均进行了集中造林、规模经营。在“三板”和纸浆材需求日益增长,巨尾桉短轮伐期用材林大面积推广、各种经济成分投资造林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巨尾桉萌芽更新,对于缩短经营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节省造林投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尾巨桉短周期用材林采伐迹地二代更新方式,试验研究了6年生时尾巨桉的生长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萌芽更新比植苗更新方式林分蓄积量更大,比增22.9%;净利润更高,比增34.4%。可见尾巨桉人工林采伐迹地二代萌芽更新切实可行,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广西宁明县2种不同更新方式(植苗更新和萌芽更新)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种更新方式的尾巨桉人工林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性,4年生植苗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1.7 cm、17.0 m、0.090 7 m~3,4年生萌芽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分别为12.0 cm、17.7 m、0.097 4 m~3,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的特性。1~4年生桉树萌芽林的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生长量均明显高于桉树植苗林。因此,萌芽更新更能是一种比植苗更新发挥尾巨桉速生特性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平和县霞寨镇巨尾桉二代、三代萌芽更新样地进行了规划设计,并连续多年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总结出了一套桉树萌芽更新技术措施。提出了通过适当多保留健状萌芽条、增加单位面积成林株数,加大抚育管理力度,增加施肥次数、单株施肥量,以及适当延长林木生长年限等建议,以使巨尾桉二代、三代造林采用萌芽更新的经济效益仍然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采伐季节对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秋末至整个冬季是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的合理采伐时期,而春、夏、秋初一般不宜采伐,若急需木材也只宜部分采伐。  相似文献   

8.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分密度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保留不同萌芽条数即不密度的林分生长,生物量及林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伐桩保留1-2株萌芽条的林分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全留萌芽条的林分;提出保留适宜萌芽条数量、合理整理萌芽条的时间和方法等林分密度管理技术措施,综合考虑培育目标和立地条件,提出巨尾桉二代萌芽林分密度应以1650-2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尾巨桉3个不同高度水平伐桩的萌芽率和萌芽力的调查分析,阐明伐桩高度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巨桉的萌芽更新能力极强,且高度在5~10 cm的伐桩在3个处理中具有最高的萌芽率和萌芽力,其中,萌芽率高达97.3%,显著高于15~20 cm的伐桩;萌芽力高达16条/桩以上,且与10~15 cm和15~20 cm的伐桩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对萌芽林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尾巨桉具有很强萌芽能力,采用科学的更新技术培育二代萌芽林分,具有省时省力省成本和生长快等优点。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主要技术为:选好保留萌芽条林分、做好伐后迹地清理及补植、适时除萌定株、及时做好抚育管理等工作。经过精心管理,8年皆伐平均产材可达150 m^3·hm-2以上,比实生苗造林提高经济效益15%以上。  相似文献   

11.
用具有杂种优势的巨桉×尾叶桉(E.grandis×E.urophylla)离体芽器官诱导培养生根移栽苗,截顶促进萌芽,在常规条件下取芽扦插繁殖,40—60天成苗,苗木粗壮,根系发达,发根率89%—100%,苗木出圃率85.2—97.5%。技术路线较为成熟,具有大生产规模。利用这一技术使巨尾桉组培无性系苗的产量能在短期内以10倍以上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平和县南胜镇云后村林场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培育的做法,总结一系列培育技术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二代萌芽更新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地清理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林地清理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的林地清理方式以不炼山且伐桩不覆盖处理为最好 ,与炼山的处理方式相比 ,该模式不但有利于伐桩早萌芽且萌芽率高 ,而且林分径高比例较为协调 ,抗风能力强 ;不炼山的林地采伐剩余物多 ,白蚁食物丰富 ,伐桩及萌芽条基本不受白蚁危害 ,更新效果较为理想 ,2 6 5个月林分有效株数、萌芽率、平均树高和胸径分别达 3 2 1 7条·hm- 2 、81 0 4%、7 3 0m和 6 2 0cm ;实行不炼山 ,采伐剩余物的腐烂分解将使腐殖质增多 ,利于地力的维持。不论从经济还是生态角度出发 ,巨尾桉二代萌芽更新应采用不炼山伐桩不覆盖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尾叶桉、杂交桉无性系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三门江林场参试的6个无性系分别来自巨尾桉(E.grandis)、尾赤桉(E.urophylla×E.camaldulensis)、柳窿桉(E.saligna×E.exserta)等3个杂交种和1个尾叶桉(E.urophylla)纯种,均有较高的生长水平,林龄44个月时它们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到31.34 m3/hm2,树高、胸径、蓄积生长量从林龄8个月到44个月时均无显著差异,但以造林编号为3(巨尾桉)、5(巨尾桉)、4(尾叶桉)的无性系生长较好;另外,无性系生长稳定性高,早期选择可靠性大。  相似文献   

15.
对尾巨桉不同处理更新3.2a生林分的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比萌芽更新林分高6.8%;平均单株材积比萌芽更新高11.4%;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尾巨桉林分胸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萌芽更新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萌芽保留1 110株/hm2平均单株材积比2 100株/hm2减小26.5%。在相同密度1 110株/hm2时,植苗更新林分每公顷蓄积比萌芽更新高23.1%。萌芽更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林分密度2 100株/hm2的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比密度1 110株/hm2高53.7%。  相似文献   

16.
栽培密度与施肥对尾巨桉中大径材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广西东门林场13年生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中大径材密度与施肥试验进行研究,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密度对尾巨桉生长影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早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尾巨桉后期生长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以883株/hm2和667株/hm2两种栽培密度是比较适合尾巨桉中大径材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树龄桉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特性,以尾巨桉DH32-26(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 DH32-26)、尾巨桉DH32-29(E. urophylla×E. grandis DH32-29)和巨尾桉广林9号(E. grandis×E. urophylla GLGU9)3种桉树无性系为材料,分别测试其4年生、6年生和8年生木材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和纤维壁厚,对其木材纤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桉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长度和纤维壁厚均随树龄增加逐渐增加,径向上(自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木材纤维宽度随树龄增加略有增加,变化不大,径向上(自髓心向外)逐渐增加。3种桉树无性系木材的纤维长宽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随树龄增加缓慢增大后小幅度波动,径向上(自髓心向外)增大。不同树龄间,尾巨桉DH32-26和DH32-29木材纤维长度、尾巨桉DH32-26木材纤维宽度及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纤维壁厚均差异极显著;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纤维长度、尾巨桉DH32-29木材纤维宽度及尾巨桉DH32-26和DH32-29木材纤维壁厚均差异显著;巨尾桉广林9号木材纤维...  相似文献   

18.
巨尾桉萌芽更新最佳伐根高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伐根高度对巨尾桉萌芽更新的影响研究表明:伐根高度在-5~20cm范围内,对萌芽能力、萌芽林生长及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降低伐根高度,能促进新根系形成,有利于继代经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伐根高度以5cm为宜。巨尾桉萌芽林长势与一人林分相当,但营林成本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述了尾叶桉、巨尾桉二树种在两广的生长表现,造纸制浆性能、理化质量指标及其对抗病抗风能力等存在问题,提出了尾叶桉、巨尾桉纸浆材的选育和对策。近年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巨尾桉(E. gandisXE. urophylla)这两个桉树种在华南各地发展很快,尾叶桉人工林已达八万多亩,巨尾桉人工林约5000亩左右。但各试种点和人工林种植点发展在生产上也暴露了这二个树种的一些缺点,表现为1、抗青枯病能力差;2、抗台风能力较当地沿用的雷林1号桉(E. leizheuNo.1)赤桉(E. camaldulellsis)、园角桉(E. tereticornis)、刚果12号(E. 12ABL)等桉类差,因此从林木改良和遗传育种的角度出发,有目的地选育出速生、抗逆性强(抗青枯病抗风)和筛选出符合纸浆材经济性状要求及高质量指标的种源、品种、家系、无性系很有必要,现就几年来华南各地尾叶桉、巨尾桉生长特性,对青枯病及风害抵抗能力以及制浆造纸质量等情况综合,提出有关这二个树种的选育措施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0.
热处理是显著提高木材尺寸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该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以 处理温度 180~220 ℃、处理时间 1~5 h 等不同组合条件在真空度为 -0.08 MPa 的密闭容器内对木材进行热 处理,测定了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尾巨桉(E. urophylla × E. grandis)、巨桉(E. grandis)3 种 木材的体积从全干至全湿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率。结果表明,尾叶桉、尾巨桉、巨桉 3 种木材的抗湿胀性 能分别提高了 6.60~ 59.27、6.72~ 64.91 和 11.85~ 60.02 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