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从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看全球生态经济系统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运用3种方法预测作物产量潜力,结果表明:(1)利用作物历年单产回归拟合后进行趋势外推,得出多数作物的未来产量潜力极限大约是现在单产的2~3倍;(2)运用“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开发的“农业生态区划”(AEZ)模型计算中国主要粮油作物的区域单产最高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的单产潜力分别是它们2005年全国平均单产的1.2倍、2.2倍、2.2倍、2.9倍、2.0倍、1.9倍;(3)运用自然界中植物的最大光能利用率计算世界主要粮油作物单产的光合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产量的最大光合生产潜力大约分别是目前高产地区单产的1.4倍、2.5倍、1.2倍、1.8倍、1.9倍、2.2倍。据此: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再从“封闭”系统特性出发,论述了全球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发展贵州马铃薯产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铃薯是世界及中国的主要栽培作物,已成为人类重要的食品、蔬菜、饲料、能源和工业原料。2006年贵州马铃薯生产的面积59.267万hm2,总产772.8万t,居国内前列;但单产较低,仅869.3kg/667m2;马铃薯产后处理和加工滞后,科技支撑不够,市场开拓不力,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但贵州气候生态条件优越,适宜马铃薯周年生长;离国内主要菜用薯消费市场较近,省委、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是我国第六大粮食作物,2003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450万hm^2,产量超过6680万t,居世界第2位。其中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万hm^2,产量约为400万t,居全国第4位。我国马铃薯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过去50多年我国培育了170多个马铃薯品种,其中5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特别是近年培育的新品种在薯块性状、食用品质、加工品质以及早熟性等方面,比过去以产量为主的品种有了显著的改善。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年生产淀粉量在300万t。我国马铃薯产业正处于一个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从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从低层次的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市场需求转变的过程。马铃薯产业是我国的朝阳行业,前景广阔,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有数据表明,虽然我国马铃薯淀粉工业起步较晚,但近年全国马铃薯淀粉产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为世界第一。马铃薯深加工技术研究也已被列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然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当前商品薯生产所存在的问题:一是优质专用马铃薯品种推广速度慢,种植比例小,尤其是油炸型、淀粉加工型、鲜食和出口型专用品种;二是单产水平低,尤其是我省,平均产量只有14t/hm^2左右,比马铃薯高产的国家低1~2倍。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健全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规范种薯生产程序,标准化生产种薯,提高种薯的质量和数量,对加快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提高单产和效益,促进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福建省居民粮食消费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粮食直接(口粮)、间接(主要为涉及到粮食的畜禽、水产等农产品——饲料粮)消费情况及预测。从分析的结果看,近年来粮食直接消费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预测2005—2020年间粮食直接消费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其间将共减少44.58%,每年以3.86%的速度递减;近年来间接消费量有明显升高,预测2005—2020年间福建年粮食间接消费量增幅达到149.19%,增加了716.49万t。结合福建省粮食的供给状况,计算2005—2020年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测值与消费总量(包括直接粮食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之间的差额,结果为:这种差额一直表现为负值,且有明显加大的态势,粮食缺口量绝对值从509.11万t提高到2020年的1143.25万t,每年粮食缺口量的增加幅度达到5.54%。最后,文章提出:作为一个现实和潜在的缺粮大省,福建省有必要做好保证粮食有效供给和提高粮食的产量方面的工作,即要充分挖掘耕地粮食生产潜力、适度增加粮食库存、注重粮食流通体系的提升和保证饲料粮的有效供给等。  相似文献   

5.
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探究人为可控的物化投入对提高棉花产量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阿克苏市和库车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地1988-2009年的棉花产量和物化投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克苏地区的棉花单产和物化投入(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近年物化投入的边际棉花产量开始下降;该地区综合物化投入指数每增加1%,棉花单产增加约5.4~5.5 kg/hm2;【结论】现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物化投入量,适当调整投入比例,以促进阿克苏地区的棉花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强 《种子》2009,28(9)
1 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远景目标 马铃薯既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2003年开始实施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项目,到2005年,全市马铃薯播面5.64万hm2,跃居全市粮食播面第二位,平均产量达1 007.8kg/667 m2,总产97.3万t.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达3.76万hm2,占全市马铃薯播面的66.7%.2008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10.07万hm2,产量达165.7万t.  相似文献   

7.
产业发展概况 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种植面积和总产不断增长.据统计,2007-2010年期间,全国年均种植面积为501.65万hm2,总产量8 056.6万t,分别比"十五"期间增加了33.93万hm2和1 037万t.2011年全国马铃薯种植统计面积为542.4万hm2,产量8 829万t,比2010年分别增加21.89万hm2和675.5万t,平均产量为16 275 kg/hm2.加上未统计在薯类作物中的山东省和河南省的面积,2011年的全国总种植面积为568.73万hm2,总产量为9 754万t,平均产量达17 145 kg/hm2.2011年鲜薯总产量在900万t以上的地区有甘肃、四川、内蒙古和贵州,700万t以上的有云南和山东,300万t以上的有黑龙江、重庆、湖北和陕西.  相似文献   

8.
农业部调研认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提高潜力较大,到2020年可增加粮食面积5000万亩左右。农业部称,从目前粮食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  相似文献   

9.
<正>多年来,在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耕地地力下降、水资源紧缺,资源环境已亮起"红灯"。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等特点,适应范围广、增产空间大。为此,农业部下发《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666.7万hm2以上,总产达1.3亿t左右,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1.不与三大谷物抢水抢地。充分利用北方干旱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玉米增长潜力、方向与保障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1990~2012年我国玉米产量,玉米增产贡献率的75%来自扩大种植面积,25%来自提高单产,说明我国玉米增产潜力非常大。为实现2020年我国玉米产量达2.5亿t,提出"一机两改一保障"的发展战略和6条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奶业新特点、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奶业发展历史悠久,其生产端、消费端乃至流通贸易方面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中国奶业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对2000年以来美国奶业生产、价格、消费、贸易等方面所呈现的新特点进行分析,对奶业相关的支持政策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梳理。研究发现,近年来,美国奶牛场数量向北部和西部集中,500头以上规模化牧场成为主流,奶牛存栏增加;技术进步推动奶牛单产突破10 t,生鲜乳产量接近1亿t。基于分级定价的乳成分定价机制不断完善,近5年生鲜乳价格低位运行,2019年快速复苏。乳制品加工业向龙头企业集中,奶酪是主要加工产品。乳制品消费逐年增长,年人均消费量达292.90 kg,奶酪是主要增长点且增速加快。乳制品贸易波动增加,出口目的地集中在北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品类以奶粉、奶酪和乳清为主。奶业产业支持政策广泛涵盖生产、消费、贸易等各环节,各政策间功能互补、协调配套,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与综合效能。美国奶业在产业组织、运行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对推动完善中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优化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奶业支持政策体系和培育乳制品消费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估“十四五”期间宁夏高速发展的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及对环境承载压力的影响,基于宁夏畜禽养殖数据,采用排泄系数法估算了化学需氧量(COD)、氮磷产生情况,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畜禽粪便的耕地负荷。基于计算畜禽养殖环境适宜性、土地承载力及养分承载力,评估“十四五”期间将面临的环境承载压力。结果发现:(1)全区畜禽养殖所带来的COD、氮、磷排放量分别为123万、6.86万、7440 t。(2)从全区的环境承载压力来看,全区畜禽养殖环境适宜性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各市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能力均大于畜禽养殖量,而利通区养殖量是粪污土地承载能力的3.1倍,超出当地土地承载能力,养殖污染风险极大。银川市区、利通区及泾源县无法实现粪肥全部还田,养分承载压力大。(3)“十四五”期间,畜禽养殖量逐年增加,在2025年氮排放量达12万t,比2020年增加了5万t;磷及COD排放量达1.2万、251.7万t,分别是2020年的1.7、1.5倍。在2025年耕地负荷预警值更是达到了3.50的高度,因此从适当控制养殖规模、严格执行生态消纳、加强粪污肥料化利用、科学治污、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及政策扶持6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India is the second largest producer of wheat in the world, with production hovering around 68–75 million tons for past few years. The latest estimated demand for wheat production for the year 2020 is approximately 87.5 million tons, or about 13 million tons more than the record production of 75 million tons harvested in crop season 1999–2000. Since 2000, India has struggled to match that record production figure and thus faces a critical challenge in maintaining food security in the face of its growing population. The current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future wheat production in India are increasing heat stress; dwindling water supplies for irrigation; a growing threat of new virulence of diseases such as wheat rusts (yellow, brown, and black) and leaf blight; continuous adoption of rice-wheat systems on around 11 million hectares; changes in urbanization patterns, and demand for better quality wheat. In addition, the threat posed by the new stem rust race Ug99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 wide gap (around 2.5 t/ha) between the potential and harvested yield in the eastern Gangetic Plains also cries out for solutions. Addressing issues related to different stresses will require harnessing genes discovered in landraces and wild relatives following conventional as well as non-conventional approaches. For effective technology delivery in areas that suffer from poor linkages with farmers, participatory research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future germplasm requirements from a dependable collaborator such as CIMMYT are largely being dictated by the above factors.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贸易与营销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铃薯贸易和营销对促进马铃薯消费、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贸易和销售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下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贸易策略和营销策略。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大国,贸易小国,出口以鲜薯为主。(2)中国马铃薯生产价格底线约为0.82元/kg。(3)马铃薯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价格季节波动明显。(4)马铃薯营销方式传统,营养价值认识不足,消费形式单一,制约国内马铃薯消费。(5)营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马铃薯主食化和综合利用产品的消费,促进马铃薯贸易和消费。  相似文献   

15.
李丹  林中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6):158-164
中国是世界芦笋生产大国,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芦笋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全球芦笋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研究中国芦笋的国际贸易和产业竞争力,根据FAO、WTO和中国海关(一般贸易)的芦笋贸易数据,对中国芦笋的进出口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选取生产者价格、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价格比4个分析指标,对中国芦笋的产业竞争力给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芦笋贸易以出口为主,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2008年以后,进口增长很快,进出口差距显著缩小,2019年进口量是出口量的1/3,而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芦笋价格方面,中国芦笋生产成本和生产价格较低,占据优势,但是出口单价和出口额相对也较低,出口创汇不显著,2013年以来进口单价快速上涨超过了出口单价,进口芦笋价格昂贵,未来芦笋进口不会明显增加,出口保持稳定。在国际芦笋出口大国中,秘鲁、墨西哥基本上是芦笋净出口国家,具有极强的贸易竞争力;其次是希腊,竞争力指数也较高;美国、西班牙、荷兰的优势也比较明显。中国是全球最大芦笋生产国,但芦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数时接近1,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反映出中国芦笋...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食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发现中国食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境,以提出切实可行的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对中国食糖产业的生产、消费与进出口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然后分析了食糖产业主要面临的产需缺口不断加大、进口依存度不断加强、食糖生产成本较高、调控政策不尽完善等问题和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通过实施规模化种植、选用优质品种等措施来降低糖料作物生产成本,通过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方式降低制糖企业生产成本,以及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立法、进出口、补贴政策等措施,来加强食糖产业宏观调控,以促进中国食糖产业稳定发展并提升其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笔者旨在对其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为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结果表明:安徽省2005、2010、2012、2014年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折合二氧化碳当量(CO2 e)分别为3916.97万、3246.90万、3182.70万、3313.20万t,CH4、N2O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又以种植业为主,约占70%左右。种植业的排放量相对稳定,4个年度的上下变化约45.11万t,仅占2012年种植业排放量的1.85%,这是由于安徽省的种植业从种类、规模到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养殖业排放量变化则非常大,2005年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份,这是由于安徽省农业生产模式由畜力向机械化转变、耕牛存栏量大幅度减少造成。随着奶牛、肉牛存栏量的增加,养殖业的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综上,安徽省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发生较大的增加,有效措施应该采取起来以抑制畜牧业排放量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罗非鱼养殖的三大效益,总结了罗非鱼产业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供需失衡、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小等,分析其成因包括中国罗非鱼主要依赖出口市场,出口消费不景气、加工厂盲目扩大产能,产品附加值低等。笔者从罗非鱼苗种生产、成鱼养殖,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四个产业主要环节概述了中国罗非鱼产业生产现状,提出了罗非鱼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技术经济与政策路径,即通过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加工产品关键配套技术研发、加大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和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等措施,以促进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粮在我国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杂粮的这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本文综述了黑龙江省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概述了黑龙江省杂粮的种植特点,阐明了杂粮加工现状,介绍了杂粮进出口贸易情况,展望了黑龙江在杂粮领域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为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畜禽粪便资源结构分布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畜禽粪便的产生量也在迅速增加。为此利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相关指标和相关文献中排泄系数,在综合考虑畜禽饲养周期的情况下,估算出2009年中国畜禽粪尿产生总量约为21.83亿t猪粪当量,其中河南、山东、四川和内蒙古的畜禽粪尿产生量均超过1.50亿t猪粪当量。并利用2020年畜禽产品需求量的预测值,估算出2020年的畜禽粪尿产生量为28.11亿t猪粪当量。通过对畜禽粪尿产生量的估算,有利于明确对畜禽粪便总量和分布的认识,为畜禽粪便处理方法的选取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