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明确刀孢蜡蚧菌ZJLP09的最佳产孢条件,测定了培养基、初始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H、震荡转速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孢的影响,建立了一套刀孢蜡蚧菌ZJLP09液体发酵工艺,具体为初始接种量5%、摇瓶装液量40%~60%,初始pH值5.0~7.0、震荡转速180~220 r·min-1、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5 d。为进一步开发孢蜡蚧菌ZJLP09分生孢子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棉花枯萎病(Fusarium wilt)是棉花种植中较为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主要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但对环境和人畜安全造成一定影响。生物防治因其专一性强、安全性高的特点,成为防治棉花枯萎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旨在获得一株高效拮抗细菌,并明确其防治机理,为棉花枯萎病生物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前期获得一株能够破坏β-1,4糖苷键的棉花内生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YUPP-10,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共培养法和悬滴法分别测试其对棉花枯萎病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YUPP-10菌液浸种处理,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以尖镰孢菌土为基质种植棉花,生长1周后,用LB液体培养基培养的YUPP-10制成不同浓度(分别为1×108、1×107和1×106 cfu/mL)的生防菌剂灌根处理棉苗,于温室中进行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通过Fosmid文库筛选到了YUPP-10关键抑菌物质为环糊精糖基转移酶(CGTase,EC 2.4.1.19),研究其对尖镰孢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拟南芥花序侵染法将其转化拟南芥,获得能够稳定表达CGTase的转基因株系,研究转基因拟南芥对枯萎病的抗性,以及在病原胁迫下部分防御基因的转录。【结果】YUPP-10菌株发酵液对尖镰孢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升高,对尖镰孢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越高,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8.41%和51.65%。低浓度的YUPP-10菌液能促进棉花种子发芽、出苗和地上部分的生长。YUPP-10发酵液灌根处理后,棉苗的病情指数和病株率显著降低,其中,1×107 cfu/mL的YUPP-10发酵液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5.11%。YUPP-10菌株的关键抑菌物质CGTase能够水解羧甲基纤维素和葡甘聚糖,表明其具有破坏β-1,4糖苷键的能力,进而检测了其对尖镰孢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CGTase对尖镰孢的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62.63%和30.83%。转CGTase的拟南芥提高了对枯萎病的抗性,过表达CGTase的拟南芥在病原胁迫下部分防御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结论】蜡状芽孢杆菌YUPP-10菌株能抑制尖镰孢的生长、促进棉花部分生物量指标的增长并控制枯萎病的危害,CGTase能够抑制尖镰孢的生长,转CGTase拟南芥对枯萎病的抗性增强。  相似文献   

3.
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cq菌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环境因子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6.2~7.0;24 h光照有利于产孢,而24 h黑暗有利于菌落生长;紫外线(40 W,45 cm)照射2 m in,培养96 h该菌株孢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6%,照射8 m in孢子发芽率仅为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与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为榕母管蓟马优质高效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 4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异同,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但V3450菌株生长速度最快,孢子GT50最短;V16063和Vp28菌株生长速度较快,孢子GT50较短;V07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孢子GT50最长。榕母管蓟马成虫受供试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但不同菌剂中的变幅则明显不同,侵染致死效果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LT50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对累计校正死亡率和LT50的作用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在供试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时,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可作为评判蜡蚧轮枝菌对榕母管蓟马毒力大小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环境因子对菜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cq菌株的生长、产孢与孢子萌发的影响.温度对菌株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有相同的效应,低温23℃是最适温度,32℃以上明显抑制该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6.2~7.0;24 h光照有利于产孢,而24 h黑暗有利于菌落生长;紫外线(40 W,45 cm)照射2 min,培养96 h该菌株孢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6%,照射8 min孢子发芽率仅为7%.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同时比较3株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抗菌效果,以期获得1株更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并加以鉴定。用涂布分离法得到3株拮抗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和这3株拮抗菌。同时比较这些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分析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鉴定出1株马铃薯致病疫霉PLB-2 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1株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WZ-502 Brachybacterium sp.。菌株WZ-502的菌液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孢子囊直接萌发和休止孢萌发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WZ-502菌液浓度为3.65×107 CFU·mL-1、稀释度为10-2~10-3时,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均明显,稀释度为10-3时,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释放率均在40%以下。因此,菌株WZ-502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抗菌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温度、光照(包括紫外光)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菌落、产孢、孢子萌发等的影响.方法:将加1孢子接种到不同光照和温度处理的培养皿中观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孢密度及经紫外照射后孢子萌发率的变化.结果:培养14d后,全光照处理菌落直径最小,孢子密度最大;全黑暗处理菌落直径最大,孢子密度最小;前6d黑暗后8d光照处理的产孢量最大.28℃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14d时菌落直径最大,产孢最多;而19℃对菌丝生长最慢,14d时菌落直径最小,产孢最少,22℃条件为孢子产生的最适宜温度,产孢密度最大.紫外光对孢子活力均有显著影响,随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照射2h后,孢子完全失活.结论:黑暗处理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能促进孢子产生;28℃有利于菌丝生长,22℃有利于孢子产生;紫外光照能显著抑制孢子活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光照及pH值对杏斑点病菌菌丝、病原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适宜在偏碱性条件下(pH在710间)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30℃;最适宜菌丝生长的光照条件是全光照。不同温度、pH值、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为偏酸条件下(pH值410间)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30℃;最适宜菌丝生长的光照条件是全光照。不同温度、pH值、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为偏酸条件下(pH值47)更适宜孢子萌发;最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7)更适宜孢子萌发;最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535℃;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条件是全光照。  相似文献   

9.
刘斌  董照锋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377-2379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防治食用菌链孢霉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于接种后测定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四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多菌灵共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戊唑醇、四霉素、多菌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0%多菌灵悬浮剂 1 000 μg·mL-1对菌丝生长20 h和孢子萌发8 h的抑制率分别为95.5%和71.5%,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 90 μg·mL-1对菌丝生长20 h和孢子萌发8 h的抑制率分别为90.3%和100%,0.15%四霉素水剂 2.0 μg·mL-1对菌丝生长20 h和孢子萌发8 h的抑制率分别为79.5%和99.9%,100亿芽孢·g-1枯草芽孢杆菌粉剂 500万芽孢·mL-1对菌丝生长20 h和孢子萌发8 h的抑制率分别为73.9%和8.4%,2%春雷霉素水剂100 μg·mL-1对菌丝生长20 h和孢子萌发8 h的抑制率分别为62.6%和22.9%,3%多抗霉素水剂60 μg·mL-1对菌丝生长20 h和孢子萌发8 h的抑制率分别为63.5%和3.2%。生产中可采用戊唑醇、多菌灵和四霉素防治食用菌链孢霉,浓度参考推荐使用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温度、光照、pH值、湿度及紫外线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株菌落直径、孢子萌发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菌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具有相似的效应,其中27 ℃是最适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则抑制生长;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 ℃、10 min;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而全黑暗有利于菌落扩展;最适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为6~7;最适孢子萌发湿度为70 %,萌发率为92.1 %;该菌对紫外线(25 W、40 cm)较为敏感,当照射时间为2 min,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84.4 %,而照射10 min,孢子萌发率为0.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黄瓜苗期生长的枯草芽孢杆菌浓度,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设置纳米碳溶胶和枯草芽孢杆菌浓度双因素试验,纳米碳溶胶稀释倍数设0、350、650倍,枯草芽孢杆菌浓度为0、8×107、1.6×108 CFU·mL-1,分析枯草芽孢杆菌和纳米碳溶胶对黄瓜苗期长势、根系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纳米碳溶胶能够显著增强黄瓜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生长,改善土壤状况。单施情况下,1.6×108 CFU·mL-1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可以促进根系生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EC值)的同时提升土壤P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650倍纳米碳溶胶处理可以显著促进植株叶片生长,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57.36%。8×107 CFU·mL-1枯草芽孢杆菌与650倍纳米碳溶胶共处理使株高相对生长率提高6.51%,显著促进根系生长,根系干质量、鲜质量、表面积、直径和体积均为处理中最高,比未添加菌剂与纳米碳的处理分别提高56.63%、57.14%、66.15%、56.55%、21.94%,降低土壤EC值,土壤中细菌数量是未添加菌剂与纳米碳的1.85倍,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2.
课题组前期从健康杜仲叶片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DZSG23,此菌可以较好地防控小麦赤霉病。为明确芽孢杆菌DZSG23在小麦中的定殖与强化抗病机制研究,利用抗生素标记法分析了DZSG23菌体在小麦组织中的定殖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生育期小麦穗部PR-1、AOSACOI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DZSG23可在苗期小麦植株和小麦穗表面稳定定殖;DZSG23浇灌接种苗期小麦后的第34天,DZSG23在苗期小麦植株的根、茎和叶中的定殖量分别达到1.437×106 CFU·g-1、3.285×103 CFU·g-1和2.377×103 CFU·g-1;DZSG23喷施小麦穗表面15 d后,穗表面菌群密度仍可达7.146×103 CFU·g-1。此外,诱导系统抗性(ISR)信号通路研究表明,拮抗菌DZSG23可以诱导PR-1和AOS基因的上调表达,表明拮抗菌DZSG23引入小麦后可诱导小麦的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信号通路,增强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枇杷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光周期及湿度对枇杷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生长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为由该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菌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2~30℃,最适温度26℃;在7种培养基中,PSA和含维生素的培养基有利于该菌落生长和产孢;菌落扩展和菌丝干重增加的最适pH是7,适合孢子萌发的pH是4;全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率最高,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44.59%;菌丝块致死温度为56℃、15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4℃、15min。  相似文献   

14.
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为技术基础,建立了一种能单管同时快速鉴定沙门氏菌及其耐药相关1类整合酶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重组酶聚合酶扩增(duplex real-tim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T-RPA)方法。该方法以沙门氏菌特异毒力基因fimY和细菌耐药相关1类整合酶基因intI1为靶标序列,设计特异性RPA引物与exo探针,建立双重RT-RPA方法。结果显示,在fimY引物终浓度320 nmol·L-1,intI1 引物终浓度400 nmol·L-1,fimY探针终浓度60 nmol·L-1,intI1探针终浓度100 nmol·L-1,反应温度37 ℃,反应20 min时,双重RT-RPA扩增效率最高,且特异性好。灵敏度试验显示,沙门氏菌检测灵敏度为1.29×101 CFU·mL-1,intI1检测灵敏度为1.60×101 CFU·mL-1。实际样品检测试验中,前期从生猪养殖场、屠宰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筛选到61株沙门氏菌(2株携带intI1基因)、555株大肠埃希菌(均携带intI1基因),用建立的双重RT-RPA方法对上述菌株进行检测,可以同时鉴定出沙门氏菌及intI1基因。该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检测时间20 min)等优点,为快速鉴定携带耐药相关整合酶基因intI1的沙门氏菌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方法,可为耐药有害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快速并能同时检测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3种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方法,根据无乳链球菌16S rRN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耐热基因、绿脓杆菌ETA基因序列并参考文献各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PCR反应各项参数的调整优化,建立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同时进行灵敏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可以同时扩增出无乳链球菌270 bp、金黄色葡萄球菌153 bp和绿脓杆菌375 bp的特异性片段以及细菌16S rRNA 1 500 bp的通用片段,而对于其他的6种病原菌只能扩增出1 500 bp的通用片段,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三种特异性引物扩增条带与GenBank上的细菌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增菌培养24 h,该体系对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最低灵敏度分别为8×104、4×104、1.5×105 CFU·mL-1。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完成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快速检测,对于生产上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鉴别诊断和快速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型海藻养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环保的水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方法,而水流则是影响大型海藻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流交换率为200 vol·d-1时,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比生长率最高达(4.34±0.11) %·d-1,而水流交换率为100 vol·d-1、中高浓度营养盐条件下石莼(Ulva pertusa)比生长率最大值分别可达(6.31±1.42) %·d-1、(8.00±0.79) %·d-1,营养盐浓度决定了两种大型海藻的生长率,石莼更适宜在高营养盐环境中生长。石莼体内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在不同应用情境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而羊栖菜体内仅可溶性蛋白表现出明显变化。水流交换的增强明显改变了石莼的生长和羊栖菜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陆基中试实验表明,与低水流速度相比,中、高流速条件下羊栖菜的比生长率分别增加80%、14%,石莼则分别增加41.3%、33.3%。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发酵鹿肉干的品质,对鹿肉干进行发酵工艺优化,并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以剪切力为评价指标,结合感官评价,进行鹿肉干工艺优化,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下发酵鹿肉干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的变化,利用阿伦尼乌斯方程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发酵鹿肉干的最佳工艺为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植物乳杆菌体积比2:2:1,发酵剂接种量5%,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45 h。TVB-N和TBARS的活化能Ea分别为36.42、24.95 kJ·mol-1,指前因子k0分别为2.17×106、2.44×104。验证结果表明,以TVB-N和TBARS为指标可以对发酵鹿肉干货架期进行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保健型园林中可以科学合理地应用滇重楼,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根水浸液(0、0.02、0.04、0.06、0.08 g·mL-1)对4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滇重楼根水浸液对4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且4种园林植物对根水浸液的响应不同。滇重楼根水浸液对4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主要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且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仅孔雀草(Tagetes patula)在浸提液浓度≤0.04 g·mL-1时表现一定的促进作用;4种园林植物对滇重楼根水浸液化感作用综合效应的敏感性大小依次为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鼠尾草(Salvia japonica)>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孔雀草;滇重楼根水浸液对4种园林植物幼苗叶绿素含量基本表现为抑制作用,仅孔雀草在0.02 g·mL-1处理下表现为促进作用;SOD、CAT活性随滇重楼根水浸液浓度升高而先增后降,POD活性和MDA含量随浓度升高而增加,仅孔雀草在浸提液浓度≤0.04 g·mL-1时MDA含量减少。因此,滇重楼根水浸液先使4种园林植物遭受氧化胁迫,进而表现出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流行对中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而2011年后许多已免疫PRV疫苗的猪场频繁出现gE抗体转为阳性现象,感染猪出现PRV的临床症状,并出现所谓的“流产风暴”,学者们怀疑PRV的重新流行与病毒毒力增强和基因变异有关。为了解PRV变异情况,从各地疑似PRV阳性病料中,通过PK-15细胞分离出4个毒株,对毒株传代培养,进行TCID50与LD50测定,对主要毒力基因gBgCgETK进行扩增测序后分析,确定该4株病毒为PRV株,分别命名为FJ01株、FJ03株、YK株和MS2018株,滴度分别为10-6.63、10-7.08、10-8.10、10-7.18 TCID50s·0.1mL-1,对Balb/c小鼠的LD50分别为102.17、102.72、103.44、103.51 TCID50s,可见FJ01株的毒力最强。对4个毒株的毒力基因与其他PRV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并建立进化树,FJ01株、FJ03株、MS2018株与中国近几年流行的变异毒株如HNX株、HNB株、JS-2012株等在一个大进化分支上,亲缘性较近,而与疫苗株Bartha-K61、SA215等,国际经典毒株Becker、Kaplan等亲缘性较远,变异较大。YK株与国际毒株亲缘性更近,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