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腔吸虫在分类学上属吸虫纲前口亚目双腔科双腔属,包括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曾有散在发生,2002年5月哈尔滨郊区一农户自山东引进200只小尾寒羊,6月末开始有羊只发病,致使51只羊死亡。复诊确定为矛形双腔吸虫病,病死率25.5%(51/200);虫卵阳性率767%(23/30)。  相似文献   

2.
矛形双腔吸虫又叫枝歧腔吸虫 ,属双腔科 ,双腔属。虫体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及猪、马、兔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 ,偶尔也寄生于人体内。虫体狭长呈矛头状 ,扁平而透明呈棕红色 ,可见到内部器官 ,为小型虫体 ,大小为 0 5~ 1 5× 0 1 5~ 0 2 5cm。虫卵与胰阔盘吸虫卵相似 ,大小为 38~ 45×2 2~ 33μm。矛形双腔吸虫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 ,第二中间宿主为码蚁。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 ,随粪便排出体外 ,被陆地螺吞食后 ,在其体内孵出毛蚴 ,进而发育成母胞蚴和子胞蚴 ,然后发育成尾蚴 ,成熟尾蚴被蚂蚁吞食后 ,在…  相似文献   

3.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吸虫属的矛形双腔吸虫 (Dicrocoeli umdendri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 (DicrocoeliumsinensisTang)引起的疾病 ,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曾散在发生。 2 0 0 2年 5月哈尔滨郊区一农户自山东引进 2 0 0余只小尾寒羊 ,6月末开始有羊只发病 ,临床诊断未得结果 ,致使 5 0余只羊死亡。复诊确定为双腔吸虫病。1 临床诊断患病羊营养不良 ,极度消瘦、沉郁 ,腹泻 ,可视黏膜黄疸 ,有的患羊颌下水肿 ,病程发展至 5d后开始衰竭死亡。2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表现 :胆管卡他性炎、胆管壁增厚 ,肝脏肿大、被膜肥厚、有乳白色病灶 ,小肠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4.
双腔吸虫是由双腔科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引起的疾病。虫体寄生于动物胆管和胆囊中,该病主要危害反刍动物,严重感染的羊有时甚至死亡,尤以绵羊为甚。  相似文献   

5.
<正>矛形双腔吸虫属于双腔科双腔属(也有称之为歧腔科歧腔属),是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脏胆管和胆囊内的一种小形吸虫。肝片吸虫属于片形科片形属,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2012年5月26日,笔者在承德县六沟镇遇到1例矛形双腔吸虫与肝片吸虫混合感染病例,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该养殖户从辽宁省葫芦岛市通过汽车运输引进成年绵羊60只,体重5565 kg,采取放养的方式。购入10 d左右,绵羊陆续开始发病,表现腹泻、  相似文献   

6.
E.ONAR用苯硫脲酯和丙硫咪唑治疗重度感染矛形双腔吸虫的绵羊,治疗后21天宰杀,通过体内吸虫数量来确定各药的效果。第1组,用苯硫脲酯按驱除胃肠道线虫的推荐剂量(50mg/kg)用药,发现对矛形双腔吸虫的驱除效果为74.4%。第2组,用丙硫咪唑按每30公斤体重2片(每片含76mg活性成分)用药,一周后再重复1次,对矛形双腔吸虫的驱除效果为12.7%。两种药物对其他虫体的驱除效果如下:苯硫脲酯对肝片吸虫及绦虫  相似文献   

7.
正矛形双腔吸虫又叫枝腔吸虫,属于双腔科双腔属,虫体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肝脏、胆管和胆囊内。虫体扁平呈矛头状、棕红色、透明。捻转血矛线虫是反刍动物常见的消化道寄生线虫,属于毛圆科血矛属。捻转血矛线虫的成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第四胃和小肠,因吸血可导致反刍动物贫血和衰弱,引起幼龄动物尤其是羔羊死亡,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1发病情况隆德县某养羊户饲养的65只绵羊,2015年9月份,发现羊群逐渐消瘦,身体衰弱,被毛粗乱,食欲减  相似文献   

8.
<正>双腔吸虫病是由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等寄生于家畜肝脏的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1病原介绍矛形双腔吸虫的虫体扁平、透明,呈棕红色,肉眼可见内部器官表面光滑,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呈矛状;体长5~15mm、宽1.5~2.5mm。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两个,近圆形或稍分叶,前后排列或斜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后方偏右侧为卵巢和受精囊,卵黄腺呈小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中部两侧。虫体后部为充满虫卵的曲折子宫。虫卵呈卵圆形或椭圆  相似文献   

9.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科(Dcnxxzeliidae)双腔属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derdritcurn)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icoelium sinerrksis tang)引起的疾病。虫体寄生于动物胆管和胆囊中,主要危害反刍动物,严重感染时引起临床症状,会造成牛羊死亡,在青海省部分地区曾有发生。2003年6月中旬,西宁市湟中县盘道乡一农户贾某自山东引进170余头小尾寒羊,6月底羊开始发病,临床初诊未得结果,致使20余头羊死亡,复诊确定为双腔吸虫。  相似文献   

10.
<正>歧腔吸虫病,又称双腔吸虫病,是由歧腔科(Dicrocoeliidae)、歧腔属(Dicrocoelium)的矛形歧腔吸虫和中华歧腔吸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牛、羊、骆驼等)肝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虫体可引起胆管卡他性炎症、胆管壁增生、肥厚、肝肿大。严重感染的患畜,可见到黏膜黄疸,逐渐消  相似文献   

11.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吸虫属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dendri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sinensis Tang寄生引起的疾病。我省部分地区曾散在发生,2002年5月哈尔滨郊区一农户自山东引进200余只小尾寒羊,6月末开始有羊只发病,临床诊断未得结果,致使50余只羊死亡。后经病理与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双腔吸虫病。  相似文献   

12.
双腔吸虫病是由双腔吸虫属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dendri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sinensis Tang寄生引起的疾病。我省部分地区曾散在发生,2002年5月哈尔滨郊区一农户自山东引进200余只小尾寒羊,6月末开始有羊只发病,临床诊断未得结果,致使50余只羊死亡。后经病理与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双腔吸虫病。  相似文献   

13.
双腔吸虫病是由矛形双腔吸虫和中华双腔吸虫等寄生于家畜肝脏的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是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及内蒙古最为常见。虫体可寄生于绵羊、山羊、牛、鹿、骆驼、猪、马属动物、犬、兔、猴等,也偶见于人。本病主要危害反刍动物,牛、羊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死亡。1病原1.1矛形双腔吸虫虫体扁平、透明,呈棕红色,肉眼可见到内部器官;表面光滑,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呈矛状;体长5~15m m、宽1.5~2.5m m。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两个,近圆形或稍分叶,前后排列或斜列于腹吸盘之后。睾丸后方偏右侧为卵巢和受…  相似文献   

14.
绵羊寄生虫流行区系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寄生虫完全剖检法,随机抽检150只绵羊,发现辽宁省绵羊体内外寄生虫有37种,分别隶属于6纲21科30属,确定辽宁省绵羊优势虫种为:胰阔盘吸虫、矛形双腔吸虫、扩展莫尼茨绦虫、捻转血矛线虫、尖刺细颈线虫、绵羊毛首线虫、蛇形毛圆线虫、羊鼻蝇蛆和硬蜱。  相似文献   

15.
双腔吸虫在分类学上属吸虫纲前口亚目双腔科双腔属,包括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我省部分地区曾散在发生中华双腔吸虫病,2002年5月哈尔滨郊区一农户自山东引进的200只小尾寒羊,6月末开始发病,致使51只死亡。经病理与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双腔吸虫病,病原体为中华双腔  相似文献   

16.
绵羊与牛片形吸虫病的粪便检测新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应用廖党金 (1 996)的方法 [9] ,并对粪便的不同稀释度和采样量进行处理来检测绵羊和牛片形吸虫病。选 2只绵羊 ,每羊分别称取 1 g、3g、5g、8g、1 1 g和 1 4g粪便样品 ,每个样品沉淀液分别做 5~ 1 0 m L/g的稀释 ;选 3头黄牛 ,每牛分别称取 3个 1 0 g粪便样品 ,样品沉淀液分别做 3~5m L/g、5~ 7m L /g和 5~ 8m L /g稀释度 ,然后计数其片形吸虫虫卵 ,结果表明每 g羊粪便沉淀液稀释 5~ 1 0 m L和每 g牛粪便沉淀液稀释 3~ 7m L较佳。对片形吸虫虫卵在牛和羊粪便中分布的均匀性测定 :在 6只绵羊 ,从每只绵羊一次排出粪便的 6个不同部位各取一个 2 g重的小样品 ,分别对这 6个小样品处理、计片形吸虫虫卵数 ,求出其 EPG值 ;在 4头黄牛 ,从每头黄牛一次排出的粪便的 5个不同部位各取 1 0 g重的小样品 ,分别对这 5个小样品处理、计片形吸虫虫卵数 ,求出其 EPG值。然后用数学方法分别处理其 EPG值 ,结果表明用本检测方法检查绵羊片形吸虫病所需的粪便采样量每只羊应在 4.7g以上 ,检查牛片形吸虫病所需的粪便采样量每头牛应在 2 7.5g以上  相似文献   

17.
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主要指:大拟片形吸虫也称大肝片吸虫;支双腔吸虫也称矛形双腔吸虫或小肝片吸虫;感染反刍动物的前后盘吸虫有许多种,如端盘吸虫、瘤胃吸虫和圆锥吸虫等。1反刍动物大拟片形吸虫病1.1虫体和感染大拟片形吸虫(大肝片吸虫),长100mm,厚2~4.5mm,宽11~26mm,椭圆形。其与肝片形吸虫的区别是缺少前面的圆锥突起。大拟片形吸虫常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鹿是其最主要的宿主。  相似文献   

18.
经对宁夏4个地区1085只家兔和35只野兔的调查,发现有3种双腔属(Dicrocoelium)吸虫: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东方双腔吸虫(D.orientalis)和中华双腔吸虫(D.chinensis)。其中后2种为宿主新纪录。它们在家兔中的感染率依次为4.2%、1.8%、0.4%,在野兔中的感染率依次为14.3%、5.7%、5.7%。中华双腔吸虫呈纺锤形,体长5.702~6.934mm,体宽1.091~1.549mm,长宽比4.9:1,睾丸并列,阴茎囊椭圆形并达腹吸盘前缘,卵黄腺起自于睾丸之后、卵巢之前水平处;其余2虫种的形态与记载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江津市牛、羊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按寄生虫完全剖检法和粪便检查法进行寄生虫区系调查,共剖检12只水牛、12只黄牛、40只山羊。结果:检出牛感染的寄生虫28种,隶属3门5纲7目16科21属,其中吸虫12种,绦虫2种,线虫9种,蜘蛛昆虫5种;羊感染的寄生虫30种,隶属4门6纲8目17科21属,其中吸虫8种,绦虫3种,线虫8种,蜘蛛昆虫5种,原虫6种。对牛危害严重的寄生虫是肝片形吸虫、菲策吸虫、鹿前盘吸虫、捻转血矛线虫、蛇形毛形线虫、水牛痒螨;羊的优势虫种为肝片形吸虫、枝睾阔盘吸虫、鹿前后盘吸虫、细颈囊尾蚴、捻转血矛线虫、蛇形毛形线虫、阿氏艾美耳球虫、克氏艾美耳球虫、柯雅艾美耳球虫。  相似文献   

20.
Closantel缓释剂驱除山羊实验感染肝片吸虫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 5只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山羊进行 Closantel(氯氰碘柳胺 )缓释剂驱虫试验。试验用山羊每只一次性口服肝片吸虫囊蚴 15 0个 ,感染后第 15周随机将山羊分成对照组 (n=2 )和驱虫组 (n=3) ,驱虫组每只羊口服 2丸 Closantel缓释剂 (含 15 .5 % Closantel,每丸 7.6 g) ,每周定时采集颈静脉血和进行粪便检查 ,每月称重 ,试验结束时剖检测量肝重和计数肝内虫体数 ,以驱虫前后山羊的红细胞、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抗体和一氧化氮的变化、体重变化、剖检时肝重 /体重之比、虫卵的变化以及虫体减少率作为衡量驱虫效果的指标。结果表明 ,投药后嗜酸性粒细胞在第 1、2、3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 ,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虫体减少率为 4 1.2 2 %。提示Closantel缓释剂对驱除实验感染肝片吸虫有一定效果 ,在虫体感染前投药会起到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