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锡院 《广西植保》2007,20(Z1):121-123
2007年上半年,水稻"两迁"害虫在宁明县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为害,第2代、第3代水稻"两迁"害虫发生面积达0.682万ha次,占早稻种植面积的124.24%;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的特点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同时发生为害,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第2代稻飞虱比第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重,第3代稻纵卷叶螟比第3代稻飞虱发生重.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的简易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地水稻上的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来势猛、发生重.稻纵卷叶螟原是局部发生、间歇为害的害虫,但现在随着施肥量增大、种植优质稻和矮秆品种等因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常发性害虫.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施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的常规管理稻田和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为主要防治害虫措施的稻田生态系统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其天敌的发生消长动态,以明确不同稻田生态系统对稻区内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态调控区稻田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最大高峰期虫量仅分别为常规管理区的0.51倍和0.63倍;生态调控区稻周植被上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数量几乎为0,而常规管理区最大高峰期虫量分别达到 23.61头/10网和82.03头/10网.生态调控措施还可以显著增加天敌数量,生态调控区稻田内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3.72倍,其稻周杂草上最大高峰期天敌数量为常规管理区的5倍以上;同时,天敌与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吻合度远高于常规管理区.说明生态调控措施能充分发挥稻田及周边非稻田生境的保益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5.
组合用药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是恩施自治州水稻生产主要害虫,而这两种害虫往往在田间同时发生为害,为了评估20%氟虫双酰胺WDG与防稻飞虱药剂组合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比较这些组合的优缺点(防治效果、持效期、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是广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与稻飞虱合称为水稻“两迁”害虫。广西是“两迁”害虫从境外迁入我国的第1站,也是“两迁”害虫主要为害区和虫源地。稻纵卷叶螟在广西年发生6~8代,是广西发生面积最大的虫害之一,常年发生面积超过种植  相似文献   

7.
根据多年的虫害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经验,分析了"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选栽抗耐虫高产水稻品种、加强水肥管理、适度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多年的虫害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治经验,分析了"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选栽抗耐虫高产水稻品种、加强水肥管理、适度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2020年浙江桐乡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早、发生重,褐飞虱发生期早、零星冒穿的发生特点,分析认为水稻播种过早,对三(1)代稻纵卷叶螟未及时防治,水稻封行后用植保无人机防治褐飞虱是其重发原因。提出了推行适时播种,以切断三(1)代稻纵卷叶螟的食料来源,减少下一代稻纵卷叶螟基数;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特别要注重早期水稻"两迁"害虫迁入监测;以药剂的选择与防治适期的确定为重点,对种植大户、农资店开展科学用药培训;在水稻封行以后,禁止植保无人机用于防治稻飞虱。大面积水稻田可以采用担架上喷雾器防治稻飞虱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贵州省三都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两迁”害虫在三都县的消长规律、发生为害程度和发生区域具有很多共同点,多年来,三都县一直把“两迁”害虫系统测报工作联合起来开展。通过15年联合监测结果表明,仅灯诱监测工作,每年可以节约工时675h,节约经费6480万元.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频振灯 养鸭"技术对水稻"两迁"害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的田块比普通化学防治区的稻飞虱田间卵量平均减少了57.8%,虫量减少了66.5%,稻纵卷叶螟田间卵量平均减少了57.6%,幼虫量减少了52.3%。  相似文献   

13.
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越两国同属东亚季风区,水稻病虫害在发生危害上为一个整体。每年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两迁"害虫)随着季节和气温变化,在两国间往返迁飞,发生为害,相互影响。研究两国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的关系和影响规律,对于提高监测预警的早期预见性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有效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以来,中越两国实施了中越水稻迁飞性害虫监测与防治合作项目,通过连续多年开展交流合作,初步明确了越南"两迁"害虫发生规律。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越南"两迁"害虫发生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中越两国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规律的相关性,对提高中国"两迁"害虫中、长期预报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蓝继新 《广西植保》2007,20(Z1):106-108
水稻“两迁”害虫是融水县乃至全国水稻作物近几年来频频发生为害的重要害虫,由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具有远、近距离和大区域迁飞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同时发生时田间世代重叠,各虫态混合并存,防治工作难度大。因此,在融水县甚至全国各地水稻生产区都把这两种害虫列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稻虫杀净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三化螟三种水稻主要害虫防治效果与甲胺磷相当,且对稻田有益生物种群的杀伤力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特点及其未来趋势浅析汤金仪,胡伯海(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100026)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主要种类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是我国主产稻区最重要的害虫。由于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具有大区域迁飞性、暴发性和毁灭性,全国各主产...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秀山县水稻中后期迁飞性害虫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每667m2用锐劲特30mL 艾美乐2g,在主害代稻纵卷叶螟产卵高峰期及稻飞虱若虫高峰期施药一次,药后28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达95%以上,对稻飞虱的防效达94.2%,可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危害,达到省工省时、节本增效、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栽插密度、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生态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应用回归最优设计,评价了水稻栽插密度与施氮水平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综合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密度与氮肥均是诱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主要因子,但影响的侧重点不同,密度主要影响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的再分配;氮肥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及对水稻纹枯病的水平扩展作用要大于密度的作用;而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垂直扩展作用略大于氮肥的作用,二者的交互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安顺市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在安顺市发生为害逐年加重.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与自背飞虱并称“水稻两迁害虫”。由于发生面积大.为害重,每年各级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户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该虫的防控。2008年安顺市稻纵卷叶螟的灾变,引起人们的重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出现了新的变化。笔者现对安顺市稻纵卷叶螟的发牛和防治对策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陆燕 《广西植保》2007,20(Z1):93-96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重要害虫.巴马县地处桂西北山区,由于2003年以前甲胺磷等剧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