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为了检验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简称TY病毒病)技术措施的效果,结合田间试验与示范,调查了种植抗病品种、防虫网覆盖、土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对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覆盖防虫网可使烟粉虱数量降低94.50%,防治秋番茄品种祥瑞和天地壹号TY病毒病的效果分别达76.0%和100%。秋番茄品种或组合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巴赫、史加利、天地壹号、组合17等抗TY病毒病品种(组合)比一品、粉美人和领袖等普通品种显示出较强的抗病性。采用土肥处理[有机肥(商品羊粪)+土壤调理剂+EM生物菌肥(液体)],可降低TY病毒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提高番茄坐果率,对普通品种的防病效果平均达27.1%。而在土肥处理基础上冲施有机肥,防治TY病毒病效果进一步提升,坐果率较不施底肥对照提高13.9%,呈现一定的累加效应。在种植相同品种条件下,管理精细棚户比管理粗放棚户秋番茄TY病毒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降低。综上所述,选用抗TY品种、覆盖防虫网、土肥处理土壤、增施有机肥和加强田间管理均可有效防控大棚秋番茄TY病毒病。  相似文献   

2.
番茄在秋季设施栽培中占有很大比重,病害是影响秋番茄丰产优质的主要因素,因此,应认真做好秋番茄病害防控工作。一、病毒病该病为秋季设施番茄的突出病害,毒源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田间可因几种毒源混合侵染造成多种病毒病混合发生。应采用遮阳网、防虫网降低棚温及阻隔粉  相似文献   

3.
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防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探讨遮阳网覆盖、穴盘基质育苗、药肥和生物菌肥灌根、土壤处理等防治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大棚秋番茄覆盖遮阳网,晴天遮阳率比对照大棚下降49.89%,白天地表温度平均降低5.58℃,地温平均降低约1℃。覆盖大棚内小气候的改善促进了秋番茄的茁壮生长,降低秋番茄茎基腐病发病率达64.32%,使秋番茄第1穗果实产量比对照棚的提高23.30%。采用穴盘基质育苗,可使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发病率比对照降低47.95%。采用"可立克"药肥对秋番茄秧苗喷灌根,促进秋番茄植株和果实的生长,使番茄第1果穗产量提高40.84%,且茎基腐病发病率为0;而冲施"968"生物菌肥会加重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春番茄秸秆还田对大棚秋番茄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使秋番茄前期结果率和产量下降,且有利于秋番茄茎基腐病的发生。棉隆处理大棚土壤抑制秋番茄前期的生长,使番茄第1穗果实膨大受到抑制,单果质量明显降低,而且对秋番茄茎基腐病无抑制作用;而"棉隆+生物菌"处理土壤可使秋番茄第1果穗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和棉隆处理,降低茎基腐病发病率达79.62%。综上,遮阳网覆盖大棚、穴盘基质育苗、"可立克"药肥喷灌根及"棉隆+生物菌"处理土壤均是防治大棚秋番茄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番茄越夏栽培正值烟粉虱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高发时期,为探讨遮阳栽培对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研究了不同遮阳网密度覆盖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密度为4帧的遮阳网、并配合防虫网和黄板,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密度为6帧和8帧的遮阳网光照条件难以满足番茄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同密度遮阳网栽培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变化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间作及几种物理防治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D)是以烟粉虱为传播媒介的病毒病,该病害的暴发直接导致番茄毁灭性绝产.从控制传播媒介烟粉虱种群数量着手,用黄板监测烟粉虱种群数量的变化,探讨了设置防虫网、铺设地膜、间种黄瓜、棚体覆盖紫外吸收膜等处理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防控效果.采用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方法统计数据,采用SAS 9.1对数据进行统计,利用极差分析法对试验中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置防虫网处理较无防虫网处理烟粉虱种群数量少33.41%.铺设黑白地膜、银黑地膜对烟粉虱种群数量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黑白地膜、银黑地膜较黑色地膜烟粉虱数量分别少54.50%、50.55%.统计后期覆盖防虫网、黑白地膜处理的发病率最低,为8.18%.间种黄瓜对烟粉虱的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间作黄瓜处理下铺设黑白地膜发病率仅为8.05%,而铺设黑色地膜发病率达11.25%.影响TYLCVD发病的物理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地膜、防虫网、黄瓜,最优组合为铺设黑白地膜、设置防虫网、间种黄瓜.覆盖紫外吸收膜较覆盖普通PVC膜烟粉虱种群数量少37.13%,紫外吸收膜处理下铺设银黑地膜田块发病率最低,为9.85%.大棚覆盖PVC膜,铺设不同地膜时,黄板监测统计的烟粉虱种群数量显示挂置2~9d时诱集的烟粉虱种群数量上升幅度最大,诱集烟粉虱成虫数量由少至多依次为黑白地膜、银黑地膜、透明地膜、无地膜、黑色地膜.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夏季番茄生产中黄化曲叶病毒病为害日趋严重,北方地区由于夏季极端高温天数不断增多,导致夏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规模迅速扩大,严重为害夏秋淡季番茄的生产。目前该病害尚无有效的根治措施,只能是预防为主。以夏秋茬大棚番茄为试材,采用对比设计,设沟栽降温保湿法(简称为"沟栽法")定植和平畦定植(CK)2种处理方式,研究了沟栽法定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当温室大棚内平均最高温度为33~36℃时,利用"沟栽法"定植可使沟内番茄根际5~25 cm地温稳定在28℃以下,较平畦栽植平均降低3.1℃;沟内土壤相对湿度60%~80%时,5 cm地温均可降至28℃以下,降温效果明显。同时,随着根际土壤温度的降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率极显著降低(仅为8.2%),较平畦栽植降幅达89.6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病情指数降低了27.36%,差异达显著水平。"沟栽降温保湿法"定植能够有效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在番茄生产上,采取"沟栽降温保湿法"定植可以作为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杀虫剂对烟粉虱传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讨通过化学药剂防治烟粉虱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感病品种‘圣帝’为材料,在烟粉虱密度较低(三叶每株15头左右)和较高(三叶每株60头左右)的大棚中,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采用间隔3 d和6 d施药频率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传播媒介烟粉虱进行灭杀,调查烟粉虱虫口减退率、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率、番茄带毒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阿维菌素3种杀虫剂在药后24 h能够有效降低烟粉虱的虫口密度,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0.2%、84.8%和83.9%,但在药后72 h的虫口减退率分别降低至12.5%、22.8%和23.5%,烟粉虱种群迅速恢复。杀虫剂施药后第6天,番茄植株带毒率即可达到100%,第18天植株出现症状。药剂处理与对照组番茄植株的番茄产量及全株生物量也无显著差异;抗病品种的产量及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药剂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烟粉虱具有极强的传毒能力和繁殖能力,在整个生命周期能够持久性获毒、传毒,单纯采取化学药剂防治不但无法实现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有效防控,还会增加种植者的经济负担和工作量,生产中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结合调整定植期、防虫网与黄板阻诱联用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春季,阜蒙县王府镇棚区有农户说,有几个大棚的番茄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柿子叶都呈佝偻状,展不开,不结果。于是,我站几名同志前去调查,因2012年在锦州开会时我看过这种病害,当时锦州地区的番茄正在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严重危害。所以确定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目前已经传入我县境内,成为制约秋春茬番茄棚菜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此病害一旦传播蔓延,损失将无法估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春丰60"甘蓝为试材,比较研究覆盖防虫网对大棚内气象因子的变化、对甘蓝虫害的防控效果以及甘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测定网棚和露地条件下气象因子、甘蓝不同生育期虫害、收获时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在甘蓝生长季,防虫网棚内的平均温度和平均湿度较对照分别高出0.66℃和1.55%,而网棚内的平均光照强度较对照降低6.02%,覆盖网棚为甘蓝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环境。覆盖防虫网完全阻止了菜青虫和棉铃虫对甘蓝的危害,且网棚内各时期蚜虫危害株率较对照降低幅度达82.5%~95.7%,对蚜虫的防效显著。收获时甘蓝植株的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且产量较对照提高9.2%。结论防虫网在冀西北坝上地区蔬菜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危害番茄的一种毁灭性病害,2011年在新疆首次发现,2013年在吐鲁番暴发危害,造成278座温室番茄绝收,占当季番茄种植面积的45%。感病番茄品种在育苗棚内就开始发病,移栽后1个月内发病率可达100%,发病早的不能正常开花结果,造成产量损失达100%。目前,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尚无特别好的方法,最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番茄细菌性溃疡病是番茄上最严重,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简便、最经济的措施之一.搞清目前新疆加工番茄一些栽培品种对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抗性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收集的30个加工番茄品种进行温室育苗,于4~5片真叶期进行针刺接种.采用分级调查法调查病情,观察其发生发展情况.根据病情指数划分反应型,确定供试品种的抗感类型.[结果]在供试的30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免疫、抗病或耐病品种,只有H2401、石番18、石番97-10、石红306和石红401表现为中度感病,剩余全为高感品种.[结论]供试的30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免疫、抗病或耐病品种,均为感病或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严重影响加工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经济有效措施之一.近年来加工番茄品种更新换代很快,搞清目前加工番茄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当前收集的32个加工番茄品种进行温室育苗,7~8片真叶期进行喷雾接种,利用分级调查法进行病情调查,根据病情指数划分反应型,确定供试品种的抗感类型.[结果]在供试的32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抗病品种,其中H5503、石番19、H8504、T737、石番28、石番33、石番29和石红401为耐病品种;屯河26、石番15、H9205、石番18和石番36为感病品种,其余为高感品种.[结论]在供试的32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抗病品种,只有8个耐病品种,其它均为感病或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鉴定并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沈阳新民地区3个番茄植株样品进行检测,对PCR产物中的特异性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3个番茄植株样品均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说明沈阳市新民地区已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且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辅助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番茄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了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无水乙醇)、超声波输出功率、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番茄红素提取效果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丙酮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输出功率120W,料液比1∶3,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20 min,3级提取,在此条件下提取出的番茄红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间作对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流行危害引起番茄产量大幅度下降,番茄间作其它作物,可减轻媒介昆虫传毒,是综合防治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有效方法之一。番茄间作黄瓜、玉米、菜用大豆、黄秋葵、红薯后对发病情况及白粉虱虫口密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定植58d后,病害发生达高峰期;白粉虱成虫迁飞高峰在1月份,1月中旬至2月中旬白粉虱幼虫虫口密度最大;定植后37、47、58、78d,不同间作作物上白粉虱幼虫虫口密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黄瓜、菜用大豆是白粉虱偏爱的寄主植物;番茄间作菜用大豆、玉米、红薯、黄瓜对番茄黄化卷叶病毒有一定防效。  相似文献   

16.
赵开军 《新疆农业科学》2008,45(Z1):124-126
番茄(Lycopersicum escndentum),是一种喜温喜光而且适应性较强的蔬菜作物,番茄喜好湿润的土壤和比较干燥的空气环境,在变色期出现急降温将导致番茄红素含量显著减少,降温愈大番茄红素愈难形成。因此,研究分析了气象因素对番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疆加工番茄主要病害发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通过对昌吉、玛纳斯、博湖等主产区加工番茄病害的调查研究认为,近年来,在新疆加工番茄上危害严重的病害有:根腐疫病、果腐疫病、早疫病、疮痂病、细菌性斑点病、叶霉病、白粉病、病毒病和脐腐病.通过对发病条件、危害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TYLCV)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综述了国内外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研究现状,包括TYLCV的发病症状与鉴定、病毒的发生与流行及病原物的生物学特征、抗病遗传资源、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对普通番茄与樱桃番茄杂交一代的单果重(X1),单株结果数(X2),单株花数(X3),座果率(X4),可溶性固形物(X5)和单株产量(X6)进行了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番茄与樱桃番茄杂种一代X6优势明显;X4和X5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但优势指数不大,X1、X2和X3多表现为负向优势。除X5外,其余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变幅都较大,说明不同组合间优势表现差异大。显性度分析表明,6个性状显性度群体效应的大小顺序为X6>X4>X5>X2>X1>X3,X6和X4以正向显性效应为主,X1、X2、X3和X5主要以负向部分显性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不同配方营养液浇灌番茄,以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率为依据,探究番茄优质高产的最佳有机营养液配方。【方法】以"佳西娜"串番茄为供试材料,配制3种有机营养液:配方1.猪、牛、羊粪浸提液体积比2∶1∶1,稀释3.93倍;配方2.猪、牛、羊粪浸提液体积比1∶2∶1,稀释2.93倍;配方3.猪、牛、羊粪浸提液体积比1∶1∶2,稀释2.85倍。试验设置有机基质栽培分别浇灌上述3种配方营养液的T1、T2和T3处理,并以有机基质栽培浇灌山崎营养液为对照1(CK1),以土壤栽培浇灌山崎营养液为对照2(CK2)。于番茄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采收期测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叶绿素含量;在番茄果实最后一次采收后统计总产量;在盛果期取样测算单果质量及外观品质(果形指数、颜色指数)、口感品质(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含量、糖酸比)和营养品质(可溶性蛋白、V_C、还原性糖、可溶性总糖、番茄红素和硝酸盐含量)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番茄各品质指标;分别在番茄一、二、三穗果采收期取样测定果实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并计算果实氮、磷、钾肥利用率。【结果】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P_n和T_r呈逐渐降低趋势,但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降幅小,在进入果实膨大期后开始接近或超过CK1和CK2,以T2处理的P_n和T_r最高;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也在进入果实膨大期后接近或超过CK1和CK2,以T2处理最高。与CK1和CK2相比,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番茄的单果质量较小,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显著。果形指数、颜色指数和有机酸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有机营养液处理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着色;除T2处理外,T1、T3处理的番茄果实硬度和V_C含量均低于CK1和CK2;但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的番茄果实糖酸比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高于CK1和CK2,其中T2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和番茄红素含量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2.9%~18.0%及12.7%~52.4%,T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4%~98.7%;另外,有机营养液处理显著降低了番茄果实的硝酸盐含量,T1处理的硝酸盐含量比其他处理低14.7%~68.4%,其次是T2处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番茄综合品质评价排序为T2T1T3CK1CK2。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番茄一、二、三穗果的氮、磷、钾含量及养分利用率大多高于CK1和CK2,除钾肥利用率以T3处理最高外,果实氮、磷、钾含量及氮、磷肥利用率均以T2处理最高。【结论】综合考虑番茄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T2处理种植效果最好,可获得优质高产有机番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