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蚕蚁蚕体色突变之一的第2隐性赤蚁(ch-2)有作为特殊遗传系统的实用价值。采用家蚕正常黑蚁品种P50和第2隐性赤蚁品种k04为亲本组配正反交群体,回交后获得回交群体(k04×P50)×k04和k04×(k04×P50),分别记作BC1F和BC1M,基于雌性家蚕的W与Z染色体不发生交换的特点,用已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ch-2基因进行定位和连锁分析。在第18连锁群上的20个多态性标记中共筛选出7个与ch-2基因连锁的SSR标记。根据第18连锁群上已有但不表现多态性的微卫星序列,寻找其所在Scaffold上的其他SSR位点并设计引物,结果找到2个新的多态性SSR标记。BC1F群体中的所有黑蚁个体均表现出与F1(k04×P50)相同的杂合型带型,而所有赤蚁个体带型与亲本k04一致,为纯合型,说明家蚕ch-2基因位于第18连锁群。利用另一个群体BC1M构建了ch-2基因的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70.7cM,ch-2基因位于69.6 cM处。2个与ch-2最近的SSR标记为S1814和S1819,与ch-2的距离分别为7.9、1.1 cM。  相似文献   

2.
中国系统一化性品种“灰色卵”,形态性状为姬蚕、白血、灰卵。卵色为银灰色,大多数卵的卵面平滑,水引较浅,少数卵(每一蛾区约有10粒)的卵面有1—2条皱纹。卵形正常,孵化良好,孵化后卵壳成乳白色,属自然突变产生的灰卵,由于该灰卵与以往文献上记载的Gr、Gr~(18)、Gr~L、Gr~K、Se、Gr~B、Gr~X、gr等灰卵在形态上差异很大,所以著者在1984年和1985年对其进行了遗传学研究、现将结果简述如下。将灰色卵雌与正常卵雄(品种为中108)杂交,F_1代全部是灰卵,F_2代全部是绿灰卵(近似灰卵与正常卵的中间型)、F_3代灰卵,绿灰卵,正常卵呈蛾区间分离,比例为1∶2∶1。而将正常卵雌与灰色卵雄杂交,F_1代全是正常卵,F_2代全是绿灰卵,F_3代灰卵、绿灰卵、正常卵的比例为1∶2∶1。以上结果表明该灰卵与有关卵壳色的灰卵遗传形式一样,系伪母性遗传的,并且呈不完全显性,基因没有致死作用,位于常染色体上。连锁分析:采用y(2)、lem(3)、L(4)、o~c(5)、E~(E1)(6)、q(7)、St(8)、Ia(9)、K(11)、ms(12)、ch(13)、U(14)、cts(16)、Bm(17)、nb(19)、rb(21)、or(22)、Nd(25)、Ym(26)等作不同染色体的标志基因进行连锁分析,结果,灰卵与第3,4,5,6,7,8,9,10,11,12、13、14、16、17、19、21、22、25、26等连锁群均呈独立遗传。而灰卵与第Ⅱ染色体的标志基因Y杂交后,F_1雌回交中108雄,RF_1代两区合计黄血产正常卵蛾为108,黄血产灰卵蛾为0,白血产正常卵蛾为0,白血产绿灰卵蛾为99。说明灰卵与黄血(Y)连锁,基因位于第Ⅱ染色体。基因定位:采用三点定位法,用普斑黄血正常卵蚕与姬蚕白血灰卵蚕杂交,F_1代雄回交姬蚕白血正常卵,饲养RF_1,调查斑纹血色的分离和RF_1产卵的卵色分离,计算重组值结果:RF_114区合计普斑白血产灰卵蛾为73,普斑白血产正常卵蛾为194,普斑黄血产灰卵蛾为1,普斑黄血产正常卵蛾为755,姬蚕白血产灰卵蛾为782,姬蚕白血产正常卵蛾为0,姬蚕黄血产灰卵蛾为189,姬蚕黄血产正常卵蛾为69,合计2063蛾。由此计算重组值,p~3—GrZ间的重组值为6.9%,Gr~Z—Y间的重组值为18,7,由于双交换的缘故,p~3—Y间的重组值较低、为25.5。综上所述,灰卵为伪母性遗传不完全显性的基因所支配,基因位于第Ⅱ连锁群6.9处(2—6.9)。特将此灰卵命名为镇江灰卵(Shenjiang greg egg)。基因记号为Gr~Z。该基因属灰卵复等位基因群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麻豌豆(Pisum sativum)种皮麻色(种皮具紫色斑点)的遗传特点,本研究以麻豌1号(种皮麻色、紫花、半无叶型)、中豌6号(种皮无麻点、白花、普通叶型)、90-PE-10(种皮无麻点、白花、半无叶型)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麻豌1号和中豌6号、麻豌1号和90-PE-10正反交组合,对杂交后代F_1和F_2种皮性状表现进行了观察和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两个组合正反交F_1代植株所结种子均有麻点,F_2代种皮麻点性状出现分离,种皮有麻点∶种皮无麻点=3∶1,麻色对非麻色为显性,属于细胞核单基因遗传。在两对性状遗传试验中,种皮麻色、白花和种皮无麻点、紫花这两个重组类型均未在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_2代中出现,紫花基因和麻色基因紧密连锁,有助于利用遗传标记对种皮颜色或花色进行选择。该麻色基因位于豌豆第1号染色体上,与分别定位于第3号和第5号染色体上的F和Fs麻点基因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用道州灰鹅(公)×朗德鹅(母)杂交F_1代39只和朗德鹅39只,分别对0~12周龄的鹅进行称重,利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杂交F_1代鹅和朗德鹅各周龄体重变化进行拟合,并对0~12周龄两种鹅的平均料肉比进行分析。结果:①杂交F_1代鹅和朗德鹅0~6周龄出现体重增长高峰,7~12周龄相对稳定;杂交F_1代鹅和朗德鹅之间除初生重和2~4周龄体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各周龄差异不显著;杂交F_1代鹅和朗德鹅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度均高达0.998以上,杂交F_1代鹅生长拐点在6.5周龄,朗德鹅生长拐点在6.1周龄;杂交F_1代鹅第5周龄和朗德鹅第4周龄的体重与第12周龄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19、0.438(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0.747x+3439.8和y=1.079x+3277.2;②料肉比分析得出,饲养杂交F_1代鹅比朗德鹅节省3.3%精料和4.2%青料。试验表明,杂交F_1代和朗德鹅生长较快,其生长发育规律均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两种鹅生长发育、料肉比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数量性状的基因 1)同义基因家蚕品种改良酶对象,几乎都是数量性状,支配数量性状的基因,孟德尔遗传中已知是同义基因。同义基因的遗传,业已熟知,如以A;B两对基因为例、F_2的分离:1)A=B=AB的场合为15:1;2)A=B相似文献   

6.
经X射线诱导发现的家蚕体形突变第2数珠蚕(mf-2)在形态上与数珠蚕(mf:12-39.8)相似。通过二者间的杂交实验表明,mf-2与mf为独立遗传;与各染色体的标记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发现mf-2与第15染色体的眼纹全黑(bl:15-0.0)连锁,说明mf-2基因属于第15连锁群;初步测定mf-2与bl间的遗传距离为27.7 cM。  相似文献   

7.
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德钦苜蓿♀×Acrora♂杂交组合的杂交亲本与杂交F1代、F2代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36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引物,共检测到199个扩增片段,其中,有172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0.5%,可以用于杂种后代遗传变异分析;(2)与杂交亲本比较,杂交F1和杂交F2代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遗传多样性增大,杂交F2代遗传变异程度最高,说明F2代发生了较大的性状分离;(3)杂交后代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18,基因流(Nm)为0.874,表明杂交子代出现了较高的遗传分化;(4)杂交亲本及杂交后代遗传距离分布在0.128~0.284,其中,F1代与亲本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128,而F2代与亲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84。表明F1群体变异较小,F2群变异较大。依据Nei′s遗传距离系统树图可以看出,在杂交子代中,F1代群体与亲本的系统发育关系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固始鸡与安卡鸡资源群胫色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固始鸡胫色遗传变化规律,对固始鸡与安卡鸡正反交获得的F_1和F_2代胫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胫固始鸡与黄胫安卡鸡杂交,F_1代正交公、母鸡12周龄均为青白胫(青白胫率♂96.69%、♀94.70%),反交公鸡为青白胫(青白胫率98.04%),母鸡为青胫(青胫率96.67%);F_2代胫色分离明显,出现青胫、黄胫、青白胫、青黄胫、黄白胫和白胫6种胫色,12周龄脱去角质层,有40.24%个体胫部表皮层与真皮层颜色存在差异。在固始鸡性染色体上存在伴性遗传基因真皮黑色素基因(id)和影响表皮的黑色素扩散基因(E),其基因型为E-/Z~(id)Z~(id)(♂)、E-/Z~(id)W(♀)。0~12周龄胫色由浅色逐渐变为深色,于8周龄基本完成。表明固始鸡胫部表皮层和真皮层色素沉积规律不同,分别受不同的基因支配。  相似文献   

9.
用实验遗传学的方法对家蚕锈色卵进行了遗传学研究。锈色卵同黑色卵杂交与红色卵同橙色卵杂交的后代卵色分离完全相同,即F_1均为黑色卵,F_2卵色分离黑红锈橙呈9∶3∶3∶1之比,RF_1卵包分离黑红橙锈呈1∶1∶1∶1之比。著者等认为:(1)橙色卵是单纯隐性基因支配的卵色突变,并定名为“ci- tron—egg”(橙色卵),以ci为基因记号;(2)锈色卵是两对隐性基因(ci和re)互作而生;(3)锈色卵是研究家蚕卵色遗传机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10.
家蚕第2隐性赤蚁的遗传学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著者从欧洲系统一化性蚕品种“保黄”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赤蚁突变体.蚁蚕全身暗赤褐色,头部黑色.食桑后赤蚁性状逐渐消失.到1龄盛食期后,与正常蚕不易区别.新赤蚁与黑蚁杂交,F1全是黑蚁,F2黑蚁赤蚁成3:1之比,而同ch赤蚁杂交后,F1是黑蚁;F2黑蚁、新赤蚁和ch赤蚁成9:3:4的分离比.所以将新赤蚁命名为第2隐性赤蚁(chocolate 2).基因记号ch_2.己知ch是ch_2的隐性上位基因,ch_2与第1、第13连锁群呈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11.
家蚕新突变型淡赤蚁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1990,16(1):21-24
自第5白卵系中发现新的自然突变——淡赤蚁.其形态和遗传方式与Ia、sch、cm、ch、ch-2判然各异,孵化时蚁体谈赤褐色.定名为谈赤蚁(chocolate purple).基因记号 ch~D.谈赤蚁为黑蚁和普通赤蚁(ch)的等位基因,三者显隐关系为+ch>ch>Ch~D.谈赤蚁(Ch~D)对第二隐性赤蚁(ch-2)有隐性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紫花苜蓿杂交F1代遗传分离群体,研究紫花苜蓿早熟性状的遗传特性,确定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同时定位始花期相关的QTL位点。以低产早熟紫花苜蓿(父本)和高产晚熟紫花苜蓿(母本)为亲本构建杂交群体,以亲本和二者杂交产生的152个F1代单株为研究对象。于2015和2016年调查始花期性状,运用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通过GBS测序技术对154个单株进行基因分型,利用测序产生的SNP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同时结合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MG-A为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2015年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9%,2016年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8.5%。父本连锁图覆盖图距为1386cM,平均标记密度3.2cM;母本连锁图覆盖图距为798.73cM,平均标记密度8.07cM。对两年的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得到2个主效QTL位点,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1334%和11.0157%。表明始花期主要受两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具有加性作用。始花期性状主要由2个QTL位点控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紫花苜蓿杂交F1代遗传分离群体,研究紫花苜蓿早熟性状的遗传特性,确定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同时定位始花期相关的QTL位点。以低产早熟紫花苜蓿(父本)和高产晚熟紫花苜蓿(母本)为亲本构建杂交群体,以亲本和二者杂交产生的152个F1代单株为研究对象。于2015和2016年调查始花期性状,运用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通过GBS测序技术对154个单株进行基因分型,利用测序产生的SNP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同时结合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MG-A为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2015年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9%,2016年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8.5%。父本连锁图覆盖图距为1386cM,平均标记密度3.2cM;母本连锁图覆盖图距为798.73cM,平均标记密度8.07cM。对两年的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得到2个主效QTL位点,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1334%和11.0157%。表明始花期主要受两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具有加性作用。始花期性状主要由2个QTL位点控制。  相似文献   

14.
笔者将第二肾形卵(ki-2)突变系统与正常卵系统杂交后,经多代选择育成ki-2的改进系统,分别调查第2肾形卵各系统自交后代的致死性,以及ki-2与其他保存系统杂交后其F_2分离出产肾形卵蛾所产卵的致死性。结果,ki-2原始突变系统致死率最高,达30%以上;ki-2改进系统的致死率次之,为20%左右;而ki-2与其他保存系统杂交后分离出的ki-2的致死率较低。仅为10%左右,而且开差很大。笔者认为:(1)ki-2基因有致死作用;(2)ki-2基因致死性强弱与交配方式有关;(3)ki-2基因在不同的遗传系统中,其致死作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5.
词汇     
【回交】杂种或第一代杂种和亲本之一的杂交。【杂交】遗传上不同组成的二个有机体的交配过程,从而由此产生的F_1后代具有亲本双方特征的基因.【正反交】如以一个品种为父本,另一个品种为母本之间的杂交称为正交;那么,将作为父本的品种改为母本,而作为母本的品种改为父本,它们之间的这一杂交就称为反交。正反交又称为“相互杂交”,可用来判断性连锁或母本遗传。  相似文献   

16.
1.锈色卵、橙色卵、红色卵、白色卵系统均属西南农业大学家蚕遗传研究室的自然突变型.2.上述基因除已发表的以外,本实验进行全面的观察,而以锈色卵及橙色卵为主,遍及红色卵及白色卵的关系,均在1983~85年进行.3.我室的橙色卵基因和日本的赤褐卵,系在不同染色体上各别的基因.4.锈卵的卵色为近似于干稻草杆的锈黄色.浆液膜以黄锈色素为主,稍近似褐色,成虫复眼红色与红卵蛾一致,基因型为ru/ru,re/re,+~(w5)/+~(w5).5.橙色卵的卵色为可可色,产下的卵,在转色初期,浆液膜有明显红色素,尔后逐渐成为深红色,比黑色卵遥紫,近于藤色,终成可可色(cocoa),成虫复眼也是可可色,基因型为ru/ru、+~(re)/+~(re)、+~(w5)/+~(w5).6.红色卵的卵色为红色,基因型为+~(ru)/+~ru、re/re、+~(w5)/+~(w5).7.白色卵浆液膜无色只有卵黄色透过卵壳,故呈淡黄色,普通称之为白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w_5/w_5,但白卵基因w_5对橙色卵基因ru/ru、+~(re)/+~(re)及红色卵基因re/re,+~(re)/+~(re)均为上位.8.橙色卵系交红色卵系的F_1或锈色卵交正常卵的F_1均为黑色,F_2均分离黑色、橙色、红色、锈色四种成9∶3∶3∶1之比,以F_1黑色卵系回交锈色卵生黑、橙、锈、红四种成1∶1∶1∶1之比,回交橙色卵生黑,橙成1∶1之比,回交红色卵黑红成1∶1之比.9.橙色卵交配锈色卵第一代F_1为橙色卵,第二代F_2生橙锈成3∶1.将其F_1回交锈色卵RF_1生橙锈成1∶1之比.10.设锈色卵基因ru红色卵基因re及第5白卵基因w_5及其各个的正常基因+~(ru)?三对基因,其中第一,ru与re两对基因存有互助基因的关系,第二,w_5在ru及re的上位,而ru在re的上位,则所有实验成绩的结果均可说明.A.锈色卵基因ru与+~(re)互助成橙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B.红色卵基因re与+ru助成红色卵,其基因型为re/re、+~(ru)/+~(ru);C.+~(ru)与+~(re)互助成黑卵,其基因型为+~(ru)/+~(ru)、+~(re)/+~(re);D.ru在re的上位,故ru与re共存时的ru/ru,re/re基因型,只现锈色卵ru的锈色而不现红色卵基因re的红色.11.第5白卵基因w_5在锈色卵及红色卵的上位,故此两者共存时则均只发现白色卵而不发现锈色卵及红色卵.故在w_5/w_5,re/re、+~(ru)/+~ru基因型只发现白色卵不发现红色卵,在w_5/w_5,ru/ru,+~(re)/~(re)基因型也只发现白色卵而不发现橙色卵.12.由于锈色卵基因ru及其正常基即+~(ru)与红色卵基因re及其正常基因+~(re),两对基因是互助基因,而由于互助基因间的结合与分离,往往会误认为本来卵色间的分离颠倒了显性和隐性关系.例如锈色卵和红色卵交杂F_1为红色卵,F_2分离红锈成3∶1,很像红对锈是显性,但实际红色卵基因型+~ru/+~(ru)、re/re,锈色卵基因型为ru/ru、re/re,两者F_1,+~(ru)/~ru、re/re,其F_1异质性是+~(ru)/ru,虽现红色卵,但并不是红色卵re/re的自身re能发现红色(因re如无+~(ru)即不能发现),而是因为有+~(ru),此基因型才发现红色,当F_1++~(ru)/ru互交形成F_2个体时,则成ru/ru,+~(ru)/+~ru或+~(ru)/ru,而在+~(ru)/+~ru、re/re或+~(ru)/ru、re/re基因型虽仍形成红色,但当ru为同质性,成ru/ru、re/re基因型时,则红色即不发现,而让位给其上位基因ru/ru,发现锈色卵.所以,此锈色卵的不发现并不是因为它对红色卵是隐性,而是因为ru对其正常(normal)+~(re)是隐性的缘故;恰恰相反,自其本质来说,红色基因re本身对锈色基因ru,反而是隐性,就是下位,而绝不是显性.13.利用锈色卵与红色卵两对基因为材料,可以按需要作成3∶1,9∶3∶3∶1及9∶3∶4的遗传分离比供给遗传学的实验材料.只要饲养几个蛾区,即可互相交杂获得100~200个卵区,每区有400-500卵,完全可以计数足够的遗传分离比,这是最便宜的实验教学材料.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根据近交群体和远交群体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定位原理的讨论,可知其基础是遗传标记与QTL之间存在着连锁。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的关键就是要有效地利用遗传标记与QTL之间产生的连锁不平衡,因而一个周密的试验设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就近交群体和远交群体的常用设计方法作一介绍。2 近交群体的常用设计方法为了在遗传标记和QTL之间产生连锁不平衡,人们必须利用杂交,通常采用二个近交系进行杂交。从理论上来说,这二个近交系的遗传标记和QTL都是纯合子,杂交所产生的F1代是双杂合子,F1代可以自交、分别与其中一个亲本回…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利用14个微卫星标记,对新疆北疆9个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绵羊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PIC)除BM1824、OarCP20为低、中度多态外,其余12个微卫星均为高度多态。绵羊群体的平均PIC为0.711,H为0.740,No为9.2,Ne为4.760。中国美利奴羊和新疆细毛羊与其他7个绵羊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巴什拜羊与杂交F_1代、杂交F_2代和杂交F_3代遗传距离较远;哈萨克羊、阿勒泰羊、巴什拜羊和也木勒羊遗传距离较近;各绵羊品种与其来源、育成史和地理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9.
家蚕新突变型第二h斑油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自然突变第二h班油 (mottledtranslucenth2 )的形态特征为 :幼虫皮肤中低度透明 ,遍布不透明的白色小斑点。遗传分析结果 :①第二h斑油蚕为隐性基因突变 ;②与橙色卵 (ci)连锁遗传 ,第二h斑油基因属于第 2 0连锁群 ,基因座位 (2 0 - 0 .0 ) ,命定其基因符号为ohm2 ;③确定此座位上 4个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为 :+ >ohm>ohm2 >oh。  相似文献   

20.
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关系。发现橙色卵、红色卵同锈色卵杂交F_2卵色分离为橙锈3∶1和红锈3∶1。结合过去的研究4),进一步证明了:锈色卵是由两对互补基因(complemgntary gene)ci和re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