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2015年3月10日至4月9日,选择两个患水霉病鱼池,设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通过Vc应激灵、芳草水霉净、聚维酮碘及水产多维等水产药物进行了一个月有效的防治,鱼体身上菌丝全部脱落,摄食、游动活力恢复正常,成活率达到了89%,而对照组的鱼体身上菌丝未脱落,食欲差、游动缓慢,成活率为71%。  相似文献   

2.
鱼室内越冬及生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4月8日对10万尾(鱼免)鱼进行室内越冬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冬成活率为86.6%.试验还表明(鱼免)鱼幼鱼在14.5℃以下摄食开始减少,到13.2℃摄食率仅为18.2%.  相似文献   

3.
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4月8日对10万尾(鱼免)鱼进行室内越冬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冬成活率为86.6%.试验还表明(鱼免)鱼幼鱼在14.5℃以下摄食开始减少,到13.2℃摄食率仅为18.2%.  相似文献   

4.
中药饲料对大泷六线鱼细菌性烂鳃病治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东  陈远  周泓 《水产科学》2005,24(4):30-31
用添加中药和西药的两种不同饲料,对大泷六线鱼细菌性烂鳃病进行治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病鱼的成活率为65%,治愈的鱼体重平均减少10g/尾;添加中药组病鱼的成活率为90%,治愈的鱼体重基本与发病前一致。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6.0±0.7)℃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齐口裂腹鱼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设置22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仔鱼,其中D0组为对照组(仔鱼开口即开始投饵),D1~D20组分别延迟1~20 d投饵,试验第22 d,完全饥饿组仔鱼全部死亡,因此D21组为完全饥饿组。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7日龄时初次开口摄食,摄食率为13.33%,初次摄食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递增,14日龄达到最高(摄食率86.67%);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19~20日龄。延迟投饵0~2 d的试验组,其仔鱼存活率均高于90%,并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3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迟投饵10 d以上,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完全饥饿21 d,仔鱼全部死亡。随着延迟投饵时间的增加,仔鱼的全长、体质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各延迟投饵组(P0.05)。综合仔鱼的摄食情况及其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等,齐口裂腹鱼初次投饵时间在7~8日龄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在鮸鱼的早繁育苗过程中(6~7月份),用商品微囊饵料和自制饵料,部分或全部替代轮虫、卤虫和桡足类等活饵料,观察其仔稚幼鱼生长速度、成活率和摄食率。结果表明,1、仔鱼阶段全部生物饵料组的鮸鱼仔鱼成活率最高(40.0%),50%配合饵料组次之(31.0%),100%配合饵料组最低(12.5%),生长速度和摄食率没明显差异;2、稚幼鱼阶段的三组饱食率和摄食率没差异,生长速度以50%配合饵料组略快于全部生物饵料组和100%配合饵料组,存活率也以50%配合饵料组最高,生物饵料组其次,100%配合饵料组最低。研究认为,商品配合饵料可作为鮸鱼在春夏季育苗中因生物饵料缺乏时良好的替代品,并对鮸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有良好的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7.
鮸鱼室内越冬及生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12月20日至2003年4月8日对10万尾鮸鱼进行室内越冬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冬成活率为86.6%。试验还表明鮸鱼幼鱼在14.5℃以下摄食开始减少,到13.2℃摄食率仅为18.2%。  相似文献   

8.
初始体重差异对黄颡鱼补偿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 ichardson)按初始体重不同分为大(L)、小(S)两种规格(平均体重分别为11.79 g和2.76 g),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了初始体重差异对其补偿生长的影响。试验为期4周,每种规格设定3组,第1组为对照组,整个试验期间正常投喂;第2组第1周正常投喂,第2周停止投喂,后2周恢复投喂;第3组前两周2停止投喂,后2周恢复投喂。大规格鱼的3组分别以LC(对照组)、LD1和LD2表示,小鱼分别以SC(对照组)、SD1和SD2表示。结果显示:整个试验结束时,两种规格试验鱼试验组的体重均未赶上对照组,但各组的特定生长率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L规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通过显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实现,S规格鱼通过显著提高摄食率实现;试验结束时,除LD2组的脂肪含量显著较低外,其余各组的鱼体生化成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黄海  杨宁  张希 《南方水产》2012,8(2):43-50
在(28±1)℃条件下对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仔鱼的不可逆点(PNR),并研究延迟投饵对仔鱼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仔鱼在4日龄时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持续3 d;7日龄时卵黄囊消失,进入外源营养期。初次摄食率开始时仅为15%,6日龄时的初次摄食率最高达100%,9日龄以后初次摄食率急剧下降,PNR出现在仔鱼孵出后第9至第10日龄。延迟投饵1~3 d对仔鱼的成活率影响不大,延迟投饵4 d以上仔鱼成活率明显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仔鱼全长在0~8日龄为正增长,之后开始转为负增长。延迟投饵1~3 d的12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超过4 d的仔鱼全长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马拉瓜丽体鱼仔鱼的最佳投喂时间应在仔鱼开口后的3 d之内。  相似文献   

10.
水温17.3~21.5℃,取刚孵出的同一批齐口裂腹鱼仔鱼,暂养于2.0 m×0.8 m×0.6 m玻纤缸中,养殖到5日龄、即开口前1 d时,将仔鱼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500尾。6日龄A组试验鱼开口投喂,B组和C组不投喂,研究饥饿胁迫对齐口裂腹鱼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确定齐口裂腹鱼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即仔鱼初次摄食率低于最高初次摄食率50%时的日龄。试验结果显示,饥饿对齐口裂腹鱼仔鱼全长、体长、体高、肛前长等生长指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径、鳔等组织器官发育具有明显影响;齐口裂腹鱼仔鱼混合营养期为7 d;齐口裂腹鱼仔鱼初次摄食率约为15%,第13~14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达到最高值100%,17日龄仔鱼到达不可逆生长点;齐口裂腹鱼饥饿组仔鱼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9日龄,在饥饿不可逆生长点之后。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强的饥饿耐受能力,齐口裂腹鱼最佳投喂时间为9日龄,最晚开口时间不晚于14~15日龄。  相似文献   

11.
在相同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复方中药和氟苯尼考,对鳗鱼细菌性烂鳃病进行治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方中药组病鱼的成活率为90%,试验前后鱼体重量几乎没有变化;氟苯尼考组病鱼的成活率为75%,治愈后的鱼体重量平均减少8.0g/尾。  相似文献   

12.
不同开口饵料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3~25℃下,将刚开口摄食的5日龄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饲养在60cm×50cm×50cm玻璃缸中,密度为300尾/缸,投喂淡水轮虫(10ind./mL)、水蚯蚓浆(过150μm筛网)、蛋黄(250μm纱布揉洗)、鱼苗开口料和虾奶粉,以筛选半刺厚唇鱼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22d的饲养结果表明:摄食不同饵料的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淡水轮虫组初次摄食率最高(98.89%),生长速率最快(日增全长0.43mm),存活率97.33%;水蚯蚓浆组初次摄食率亦达到95.56%,平均日增全长为0.36mm,存活率为85.44%;蛋黄组虽然初次摄食率(90.00%)较高,但其生长速率(日增全长0.13mm)和成活率(57.00%)均较低,显著低于淡水轮虫组和水蚯蚓浆组(P0.05);而开口饲料组和虾奶粉组的初次摄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总之,淡水轮虫是半刺厚唇鱼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水蚯蚓浆为适宜开口饵料,缺乏淡水轮虫时可用其替代作为半刺厚唇鱼仔鱼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3.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验证团头鲂配套系间杂交子代的生长优势,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F_(12)为对照组,通过开展同池养殖试验,分析了优势配套组合(优势组)——雌核发育群体F_4(♀)×"浦江1号"F_(11)(♂)子代在1龄至2龄阶段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在1龄阶段,优势组试验鱼的终末体质量比对照组高12.54%(P0.05),特定增重率比对照组高2.47%(P0.05);在2龄阶段,优势组试验鱼的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高8.97%(P0.05),特定增重率比对照组高4.62%(P0.05)。优势组在1龄和2龄阶段的体质量变异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优势组在1龄阶段成活率略低,而在2龄阶段成活率略高(P0.05)。结果表明,团头鲂优势配套系在1龄和2龄阶段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但在整齐度和成活率方面与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F_(12)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海水网箱单养及混养褐篮子鱼试验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的养殖模式和网衣清洁作用,在4只传统网箱中进行了不同养殖模式的试验。试验采用单养与混养模式(与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混养),设置空白对照组、单养组、混养组Ⅰ和Ⅱ。5个多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混养组中褐篮子鱼的日增重率高于单养组,养殖成活率均在95%左右,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通过2个月的养殖,单养组和混养组网箱附着的裂片石莼(Ulvafasciata Delile)均被褐篮子鱼摄食干净。由此表明,褐篮子鱼喜欢摄食网衣附着藻类,因此可以减少网箱清洗工作量,并在混养时可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豆粕型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蛋氨酸对江黄颡鱼生长的影响。试验鱼分为3个组,蛋氨酸的添加量分别为0、0.2%、0.4%,分别对应Ⅰ、Ⅱ、Ⅲ组,Ⅰ组设为对照组,饲养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Ⅱ组、Ⅲ组的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Ⅱ组质量增长率最高(176.22±3.56)%;Ⅱ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饲料系数最小(2.60±0.13);各试验组之间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Ⅱ组的摄食量较对照组高12.50%。在本研究条件下,建议蛋氨酸的添加量为0.2%~0.4%。  相似文献   

17.
侯和菊 《内陆水产》2006,31(3):27-27
1 鲤鱼出血病 外观病鱼腹部鳞下、鳍条、尾柄充血发红;融冰时,病鱼上浮贴近冰层或浮于水面,成群集结于池边,游动缓慢而逐渐死亡:患病鱼运输成活率低。根据病原病因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8.
20 0 1年 5月 ,南昌某水产场彭泽鲫夏花培育池中暴发车轮虫病 ,发病率和感染率都超过 90 %。一、症状病鱼体长 2~ 2 .5cm ,鱼体削瘦 ,背部发黑 ,游动缓慢 ,部分病鱼鳍条缺损 ,不少池塘已出现死鱼。显微镜下 ,可见体表及鳃丝寄生大量车轮虫 (未鉴定到种 ) ,10× 10倍下 ,鳍条上每个视野中约有 2 0~ 50个轮虫病 ,多的甚至近百个。二、药物试验容积 10 0 0ml的烧杯 8个 ,编号为 1、2、3、4、5、6、7、8,分别加池塘水 50 0ml,每个烧杯中随机放入病鱼10尾 ,按表 1的浓度分别加入敌百虫、福尔马林、硫酸铜等药物 ,其中敌百虫有效含量 90 %…  相似文献   

19.
延迟投饵对半刺厚唇鱼仔鱼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鱼为试验对象,探讨在25.4~29.5℃水温条件下延迟投饵对其摄食、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仔鱼开口当天投饵及延迟投饵1~12 d,投饵后3 h内仔鱼的摄食率分别为0、33.33%、100%(6~11日龄)、85.71%、76.92%、46.67%和28.57%,延迟投饵12 d仔鱼的摄食率为0;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6~11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PNR发生在14日龄,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长达11 d;延迟投饵0~2 d的30日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其它组仔鱼的全长则差异显著(P0.05);延迟投饵0~5 d仔鱼的存活率均达到100%,但延迟7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延迟投饵9 d仔鱼的存活率为0。综合仔鱼的摄食、生长与存活表现,开始投饵的适宜时间在仔鱼开口后的2 d之内。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氨氮应激条件下果寡糖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360尾初重为13.5 g的团头鲂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缸3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投喂果寡糖(FOS)添加量为0.4%和0.8%的日粮,饲养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用10 mg/L的NH4Cl对24尾鱼进行氨氮应激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氨氮应激前,0.4%FOS组的血液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8%FOS组,在氨氮应激后,0.4%FOS组的GOT活性有降低的趋势,但仅在24 h时显著低于0.8%组,0.8%组和对照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血清酸性磷酸酶、补体3(C3)、补体4(C4)、酚氧化酶都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应激后的3、24、12、12 h达到最大值。此外,应激前0.4%FOS组补体C3、C4、酚氧化酶的活性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应激后0.4%FOS组C3在3 h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在其它时间点各组差异并不显著,果寡糖添加水平和采样时间对这些免疫指标都无显著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4%的果寡糖能够提高团头鲂的免疫力指标活性,提高了团头鲂抗氨氮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