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484-1489
为研究撒坝猪大肠杆菌强毒力岛(HPI)的致病性,对撒坝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和血清型鉴定,获取优势血清型,采用PCR检测HPI,进行同源性比较,并通过耐药性试验和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与HP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01株大肠杆菌,确定血清型84株,其中O_3、O_4、O_(24)为优势血清型;HPI阳性率为88.64%,与GenBank登录的参考序列同源性比较大于99.3%;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普遍耐药,而HPI阳性株耐药性强,并检出含aac(3)-Ⅱa基因12株,含有aac(6′)-Ⅰb基因21株;致病性试验表明含irp2的菌株致病性强,而具有fyuA-irp2基因簇的菌株致病性更强。结果表明:HPI对大肠杆菌的毒力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OMP、OmpT基因与血清型相关性,对6种血清型(O78、O38、O9、O91、O11、O157)的7株鸡源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外膜蛋白(OMP)和外膜蛋白酶T(OmpT)基因的研究.用N-十二烷酰肌氨酸法提取其外膜蛋白,经SDS-PAGE电泳后考马斯亮蓝染色,对鸡源大肠杆菌菌株进行了外膜蛋白分型;用PCR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OmpT基因进行检测与分析.7株大肠杆菌共有3个OMP型,其中,分离株5,32,9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2条带组成,为OMP-1型;分离株11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3条带组成,为OMP-2型;分离株14,7主要由相对分子质量接近的1条带组成,为OMP-3型.这表明同一血清型的菌株可能属于不同的OMP型,而血清型不同的分离株之间却可具有相同的OMP型.PCR检测结果显示7株鸡源大肠杆菌均携带OmpT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比较发现其同源性为91.9%~100.0%,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同源性为91.9%~98.0%.该试验证实了同一血清型分离株之间可发生遗传分化,而不同血清型分离株之间也可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性;不同血清型分离株间的OmpT基因的同源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禽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基因C(ompC)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Gen Bank中人源大肠杆菌 K- 12外膜蛋白基因 C(omp C)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 ,应用 PCR方法从禽大肠杆菌 O2 、O78株及它们的融合双价弱毒菌株 O2 ,78(Norr Chlr)中分别扩增得到 omp C基因 ,序列测定及分析比较发现 ,3个菌株的 om p C基因均由 170 2 nt组成 ,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 ,只有 1个大的开放性阅读框 (ORF) ,长 10 92 bp,编码由 36 3个氨基酸组成的前 Om p C蛋白 ,前 2 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 ,成熟的 Omp C蛋白由 3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Mr为 4 0 0 0 0。其氨基酸序列也完全相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了禽大肠杆菌 O2 、O78株及融合双价弱毒菌株 O2 ,78(NorrChlr)存在相同的外膜蛋白 C抗原 ,从而为进一步研究 Omp C蛋白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调查诸城地区某水貂养殖场粪便源大肠杆菌的表观及其分子特征,采集某个水貂养殖场的水貂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对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鉴定;使用PCR检测耐药基因以及Ⅰ整合子基因盒的携带情况,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来分析菌株的克隆关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相同克隆群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自82份水貂粪便样品分离到62株大肠杆菌,分离率75.6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AMP和TET的耐药率超过90%,多重耐药菌株(MDR)占比为85.48%。PCR检测到5类耐药基因的存在,qnrS检出率最高,为61.29%(38/62);aaC2、aaC4、sul1和aac(6′)-Ib-cr耐药基因与菌株产生相应的耐药抗性存在一致性(P0.01)。分离菌株中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域的优势结构为dfrA27-aadA2-qnrA。鉴定出致病性血清型的存在,且对应菌株都具有多重耐药性,优势血清型为O104:H4。分离株中存在33个STs,ST46为优势STs(16.13%),具有3个主要克隆群,依次为CC10、CC46和CC176;与致病性相关菌株的STs和人源大肠杆菌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本研究表明,养殖场的水貂受到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相同克隆群菌株的耐药基因分布具有多态性,表观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查明引起福建省龙岩市某豪猪养殖场致豪猪腹泻死亡的病原菌及其特征,为该病的科学防控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离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并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种系发育分群鉴定分离菌株;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研究。【结果】 从发病死亡豪猪肝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大肠杆菌,命名为Fj/Porcupine2018,该分离菌株与22株不同来源的参考菌株16S rRNA序列之间的相似度为97.4%~99.8%,其中与禽源分离株(登录号:MN022583)和人源分离株(登录号:MW881377)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8%;种系发育分群证实该分离菌株属于B1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除检出肠侵袭型大肠杆菌毒力基因EinV外,还检出papC、iroC、Afa、luxs、stx2fompA 6种毒力相关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小鼠在攻毒后31 h内全部死亡,且肝脏、脾脏、肺脏及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损伤;在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中,该分离菌株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7类11种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25%~100%,仅对头孢曲松和头孢西叮2种药物表现敏感。【结论】 本研究分离获得了1株腹泻死亡豪猪的病原菌大肠杆菌,通过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研究证实该分离菌为1株具有较强致病力且呈现多重耐药性的B1群肠侵袭型大肠杆菌,为豪猪等野生动物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耶尔森菌强毒力岛(HPI)在银川地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分布情况,试验根据HPI相关基因irp2和fyuA的参考序列设计引物,采用双重PCR方法对分离的20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这两种基因的扩增和检测,以及基因克隆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irp2和fyuA基因在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中的阳性率均为40%(8/20);这两种毒力岛相关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的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以上。说明irp2和fyuA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60株大肠杆菌的分离与致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鸡肠道常在菌,部分菌株具有致病性。鸡大肠杆菌病就是由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的鸡感染性疾病。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携带毒力岛基因ChuA。为鉴定分离自临床病例的鸡大肠杆菌的致病性,本试验采用PCR法检测Chu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60株大肠杆菌中有31株属于致病性大肠杆菌,总阳性率为51.67%。  相似文献   

8.
兔肠致病性大肠杆菌(rEPEC)菌株RDEC-1的基因组中lifA基因与LEE(Locus for enterocyte effacement)致病岛相毗邻.本试验通过DNA序列分析、基因打靶技术、细胞因子检测以及动物试验,分析lifA基因完整核苷酸序列及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RDEC-1的lif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完全相同;ifA基因具有降低家兔外周血单核细胞IL-2表达的作用.与野生型菌株RDEC-1相比,被定点敲除lifA基因的RDEC-1突变株(RDEC-1△lifA)口服接种家兔后,排菌量明显降低.利用野生型RDEC-1和RDEC-1△lifA基因缺失菌株同时口服接种家兔,从粪便中分离细菌,结果显示野生型RDEC-1是优势菌,而RDEC-1△lifA基因缺失菌数量极少.RDEC-1△lifA基因缺失菌株和野生型RDEC-1都能引起特征性家兔肠道上皮的黏附与细胞脱落病变(A/Elesion).表明rEPEC的lifA基因在免疫调节和细菌的肠道定居中起重要作用,这为研究lif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近年来山东省肉鸭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本研究将2010年以来分离自山东省潍坊市发病肉鸭的232株大肠杆菌进行了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并对其进行了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山东省潍坊市肉鸭源大肠杆菌对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均产生了较高耐药性(54.31%~82.760%),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携带率达到58.19%(135/232),26.29%(61/232)的菌株携带两种产PMQR基因,1.72%(4/232)的菌株携带三种PMQR基因。未检测到qnr A、qnr B、qnr C、qnr D与Qep A基因,qnr S、oqx A和oqx B基因在山东省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分布较为广泛,其检出率依次为19.83%(46/232)、41.81%(97/232)和26.29%(61/232)。  相似文献   

10.
为了调查诸城地区某水貂养殖场粪便源大肠杆菌的表观及其分子特征,采集某个水貂养殖场的水貂粪便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和对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表型鉴定;使用PCR检测耐药基因以及Ⅰ整合子基因盒的携带情况,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来分析菌株的克隆关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分析相同克隆群菌株的遗传相似性。结果显示,自82份水貂粪便样品分离到62株大肠杆菌,分离率75.6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AMP和TET的耐药率超过90%,多重耐药菌株(MDR)占比为85.48%。PCR检测到5类耐药基因的存在,qnrS检出率最高,为61.29%(38/62);aaC2、aaC4、sul1和aac(6')-Ib-cr耐药基因与菌株产生相应的耐药抗性存在一致性(P<0.01)。分离菌株中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域的优势结构为dfrA27-aadA2-qnrA。鉴定出致病性血清型的存在,且对应菌株都具有多重耐药性,优势血清型为O104:H4。分离株中存在33个STs,ST46为优势STs(16.13%),具有3个主要克隆群,依次为CC10、CC46和CC176;与致病性相关菌株的STs和人源大肠杆菌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本研究表明,养殖场的水貂受到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相同克隆群菌株的耐药基因分布具有多态性,表观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