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田萍 《家畜生态学报》2004,25(4):227-229
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常可见到猪的咬尾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引起猪咬尾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几种因素同时作用,且发生于不同的饲养阶段.可见防制猪咬尾症的措施应是综合性的,并应贯穿于养猪生产的始终.本文分析了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介绍了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猪咬尾症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介绍猪咬尾症的引发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养猪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猪咬尾症是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介绍猪咬尾症的引发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养猪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猪咬尾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猪咬尾症虽不像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传染病危害那样严重,但是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使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受损。通过对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养猪生产实践,总结归纳出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对养猪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猪咬尾症是异食癖的一种,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代谢机能混乱及味觉异常所引起的一种应激综合症,特别是在1-3月和8-12月猪的咬尾症发病率较高。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为了有效防治猪咬尾症的发生,在养猪生产中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1 猪咬尾症 猪咬尾症是猪应激综合征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0%以上[1],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激与猪咬尾症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 ,尤其是处在生产状态下的猪群更易发生。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 2 0 %以上 [1] ,也能发生感染死亡或降低肉质 ,从而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猪咬尾症及其危害猪的咬尾症 ,是任何引起猪不适的因素都可能引起猪的咬尾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红肿和跛行 ,降低胴体品质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集约化猪场如发…  相似文献   

10.
猪咬尾症是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养猪生产中,猪咬尾症时有发生。2010年3月,甘肃省武威市某养殖猪场发生了一起猪咬尾症。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制措施,使猪场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对2008年4月丹东地区柞树霜冻害的发生、症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柞树霜冻害发生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以期对辽东柞蚕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生猪养殖场的主要经济效益来源于母猪的生产力,如何挖掘母猪的生产潜力,做好母猪全阶段的饲养管理,是每个生猪养殖场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论述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及疾病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产奶牛乳量和乳成分的营养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增加干物质的采食量。日粮成分的来源、环境控制、饲养方式等几方面的互作与协同加以剖析,阐述了在生产中如何提高奶牛的乳量和乳成分的饲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母猪的不同生产阶段,分为后备期、间情期、妊娠期、临产期、哺乳期和空怀期等几个阶段。为便于饲养管理和提高养殖效益,应按照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对营养成分的需求采取不同的饲喂方式和配制全价的饲料,满足母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能保持适宜的体况和膘情,适时发情和配种,并生产出更多更优的仔猪,提高母猪繁殖力和养殖效益。该文分别叙述不同阶段母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15.
天祝白牦牛生产力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作森 《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76-77,80
为查清白牦牛生产力低的原因,对本地自然放牧的10群牦牛跟踪调查了3年,基本弄清了白牦牛牛群结构不合理,产犊率低是最基本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项改进措施:公牛提前到2.5周岁出栏;基础牛群冷季采用放牧+暖棚+补饲的饲养方式;冷季出栏牛采用暖棚育肥待机出栏的方式。这些措施具有可行性并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关于推进中国奶牛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ration ,TMR)饲养技术的使用能够保证奶牛摄入均衡的营养,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在中国加快推进TMR饲养技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中国现阶段奶牛的饲养模式主要以小规模养殖为主,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多数中、小型奶牛场、养殖户还不能使用TMR饲喂技术来提高奶牛生产性能。TMR配送服务是由专门的配送公司集中生产不同饲养阶段的TMR日粮,再提供给周边养牛户的一种生产配送形式。此种方式可以使小规模奶牛养殖户也能用到TMR饲喂技术,从而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增加养殖者收益,并且推进TMR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用体外产气法测定了3种不同秸秆成熟型玉米(Zea mays L.)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秸秆产气量,结合成熟期籽粒产量及相关营养品质分析,以期对粮饲兼用型玉米全株饲用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为发展秸秆养殖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体外产气法能够有效模拟玉米秸秆在动物瘤胃基本消化过程,不同生育期秸秆产气量表现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完熟期的趋势,且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品种间差异愈明显,拔节期各品种秸秆产气量均为最高且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0~24h内产气速率较快,36h以后趋于平缓至结束;完熟期富农1号累积产气量最高,分别较郑单958和中单2号高出102.7%和178.8%,且产气速率峰值出现在3~9h,持续24h后结束,而郑单958和中单2号峰值出现在0~3h,且12h后结束,反映出不同秸秆成熟活性差异对产气量及产气速率的影响。根据对成熟期玉米秸秆成分及籽粒营养品质分析表明,粗蛋白(CP)、无氮浸出物(NFE)、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等成分的含量,以及秸秆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富农1号比其他2个品种高。因此,在保证一定玉米籽粒产量的基础上,富农1号秸秆具有较高饲用价值,在发展粮饲兼用玉米产业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内蒙古部分农牧交错区科学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技术缺乏,导致在生产中奶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较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针对这些奶牛养殖区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的需要,综述了“养”和“防”两大关键技术。一是根据奶牛各饲养阶段对营养需要的不同进行科学合理的饲料搭配与管理;二是根据目前奶牛常发的四大疾病提出了具体的防制措施;运用上述两大技术不仅提高了整体养殖水平,而且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牛只的淘汰是牛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讨新疆褐牛淘汰原因及其与泌乳天数的关系,本研究收集新疆某牛场新疆褐牛2009-2019年间的离群记录,利用SAS 8.1软件分析不同淘汰原因对泌乳天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房类疾病和繁殖类疾病是造成新疆褐牛淘汰的主要原因,不同淘汰原因对新疆褐牛淘汰时泌乳天数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并发现新疆褐牛在泌乳阶段大于360d时,由于各类疾病而淘汰的比例比其他泌乳阶段淘汰比例高。本研究对新疆褐牛淘汰原因及不同淘汰原因对泌乳天数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牛场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focuses on targeted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as a means to reduce the requirement for chemotherapeutic control of 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 infection of small ruminants and considers the limitations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 Supplementary feeding, particularly with additional dietary protein, can assist resilience to infection during times when metabolic resources are being directed towards dealing with the pat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infection and away from production of meat, milk and fibre. Substanti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studies of both sheep and goats supports this hypothesi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young lambs and kids after weaning and in ewes around parturition. In addition,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frequently increases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as indicated by decreased faecal worm egg counts and worm burdens. As a result, supplement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requirement for anthelmintic treatme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knowledge can, however, be quite complex in many small ruminant production systems. In general, strategic supplementation should target those times when nutrient requirements are greatest and provide those nutrients which are deficient whether protein, energy, minerals or trace elements. Complexity arises when we consider that nutrient requirements will differ between localities for different species and breed of hos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with differing seasonal availability of forage, with different species of nematode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established infections and exposure to infective stages.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provision of nutrients to optimize rumen function and animal performance in the particular production system should assist in maintaining resilience to nematode infection. Provision of nutrients in excess of this requirement, if economically feasible, may yield further benefits in some situations and reduce the need for alternative control measures for 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 para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