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谷氨酸(Glu)对育肥猪蛋白质利用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1为氮平衡试验,选取6头体重为(54.2±1.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采用3×3有重复拉丁方设计,分为3期,每期7 d。设计3种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的饲粮,分别为14.0%CP(对照组)、12.5%CP+Glu和11.0%CP+Glu。试验2为饲养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30头体重为(57.4±0.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饲粮同试验1,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Glu可显著降低育肥猪的总氮摄入量、尿氮和总氮排放量(P0.05);11.0%CP+Glu组的氮生物学价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Glu对育肥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显著降低CP摄入量和日均CP摄入量/平均日增重(P0.05)。3)与对照组相比,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Glu可显著降低育肥猪的血浆葡萄糖、尿素氮和游离脂肪酸含量(P0.05)。4)11.0%CP+Glu组育肥猪的空肠黏膜葡萄糖和丙酮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1.0%CP+Glu和12.5%CP+Glu组空肠黏膜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Glu可降低育肥猪的尿氮和总氮排放量,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对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评估和探讨低蛋白质饲粮中丝氨酸和甘氨酸比例对育肥猪背最长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选取96头体重相近(约59.50 kg)的杂交(杜洛克×大白×长白)健康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4组试验猪分别饲喂正常蛋白质饲粮(NPC组,粗蛋白质水平为16%,丝氨酸和甘氨酸的比例为1.18∶1.00)、低蛋白质饲粮(LPC组,粗蛋白质水平为12%,丝氨酸和甘氨酸的比例为1.20∶1.00)、额外添加0.48%丝氨酸和0.08%甘氨酸并减少豆粕含量使丝氨酸和甘氨酸的比例为2.00∶1.00的低蛋白质饲粮(S2G1组,粗蛋白质水平为12%)和额外添加0.57%甘氨酸并减少豆粕含量使丝氨酸和甘氨酸的比例为1.00∶2.00的低蛋白质饲粮(S1G2组,粗蛋白质水平为12%)。试验期43 d。结果表明:1)与NPC组相比,LPC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氧合肌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最长肌中高铁肌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低蛋白质饲粮导致氧化应激。2)与LPC组相比,S2G1组和S1G2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氧合肌红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S2G1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高铁肌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S2G1组和S1G2组育肥猪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 0.05);S1G2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背最长肌中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猪育肥阶段饲喂丝氨酸和甘氨酸比例为1∶2的低蛋白质饲粮有利于缓解宰后背最长肌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性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平均初始体重为(69.3±3.6)kg的杜×长×大去势公猪125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5个组分别为:高蛋白质饲粮组(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4%)、低蛋白质(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0%)-氨基酸平衡饲粮组以及3个低蛋白质(粗蛋白质水平约为10%)-氨基酸不平衡饲粮组(在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的基础上分别将含硫氨基酸、苏氨酸和色氨酸与赖氨酸的比例降低10%)。所有饲粮的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水平均设置为0.71%,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中标准回肠可消化苏氨酸、标准回肠可消化含硫氨基酸和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与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的比值分别为0.67、0.60和0.20。试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与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组相比,高蛋白质饲粮组肥育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有下降趋势(P=0.05),低蛋白质-低色氨酸饲粮组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下降(P0.05),低蛋白质-低苏氨酸饲粮组和低蛋白质-低含硫氨基酸饲粮组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和氨基酸平衡性对肥育猪的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饲粮不影响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分别降低10%标准回肠可消化含硫氨基酸、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和标准回肠可消化苏氨酸对肥育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但降低10%标准回肠可消化色氨酸显著降低肥育猪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  相似文献   

4.
鲁志勇 《养猪》2012,(2):12-14
低蛋白质饲粮具有节省成本、降低氮污染等经济优势和环境优势。利用猪的理想蛋白质比例、采用可消化氨基酸和净能系统等技术配制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要原料的猪饲粮,可以不对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做最低限制。这样配制的猪饲粮其粗蛋白质水平较低,而饲养效果与限制最低粗蛋白质水平的饲粮相同。研究表明,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2~4个百分点)能使氮的排出量显著减少,且不影响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蛋白质日粮对育肥猪生产性能、氮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60kg左右的"长×大"杂交育肥猪8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猪。对照组育肥猪饲喂正常蛋白质水平日粮(蛋白质含量为14.80%),试验组育肥猪饲喂低蛋白质日粮(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3.86%和12.86%)。结果表明,降低育肥猪日粮蛋白质水平1~2个百分点,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另外,饲喂低蛋白质日粮后,育肥猪的摄入氮、吸收氮、总氮排出量、尿氮以及血清中尿素水平均呈现出降低的趋势(P0.05);氮的表观生物学价值和血清肌酐含量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蛋白质水平降低1~2个百分点对育肥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无不利影响,同时降低日粮成本和增重成本,还可显著降低氮的排放,有助于缓解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王若绮  李哲 《中国饲料》2021,1(18):13-16
文章旨在评估低蛋白质日粮补充植酸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粪便特征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试验将520头平均体重一致的73日龄商品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6头。试验日粮采用2×2因子设计,即2种粗蛋白质水平(14.0%和16.0%)以及2个植酸酶添加水平(0和150 mg/kg),饲养试验为期3周。结果:高蛋白质日粮组育肥猪末重、日增重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低蛋白质日粮组(P<0.05)。无论日粮蛋白质水平如何,补充150 mg/kg植酸酶显著提高了育肥猪饲料效率(P<0.05),且日粮蛋白与植酸酶水平对育肥猪料重比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高蛋白质日粮组育肥猪粪便pH、总固形物、氮和磷浓度均显著高于低蛋白质日粮组(P<0.05)。日粮粗蛋白质和植酸酶水平对育肥猪粪便总固形物和挥发性固形物浓度的影响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高蛋白质日粮组育肥猪粪中甲烷、氮和硫化氢浓度显著高于低蛋白质日粮组(P<0.05)。日粮补充150 mg/kg植酸酶显著降低了粪中甲烷、氮和硫化氢浓度(P<0.05)。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低蛋白质日粮(14%粗蛋白质)降低了育肥猪日增重、饲料效率及粪中氮磷浓度,但低蛋白质日粮补充150 mg/kg植酸酶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关键词]低蛋白|植酸酶|育肥猪|生长性能|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黑水虻幼虫粉对育肥猪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选取72头初始体重相近且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母猪,随机分成3组,按照等能等氮的原则,在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4%和8%的黑水虻幼虫粉,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进行为期46d的试验(其中预试期4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著提高了有机物的消化率(P<0.05),而添加8%黑水虻幼虫粉显著降低了粗蛋白质的消化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著增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和葡萄糖的含量(P<0.05),但显著减少了血清中尿素氮的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显著增加了血清中缬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在饲粮中添加4%黑水虻幼虫粉,可调控机体与氮代谢和糖代谢相关的血清生化指标,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机体氨基酸平衡,说明黑水虻幼虫粉可作为新型优质蛋白质原料应用于育肥猪饲粮中。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探讨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饲粮分为低(7.5%)、中(10.5%)和高(13.5%)3个蛋白质水平。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5.63±3.1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即中蛋白质饲粮组(对照组)、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2 d低蛋白质饲粮—2 d高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2 d高蛋白质饲粮—2 d低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预试期16 d,正试期12 d。通过全收粪尿法、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法测定山羊氮代谢、内源尿素氮循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氮、尿氮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沉积氮/摄入氮显著降低(P<0.05),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量显著降低(P<0.05);2)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3)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后,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进入尿中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用于再合成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内蒙古白绒山羊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桑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脂肪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55.85±1.37)kg]基本一致的健康"杜×大×长"三元杂交肥育猪63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含10%桑叶饲粮、含20%桑叶饲粮,试验期65 d。结果表明:1)和基础饲粮相比,饲粮中添加10%桑叶对育肥猪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P>0.05),板油率和背膘厚度显著降低(P<0.05),平均日增重、眼肌面积、料重比和胴体率差异不显著(P<0.05);2)和基础饲粮相比,饲粮中添加10%桑叶可减缓肌肉pH下降速度,显著提高肌肉肌苷酸和脂肪含量(P<0.05);3)和基础饲粮相比,饲粮中添加20%桑叶显著抑制血清脂肪酶、小肠蔗糖酶活性和降低育肥猪血脂含量(P<0.05),显著提高胰腺、板油脂肪酶活性(P<0.05);饲粮添加10%桑叶显著激活育肥猪肝脏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肝脏丙酮酸含量(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10%桑叶,不影响育肥猪生长速度,可降低猪板油率和背膘厚度,提高肌肉肌苷酸、脂肪含量,作用机理是通过调控育肥猪蔗糖酶、脂肪酶及肝脏糖代谢酶活性达到对脂肪代谢和沉积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合硅铝酸钠钙(HSCAS)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48.0±10.0)kg的健康"杜×长×大"生长猪45头,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5%和2.50%HSCAS的饲粮。试验期为70d,分为48~80kg(前期)和81~110kg(后期)2阶段进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25%HSCAS对猪生长性能、血清尿素氮(UN)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降低了后期粗蛋白质(CP)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50%HSCAS显著提高了后期和全期的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UN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后期生长育肥猪CP、粗灰分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0.25%HSCAS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和健康无明显影响,但添加量达到2.50%可显著降低其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来源的猪空肠液在消化酶纯化过程中活性回收率的差异,为体外仿生消化酶试剂的制备提供参考。试验采用2×2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包括2个生长阶段[生长期(60~100日龄)和育肥期(101~140日龄)]和2种饲粮类型[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玉米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米糠粕型饲粮]。每个生长阶段采用2×2完全交叉设计,将8头安装有空肠T型瘘管的“大×长”二元杂交去势公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头猪。在每个生长阶段各进行2期试验,交叉饲喂2种饲粮,形成每个处理8头猪(重复)。每期试验包括10d预试期和3 d空肠液收集期。待每期试验结束后将每头猪空肠液混合,然后采用无水乙醇沉淀法纯化空肠液中的消化酶,测定纯化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损失和回收率。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空肠液经冰乙醇沉淀-复溶后获得的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回收率均在70%以上;2)不同来源空肠液经冰乙醇沉淀-复溶-冻干后获得的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回收率均在60%以上;3)冰乙醇沉淀-复溶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损失极显著高于冻干过程(P<0.01)。综合以上结果,不同生长阶段和饲粮类型下获得的猪空肠液在纯化过程中消化酶活性的回收率均无显著差异,且通过无水乙醇沉淀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2.
动物慢性炎症是各种慢性疾病的基础,包括慢性乳腺炎、代谢综合征、关节炎、伤口感染、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前列腺素类(PGs)作为一种典型的急性炎症介质在近年来的动物试验研究中被证明在慢性炎症的过渡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1)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扩增;2)促进获得性免疫并诱导长期免疫炎症;3)募集炎性细胞以在炎症部位交替活性细胞群;4)参与组织重塑。因此,PGs信号传导可能作为慢性炎症的治疗靶点。鉴于慢性炎症对动物健康的影响以及PGs在动物慢性炎症中的重要性,本文总结了PGs及其受体的分类以及PGs作为典型急性炎症介质的特点,重点描述了PGs在动物慢性炎症过程中发挥的促炎作用,并概述了前列腺素H2D-异构酶(PTGDS)与脂质运载蛋白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L-PGDS)对奶牛慢性乳腺炎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断奶犊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和发育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瘤胃微生物区系对瘤胃行使正常的反刍消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犊牛瘤胃在尚未发育阶段,其瘤胃中含有的微生物在断奶期间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且逐步建立并发育形成成熟的瘤胃微生物区系。稳定完善的微生物区系的建立有利于获得后期产奶潜力和饲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因此深入探讨犊牛断奶期间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发育的影响因素对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断奶期间犊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建立与发育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犊牛早期科学饲养管理、营养调控以及断奶期间的精细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运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8只健康、体重为(49.13±4.70)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哈萨克羊母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只。试验期对照组绵羊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绵羊第1~26天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0 mg/(d只)醋酸棉酚,在第27~47天醋酸棉酚添加量增加至1200mg/(d只)。采集试验期正试期第1、20、37和47天瘤胃液样品,运用Illumina Hiseq平台测序分析绵羊瘤胃液真菌变化。结果显示:1)由样品物种稀释曲线和累积曲线可以看出,测序深度已经覆盖了瘤胃液样品中大部分的真菌。2)第1、20、4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瘤胃液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第37天时,试验组瘤胃液真菌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主坐标分析图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瘤胃液真菌样品聚集在一起。4)在属水平上,第20和37天,试验组瘤胃液真菌区系中毛霉菌属(Mucor)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7天,试验组绵羊瘤胃液真菌区系中Metschnikow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低浓度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多样性无明显影响,醋酸棉酚浓度增加至1200mg/(d只)时,Simpson和Shannon指数显著升高;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真菌主要优势菌属组成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羊体内一种常见寄生虫,多寄生于羊横纹肌内形成包囊,导致羊肉大量废弃,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尝试筛选能有效诊断住肉孢子虫感染的抗原。通过免疫印迹及质谱分析筛选到巨型住肉孢子虫候选诊断抗原烯醇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两侧翼未知序列并表达重组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印迹对该蛋白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到的候选蛋白为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SgENO),克隆得到1 181 bp的基因并获得重组蛋白rSgENO。对rSgENO应用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其与其他顶复亚门原虫的烯醇酶氨基酸相似性均较高(71%~92.1%),且能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交叉反应性。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后期评价发现该重组蛋白与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性,不能用于羊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诊断,但有成为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醋酸棉酚后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瘤胃液代谢指标、水解酶活性的变化,探究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及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8只3岁左右、平均体重为(49.13±4.70)kg的健康哈萨克羊,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分为2期,每期25 d。所有羊只饲喂同一营养水平粉状精料,每只羊每天粉状精料饲喂量为体重的1.50%,小麦秸秆及苜蓿为体重的1.00%,玉米青贮为体重的0.05%(干物质基础),混合饲喂,自由饮水;在此基础上,试验Ⅰ期试验组饲粮每天每只添加600 mg醋酸棉酚,试验Ⅱ期饲粮每天每只添加1 200 mg醋酸棉酚。结果表明:添加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pH及细菌总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喂前(即0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6.0、9.0、12.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期各时间点试验组绵羊瘤胃原虫总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饲喂后3.0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9.0、12.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期,饲喂后6.0 h,试验组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喂后12.0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添加醋酸棉酚后瘤胃液中棉酚的浓度在饲喂后1.5、3.0 h最高。综上,醋酸棉酚在初期摄入后显著降低绵羊瘤胃原虫数量;醋酸棉酚通过抑制绵羊瘤胃液蛋白酶活性,降低瘤胃液中戊酸、异戊酸及异丁酸的浓度而对瘤胃内蛋白质消化代谢产生影响,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摄入醋酸棉酚6.0 h后;醋酸棉酚对绵羊瘤胃液中的纤维素酶、淀粉酶的活性整体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现代化肉鸡集约养殖生产中最为突出的肠道疾病之一,给家禽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立法限制、禁用抗生素生长促进剂,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这对家禽的生产和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代替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鸡坏死性肠炎。作者着眼于NE的危害和疫苗、噬菌体、卵黄抗体、植物提取物、酸化剂、益生菌、低聚糖与微生物多糖等生物性防控进展,综述了目前有效预防和控制鸡坏死性肠炎的生物性措施的最新研究情况,既为鸡坏死性肠炎生物性防控提供技术参考,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由于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限制和禁用,世界范围内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的发生率大幅上升,威胁着家禽产业及公众健康。了解NE的模型构建和发病机理对鸡NE的有效防控起着积极作用。文章综述了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NE感染的组织生物学变化、NE诱导因素及试验模型建立方法和评价等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畜牧养殖面临全面禁抗的挑战,而植物提取物具有分布广、无残留和微量高效的特点,是极佳的抗生素替代品。连翘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过敏、抗应激和增强免疫力等功能,在猪和鸡生产中有广泛应用。连翘酯苷是连翘提取物的主要活性组分,但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集中探讨连翘酯苷的深层作用机理以及连翘在猪和鸡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为科学研究和畜牧生产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笔者拟探讨疏肝益阳胶囊(SGYY)对炔雌醚(QES)诱导大鼠生精紊乱和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及机制。将2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适应饲养1周后,进行药物灌胃处理,对照组:0.1mL生理盐水+0.1mL橄榄油;SGYY组:100 mg·kg-1 SGYY;QES组:0.1 mg·kg-1 QES;QES+SGYY组:0.1 mg·kg-1 QES+100mg·kg-1 SGYY。QES溶于橄榄油;SGYY溶于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周。处理结束后,取睾丸、附睾、精囊腺和前列腺称重、测量长径与短径,并制备睾丸组织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睾丸生精小管组织结构、生精细胞比例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PCNA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分离血浆,检测睾酮含量变化。取睾丸匀浆检测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QES处理后大鼠生殖器官的质量显著下降,附睾的精子数量显著减少;生精小管的面积、直径、生精上皮的高度和生精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而且,生精细胞的PCNA表达和血浆睾酮含量明显下降,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睾丸SOD、GSH-Px和T-AOC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SGYY增加生殖器官质量、精子数量、睾丸睾酮含量、增殖的生精细胞数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Tunel的表达。结果表明,SGYY通过改善抗氧化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促进睾酮分泌等途径增加了生精细胞数量并提高睾丸的生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