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概况,西南岩溶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如岩溶发育、山地、河谷等)、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草甸)等成为现状植被的主要类型.在人为干扰条件下,灌草丛和草丛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德江县、江口县、铜仁市、印江县及石阡县等9个样地2007~2010年的监测观察,从草丛高度、植被盖度和苹产量三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变化总体稳定,未出现逆向演替变化;降雨因素成为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草层高度、盖度与同期草产量的变化走势图多呈“波浪形”或“抛物线”,这与年份问的降雨量有极大的关系;苹层高度、植被盖度与同期草产量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585,因而草产量(Y)与草层高度(X1)、植被盖度(X2)间的线陛回归方程为Y=2  相似文献   

3.
《草业科学》2007,24(2):46-46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4.
《草业科学》2007,24(3):109-109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岩溶分布非常广。随着时代进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也在迅猛发展,而修建在岩溶地区的水库自然也越来越多。在岩溶发育的岩基上筑坝,水库修建的基础处理以及水库周边和库区渗漏通道的防渗处理对于水库的安全以及建成后的使用是极为重要的。本文结合一些岩溶区暗河水库防渗灌浆成功的案例,对此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地面监测方法对德江、江口、铜仁、印江及石阡县9个样地进行了草层高度、植被盖度及产草量3个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变化总体稳定,未出现逆向演替变化;降雨因素成为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草层高度、盖度与同期草产量的变化走势图多呈“波浪形”或“抛物线”,这与年份间的降雨量有极大的关系;草...  相似文献   

7.
不同放牧密度对草原植被特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1,他引:37  
呼伦贝尔天然草原在不同放牧半径条件下的草原植被演替特征,包括植被组成、群落主要植物的优势度、植被演替度、植被高度、盖度以及生产力与放牧强度的变化关系等。结果分析表明:呼伦贝尔草原放牧密度的差异将导致植被组成中的减少种、增加种与侵入种比例呈有规律改变,特别是随放牧密度的增大,侵入种比例急剧开始升高;同时草原植被中优势种比例下降,而且植被演替度减小,植被生产力下降。应用植被生态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不同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张集井田已掌握的地质资料的研究,通过对张集矿岩溶陷落柱孔探测资料成果的分析,从灰岩岩性发育情况,钻探简易水文情况,抽水试验成果等进行探讨,初步总结了该井田灰岩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及岩溶发育规律.根据张集井田已揭露的岩溶陷落柱的现场调查,从岩溶陷落柱的地质特征,探讨岩溶发育特征及对岩溶陷落柱含导水性分析,对未开采区进行预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的分布范围及特征。利用Arc GIS 10.1地理信息系统下的空间分析工具将云南省石漠化分布图与云南省草地植被类型图,通过空间关联操作得到云南省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图。分别用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图与云南数字高程影像(DEM)、行政区划图进行空间关联分析,获取石漠化草地植被类型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并基于此特征分析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车站基底岩溶断裂带突涌5700m3/d。为避免周围建(构)筑物、地面沉降、塌陷,淹灌基坑维持基坑内外水土压力平衡。补勘发现隐伏断裂带及岩溶含水层并发育溶洞,在静水条件下,采用灌浆技术封堵突水。明挖车站底板断裂带、岩溶突水在广州地铁乃至全国地铁工程属首次。  相似文献   

11.
岩溶隧道施工遭遇岩溶特别是充填(水、黏土)岩溶,极易发生涌突水、涌突泥灾并引发隧道冒顶、地表水源流失等地质灾害及地表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轻则影响工期,重则对洞内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造成危害。研究岩溶隧道穿越位置岩溶发育及其充填性质,总结隧道施工岩溶灾害处理经验,无疑对今后西南岩溶隧道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云南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例,对季节变动带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岩溶灾害治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以贵州省为核心的中国西南岩溶区面临双重危机:生态恶劣,石漠化严重;人口贫困,全国1/3强的贫困县分布在该地区。针对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特征、石漠化分布和《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的指导思想,提出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水是龙头,土是关键,植被(经济植物)是根本,区域生态经济双赢、农民脱贫致富是目标。  相似文献   

13.
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的原生沉积锰矿床产于碳酸盐—硅质岩建造中。成矿物质来自于海底喷流活动。在中—新生代的表生风化成矿期,形成了与含锰层位相关的优质锰矿床。多期次的构造是次生氧化锰矿成矿的重要控矿构造。沿含锰碳酸盐岩发育的断裂发生了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了岩溶型锰矿。断裂—岩溶是次生氧化锰矿的主要赋存空间。由此建立了"矿源层—断层—岩溶"的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云南巧家石漠化现状及草地治理生态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碳中和"战略将推动西北荒漠区太阳能资源的大规模利用。光伏基地的下垫面结构变化对荒漠土地植物生长的生态要素将产生什么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以腾格里沙漠南沿宁夏中卫市的光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分析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和已有文献资料发现:2011-2021年间园区内有植被覆盖的像素单元从近乎为0增长至约33%,光伏阵列的建设改变下垫面的能量、温湿度和风场等生态因子是促使植被由无到有发育的决定因素。在满足2060年我国约4.0~4.3万亿kWh光伏发电需求的前提下,最可能情境的光伏建设用地需求为2.4~4.0万km2,可促进约1.6~2.6万km2荒漠土地的植被发育。这虽不足以根本改变西北荒漠区的生态格局,但继续深入研究光伏基地中生态因素的变化和效应,对认识西北荒漠区植被发育机制、生态阈值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随着工程勘探事业的不断发展,因为高密度电法具有测点密度高,信息量大等优势,在寻找地下水,查明采空区,探测岩溶发育带和划分地层诸方面得到了应用。本文将会对高密度电法进行论述,分析高密度电法的工作原理、技术方法和数据处理,探究高密度电法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小蒿草和矮蒿草高寒草甸退化演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蒿草(Kobresia pygmaea)和矮蒿草(K.humilis)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被组成,群落综合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退化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恢复演替模式。结果表明,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优良牧草产量比例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明显下降,为命名退化草地向原生植被恢复演替,应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地采取不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回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系统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西南岩溶地区地形地貌特殊 ,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由于长期不适宜的开发 ,生态破坏严重 ,面临严峻的脱贫致富任务 ,但该地区同时蕴藏丰富的资源 ,优势明显 ,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有关省区的规划研究部门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积累了可观的资料 ,为岩溶地区科学适度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模式。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较早介入我国南方草地的开发研究 ,尤其是岩溶地区的开发研究。文章系统总结 2 0年来 ,主要是“六五”至“八五”期间 ,以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为主的科研力量在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系统开发研究中 ,探索成功模式和经验 ,在分析岩溶地区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基础上 ,提出今后研究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青海省大通县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为草本、灌木的发育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针叶林如紫果云杉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及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林下植被以耐荫植物为主;阔叶林如青杨纯林、白桦纯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光性植物;混交林如青杨×沙棘混交林、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的林下植被以喜阴性植物为主。阔叶纯林及阔叶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大,而针叶纯林及针叶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