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促进壮苗的应用效果,以马铃薯品种‘定薯1号’、‘大西洋’、‘夏坡蒂’和‘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采用MS基本培养基、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0.1 mg/L;6-苄氨基嘌呤(6-BA),0.1 mg/L;吲哚丁酸(IBA),0.1 mg/L)进行马铃薯试管苗的壮苗培育。在选出合适的植物激素后,再测试不同浓度植物激素(0.1,0.2,0.5和1.0 mg/L)对壮苗的影响。结果表明,IBA对促进壮苗效果最好。‘定薯1号’和‘费乌瑞它’试管苗促进壮苗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IBA,而‘大西洋’和‘夏坡蒂’试管苗促进壮苗最佳培养基则为MS+0.5 mg/L IBA。  相似文献   

2.
蜜糖文心兰的组培快繁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心兰盆栽品种‘蜜糖'的侧芽为实验材料,研究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pH值、蔗糖浓度和添加物等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探讨文心兰的生根壮苗与炼苗移栽技术.结果表明:(1)文心兰侧芽茎尖在MS+6-BA 4.0mg/L+NAA 1.0mg,L的培养基上能形成原球茎;培养基的pH值为5.8时较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最适宜原球茎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10%香蕉泥.(2)原球茎在MS+6-BA 0.6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的培养基上能分化出芽,萌芽率可达83.4%;无根苗在1/2 MS+IAA 0.2 mg/L+10%香蕉泥+蔗糖30 g,L的培养基上能形成完整植株,培养35 d后的生根率为92.5%,且假鳞茎饱满,植株健壮,试管苗移栽在水苔上的成活率可达94.6%.  相似文献   

3.
以红杆铁皮石斛种子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快繁及移栽技术研究。采用对比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基本培养基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分化和生根壮苗的影响,并研究驯化时间与移栽基质对铁皮石斛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MS+10%马铃薯泥+20%香蕉泥+20 g/L蔗糖+6 g/L琼脂最适合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MS+0.5 mg/L NAA+3.0 mg/L BA+20 g/L蔗糖+6 g/L琼脂+200 ml/L椰汁最适合原球茎分化;1/2MS+0.5 mg/L NAA+15%香蕉泥+20 g/L蔗糖+6 g/L琼脂最适合铁皮石斛壮苗生根;驯化28 d的铁皮石斛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6%;以松树皮∶椰糠∶石头=1∶1∶1为栽培基质,对其苗长势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大苞鞘石斛组培快繁体系各阶段最适培养基配方,以大苞鞘石斛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大苞鞘石斛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原球茎诱导最适培养基为1/2MS+2,4-D0.2 mg/L+蔗糖30 g/L,诱导出的拟原球茎直径1.5 mm时将其从茎段上剥离,并接入原培养基继续诱导15~20 d;拟原球茎增殖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1 mg/L+蔗糖30 g/L+椰乳10%,继代周期25~30 d;拟原球茎分化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蔗糖30 g/L+椰乳10%,分化培养需40 d;将分化的无菌苗继代于花宝2号3 g/L+蛋白胨2 g/L+IBA 1 mg/L+蔗糖30 g/L+椰乳10%生根诱导效果最好,培养45 d;生根壮苗最佳培养基为花宝1号3 g/L+蛋白胨2 g/L+蔗糖30 g/L+活性炭1 g/L,培养50 d。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黑毛石斛×鼓槌石斛杂交种蒴果为外植体,通过对种子无菌萌发和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及丛生芽诱导、生根壮苗以及移栽驯化研究,建立杂交石斛兰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合种子无菌萌发和原球茎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3 mg/L+琼脂6.8 g/L+蔗糖20 g/L+马铃薯50 g/L;原球茎增殖及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6-BA 1.0 mg/L+NAA 0.2 mg/L+KT 1.0 mg/L+蔗糖25 g/L+琼脂6.8 g/L+碳粉1.0 g/L+马铃薯50 g/L+香蕉50 g/L,继代培养50 d,增殖系数达6.19;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为1/2 MS+6-BA 0.2 mg/L+NAA 0.5 mg/L+花宝1号0.5 g/L+蔗糖25 g/L+琼脂6.8 g/L+碳粉1.0 g/L+马铃薯50 g/L+香蕉50 g/L,培养2个月后,平均株高达7.14 cm,平均根数6.17条,平均根长6.46 cm,生根率达100%。体积比为单一松树皮和松树皮∶兰石=1∶1适于移栽,移栽65 d成活率分别达到96.32%和96.71%。  相似文献   

6.
不同有机添加物对叶底红生根壮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叶底红试管苗为材料,以1/2MS+IBA0.5 mg/L+蔗糖30 g/L+活性炭1 g/L为基础培养基,对根系、颜色、株高及最大叶的长和宽等不同形态指标进行加权分析,研究香蕉、椰汁、马铃薯、蛋白胨等4种培养基添加物对试管苗生根壮苗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有机添加物对生根壮苗的促进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椰汁、香蕉、蛋白胨、马铃薯。  相似文献   

7.
优化了铁皮石斛组培苗快繁生产过程中的各阶段配方,获得了优质种苗。各阶段最佳培养基组成如下:(1) 原球茎增殖:1/2MS+6-BA 2 mg/L+NAA 0.2 mg/L+CM 100 mg/L+糖25 g/L+卡拉胶8.6 g/L,增殖率达5倍;(2) 原球茎分化:MS+BA 1 mg/L+NAA 0.1 mg/L+土豆20 g/L+糖30 g/L+卡拉胶8.6 g/L,分化率达85 %以上;(3) 壮苗、生根:B5+ IBA 2mg/L+香蕉30 g/L+糖30 g/L+卡拉胶8.6 g/L,生根率达  相似文献   

8.
以蜻蜓凤梨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诱导直接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是MS+BA 5.0 mg/L+IBA 1.5 mg/L,分化率高达80%。增殖培养基为MS+BA 0.5 mg/L+NAA 0.2 mg/L。壮苗培养基为MS+NAA 2.0 mg/L。生根培养基为MS+NAA 2.0 mg/L+AC 0.5 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9.
对3种类型的福建野生蕉进行了离体繁殖研究,以宦溪野生蕉、北峰野生蕉吸芽为材料建立无菌株系;以三明野生蕉试管苗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了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其不定芽增殖、薄片出芽以及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3种野生蕉试管苗增殖的基因型差异;最后将所得福建野生蕉试管苗进行生根及移栽研究。结果表明:MS+NAA 0.1 mg/L+6-BA 4 mg/L+Ad 30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试管苗不定芽的增殖;MS+NAA 0.2 mg/L+Ad 30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试管苗薄片出芽;MS+6-BA 6 mg/L+Ad30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类原球茎(多芽体)的增殖,MS+NAA 0.2 mg/L+6-BA 4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类原球茎(大芽)的增殖。三明野生蕉试管苗不定芽增殖培养基S5也适合福州宦溪野生蕉、福州北峰野生蕉不定芽增殖。培养基S4还可用于福建野生蕉试管苗的生根。三种野生蕉试管苗在0.5∶1∶1的沙土、园土、泥炭土基质中移栽效果较好,成活率分别达到97%、95%、90%。  相似文献   

10.
以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无菌实生苗的茎段、叶片、叶柄作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种子消毒采用70%的酒精浸泡10s,再用2%的次氯酸钙消毒8~10 min,效果较理想;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可实现丛生芽增殖;最佳丛生芽苗的诱导和增殖培养基为1/2 WPM附加0.5 mg/L 2,4-D,其次为1/2 WPM附加0.5 mg/L IBA和1/2 WPM附加1.0 mg/L IBA+ 0.5 mg/L 6-BA;芽苗增值系数达4.8,芽苗诱导率达94%;芽苗生根壮苗培养中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1/2~1/4)WPM+0.5 mg/L 2,4-D和(1/2~1/4)WPM+0.5 mg/LIBA.胆木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研究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机理的重要模式生物。Rho家族蛋白是一类具有GTP酶活性的GTP结合蛋白,在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o Rho2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域等信息,并推测其潜在功能。为进一步明确Mo Rho2蛋白的功能,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Mo Rho2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Mo Rho2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态、附着胞形态、产孢量、对植物的毒力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但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略滞后于野生型菌株。突变体能够产生正常的侵入栓并侵入洋葱表皮。综上所述,Mo Rho2基因可能参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基因Mo Rho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巴西橡胶树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MET)基因(Hb MET)。Hb MET长4 896 bp,含有4 635 bp的阅读框架,编码1 54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174.36 ku,等电点为6.36。氨基酸序列与可可、毛果杨、黄瓜、拟南芥、碧桃、葡萄和烟草等物种的MET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分别为73%、77%、74%、56%、72%和68%。进化树分析表明,Hb MET氨基酸序列与毛果杨的MET亲缘关系最近。Hb MET在巴西橡胶树的根、树皮、叶、胶乳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胶乳中表达量最低;Hb MET在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的胶乳中表达比老态无性系胶乳中的表达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荆州黑麦ScNPR1基因的功能,对荆州黑麦 NPR1同源基因ScNPR1进行克隆并分析了其表达特性。利用同源序列法和RACE技术从荆州黑麦中克隆得到 NPR1同源基因的3 185 bp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包含了一个编码507个氨基酸(1 524 bp)的开放阅读框、终止密码子TGA、5′端1 517 bp的非编码区和3′端144 bp的非编码区,命名为ScNPR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ScNPR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知的小麦、水稻 NPR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较高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2.4%和90.3%。荧光定量PCR发现,ScNPR1基因在小麦不同器官中均有表达,在叶、茎、根中表达较高;ScNPR1基因在植物抗病相关信号分子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处理后上调表达,在白粉病菌、纹枯病菌和赤霉病菌的诱导下,ScNPR1基因也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ScNPR1基因与水杨酸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有关,参与寄主对病原菌侵染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4.
Helitron是一类新发现的DNA转座元件,具有捕获宿主基因片段的能力,因而对植物基因及基因组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麦类作物中这类元件对基因组的进化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一种改进的局部组合变量(LCV)方法对大麦基因组中的Helitron转座元件进行了预测,共鉴定了16 560个潜在的Helitron元件,去除假阳性后这些元件约占基因组的2.2%。基于序列分歧的计算发现,绝大多数Helitron形成于最近的900万年内,并且在大约250和550万年前各经历了一次剧烈扩张。在大麦基因组中发现了3个自主型Helitron元件,它们包含Rep和Helicase结构域的编码区。基因片段捕获分析发现,66.5%的元件平均捕获了1.9个基因片段,除了反转座和转座相关的基因外,参与发育调控的NAM家族转录因子和参与水分运输和环境胁迫响应的软木脂素合成酶基因也被高频捕获,表明Helitron转座元件不仅影响大麦基因组的结构,同时可以驱动特定功能基因的扩增。  相似文献   

15.
从玉米自交系辽2345授粉后18 d的胚乳中提取总RNA,经反转录后得到第一链cDNA,利用Opaque-2基因的特异引物克隆出该基因的全编码区,将该编码区的全序列以正确的阅读框架利用Infusion同源重组的方法亚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的α因子下游,并置于AOXⅠ启动子控制下,利用pPIC9表达载体上的特异引物进行PCR鉴定,鉴定后的重组质粒用Bgl Ⅱ酶切线性化后,电转化导入甲醇型毕赤酵母菌株GS115中,利用MM、MD和菌落PCR的方法筛选出Mut+表型,得到的重组子以甲醇诱导表达蛋白。经SDS-PAGE结果显示,Opaque-2蛋白得到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7 KD。  相似文献   

16.
杜鹃红山茶离体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杜鹃红山茶实生小苗为试验材料,探讨离体快速繁殖的方法。结果表明:茎段外植体在MS+BA 1 mg/L+IBA 0.01 mg/L+GA3 10 mg/L的培养基上培养60 d,侧芽萌发率高达68%;将这些萌发的侧芽连同原来的茎段外植体移至添加BA 0.2~0.4 mg/L的培养基培养1个月,74%的侧芽能够继续生长并形成丛生芽;再将丛生芽移至1/2 MS+IBA 4 mg/L+0.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培养1个月,得到大量伸长的芽条;将芽条切离母体后插植于1/2 MS+IBA 8 mg/L的培养基,60 d后生根率达到90%。通过以上过程繁殖得到的小苗质量良好,移栽1个月后的成活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pgx4基因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香蕉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4号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的关系,以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和4号生理小种的基因组DNA和cDNA为材料,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了2个生理小种的pgx4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后再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2个生理小种pgx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均为1 395 bp,编码465个氨基酸,且前17个氨基酸均构成该基因的信号肽.通过DNAStar 7.1比对发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2个生理小种pgx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25个碱基的差异,而其编码的465个氨基酸中,也有3个氨基酸不同,分析这些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能与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和4号生理小种在侵染蕉类不同栽培种时的识别专性寄主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WOX基因家族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WOX基因家族的6个成员: TuWOX1、 TuWOX2、 TuWOX3、 TuWOX4、 TuWOX5和 TuWOX3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TuWOX2、 TuWOX3和 TuWOX3a属于WUS支/进化支, TuWOX4属于古老支, TuWOX5属于中间支。除这三个分支外, TuWOX1自成一支,说明在乌拉尔图小麦中可能出现了不同功能的WOX家族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得到的WOX基因在乌拉尔图小麦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以及幼苗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OX基因在乌拉尔图小麦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较大,说明WOX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发挥作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WOX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表明其可以响应外界的胁迫。  相似文献   

19.
金龟子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室内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喷雾法测定13株绿僵菌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强弱与菌株种类有密切关系,菌株的浓度与累计死亡率成线性关系。菌株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Red2>Red3>Gre1>Yx7>Yx4>Gre3>Red1>Yx1>Gre2>Yx6>Gre4>Gre5>Yx3。接种Red2菌株在孢子浓度为1.0×108个/mL水悬浮剂情况下,对4龄红棕象甲幼虫的LT50为5.23 d。用不同浓度的Red2菌株的孢子油悬浮剂涂抹法接种4龄幼虫,发现其LC50为7.32×106个/mL。另外,经试  相似文献   

20.
山蒟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山蒟对椰心叶甲不同虫态的杀虫活性,旨在丰富防治椰心叶甲的植物源农药。采用胃毒法测定山蒟石油醚提取物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及成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山蒟对椰心叶甲5龄幼虫LC50为3.871 0 mg/mL;对成虫为11.496 5 mg/mL;采用触杀法测定山蒟对椰心叶甲卵的毒杀活性,对卵孵化抑制LC50为4.768 5 mg/mL,山蒟抑制卵发育到1龄末幼虫的LC50为3.766 7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