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变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稻田甲烷排放约占全球甲烷排放的10%~30%。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氧化是决定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其过程是在相关微生物参与下完成的,受多种环境条件影响。水分管理直接影响稻田土壤的通气状况,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排放。本文综述了稻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并总结了干湿交替灌溉等常用节水栽培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稻田甲烷排放约占全球甲烷排放的10%~30%。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氧化是决定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其过程是在相关微生物参与下完成的,受多种环境条件影响。水分管理直接影响稻田土壤的通气状况,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排放。本文综述了稻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并总结了干湿交替灌溉等常用节水栽培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稻田是主要的甲烷排放源之一,其代谢过程及减排策略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稻田甲烷代谢及其对电子受体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稻田甲烷代谢过程因环境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变异性;电子受体主要是通过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综合影响,最终控制着土壤甲烷排放;施肥和水分管理均会调节电子受体对甲烷代谢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影响。稻田是农业生态系统中CH4的主要排放源,水稻根系与土壤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究水稻根系和土壤性状与稻田CH4排放的关系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稻田CH4产生和排放的机理及其与水稻根系和土壤性状间的内在关系,并展望了进一步探究水稻和土壤性状与稻田CH4排放关系的研究方向,为实现水稻丰产与固碳减排协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炭(Biochar)是指由一些含碳量丰富的生物质材料在缺氧的条件下,经过热解并炭化后,得到的富含碳元素、高度芳香化的难熔性固态高聚产物。在土壤中使用生物质炭不仅能够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比重,提高土壤的固土保肥能力和贮碳能力,对减缓温室效应也有极大帮助。综述了生物质炭施用于土壤对土壤团聚体及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灌溉与绿肥对稻田土壤甲烷释放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稻田控水可迅速提高土壤Eh值,由-206 mV升至+38 mV,土壤水溶解甲烷含量由平均5.54降至0.25 μg/mL,而且复水后甲烷含量上升极其缓慢。在持续淹灌条件下溶解甲烷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峰值达到12.12 μg/mL。稻田耕层各层次进行比较,土壤溶解甲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上升,土壤0、 5、 10和15 cm的甲烷平均含量分别为1.11、 3.38、 4.53和6.00 μg/mL。  相似文献   

7.
王晓萍 《中国茶叶》1990,12(3):12-13
土壤酶是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其活性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土壤环境因素的改变必然会引起酶活性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茶树对养分的吸收,因此,了解茶园土壤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对调控土壤酶活性强度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土壤pH值、温度及金属离子是直接影响土壤酶活性的  相似文献   

8.
水稻低碳生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稻田是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发生源。稻田中CH4和N2O的产生、消耗以及传输过程受稻田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料种类、施肥量及方法、耕作模式和制度、水稻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CH4和N2O具有不同的排放特性,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的中期排水烤田、后期干湿交替能显著降低CH4排放量,但同时也可能促进N2O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时减少CH4和N2O的排放量是实现稻田低碳生产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稻田土壤的碳固定也是使稻田系统从源转变成汇的关键技术。从水稻生产过程中CH4排放、N2O排放、稻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减排措施四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水稻低碳生产相关研究状况,重点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增加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措施以及各种减排措施的全球增温潜势评价研究,并对水稻低碳生产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覆膜滴灌对稻田CH_4综合排放的影响,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覆膜滴管条件下稻田甲烷的排放变化。试验采用覆膜滴灌Ⅰ、覆膜滴灌Ⅱ和漫灌3个处理,分别对当地高产主栽品种吉旱1号进行CH_4排放通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覆膜滴灌稻田CH_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漫灌稻田;覆膜滴灌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率高的覆膜滴灌Ⅰ稻田CH_4排放通量高于覆膜滴灌Ⅱ,说明土壤水分是稻田CH_4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个处理下CH_4的排放趋势大体一致,排放高峰均出现在水稻分蘖的前中期和拔节孕穗期,说明覆膜滴灌未改变稻田CH_4排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科技简讯     
水分条件对茶园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土壤结构性和茶树的生育都有深刻的影响。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很多,本文仅就土壤水分对酸碱度的影响作一探讨。供试茶树为三年生盆栽苗,盆内土壤为重壤土,土壤最大田间持水量为26.36%,试验设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50%、70%、90%,110%四个处理,土壤水分采用  相似文献   

11.
大豆连作土壤pH与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付慧兰  邹永久 《大豆科学》1997,16(2):156-161
本文对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pH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指出,大豆连作土壤pH变化与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的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大豆连作土壤pH的变化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也是连作大豆对不良环境的交叉适应。  相似文献   

12.
对闽江河口稻田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对炉渣添加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在培养第3天出现峰值,10-20 cm土壤是甲烷产生的主要发生层;(2)甲烷产生潜力的剖面变异性低于时间变异性;(3)炉渣添加对0-40 cm土壤层次甲烷产生潜力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同土壤层次甲烷产生潜力对炉渣添加比例的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 在重质土稻区,由于土壤导水率低,渗透性差,如果排水工程不完善,在长期淹灌的条件下,必然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渍水,造成土壤缺氧,导致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形成硫化物、低价铁、锰化合物,並使有机质还原,产生醇、醛类和甲烷,同时也会使硝酸盐还原为有害的亚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田也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生物质炭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吸附性和pH值高等特性,在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生物质炭能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本文总结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的高效生产及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影响烟草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气候条件、土壤、地貌、品种、生产技术、肥料等因素对烟草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前言在田间进行茶树生长的有关测定,土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因素。由于淋溶、渗透、固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茶树生长在田间土壤中得到完全一致的条件是不可能的。在国外已应用砂培法评价茶树生长潜力。本研究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水稻生产中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从稻作技术、稻作制度、稻作模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低碳稻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物质循环、肥力变化和物质降解等影响重大,是衡量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巨大,间接地影响着土壤质量。文中综述了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因素,连、轮作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影响烟草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跃平  周清明  王业建 《作物研究》2006,20(Z1):490-493
概述了气候条件、土壤、地貌、品种、生产技术、肥料等因素对烟草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中稻高产组合Ⅱ优7号和高产优质新组合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6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解析了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重要因素,环境条件(生态条件和土壤基础肥力)次之,施氮的作用最小。基因型与地点的互作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基因型与施氮水平的互作仅显著影响胶稠度,地点与施肥水平的互作仅显著影响整精米率。Ⅱ优7号在高海拔、低经度、土壤高有效钾和高有效氮条件下,渝香优203在高海拔、土壤高有效氮、低有机质和低全磷条件下,米质较好。并分别建立了Ⅱ优7号和渝香优203稻米的直链淀粉、胶稠度、整精米率、垩白度、长宽比与地理位置、土壤基础肥力及施氮水平关系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