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6年和2017年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栖息地设连续放牧区(CG)、按月轮牧区(MG)、季节轮牧区(QG)、过度放牧区(OG)和禁牧区(CK)共5个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对植被性状和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放牧降低了物种的多样性,草丛高度、株丛数、生物量和盖度在季节轮牧区均最大。2)东北鼢鼠新土丘数量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区存在极显著差异(F=7.80,P0.000 1),放牧区土丘密度依次表现为MGQGCKCGOG。3)鼢鼠新土丘数量与植物株丛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生物量和Shannon-Wiene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草丛高度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放牧方式下,草甸草原植被性状和鼢鼠新土丘数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季节轮牧区可以在控制东北鼢鼠土丘密度的同时,维持植物性状的最优化和较高的生产力。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区应采用季节轮牧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高原鼢鼠土丘空间格局及主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原鼢鼠土丘的数量、植被、分布格局、形态演化等内容的分类研究表明,高原鼢鼠的土丘可依据其形成时间分为1年龄、2年龄和3年龄3种类型。3类土丘的面积和数量关系分别为1∶0.9 6∶1.0 1和1∶0.9 7∶1.10,说明近3年来鼠群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通过对3类土丘比例关系的分析,可预测鼠群数量的消长趋势。由于当年8月前形成的土丘具有易于识别、代表性强、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作为高原鼢鼠相对密度的指标更为适宜。在正常情况下,鼠丘植被的恢复周期在3年左右。3年龄土丘的植被盖度、物种组成等指标与背景植被已无显著差异,但鼠丘地仍有较明显的凸起,平均高出背景地约7~8 cm,而鼠丘占地面积则较新生土丘有显著缩小。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地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统计方法如人工捕尽法、土丘计数法等,操作起来费时耗力。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灵活性强、易操作、可实现地面数据与航拍影像动态分析的技术。本研究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航拍技术,采用不同飞行高度和拍摄面积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13处具有代表性地点调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地面土丘密度。对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土丘数量,结合地面人工调查测定土丘数量,分析最佳航拍高度;分析航拍面积与土丘密度之间的关系,明确无人机调查东北鼢鼠地面土丘的最小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地区,调查东北鼢鼠种群相对数量时,无人机最佳航拍高度为50 m,最小取样面积为2.21 hm2。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地下啮齿动物种群数量统计方法如人工捕尽法、土丘计数法等,操作起来费时耗力.无人机航拍技术是一种灵活性强、易操作、可实现地面数据与航拍影像动态分析的技术.本研究基于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航拍技术,采用不同飞行高度和拍摄面积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13处具有代表性地点调查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地面土丘密度.对航拍影像进行目视解译提取土丘数量,结合地面人工调查测定土丘数量,分析最佳航拍高度;分析航拍面积与土丘密度之间的关系,明确无人机调查东北鼢鼠地面土丘的最小取样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在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地区,调查东北鼢鼠种群相对数量时,无人机最佳航拍高度为50 m,最小取样面积为2.21 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植物群落α多样性与草原鼢鼠(Myospalax aspalax)种群密度的关系,本研究于2012-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银库伦牧场的天然割草地内定点布设3个平行固定样方(50m×20m),连续3年在野外进行了植物样方与草原鼢鼠土丘数的测定。以单位公顷新土丘个数代表当季草原鼢鼠种群的相对密度,通过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来确定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结果显示,1)草原鼢鼠的活动会对植物群落多样性造成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2)草原鼢鼠种群数量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互作关系中,草原鼢鼠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更强。其中,草原鼢鼠种群数量对植物群落的均匀度影响最大,而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草原鼢鼠种群密度的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海北州同宝牧场草原地下鼢鼠调查与灭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北州同宝牧场地下鼢鼠平均密度为3.434只/hm^2,鼢鼠土丘密度最高达2425个/hm^2。鼢鼠当年土丘数、土丘覆盖度、牧草损失量均与鼢鼠密度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土丘数=0.1919+0.0189x;Y覆盖度=0.218+3.268;Y损失量=0.22+0.1565x。通过灭治,最高灭效94.7%,最低灭效90.1%,平均灭效92.4%,达到“青海省草地鼠虫害灭治验收收标准”。  相似文献   

7.
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地下生活,从春季至秋季,靠近地面活动,并推土成丘,在地面留下活动痕迹,种群密度越大,活动越明显,地表土丘数越多。据此,采用统计土丘数和土丘系数法进行种群相对数量调查,并以此来确定其月变化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啮齿动物种类之一,了解其种群数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对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2013-2016年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典范对应分析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以及扰动区草地生物量与7个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及草地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双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温度和降水量对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以及生物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显著相关(P<0.05),另外,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日照时数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主要通过对高原鼢鼠食物的影响而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弓箭捕杀鼢鼠的效果观察若尔盖县农牧局李玉传中华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i)在若尔盖草地上分布广,密度大,危害严重。据1987年鼠虫调查,全县鼢鼠分布面积约7.11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0.91%。鼢鼠活动形成的土丘,轻者每...  相似文献   

11.
甘南高寒草原高原鼢鼠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不仅与家畜争夺优良牧草,降低草原载畜量,而且终年打洞造穴、挖掘草根、推出地表土丘,导致植被盖度降低,地表土裸露,引起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灾难。通过对高原鼢鼠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完善,提出了适合甘南高寒草原高原鼢鼠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王进 《草业与畜牧》2009,(11):31-33
农区大多数草地与农田相接,而中华鼢鼠喜食各种农作物.草地也有丰富的植物被中华鼢鼠所喜食,因而中华鼢鼠经常季节性横穿于农田和草地,啃食优良牧草,大量堆积土丘,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强,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东北鼢鼠是前旗牧区主要害鼠之一,它常年地下生活,采食植物根茎,并通过挖掘活动推出大量土丘覆压草场植被,增加草场裸露面积,使土壤水分和营养流失,造成草场退化,同时推出的土丘,给机械化牧草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鼢鼠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的采食造丘活动影响草地植被群落组成和结构,造成草地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土丘和植被斑块。本研究以冬季牧场中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干扰下的植被性状为研究对象,探索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对高原鼢鼠不同种群密度干扰的功能性响应。结果表明:植被高度随着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群落盖度和禾草丰富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物种丰富度及杂类草丰富度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单峰曲线格局。地下总生物量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杂类草生物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而禾草类生物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适宜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物种丰富度的提高,而低密度和高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草地中禾草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鼢鼠的采食造丘活动影响草地植被群落组成和结构,造成草地植被的空间异质性——土丘和植被斑块。本研究以冬季牧场中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干扰下的植被性状为研究对象,探索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对高原鼢鼠不同种群密度干扰的功能性响应。结果表明:植被高度随着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群落盖度和禾草丰富度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物种丰富度及杂类草丰富度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单峰曲线格局。地下总生物量随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杂类草生物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而禾草类生物量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适宜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物种丰富度的提高,而低密度和高密度的鼢鼠干扰有利于草地中禾草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啮齿类物种之一,它们普遍栖息于地下约1.5~2米深的密闭洞穴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高原鼢鼠已经对青藏高原这种特殊环境(高海拔洞穴缺氧)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例如:其血液中红细胞数目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多于同域生存的其它物种(例如:鼠兔(Ochotona curzniae)和大鼠(Rattus norvegicus))、动脉血的氧分压约是同域生存的鼠兔和大鼠的1.5倍以及高效的肺气  相似文献   

17.
为准确掌握三江源高原鼢鼠密度、雌雄比例、体重、体长、毛色及繁殖性能等特征,我们从2020~2021年对三江源地区,重点进行了野外实地监测和破洞捕捉、解剖观察,结果表明:高原鼢鼠一年四季均有活动,表现为交配、哺乳、分居贮粮、巢内越冬等不同活动时期,活动高峰有两次:春季4~6月为繁殖期,秋季8~10月为贮粮期,11~3月其只限于巢内生活。雄鼠数量占雌鼠40.6%,雄鼠平均体重1 715.42 g,体长313.7 mm;雌鼠平均体重2 205.75 g,体长为206.3 mm,雄鼠占雌鼠体重的77.77%。雌鼠平均产仔4只,高达7只,每只鼢鼠1年平均挖土1 t左右,推出地面的土丘数252.1个·hm-2,仅向地面推出土壤干重就达1 043.8 kg,覆盖草地面积达22.5 hm2,每只鼢鼠日食量为90~120 g,一年7个月每只鼢鼠可食鲜草21 kg,繁殖率高,破坏力强。  相似文献   

18.
从Cyt b基因全序列探讨鼢鼠属Eospalax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24只鼢鼠,其中包括:9只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6只甘肃鼢鼠(M.cansus)、6只斯氏鼢鼠(M.smith)、3只秦岭鼢鼠(M.rufescens)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了鼢鼠属凸颅鼢鼠亚属的遗传多态性。从GenBank获得19条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用最大简约化法绘制出43条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个体间的系统演化关系。研究认为,秦岭鼢鼠和斯氏鼢鼠遗传关系最近,并且与甘肃鼢鼠、高原鼢鼠关系接近;前4种鼢鼠与罗氏鼢鼠,中华鼢鼠和东北鼢鼠依次疏远;草原鼢鼠最早的分歧出来。  相似文献   

19.
鼢鼠土丘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鼢鼠是亚高寒草甸的主要害鼠之一,其觅食掘洞的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草地原有的植被,同时也影响土丘植被恢复演替的过程。本研究调查分析了亚高寒草甸的鼢鼠土丘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种类组成,其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物种丰富度呈单调递增;2)Shanon-Wiener指数在群落演替初期先迅速增加,至顶极又略微降低;3)用相异性指数公式计算群落物种组成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次生演替初期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异性程度较高;随着演替时间的推移,这种相异性逐渐减小。因而,鼠丘植被的演替过程是一个由分异至趋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吕梁草地鼠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吕梁市草地鼠害严重,经对兴县和汾阳两个县市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华鼢鼠的相对密度为98.8-692.2新土丘/hm^2,达乌尔黄鼠在山地草地的相对密度为141.0-396.0有效洞口/hm^2。被破坏的生草面积、牧草减产量与鼠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91.4%和83.2%,证明被破坏的生草面积和牧草减产量是鼠密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