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为了尽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稀有的野生金耳为能够人工栽培的大宗商品,自1982年起,开展了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现己在室内耳木上批量栽培成功。1984年9月13日在昆明召开了“金耳引种驯化、人工栽培”鉴定会,出席鉴定会的有云南农大段永嘉教授、西南林学院任伟教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臧穆付研究员、云南农大阮兴业付教授等十三位专家教授。根据试  相似文献   

2.
书评     
黑木耳、银耳、金耳、血耳是一类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胶质菌,其中黑木耳、银耳的生物学特性已有定论,人工栽培也早已规范化、规模化,而金耳、血耳相对落后。云南的食用菌工作者经过近20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终于使金耳的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由刘平、汪欣同志总结成《金耳人工栽培技术》一书。该书的问世,填补了该项内容在国内、外的空白。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系统地介绍了金耳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长发育条件等生物学特性及金耳人工栽培技术。该书内容丰富、文字简炼,通俗易懂。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其在金耳菌种制作与金耳栽培、加工中的经验,尽可能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示给读者。这些经验将是我国金耳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该书的出版发行将结束我国金耳人工栽培落后的历史,并为我国食用菌业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金耳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欣  刘平 《食用菌》1989,(5):32-33
金耳是一种珍贵食、药用真菌。国内外学者对金耳研究多在形态、分类方面,人工栽培上很少报道。金耳自然产量很低,仅在云南有极少的商品,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我们于1982年对野生金耳进行了考察.1983~1988年又进行了小试和较大面积示范推广,获得了成功,使产量从几百公斤增长到20吨,产值达百万元。人工栽培金耳的色泽、形态均与野生相同,子实体普遍较野生金耳大,最大朵直径达22cm,氨基酸含量也比野生金耳高,且生长周期短,投资少,收益大。  相似文献   

4.
金耳是一种珍贵稀有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子实体大型或中大型,胶质、细腻、清香可口,具有较丰富的营养成份。据分析,金耳除含有糖类、灰分及多种微量元素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人工栽培的金耳营养成分与野生金耳趋于一致,而氮基酸含量则普遍高于野生金耳。在国际市场上,金耳是一种畅销商品,换汇率高,每公斤30美元,折合人民币60元,我省自1954年经营出口以来,深受外商欢迎,历年供不应求。为了尽快变稀有野生资源为能够人工栽培的大宗商品,1982年,我  相似文献   

5.
王玉万  王云 《食用菌》1989,(5):19-20
粗毛硬革菌(Sfereum hirsutum)为金耳(Tremella aurantia)耳友菌。研究表明,只有粗毛硬革菌存在时金耳才能在木屑或木段上发育结耳。其原因之一,是金耳菌丝体本身没有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必须依赖于粗毛硬革菌分解木质纤维素来为之提供易于利用的碳源。金耳的这种营养特性和其同属的银耳是一样的。因此,研究粗毛硬革菌的木腐生理,是开展金耳人工栽培研究的基础工作。本文将对粗毛硬革菌的木腐生理及其酶学基础进行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普及银耳栽培的基础上,许多食用菌工作者很想栽培金耳。据笔者所知,目前山西、云南等省的一些科研单位,已把金耳驯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避免重复,借贵刊一角把有关金耳菌种分离的方法介绍给读者,希望在继银耳之后,也能把金耳人工栽培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是珍稀的食(药)用菌之一,该野生资源较稀有且呈逐年减少趋势。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金耳进行驯化栽培,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金耳的栽培技术日趋成熟,但产业化栽培过程中遇到较多的问题。鉴于此,对金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介绍,对栽培技术进行回顾和综述,对栽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对金耳产业化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金耳引种驯化与良种选育保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Eies Fries氏建立的概念,许多学者同样认为金耳子实体系由外层的金耳(Tremell aaur-antum)和内层的革菌(Stereum hirsutum)组成的异质复合体。依此金耳菌种分离应在其外层黄色部分和内层浅黄白色部分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移于培养基上,容易获得金耳与粗毛硬革双重菌丝的菌种。1984年黄伟光根据我们提供的样品,将野生金耳和人工栽培金耳经组织解剖和分层化学分析,肉眼确认子实体断面系由两层不同色泽的组织构成,用水浸泡一夜,内层可以剥离,外层甚薄,内层呈半透明状况,用硫酸显色鉴定主要成分为葡萄糖,贴附于外层表面还有一层很薄、鲜橙黄色、无  相似文献   

9.
金耳段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是一种稀有野生名贵食、药用菌.金耳富含胶质,滑润爽口,是高级宾宴上的名贵佳肴,也是补益身心、延年益寿的滋补珍品.野生金耳分布于云南、四川、福建、山西、西藏等地.生长于初夏和晚秋的阔叶树枯木上.1982年,我所在山西中条山采得野生金耳子实体,经分离、纯化,选得8254优良菌株,并驯化段木栽培成功,亦可代料栽培.在自然环境下,我省一年可栽培一次.本文总结了山西高寒山区段木栽培金耳的高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是一种稀有的珍贵食用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常作为高级宾宴上的佳肴,尚有润肺、止咳、祛痰、抗寒冷和抗疲劳等药用效果。金耳自然产量极低,在国内仅云南丽江一带有少量商品,难于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目前,金耳的人工段木栽培,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基于上述情况,我们于一九八三年开始对金耳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研究,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云南丽江、昆明等试验点上都获得了成功。所出耳的色泽和形状,均与野生的相同,且形状普遍都比野生的大得多,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昆明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市科委高级农艺师刘学系及其孙延英、姚彻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努力,袋栽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首次获得成功,并获得了较高的生物学效率和产量,使珍贵金耳从人工段木栽培进入到袋料裁培。这是金耳裁培上的一大进步。按照他的袋栽方法,金耳将象银耳袋栽那样,迅速地走向千家万户,使广大菇农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使极其珍贵的金耳,走出高级宾宴的“禁区”,成为大众化的百姓食品。因此,金耳袋料栽培的成功,不仅是食用菌栽培者的一大福音,而且也是食用菌消费者的一大福音。左上图为金耳袋栽的发明者——  相似文献   

12.
金耳子实体结构特性的初步订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正南  郑淑芳 《食用菌》1994,16(5):12-13
自从Eles Fries(1815~1822)论述并正式建立耳包革属或白耳属(Naematelia Fries)概念以后,各国的许多菌物学家对金耳的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食性和药效、驯化栽培等方面,都发表过许多论述,但存在问题较多,普遍认为金耳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比较复杂,分类命名意见不一,误定长期存在,驯化和批量栽培悬而未决。 按照早期建立并论述的耳包革属概念,国内的许多菌物学者同样认为,金耳子实体由外层的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和内层的革菌(Stereum型)混杂组成的异质复合体,根据笔者对金耳解剖形态、组织结构,以及分层化学分析和物理方法测试的结果,金耳子实体的结构,确实与所有单一体菌类,例如侧耳类、斗菇类、黑伞类、木耳类等不相同,甚至与离体伴生的同质近缘种,例如银耳也有所不同。这类结构特殊的异质复合体菌类,由于单一型菌丝体自身的很大弱点,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都需要相适应的伴生菌类给予帮助,因此,在自然界小的分布量不多。在结构上,金耳的子实体是由分类学地位相距较远,形态、结构、质致显然  相似文献   

13.
综述金耳生物学特性、分类学地位、栽培技术、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深层发酵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目前关于金耳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栽培产量、生物转化率低,缺乏高质量的菌种,栽培周期长、成本高,转色机制不明确,生产过程易产生黄水而招致烂耳和虫害,以及金耳和伴生菌间的关系研究不深透,在生产操作中缺乏统一标准等。并展望金耳的转色机制和金耳菌丝与其伴生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88年5月中旬,于庆元海拔800多米的新村区高大村附近山上采集到野生金耳子实体,通过4年驯化,进行了金耳生物特性观察、制种技术试验、三种容器的栽培试验、不同培养料对金耳产量影响试验、不同海拔高度栽培产量试验、工艺流程技术操作规程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每平方米(81袋)产鲜品7.33kg,生物效率达90.49%。从接种到采收整个生产周期55—70天。现报告如下。(一)金耳生物学特性观察1.形态特征金耳子实体脑状,新鲜时黄色至橙红色,干时苍黄色至肉桂色,整体韧胶质,通常  相似文献   

15.
金耳代料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优良的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菌株,对以稻草、棉籽壳、硬杂木屑、中药渣、阔叶树木屑为主的培养料及配比进行了栽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除稻草栽培未能出菇,其它材料均可用于金耳代料栽培,其中89.8%中药渣,8%玉米粉,1%蔗糖,1%石膏粉,0.2%磷酸二氢钾配方的基质栽培生物学效率达55%。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1983年,对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了研究,均获得了子实体。其色泽和形状与野生金耳相同为橙黄色、脑花状,但朵型却比野生的大,最大的直径22厘米,最重820克。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取野生金耳的组织分离物接于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天左右,微黄褐色的菌丝即在试管斜面上长好。然后再将试管种接入装有木屑培养基(木屑78%、麦麸20%、石膏0.5%、糖1%)的瓶内,在25℃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瓶,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为保障营养丰富、保健价值高的珍稀食用菌金耳和羊肚菌的生长环境,促进人工栽培,发展珍稀食用菌产业,简述了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对金耳和羊肚菌生长的影响及相应栽培措施,同时指出当前业界存在的缺乏更深层次关于环境因子对2种食用菌生长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等问题。今后应注重环境因子对2种食用菌生长影响的生理生化研究与分子机制研究同步推进,以更好地为金耳和羊肚菌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ITS序列对金耳(Naematelia aurantialba)子实体及栽培料中不同部位的真菌物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耳子实体是由金耳菌丝和毛韧革菌(Sterem hirsutum)菌丝组成的复合结构,两者相互混合交织构成子实体,栽培料中只含毛韧革菌.在菌包底部注射15 N-铵态硝酸铵,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  相似文献   

19.
出耳期金耳的杂菌感染是制约金耳代料栽培的主要因素。采用ITS2高通量测序和形态学鉴定,对出耳期金耳感染的真菌群落种类和比例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袋料栽培金耳出耳期感染主要真菌群落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木霉属(Trichoderma)、镰刀霉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考克娃酵母属(Kockovaella),其中木霉属(Trichoderma)相对丰度最高,在三个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3%、35%和19%。对分离得到100个菌株形态学鉴定,其中主要为木霉属(Trichoderma)、镰刀霉属(Fusarium)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且木霉属分离菌株数最多,有75株。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栽培中不同培养料、腐殖酸以及光照等因子的筛选试验,旨在为获得高效稳定的金耳栽培条件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在配方2 (棉籽壳42%、木屑42%、麸皮14%、磷肥1%、石膏1%)培养料上,出耳前每棒注入浓度为1.0%的100 mL腐殖酸溶液,出耳时每天给予白光照射8h (400 lx),金耳子实体的出耳率、优质品率和生物学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