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采用液质联用仪比较分析了3个不同种植区域(江苏南京、广西南宁和湖南长沙)露地和大棚两种种植条件下黄瓜和土壤中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物多菌灵的残留动态,同时对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施药后,甲基硫菌灵在黄瓜和土壤中均能很快转化为多菌灵[施药后1d甲基硫菌灵未检出(<0.01mg·kg-1)],多菌灵在露地黄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均低于大棚。3个试验点露地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4d和1.4d,在大棚黄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6、1.7d和2.0d。在3个试验点露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1.7d和2.3d,在大棚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2.0d和2.3d。最终残留试验在最后一次施药后1d采样时,大棚、露地黄瓜中的甲基硫菌灵均未检出(<0.01mg·kg-1),多菌灵在3个试验点露地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14~0.162mg·kg-1,而在3个试验点大棚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121~0.561mg·kg-1。参照我国所制定的黄瓜中多菌灵的MRL(0.5mg·kg-1),露地种植方式下所有处理黄瓜中甲基硫菌灵代谢物多菌灵的最终残留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但大棚种植方式下其残留量有超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动态,应用HPLC分析方法,测定了多菌灵在猕猴桃上的残留量。多菌灵在猕猴桃中消解较快,在套袋果实半衰期为7.18 d,安全间隔期为5 d,在不套袋的果实上的半衰期为5.92 d,安全间隔期为10 d,属于易降解的农药(T1/230 d)。使用浓度为1∶500水溶液于幼果期均匀喷施1次,28 d后样品中检测出多菌灵残留远低于国际上关于多菌灵的农残限量(0.1 mg/kg)。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吡虫啉和多菌灵在大棚黄瓜和番茄上的残留量,前处理采用Qu ECh ERS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大棚黄瓜上的半衰期为3.0天,在大棚番茄上的半衰期为3.3天,吡虫啉在大棚黄瓜上的半衰期为3.8天,在大棚番茄上的半衰期为5.4天,为更加科学地使用农药,大棚黄瓜和番茄的安全间隔期应严格按照农药标签。  相似文献   

4.
对代森猛锌、乙撑硫脲在大棚、露地黄瓜上的残留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喷药后,代森锰锌在大棚黄瓜上的降解动态方程为Ct=1.058e^-0.1282t,露地为Ct-0.751e^-0.4689t。半衰期分别为5.4d和1.4d。代森猛锌在大棚黄瓜上的降解速率要慢于露地黄瓜。乙撑硫脲在大棚黄瓜上的降解动态方程为Ct= 0.152e^-0.1794t,露地为Ct=0.059e^-0.1366t。半衰期分别为3.0d和5.4d。乙撑硫脲在大棚黄瓜上的降解速度要稍快于露地黄瓜。  相似文献   

5.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喷施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三唑酮农药在黄瓜中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推荐用量下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三唑酮的半衰期分别为1.29、3.15和4.63d。高效氯氰菊酯在黄瓜中的残留量少、降解速度快,二次喷药后3d其残留量远低于我国无公害黄瓜的最高限量标准。在推荐用量下,氰戊菊酯在第3天、三唑酮在第7天的残留量均达到无公害黄瓜标准。  相似文献   

6.
通过降解动态试验及最终残留量试验可知,多菌灵在芹菜中的残留半衰期为12.78~13.86 d,在芹菜中的残留量与其施药量、施药次数等有关。结果表明,食品中多菌灵的残留量0.5 mg·kg-1。由于多菌灵的安全间隔期过长,建议实际蔬菜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多菌灵停药期的控制,或用易降解的生物农药替代。  相似文献   

7.
丁氟螨酯在草莓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在采果期使用丁氟螨酯防治草莓红蜘蛛可能产生的食用安全风险,对丁氟螨酯在草莓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进行评价。在保护地条件下20%丁氟螨酯SC以最高推荐使用量和15倍最高推荐使用量各施药1次和2次。结果表明,其在草莓上的最终残留量受施药浓度和施药次数的影响,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正相关。以最终残留量试验的高剂量用药1次,探索其残留消解动态,测定结果表明,果实上原始沉积量为05882 mg·kg-1,半衰期为9364 d。参考国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ADI值规定,采用风险商的方法进行评估,不同施药浓度、施药次数下丁氟螨酯用药后1~21 d的草莓对2~4岁、18~30岁和60~70岁人群的风险均较低(风险商为0001~0020)。因此,建议草莓中丁氟螨酯的最高残留限量值设定为2 mg·kg-1,按推荐剂量施药1~2次,安全间隔期为7 d,在我国草莓连续采收的生产方式下,安全间隔期应延长1~2 d。随着施药浓度或施药次数的增加,安全间隔期也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顺式氯氰菊酯在白菜、黄瓜、柑桔上的残留试验和样品的分析方法,认为该药剂性质稳定,消解较缓慢,由于作物生长的稀释作用使作物中该农药残留水平降低并缩短了半衰期。在田间,白菜、黄瓜和柑桔上应用该农药后,残留量很低,果实中的残留量主要分布在果皮上,果肉中几乎没有检出残留量(低于0.003mg/kg),人们食用安全。该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较快。作者最后还提出了该药的安全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设施黄瓜科学施药,调查了豫北新乡地区设施春季黄瓜杀菌剂施用状况,并对黄瓜果实和土壤的杀菌剂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烯酰吗啉和苯醚甲环唑等常用杀菌剂均能在黄瓜果实和土壤中检测到,其中烯酰吗啉残留量最高,土壤中残留量为63.27μg·kg-1,黄瓜中残留量为8.38μg·kg-1。总体来看,河南豫北新乡地区设施黄瓜果实和土壤存在较高的杀菌剂残留量,这与当地在设施黄瓜生长季节大量施用杀菌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残留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丙酮提取大青叶样品中的多菌灵,采用液-液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多菌灵的残留量.结果表明,方法的最低检测量多菌灵为0.149 44 ng,样品为2.102 44 ng.添加3个水平的多菌灵对照品溶液,回收率范围在72.27%~89.57%之间,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田间降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92 d,低浓度多菌灵在大青叶中降解半衰期为2.74 d.施用高、低浓度多菌灵后,大青叶采收距最后一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推荐分别为21.22 d、17.38 d.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多菌灵在小麦穗期使用后对籽粒中残留量的影响,进行了多菌灵不同用药时间、用药量田间试验,并对小麦籽粒中多菌灵含量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前26 d施用多菌灵纯药723 g/hm2或在收获前40 d内施用多菌灵纯药868 g/hm21次,小麦收获前38、30 d内各施用多菌灵纯药723 g/hm21次,小麦籽粒中多菌灵残留量均有可能超过0.05 mg/kg。应用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时,为确保安全有效,可掌握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尽早喷施,并严格注意用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相似文献   

12.
拟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黄瓜和土壤中鱼藤酮和印楝素残留的方法,并比较分析鱼藤酮和印楝素在露地和大棚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按照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施药标准操作规程,设计了2.5%鱼藤酮乳油84.375 g/hm~2(推荐高剂量的1.5倍)和0.3%印楝素乳油40.50 g/hm~2(推荐高剂量的10倍)在露地和大棚各施药1次,施药后1、6 h和1、2、3、5、7、10、14 d分别采样检测,再将二者按推荐剂量56.25、4.05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84.375、6.075 g/hm~2分别施药2、3次,施药间隔6 d,距离末次施药3、5、7 d采样测定。结果表明,鱼藤酮和印楝素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鱼藤酮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45、2.36 d (露地)和1.74、2.62 d(大棚),印楝素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1、1.86 d(露地)和1.36、2.18 d(大棚);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3~7 d时,露地和大棚采收的黄瓜样品中未检出印楝素,鱼藤酮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136 8、0.203 1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鱼藤酮在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0.5 mg/kg,此时收获的黄瓜食用安全。鱼藤酮和印楝素于大棚条件下使用时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均明显大于露地条件的相应值,与露地条件下相比更难降解,降解半衰期更长。  相似文献   

13.
针对温室大棚内土壤土传病原菌多、农药残留量高的特性,研制出了既能生物降解农药残留、又能生物防治土传病害的生物修复剂。该菌剂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水热处理后,固体发酵制成。采用室内土壤降解试验,在菌剂加入量5 g/kg干土、多菌灵量为100 mg/kg干土时,灭菌土壤中的多菌灵8 d被完全降解,而自然土壤中的多菌灵被完全降解缩短到6 d,说明土著微生物和降解菌共代谢降解作用明显。另外,还做了修复剂对黄瓜枯萎病的活体防效试验,防治效果达到81.7%,优于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4.
桃中多菌灵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桃中多菌灵的残留量,并探讨了不同用药模式下多菌灵在桃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多菌灵稀释1000倍用药残留动态方程为C=4.648e-0.153 t,半衰期4.54 d;稀释500倍用药残留量动态方程为C=7.079e-0.104 t,半衰期6.70 d.最终残留显示,果皮中多菌灵含量均高于果肉中的含量,未清洗果皮的多菌灵含量高于清洗果皮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多菌灵在柑橘、香蕉和芒果贮藏期的残留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多菌灵在柑橘、香蕉和芒果贮藏期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在果实采后通过用不同浓度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药液浸果1 min,间隔一定时间利用优化的检测方法对柑橘、香蕉和芒果的果肉中多菌灵残留量进行测定,然后进行残留动态分析。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柑橘、香蕉和芒果3种水果果肉中多菌灵残留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残留规律,低浓度药液处理的果肉中多菌灵残留量明显低于高浓度药液处理。结果还表明最大浓度1 000 mg/L处理在9 d后柑橘、香蕉和芒果果肉中的多菌灵残留量达到最大,分别为0.288 0 mg/kg、0.473 1 mg/kg和0.488 4 mg/kg,均低于中国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说明,多菌灵在试验水平下不会对柑橘、香蕉和芒果的安全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腐霉利在新疆北部地区黄瓜上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腐霉利在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以腐霉利50%可湿性粉剂562.5~750.0 g/hm2(有效成分),连续施药2~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3 d收获的黄瓜中腐霉利残留量均低于0.13 mg/kg,推荐该药在黄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3 d。  相似文献   

17.
精甲霜灵在西红柿上的降解残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测定精甲霜灵在西红柿果实上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精甲霜灵在西红柿植株上施用以后降解较快;在西红柿果实上的消解遵循指数型降解规律,半衰期为1.74d;残留量与精甲霜灵施药量相关,残留浓度随着施药量增多而增高;施药4次处理与施药5次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以2倍试验农药厂家在西红柿上的推荐使用剂量(2248g/hm2)作施药处理,施药次数为5次,于最后1次施药2d后,精甲霜灵在西红柿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074mg/kg的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农药厂家推荐精甲霜灵在西红柿上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为3d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腐霉利在新疆北部地区黄瓜上残留特性和使用安全性,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研究了腐霉利在黄瓜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以腐霉利50%可湿性粉剂562.5~750.0 g/hm2(有效成分),连续施药2~3次,最后一次施药后3 d收获的黄瓜中腐霉利残留量均低于0.13 mg/kg,推荐该药在黄瓜上的安全间隔期为3 d。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设施栽培黄瓜上使用后的残留行为及环境安全性,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了设施栽培条件下两种杀菌剂在黄瓜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并以残留分析结果为依据,对实际生产中的用药模式进行调整,探索最适的安全间隔期.结果表明,按推荐使用剂量、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818~2.925),(2.204~2.638)d,施药浓度高的情况下消解速度慢;设施栽培黄瓜中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最终残留量均受施药浓度、施药次数的影响,残留风险与田间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正相关;不同农药种类消解速度也有差异,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中的消解速度比嘧菌酯更快,相同采样间隔时间和相同用药模式下吡唑醚菌酯比嘧菌酯的残留量低.参考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建议设施栽培条件下,按常规方法施药及使用剂量,施药2~3次的情况下,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在黄瓜上的采收安全间隔期为3d,随着施药浓度或施药次数的增加,安全间隔期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20.
六种常用农药在番茄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番茄在大棚栽培条件下,喷施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百菌清、乐果和马拉硫磷农药在番茄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品种在番茄中的残留量差异较大,有机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果实中的残留量较少,4种农药在推荐和加倍用量下不到5 d均达到国家限量标准。在加倍用量时百菌清降解半衰期7.70 d,半衰期最长。两种有机磷类农药在推荐用量和加倍用量下,乐果的半衰期分别为5.22 d和5.89 d,马拉硫磷半衰期分别为3.79 d和4.54 d,为确保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应充分考虑农药的半衰期,以利于无公害番茄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