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试验通过对网上平养育雏鸡舍前端和后端环境指标持续监测,分析不同周龄不同位置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分布规律。环境参数结果显示:网上平养育雏鸡舍后端的温度、氨气和粉尘浓度极显著高于前端(P0.01),前端湿度极显著高于后端(P0.01);后端二氧化碳浓度略高于前端(P0.05);随周龄增加和通风量加大,温度、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逐步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湿度逐步升高,2~5周龄鸡舍粉尘浓度逐步升高,5周龄后急剧降低;除了鸡舍室内湿度低于标准要求外,温度、氨气、二氧化碳、粉尘等环境参数均符合养殖场空气质量标准。生产性能结果显示:蛋鸡体重随周龄增加呈线性增加,且鸡舍前后端鸡只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胫长在7周龄前呈线性增加,7周龄之后增加幅度放缓,且前后端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秋季半开放式鸡舍内不同位点温度、湿度变化及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50周龄海兰灰商品蛋鸡2 520只,在鸡舍纵向方向分为进风口、中间、出风口3个位点,在鸡舍垂直方向分为上层、中层、下层3个位点,测定温度、湿度,同时测定蛋鸡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出风口蛋鸡平均采食量与进风口相比显著增加(P0.05),与中间相比极显著增加(P0.01);进风口蛋鸡平均蛋重与中间相比显著增加(P0.05);中间蛋鸡产蛋率与出风口相比显著降低(P0.05);蛋鸡料蛋比在进风口、中间、出风口间无显著差异(P0.05)。上层、中层、下层蛋鸡的平均采食量、平均蛋重、产蛋率、料蛋比各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秋季半开放式鸡舍不同位置温度、湿度存在梯度变化,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结合环境参数变化综合评定生产性能,中间优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中层优于上层和下层。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春季半开放式鸡舍舍内不同位点温湿度变化及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27周龄海兰灰商品蛋鸡2 520只,按照鸡舍纵向方向分为进风口、中间、出风口3个位点进行分组,每组设12个重复,每个重复70只鸡,按照鸡舍垂直方向分为上层、中层、下层3个位点进行分组,每组设12个重复,每个重复70只鸡.结果表明:平均采食量,中间组与进风口和出风口相比显著降低(P<0.05),上层和中层、下层相比显著降低(P<0.01);料蛋比,上层和中层、下层相比极显著降低(P<0.01),中间组与进风口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出风口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平均蛋重和产蛋率,进风口、中间、出风口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蛋重和产蛋率,上层和下层相比显著降低(P<0.05).综合评定春季半开放式鸡舍不同位置温湿度存在梯度变化,中间组和上层笼位温湿度更接近蛋鸡最适温湿度范围,料蛋比和采食量显著降低,生产性能相对提高.  相似文献   

4.
笼养蛋鸡舍不同笼层的环境以及产蛋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内蒙古某大型蛋鸡标准化养殖场进行试验,对H型4层5列鸡舍不同笼层的生产环境和产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鸡舍中间的笼层二氧化碳浓度及温度都显著高于前端和尾端(P0.05),而耗料量却低于其他两端;不同层次鸡笼CO2浓度值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顶层的CO2浓度最低(2 880.62 mg/kg);从产蛋量上可以得出底层和二层差异不显著(P0.05),和三层差异显著(P0.05),与顶层差异极显著(P0.01),二层与三、四层差异极显著(P0.01),三层与四层差异不显著(P0.05);从产蛋率上分析,一、二层与三、四层差异极显著(P0.01),一、二间及三、四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H型4层5列鸡舍及横向通风的条件下,第三层环境条件最适宜(CO2浓度为3 256.44 mg/kg,温度为20.98℃)。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冬季半开放式鸡舍舍内不同位点温湿度变化及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62周龄海兰灰商品蛋鸡2 520只,按照鸡舍纵向方向分为进风口、中间、出风口三个位点,每组设12个重复,每个重复70只鸡,按照鸡舍垂直方向分为上层、中层、下层三个位点,每组设12个重复,每个重复70只鸡。结果表明:冬季舍内的平均温度为11.6℃,中间位置平均温度最高为12.5℃,其次为进风口,平均温度为11.2℃,再次为出风口,平均温度为11℃;舍内平均湿度基本稳定在45%50%,中间湿度>出风口湿度>进风口湿度,温湿度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平均耗料量、平均蛋重、产蛋率、料蛋比,进风口、中间、出风口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层平均温度比中层平均温度高1.9℃,中层比下层平均温度高2.6℃;中层比上层的平均湿度高0.6%,中层比下层的平均湿度高1.6%;下层的耗料量和平均蛋重显著高于上层和中层(P<0.05),产蛋率和料蛋比在上层、中层、下层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冬季半开放式鸡舍舍内温湿度变化在蛋鸡自身可调节范围内,基本能满足鸡群生产性能发挥。  相似文献   

6.
选用 170日龄的罗曼蛋鸡 15 0 0只 ,随机分为 3组 ,分别放在上、中、下 3层蛋鸡笼。试验结果表明 ,上层鸡群产蛋率为89.7% ,中层鸡群产蛋率为 92 .1% ,下层鸡群产蛋率为 88.7%。中层鸡群比上层鸡群产蛋率高 2 .4% ,比下层鸡群产蛋率高3.4% ,差异显著 (P <0 .0 5 )。上层与中层、下层蛋重差异显著(P <0 .0 5 )。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氨气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500日龄的京白939蛋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Ⅰ组(氨气浓度为0 mg/kg),试验Ⅱ组(氨气浓度为50 mg/kg),试验Ⅲ组(氨气浓度100 mg/kg),每组60只,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预试期7 d,试验期28 d。试验结果显示:第一周时,试验Ⅰ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Ⅱ组、Ⅲ组(P0.01),Ⅰ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料蛋比、平均蛋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二周时,Ⅰ组和Ⅱ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Ⅲ组(P0.01),Ⅰ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Ⅱ组的平均蛋重显著高于Ⅲ组(P0.05),第三、四周时,Ⅰ组的产蛋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蛋品质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试验Ⅲ组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夏季大型立体笼养肉鸡舍养殖环境参数变化规律,确立大型肉鸡舍的最佳环境管理模式,选取山西省晋中地区单栋饲养量为41 280只的密闭式肉鸡舍一栋,进行温度、湿度、CO2浓度、O2含量、风速等环境参数的分点多次检测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笼列位置,温度前端和末端与其它位置差异显著(P<0.05),位置L2、L21和L40差异不显著,温差在0.8℃左右;各位置湿度差异不显著(P>0.05),CO2浓度前端、L2和末端与L21、L40差异显著(P<0.05),O2含量末端与其它位置差异显著(P<0.05),风速差异显著(P<0.05)。不同笼层,温度、湿度和O2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CO2浓度上层和下层差异显著(P<0.05),随着笼层增高浓度逐渐降低;风速上层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P<0.05),随着笼层增高呈递增趋势。研究表明:炎热夏季该模式鸡舍内随着风速加大(减少),可以增加(降低)舍温和舍内氧气含量,降低(升高)CO2浓度和相对湿度,舍内环境参数适宜肉鸡生长。  相似文献   

9.
冬季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环境质量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对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环境质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鸡层叠式笼养环境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以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为研究对象,使用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粉尘采样器和测氧仪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对鸡舍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CO2浓度、风速、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采取侧窗进风、纵向通风的模式下,六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分别为19.18℃、58.75%和0.12 m/s,空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分别是2 477.22 mg/m3、3.27 mg/m3和20.23%,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下层H0.6 m、H1.3 m和H1.9 m测定点的温度显著低于上层H3.1 m、H3.8 m和H4.4 m的温度(P0.05),上层的相对湿度显著低于下层(P0.05)。上层的光照强度低于下层的光照强度(P0.05),上层H3.1 m、H3.8 m和H4.4 m测定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粉尘浓度显著高于下层(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鸡舍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二氧化碳浓度、氧气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风速与温度、相对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讨封闭式蛋鸡舍育雏期间环境参数监测及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期间每周测定舍内前、中、后部不同位置的温度和氨气浓度,并随机选取每个监测点伊莎褐蛋鸡50只,测量其体重、胫长、龙骨长、胸宽等生长指标,试验期为1~63日龄。结果表明:试验期间舍内环境参数均在标准范围内,氨气浓度在育雏前期和后期鸡舍中间和后部显著高于前部(P<0.05),中期均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在雏鸡28、35和63日龄均为鸡舍后部的显著高于前部的(P<0.05),其他日龄无显著差异(P>0.05)。鸡舍内环境因素对各位点体重和胫长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胸宽在雏鸡42和49日龄差异显著(P<0.05),龙骨长在14、28和42日龄差异显著(P<0.05),其他日龄差异均不显著(P>0.05)。鸡群生长指标均匀度较好。由此可见,舍内环境控制较好且均匀度较高的状态下,育雏期间鸡群整体生长发育和均匀度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就新杨绿壳蛋鸡、白来航鸡快羽和慢羽品系的部分产蛋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来航鸡快羽品系的25~45周龄总产蛋数、49周龄蛋重、母鸡体重和蛋壳颜色均显著高于新杨绿壳蛋鸡(P0.01),且优于白来航慢羽品系的同类性状;25~45周龄总产蛋数与49周龄蛋重、母鸡体重和蛋壳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9周龄蛋重与体重和蛋壳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9周龄母鸡体重和蛋壳颜色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体来看,白来航鸡快羽和慢羽品系的性状变异系数小于新杨绿壳蛋鸡,其变异系数均小于10%。新杨绿壳蛋鸡的性状变异系数稳定性差,平均变异系数超过10%,仅蛋重和蛋壳颜色的变异系数略低于10%,这说明在规模化生产时,新杨绿壳蛋鸡的选育还有待加强,从而使产蛋性状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层叠式立体笼养肉鸡舍舍内环境参数变化规律,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对山西省某公司养殖基地的一栋上述鸡舍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舍内近风机端位置的温度在不同日龄均高于其他位置,舍内不同位置湿度无显著差异(P0.05),靠近湿帘端附近的空气中氨气浓度与其他位置相比较低(P0.05),从近湿帘端位置到近风机端位置,舍内二氧化碳浓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日龄的增加,舍内菌落总数含量逐渐升高,在近风机端位置的空气菌落总数显著高于舍内其他位置(P0.05)。在垂直方向上,笼养肉鸡上中下三层之间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氨气和空气菌落总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相关数据还表明舍内环境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40%~50%,能够满足不同日龄肉鸡生长所需温湿度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1日龄罗曼褐雏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育雏笼层次和位置对雏鸡生长的影响。试验将240只罗曼褐雏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0只(公、母各半),饲养于含有四列鸡笼的育雏室内,采用叠层式电热育雏,试验期28天。每隔7天空腹称量并记录试验鸡体重。结果表明:上、下两层之间,下层试验鸡体重略高于上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离窗口近的试验鸡较离窗口远的体重明显较高,且4周龄时差异显著(P0.01)。结论:育雏笼层次和位置均能影响雏鸡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选用267日龄的产蛋母鸡150只,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上、中、下三层鸡笼,采用同样的饲养管理制度。由于笼位的高低不一,使得三层鸡群在同一鸡舍内所接受的光照强度不一,导致鸡群产蛋不一致;上层鸡群产蛋率为84.50%,中层鸡群产蛋率为82.00%,下层鸡群产蛋率为73.66%。上层鸡群比中层鸡群产蛋率高2.50%(P<0.05),上层鸡群比下层鸡群产蛋率高10.84%(P<0.01),中层鸡群的产蛋率比下层鸡群高8.34%(P<0.01)。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肉鸽夏季养殖过程中的热应激,本试验研究了进行自动化喷雾对封闭式鸽舍的降温效果。以美国白羽王种鸽为试验对象,测定了舍内最高最低温度、湿度、风速、粉尘及生产性能等指标。结果显示,自动化喷雾降温处理可使舍内最高温度降低3℃,相对湿度增加10%,粉尘降低20%(P0.01);极显著缩短肉种亲鸽产蛋间隔(5.14 d)(P0.01),显著提高新生乳鸽7日龄体重(25 g)(P0.05),极显著提高新生乳鸽14日龄体重(32 g)、21日龄体重(47 g)及28日龄体重(33 g)(P0.01)。研究表明,封闭式鸽舍应用自动化喷雾能显著改善夏季空气质量,提高种鸽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不同单体笼位置对于母鸡产蛋性能的影响,以1 097只母鸡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产蛋高峰期连续30天的个体产蛋量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笼位不靠墙母鸡的产蛋率显著高于靠墙的(P<0.05)。笼位靠近门口一侧母鸡的产蛋率低于笼位在鸡舍中间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靠近抽风机一侧母鸡的产蛋率极显著低于鸡舍中间的(P<0.01);靠近门口母鸡的产蛋率高于靠近抽风机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上层母鸡的产蛋率高于中层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上层母鸡和中层母鸡的产蛋率均极显著高于下层的(P<0.01)。综上所述,母鸡在鸡舍内的单体笼位置不同时,会对母鸡的产蛋性能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择地方品种灵山鸡和隐性白羽洛克鸡各90只,从28日龄开始分为试验组(34±1)℃和对照组(26±1)℃,饲养至49日龄。每周进行体重记录,49日龄进行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分析慢性热应激对不同品种肉鸡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肉鸡热处理前后的体重增长差异明显。隐性白羽洛克鸡的屠宰性能测定中,试验组的活重、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腹脂重和腹脂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灵山鸡的屠宰性能测定中,试验组的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半净膛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肉质性状的测定中,隐性白羽洛克鸡试验组的胸肌和腿肌的p H值都极显著降低(P0.01),而腿肌和胸肌的剪切力则极显著升高(P0.01)。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的热应激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拉萨白鸡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对拉萨白鸡生长状况、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42、120、150、180、210日龄,拉萨白鸡公鸡体重极显著高于母鸡体重(P0.01)。公鸡、母鸡180日龄的屠体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差异极显著(P0.01),母鸡胸肌率显著高于公鸡(P0.05);不同性别相同部位比较,母鸡胸肌肉色L值与剪切力显著高于公鸡(P0.05)。公鸡腿肌胶原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母鸡(P0.01),蛋白含量极显著低于母鸡(P0.01);相同性别不同部位比较,公鸡胸肌和腿肌的肉色、p H值、失水率、剪切力均差异极显著(P0.01),母鸡胸肌和腿肌的肉色、失水率差异极显著(P0.01),公鸡胸肌和腿肌的胶原蛋白、肌内脂肪、水分、蛋白质含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母鸡胸肌和腿肌的肌内脂肪、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春季蛋鸡舍空气环境因素对伊莎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层笼温差较大,下层比中、上层低1.5~3.0℃;上、中层与下层的产蛋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中、上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1~3层昼夜光照强度差异大;白天光照强烈,且不均匀,南北两列差异极显著(P<0.01)。南列平均值为204.8Lx,北列仅为21.1Lx,是南列出现啄癖多、死淘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对湿度平均66.7%,在适宜范围之内。舍内平均风速小,仅0.048±0.019m/s;NH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雪峰乌骨鸡体重、体尺性状及产肉性能的相关关系。选取同批孵化、体重基本一致的1日龄健康雪峰乌骨鸡300羽,126日龄时随机选取60羽(公母各半),测定公母鸡的体重、体尺性状及产肉性能,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比较126日龄雪峰乌骨鸡公母鸡体重与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公鸡的胸深与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鸡体重与各屠宰性能指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鸡的体重与腿肌、胸肌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母鸡的体重仅与腿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胸肌相关性不显著(P0.05);雪峰乌骨鸡公鸡体重显著高于母鸡(P0.05),母鸡的腹脂率极显著高于公鸡(P0.01),而公鸡的腿肌率、瘦肉率显著高于母鸡(P0.05)。结果显示,可通过胸深这一体尺指标预测雪峰乌骨鸡公鸡的屠宰性能;通过体重来选择种公母鸡的效果会不同;雪峰乌骨鸡公鸡的屠宰性能优于母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