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明确枣疯病植原体越冬后向新生组织的转移扩散特点,从而指导枣疯病预防和控制,本研究采用PCR和DAPI荧光显微技术,比较枣疯病植原体向枣树不同类型新生组织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室内水培的疯枣枝在萌芽30d后,新生叶片可以检测到植原体;自然栽培枣树的枣股新生叶片生长发育至24d出现植原体;枣树根蘖在萌芽后12d即可检测到植原体。嫁接试验表明,嫁接于染病冬枣砧木上的易感品种接穗‘唐星’,‘阜星’,其萌发的新生幼叶在第34天即可检测到植原体,而抗病品种‘星光’接穗在第119天才检测到植原体。由此可见,枣疯病植原体在地上和地下部分均可以越冬,越冬的植原体向枣树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新生组织中的转移扩散速度存在差异,由快到慢为根蘖>自然生枝条>离体水培枝条>嫁接接穗。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CTAB法提取感染枣疯病的枣树叶片总DNA,再通过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从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利用枣树26S r DNA基因和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基因的特异引物,分别对富集纯化前后感病枣树叶片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富集后的总DNA模板扩增枣树26S r DNA的电泳条带亮度低于富集前,扩增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富集前。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纯化后的枣疯病植原体DNA中26S r DNA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0638,而JWB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5035,这说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  相似文献   

3.
超速离心结合Real-time PCR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此病原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CTAB法提取枣疯病叶片的总DNA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并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定量检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同CsCl初始密度对DNA分离效果的影响。在20℃,初始密度为1.650 0g/cm3,经206 000×g下离心23h后,感染枣疯病样品(IS)的离心管中出现2条DNA亮带,正常枣树样品(NS)离心管中只有1条。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NS管中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IS管中与NS管中相同位置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另1条带为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在保留其他试验条件下,不同CsCl初始密度,会影响DNA条带的位置,也会影响枣疯病植原体DNA与枣树DNA的分离效果,在1.562 2g/cm3的初始浓度下分离效果最好。采用超速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的枣树中分离得到纯的枣疯病植原体DNA,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法可以实现分离效果的评价,利用此方法分离得到的DNA可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相似文献   

4.
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锦  刘孟军  代丽  周俊义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1):2255-2255
【目的】揭示枣疯植原体对枣树内源激素的影响,弄清枣疯病病树中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应用HPLC法分别对健株、病株和盐酸土霉素治疗后转健植株中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eatin)、生长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亚周年检测。【结果】在根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IAA、GA3和ABA的含量没有明显区别,但在7、8月份病株根部中Zeati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健株;在叶部,健株、治疗株和病株中的IAA、GA3和ABA的含量也没有明显区别,但在生长后期病株叶片中Zeatin含量显著高于健株。不同患病程度叶片中激素的比较结果表明,患病程度越重,Zeatin/IAA(C/A)比值越高。【结论】植原体侵染枣树植株后致使其内源激素失衡,主要是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增加,最终导致了枣疯病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植原体16S通用引物建立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体系.[方法]采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1/R16mR1,对陕西和山西具有枣疯病的枣树植株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相关的枣疯病植原体序列.采用DNAMAN软件分析其同源性,绘制系统进化树.运用pDRAW32软件对17种具有16S rDNA分组的典型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计算机模拟RFLP,确定枣疯病植原体同源性关系.[结果]从陕西和山西的枣疯病的植株中,分别得到1 433 bp和1 432 bp的条带,与已报道的枣疯病植原体比较,同源性达到99;以上,而与其他植物的植原体16S rDNA同源性多低于93;,并且与16S rDNA V-B组的遗传距离最近.pDRAW32软件模拟RFLP结果表明它们和已报道的JWB的RFLP图谱相似.[结论]枣疯病植原体归属于16SrDNA V-B,为枣疯病植原体PCR检测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RFLP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枣疯病植原体属于16SrDNA V-B,具有随地域变异性较小的特性,这将有利于不同地区枣疯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温度变化对泡桐树体内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利用巢式PCR和直接PCR研究了植原体在泡桐不同器官内的分布及相对含量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发病程度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布不同,发病程度相同泡桐不同器官内植原体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在中等发病程度的泡桐中,丛枝病植原体全年存在于枝条内,并且其含量随温度升高逐渐升高,8月份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叶片内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加,7月份含量最高,随后减少,10月份降到最低;根部植原体含量随温度升高也相应增加,在9月份达到最高,之后开始降低,全年含量变化较小,且含量最高值较叶片和枝条中低。表明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在寄主体内的消长与温度的周年变化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7.
植原体是引发枣疯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枣树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并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枣疯病一旦发生,可能危及其它植株,因此,需要明确枣疯病的危害,找到合理的预防方法,提前施策,防止和减轻枣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王亚新 《河南农业》2020,(13):27-27
一、发病症状枣疯病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侵染发病,最初从一个或几个枝条开始发病,随着病情的扩展,传播到其他枝条,最后扩展至整个植株。枣疯病最明显的发病症状是枝叶丛生黄化,芽的不正常萌发表现为感病植株一年生发育枝条的正芽和多年生发育枝的隐芽萌发后均成为发育枝,新生发育枝条上的芽又萌发成小枝,如此不间断地逐级生枝,就形成了丛枝状,直到4次枣头上的主芽不再萌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 ,测定了由植原体 (Phytoplasma)引起的枣疯病病株和枣树健株的花器、叶片、枝条和根中的过氧化物酶 (POD)酶活性和同工酶的变化。研究表明 ,病株各不同器官中的酶活性显著地比健株相应的各器官中的酶活性提高 ,同时病株的酶谱中有新的酶带出现 ,说明有特异同工酶组分产生  相似文献   

10.
从彬县、佳县和清涧县采集的枣树苗、酸枣苗、枣树昆虫样品中提取总核酸,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陕西彬县、佳县和清涧县3个枣区的枣疯病(JWB)植原体16S rDNA基因大小为1.2kb,基因序列基本一致,为同一个种,JWB和酸枣(WJWB)植原体16SrDNA的亲缘关系达到99.9%。由于JWB与16S rⅤ组B亚组成员榆树黄化(Elm yellows, EY)和悬钩子丛枝病(Rubuswitches’broom,RuS)的同源性分别是98.5%和98.3%。因此,JWB归属于植原体16S rⅤ组B亚组。PCR检测苗木结果显示,市场上的枣树苗带病较多,以佳县枣树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7.69%,彬县带病率最低,为4.35%;清涧县酸枣苗的带病率最高,达到19.05%。对枣疯病品种抗病性调查结果显示,‘婆枣’发病率较高(25.32%),‘晋枣’发病率最低(11.18%)。对在彬县与佳县枣园采集的中华拟菱纹叶蝉(Hishimonoides chinensis)、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和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用PCR检测带毒情况,结果显示,只有中华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携带枣疯病植原体,说明这两种叶蝉是陕西的枣疯病的媒介昆虫。在温室内,采用菟丝子和嫁接方式,能够传播枣疯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东营枣区枣园土壤养分的分类,为枣园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在东营枣区采集有代表性的334份土壤样品,根据聚类分析的原理,通过对土壤样品10个营养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后,运用SAS统计软件对土壤样品的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共4项主要土壤营养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根据土壤养分情况,东营枣区枣园土壤可分为4类,①低氮中磷中钾类型,占总土样的52.10%;②低氮中磷高钾类型,占总土样的31.14%;③低氮高磷高钾类型,占总土样的13.77%;④中氮中磷高钾类型,占总土样的2.10%。[结论]通过对枣区枣园土壤分类,在生产上可有针对性地调整氮磷钾及有机肥的施用比例,以达到合理科学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温室灵武长枣枣头摘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枣头摘心是枣树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温室栽培灵武长枣枣头摘心试验结果表明:温室栽培灵武长枣时,生长季二级摘心效果最佳,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枣头留5 ̄6个二次枝,7 ̄10 d后二次枝留6 ̄8节摘心,单株产量提高144.35%。  相似文献   

13.
14.
枣果黑斑病对南疆红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枣果黑斑病对红枣产量、外观及内在品质的影响。在新疆阿拉尔市第一师农科所枣园分别采集不同发病程度的‘骏枣’和‘灰枣’果实,对其外观及内在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对发病枣果中链格孢霉毒素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与健康枣果相比,发病‘骏枣’鲜果质量降低5.33%~45.61%,‘灰枣’鲜果质量略有增加,果形指数增加,但2个品种的红枣在硬度、质量含水量、L*(亮度)、△Eab(色差)等外观品质明显下降;维生素C质量分数、蛋白质、含糖量、可滴定酸等内在品质均明显下降。在‘骏枣’和‘灰枣’病果均检测到交链孢菌酮酸(TeA)、交链孢酚单甲醚(AME)和交链孢酚(AOH)3种毒素,未检测到交链孢烯(ALT)。黑斑病发生后对南疆红枣产量和品质均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枣果中含有3种链格孢霉毒素,影响红枣的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15.
大枣是辽西地区的重要经济林树种,大枣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果实风味佳美,营养丰富,易贮耐运,不但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药物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土特产品,栽培枣树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因此,为充分利用辽西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发展大枣经济林,本文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用野生酸枣改接大枣建园技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枣棉间作系统枣树的补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同时满足新疆枣棉间作系统中枣与棉花的需水规律,不影响棉花产量的情况下,提高枣产量.在棉花播种至开花前不需灌水的情况下,对间作地枣树进行补水,揭示枣与棉花的产量、效益差异,以期为新疆枣棉间作系统的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枣树萌芽期(4月下旬)和初花期(5月下旬)对枣树行补水,设置试验方案为补水1次、2次、对照(不补水),重复3次.生长季节定期测定枣树生长量,枣果成熟期测定标准枝的坐果数、单果重、产量,并测算间作棉花的单产.[结果]补水1次与2次后,枣树新稍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灌水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补2次水的坐果数略低于补1次和对照,但单果重和产量却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不同处理间棉花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棉间作系统中,应对枣树的萌芽期和初花期分别补水1次.这对提高枣树的生长、结实及产量非常有利,而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枣和酸枣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长期争议的枣和酸枣的分类地位、学名及其次级划分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解剖和生境习性比较,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DNA多态性检测及有关分类学资料考证,认为二者存在多方面显著差异,宜处理为两个独立种。在枣的16个曾用名中ZiziphusjujubaMill.是唯一合法可用的;而酸枣做为独立种其5个曾用名均不合法,鉴于其与枣近缘且果肉大多偏酸,给予了新名Z.acidojujubaC.Y.ChengetM.J.Liu。另据全国范围的实地考察及文献和标本考证,认为长期来被列为枣一变种的无刺枣Z.jujuhaMill.var.inermisRehd.不能成立,应予以归并;同时在酸枣和枣下确立了5个新变型和3个新等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冬枣和雪枣园害虫的系统调查分析,明确了2个品种枣园的主要害虫为枣瘿蚊、棉蚜、枣星盾蚧、枣镰翅小卷蛾、斑衣腊蝉、麻皮蝽、褐刺蛾、榆紫叶甲、黄曲条跳甲和大青叶蝉等。2个品种之间只有麻皮蝽差异显著,其余差异均不显著。主要害虫多数发生在5-7月份的枣树萌芽期至青果期。  相似文献   

19.
枣树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单株选育、实生选种、杂交育种、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育种、航天育种等技术在枣树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进展,并提出了枣树育种的方向,为今后枣树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适合干旱地区枣园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南疆红枣产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设置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园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红枣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1)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达到16.55%,比旋耕秸秆覆盖(RS)、免耕秸秆覆盖(NS)、免耕裸地(NB)处理分别高了4.93%、1.97%、7.34%。(2)在枣树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0~100 cm土层剖面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翻耕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6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3)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红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0 500kg/hm~2和21.67 kg/(mm·hm~2),分别比RS、NS、NB处理产量增加了1 650、3 000和3 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4.33、7.94和、8.07 kg/(mm·hm~2)。【结论】翻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在极端干旱地区的枣园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