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杂交育种的基础在于自交系。为了选育出营养品质好的玉米杂交种,必须首先掌握一批抗病性好、配合力高、遗传背景差异较大、高营养成分含量的玉米自交系,其油分含量必须在7%以上,蛋白质含量在14%以上,淀粉含量在75%以上。这样的自交系很难直接从普通玉米群体中获得,必须通过特殊育种手段进行筛选和培育。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旱性遗传与育种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作者课题研究,从种质资源、子粒产量、次级抗旱性状、根系、ABA、冠层温度和抗旱基因表达与QTL标记综述了玉米抗旱性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给出了相关育种策略以及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区玉米杂交育种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霍仕平  晏庆九 《杂粮作物》1996,(5):45-46,52
我国西南区玉米杂交育种态势分析霍仕平,晏庆九,许明陆(四川省万县市农科所634000)我国西南玉米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湘西和鄂西,以及陕南部分地区,常年玉米栽培面积400多万公顷,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加上经济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单产较低。该...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玉米生产和育种工作的进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1970~1999年山东省玉米生产和育种工作的进展分析表明:30年来,山东省玉米的栽培面积、产量和种植密度的发展速度较快;玉米育种方法变化不大,一直以杂交育种为主;70年代全部利用普通玉米,从80年代开始,逐渐利用了专用玉米;70年代单、三、双交种综合利用,80年代以单交种为主,辅以少量的三交种,90年代实现单交种化;70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全部是平展型,80年代紧凑型和中间型品种占47.6%,90年代紧凑型和中间型品种占77.2%。  相似文献   

5.
国外玉米种质的引进、利用与改良是我国玉米杂交育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育种成败的关键.选用从欧洲引进的21个玉米杂交种,在经过产量比较鉴定和农艺性状综合评判后,选取其中的BC8241H1作为选系基础材料,选育出了优良玉米自交系南21-3,并组配育成了5个优良玉米杂交种供我国西南山区推广应用.针对南21-3部分性状的缺陷,分别导入Tuxpeno、Lancaster和Reid种质对该系实施改良,并选育出了系列改良系.实践证明,BC8241Ht这份欧洲玉米种质是优良的,利用改良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玉米育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泽斌  田志国 《玉米科学》2004,12(1):018-020
群体改良是现代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非常重要,在国外被称作前育种(Pre-breeding),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玉米杂交育种的需要,必须把群体改良技术转向相互轮回选择.CIMMYT已经全面转向相互轮回选择,而沿用了几十年的全同胞、半同胞、S1、S2及改良穗行法等已很少使用.美国、印度、津巴布韦、巴西等国也逐渐转向相互轮回选择.文章详细介绍了CIMMYT重点利用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技术,并提出了对方法的优化及与育种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糯玉米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本文就糯玉米杂交育种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使用有限结实和无限结实两个概念对玉米的结实性进行了分类.作者认为:(1)有限结实习性对玉米的丰产、稳产和糯玉米的外观商品品质具有重要作用,(2)与株高穗位性状一样,果穗大小和子粒大小的一致性是体现各类玉米产量杂种优势的另一重要因素,(3)吐丝快、花期协调可保证玉米果穗上子粒间的授粉、发育基本同步,从而使同一果穗上子粒间的养分竞争趋于平衡,在发育好的果穗上表现为子粒大小基本一致,少有小粒、瘪粒存在,从而为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以及糯玉米杂交种果穗的外观商品品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杂交育种在现阶段水稻育种中的地位,同时就现阶段如何认识和应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进行探讨,继续发挥杂交育种在作物改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玉米种质改良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综述了CIMMYT和美国玉米遗传资源的搜集、评价、改良和利用情况,玉米遗传多样性的演变趋势与动力,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群体改良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及对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探索。Hallauer于2003年提出的两个杂种优势列(heteroticalignment)的概念,把对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的认识从温带种质扩展到所有生态类型,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两个群体间的相互轮回选择改良技术,是把种质资源大规模推向杂交育种应用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利用同位素技术分析玉米杂种优势特征的可行性,本文采用室内水培试验研究了玉米杂交种(户单4号)及其亲本(父本803、母本天四)氮同位素值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不同部位氮同位素值大小为茎叶根系。杂交种及其亲本的根系和叶片、根系和茎氮同位素值差值变化规律一致,其绝对值均为户单4号母本天四父本803,这和杂种优势表现一致,说明氮同位素组成差异反映了杂种优势现象。本研究为将同位素技术用于反映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进而指导杂交育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及育种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在杂交育种和水稻生产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持和繁殖技术体系,该类不育材料一直未能在生产上获得充分利用。而现代分子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些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机会。综述了目前已克隆的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玉米、番茄和拟南芥等材料中存在的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我们期望利用这些基因信息和新的生物技术手段(例如定点突变技术),创制更多的水稻不育基因,同时利用新的基因工程手段——种子生产技术(SPT)体系,并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难题,开创新的杂交育种途径,拓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现代玉米杂交育种技术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非 《杂粮作物》1999,19(6):23-35
目前玉米育种上,应用最广泛,最富有成效的育种方法还是杂交育种。在育种过程中不但要进行杂交,而且还要进行自交,必要时还要进行回交,杂交育种就是综合运用杂交、自交和回交等技术手段来进行新品种选育的,是一项综合的技术系统。由于育种的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杂交、自交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也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必须先通过连续多代的自交来选育优良的基因纯合的亲本自交系,然后再采用不同的自交系进行杂交,利用F1代的杂种优势。单交种的F1群体最整齐、杂交优势最强,单交在自交系间杂交运作也比较简单。单交的弱点是双…  相似文献   

13.
在马铃薯杂交育种工作中,亲本选配是育种成败的关键之一。通过分析近年来育成的部分马铃薯新品种的亲本.探讨了优良亲本、优秀杂交组合、种质资源创新在马铃薯杂交育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农业大学通过构建"育种用小群体",提高有利基因型频率;多种方法加大生物与非生物强胁迫鉴定,提高鉴定、选择准确性与选系适应性;选系与组合选配同步进行,提高育种效率,实现了材料和选系方法上的创新,育成了高配合力、繁殖制种产量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适度密植、综合性状优良的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和08-641。  相似文献   

15.
杂交育种技术选育优良品种是实现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和非常普遍的手段.通过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番茄新品种宝利亚的实践经验,介绍了番茄杂交育种操作技术方法和番茄新品种宝利亚的选育过程.宝利亚的产量为122050 kg/hm2左右,品质优良(维生素C、蛋白质、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当地主栽品种),且果形好,果色深粉红、亮丽、硬度较高、果大、耐贮运.具有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杂交是茶树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研究遗传理论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总结了四十年来湖南茶树杂交育种研究工作,并结合茶学学科和茶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提出了今后杂交育种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亲本的选配是杂交育种工作的成败关键。在油菜的杂交育种工作中,对杂种后代遗传变异的研究已有报道。在油菜的正反杂交遗传效应方面,BahramGrami B.R.Stefansson(1977)研究了品质性状,D.C.Campbell Z.P.Kondra(1978)研究了生长特性和产量特性,对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还未见报道。为了提高油菜杂交育种效率,我们对油菜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大麻品种性状的遗传与相关,目的在于指导大麻系统育种实践,对大麻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也有参考价值。系统育种法,在大麻上沿用很久,近年虽开展了杂交育种,但在育种条件比较差的地区仍以系统育种为主,并发挥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综述了作物化学杂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意义,分析了化学杂交育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述了化学杂交剂诱导作物产生生理雄性不育机理。内容包括: 1.化学杂交育种的主要特点有:亲本选择自由,杂种配制简便,杂种可以多代利用,可弥补其它育种方法的技术缺陷,形成化学杂交育种体系。 2.化学杂交育种经历了三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筛选出许多具有诱导作物产生生理性雄性不育的药剂,但由于不理想,目前大部分停留在试验阶段,能在生产上应用的为数极少。 3.雄性细胞的发育经历了花粉母细胞形成、减数分裂、小孢子形成、花粉充实成熟、开花散粉、花粉萌发受精等过程。任一过程受到干扰或抑制都会造成不育,不同药剂诱导不育的作用阶段不同。 4.根据化学杂交育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今后研究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按理想药剂的要求进行化学杂交剂的合成与创新;从生理生化形态相互关系的角度上开展化学杂交剂诱导不育机理研究,为药剂合成、筛选和使用技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苗期根冠比和株高的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掖107组合的苗期根冠比和株高的P1、P2、F1、F2和F2∶3进行5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苗期根冠比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0),玉米苗期根冠比是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的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9.53%。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较大,多基因控制的玉米根冠比遗传力为32.96%,环境对玉米根冠比也有影响;玉米苗期株高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1),玉米苗期株高是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的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57.85%。微效多基因的遗传力也较大,多基因控制的玉米株高遗传力为42.15%,环境对玉米株高几乎无影响。以回交育种和基因重组或聚合为基础的杂交育种方法仍然是改良玉米根冠比和株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