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对蛴螬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虫法测定了多个复配剂对铜绿丽金龟2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与硫双威、毒死蜱、噻虫胺、氟虫腈、联苯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分别按9∶2、5∶1、3∶4、9∶25、18∶5、1∶3、18∶2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69、248、335、144、195、185、184;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胺按15∶2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共毒系数为166;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吡虫啉分别按5∶2、5∶9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6、244。  相似文献   

2.
乙基多杀菌素与4种杀虫剂复配对黄胸蓟马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组合,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分别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联合毒力,并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在配比为3∶7、5∶5、7∶3和8∶2时,与毒死蜱在所有配比组合中,与阿维菌素在配比为2∶8、3∶7和6∶4时,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而与高效氯氰菊酯在所有配比下均不具有增效作用。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采用上述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比复配,在害虫治理和抗性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幼虫饲料混毒法测定了8种内吸性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以及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混配对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较高,其中噻虫胺、噻虫嗪处理24 h后的LC50分别为0.116、0.308 mg/L。利用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后,进一步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混配组合。当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以3∶11、15∶11混配以及噻虫嗪与虫螨腈以1∶140、1∶14混配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31.3、157.9、138.7和131.1。试验结果可为确定防治橘小实蝇幼虫的药剂组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具有增效作用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最佳复配组合,并评价其田间应用效果。采用浸渍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配比下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并选择最佳配比加工成制剂进行室内安全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评价该复配剂对玉米田沟金针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以配比2∶5、4∶5和2∶1复配时的共毒因子分别为41.16、23.88和36.07,经细化配比后,以配比1∶3、2∶5、4∶5、1∶1、2∶1和3∶1复配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21.77、228.03、284.41、175.05、150.98和135.80,其中以4∶5复配时的增效作用最显著;按照此比例配制的1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种衣剂,以该种衣剂0.5、1、1.5、2、2.5 g (a.i.)/kg剂量处理后在玉米出苗后2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76%、59.52%、66.67%、71.43%和78.57%。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复配防治地下害虫金针虫幼虫增效作用明显,15%氯虫苯甲酰胺·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对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复配组合, 室内采用玻璃管饲喂法测定了辣椒碱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复配对温室白粉虱初羽化成虫的联合毒力, 并以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对各复配组合的联合毒力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 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6组, 进一步细化配比后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 其中14组具有增效作用, 辣椒碱分别与吡虫啉?溴氰虫酰胺?苦参碱按287∶1?1 558∶1?423∶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 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57.89?255.65?248.80, LC50分别为31.83?128.07?98.87 mg/L?辣椒碱与吡虫啉按287∶1复配为最佳复配组合?  相似文献   

6.
20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测定14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杀卵活性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浸渍法又测定了20种不同类型杀虫剂的杀卵活性,以期为草地贪夜蛾卵期防治药剂的选择提供更全面的参考。结果表明,所测的20种杀虫剂均具有一定的杀卵活性。在100 mg/L浓度下,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乙基多杀菌素表现出出色的杀卵活性,能够完全抑制卵的孵化,杀虫双的杀卵活性最差,低于10%。而噻虫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霉素、联苯菊酯、噻虫啉、氧乐果、噻虫嗪、甲氰菊酯、烯啶虫胺和啶虫脒的杀卵活性相对较好,其校正死亡率在70.95%~98.52%之间,毒死蜱、吡虫啉、辛硫磷、虫螨腈和杀虫单的杀卵活性相对较差,在42.26%~61.51%之间。在10 mg/L浓度下,噻虫胺、乙基多杀菌素和噻虫啉的杀卵活性均在70%以上,而杀虫双、毒死蜱和烯啶虫胺的杀卵活性低于15%。特别是在100 mg/L和10 mg/L浓度下,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和噻虫啉对草地贪夜蛾表现出较高的杀卵活性,分别为98.52%、76.91%和89.37%、72.44%。上述药剂在田间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指导科学用药,本研究按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用药,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滇西南、滇南、滇中、滇东北4个区域5个草地贪夜蛾种群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上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0.05~0.09 mg/L)≥25%乙基多杀菌素WG(0.16~0.26 mg/L)5%虱螨脲SC(0.84~7.07 mg/L)20%氯虫苯甲酰胺SC(3.31~10.50 mg/L)10%虫螨腈SC(4.82~11.47 mg/L)30%茚虫威SC(23.79~40.41 mg/L)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2.85~147.60 mg/L)32 000 IU/mg Bt WP(141.09~352.61 mg/L),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Bt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无显著性差异,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区域间差异显著的是5%虱螨脲SC,最大相对毒力指数为8.42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均低于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杀虫剂;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超过了推荐剂量,选用时注意防效,高效氯氟氰菊酯和Bt不推荐作为防治药剂。研究结果为云南地区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烟蓟马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为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不同药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成虫活性最高的药剂是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其LC50均小于1 mg/L;多杀霉素的毒力也较高,其LC50为2.11 mg/L;吡丙醚对2龄若虫表现较高毒力。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对烟蓟马药后3~14 d的防效均达90%以上,除100 g/L吡丙醚SC外,其他药剂药后14 d的防效均达80%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可作为防治烟蓟马的首选药剂,并交替使用其他药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7种种衣剂对菜薹的安全性及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控作用,为黄曲条跳甲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乙基多杀菌素、Bt、啶虫脒、唑虫酰胺、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等7种药剂对菜薹出苗、株高、鲜重的影响及对黄曲条跳甲的防控作用。结果表明,7种种衣剂对菜薹安全。除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外,其他5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均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以唑虫酰胺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高于82%,植株受害率较低,小于5%。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泡幼果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及其两元复配组合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毒力, 并将筛选出的增效组合在田间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691、4.883、5.350、10.326、13.966和27.942 mg/L。两元复配组合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复配组合(8∶1、2∶1、1∶1、1∶2和1∶4)、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1∶4、1∶2、1∶1、2∶1和4∶1)、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4∶1、1∶1和1∶4)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呋虫胺复配组合(1∶4)具有增效作用。在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年份、于梨果不同发育阶段进行田间防效验证,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12.5 mg/kg+50 mg/kg)、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2∶1(25 mg/kg+12.5 mg/kg)和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1∶1(12.5 mg/kg+12.5 mg/kg)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75.02%~94.81%、50.04%~89.15%和42.90%~90.57%, 其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对温室白粉虱高效的农药复配组合,本试验选择9种杀虫单剂对田间采集的温室白粉虱进行了毒力测定,并利用共毒因子和共毒系数对氟吡呋喃酮与8种杀虫剂复配组合的联合毒力进行评价,同时对筛选出的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剂毒力测定中,LC50最低的为鱼藤酮,最高的为螺虫乙酯,48 h LC50分别为0.43μg/mL和78.59μg/mL;毒力大小顺序为鱼藤酮>氟啶虫胺腈>除虫菊素>苦参·印楝素>d-柠檬烯>氟吡呋喃酮>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螺虫乙酯。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为氟吡呋喃酮与d-柠檬烯5∶1、氟吡呋喃酮与苦参·印楝素1∶2和1∶5,共毒系数分别为268.31、247.80和241.46,LC50分别为5.76、4.51μg/mL和4.34μg/mL。氟吡呋喃酮与d-柠檬烯5∶1复配增效作用明显,为最佳配比。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0 d后,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与1%苦参·印楝素乳油、5%d-柠檬烯可溶液剂复配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效达到83.5%~83...  相似文献   

13.
吡虫啉与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静  张薇  李海平  周晓榕 《植物保护》2016,42(6):225-228
本文探讨了吡虫啉分别与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复配对马铃薯桃蚜的防治效果,为合理有效地应用复配剂对其进行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应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采用共毒因子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混配对马铃薯桃蚜防治有明显增效作用。进一步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复配比例为2∶3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达276.82;吡虫啉与氰戊菊酯以6∶1复配时,表现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灭多威与杀虫剂的联合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采用浸渍法、喷雾法和点滴法分别进行了灭多威与杀螟硫磷、灭多威与异丙威对蚜虫和粘虫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灭多威与杀螟硫磷以1:7比例混配对蚜虫和粘虫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249.03和180.30;灭多威与异丙威以1:2比例混配对蚜虫和粘虫表现为显著增效,共毒系数分别为235.45和274.30。比较了3种生测方法对灭多威的杀虫活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阿维菌素与3种化学杀虫剂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延缓抗药性,实现化学农药的减量增效,我们探讨了阿维菌素分别与吡虫啉、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复配对麦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有效成分比3∶1,13∶9,1∶2,1∶4,1∶7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8.2,152.6,132.2,156.2,157.3,最佳配比为1∶7,其LC_(50)为0.485μg/mL;阿维菌素与啶虫脒有效成分比15∶1,5∶2,1∶1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55.3,198.9,139.1,最佳配比为5∶2,其LC_(50)为0.255μg/mL;阿维菌素与氟啶虫胺腈有效成分比2∶1,1∶3,10∶19,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41.3,176.3,206.4,最佳配比2∶1,其LC_(50)为0.222μg/mL。不同药剂以增效显著的配比混配使用,为麦蚜的有效防治和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苏云金素与苏云金杆菌芽孢晶体混剂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苏云金素和苏云金杆菌的孢晶制剂分别作为单一制剂,用混和饲料感染法在室内测定苏云金素分别与苏云金杆菌HD-1、CT-43、81-6、WP-2等4个菌株孢晶制剂的混剂对小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按Sun-Johnson毒力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所有供试菌的孢晶制剂都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从127.43至415.62不等。当混剂以芽孢晶体为主要活性组分,苏云金素占全部活性组分的16.7%情况下增效作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