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巍  张晔 《饲料世界》2003,(12):27-28
粗饲料中的粗纤维刺激瘤胃,使瘤胃保持正常消化机能,其被瘤胃内微生物分解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低级脂肪酸,被机体吸收,为机体提供能量。粗饲料又能有效地防止因饲喂精料过多引起的酸中毒。粗饲料中的干草、农作物秸秆和酒糟是肉牛粗饲料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2.
1加强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奶牛采食的饲料中75%-80%的干物质以及50%以上的粗纤维是在瘤胃内消化的。瘤胃微生物与宿主、瘤胃内的细菌和纤毛虫彼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正是这种共生关系决定了其有消化大量粗纤维饲料的能力。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经瘤胃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VFA),包括乙酸、丙酸、丁酸,是反刍动物最大的能源。正常情况下,乙酸占50%-65%,丙酸占18%-25%,丁酸占12%-20%。 VFA之间的比例受日粮精粗料比例、粗饲料形态的影响。当日粮粗饲料比例减少或粗料太细时,  相似文献   

3.
每一次讨论奶牛营养问题。必然会讲奶牛瘤胃功能,涉及瘤胃中蛋白质的三种转化途径,能量代谢的结果,但瘤胃作为一个生态的发酵.罐功能的认识和利用是不够的。在两方面应引起重视:(1)瘤胃是饲料的贮存库。牛将吞咽的饲料先存入瘤胃,瘤胃中有无数的微生物,每毫升胃液中细菌达400~500亿,原虫数量在几十万以上,这些原虫活跃地工作着,利用粗饲料繁殖生长.生成大量奶牛必须的营养和便于牛利用的蛋白质,甚至包括维生素(VB)。(2)瘤胃微生物最大的活力是将纤维素分解成短链的物质最终形成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通过胃壁吸收,为牛提供75%以上的能量,因此纤维的消化对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体外法探讨丙酸杆菌不同添加剂量对瘤胃发酵及日粮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5个添加水平(0、3.0×104、3×105、3×106、3.0×107cfu/mL)分别添加到1.5 g(干物质)日粮(玉米秸秆50%+混合精料50%)中,在体外混合荷斯坦奶牛瘤胃液和磷酸缓冲液(1∶2)共90 mL,在39℃厌氧培养24 h。结果表明:丙酸杆菌对瘤胃pH、瘤胃氨态氮浓度、体外干物质、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消化率影响不显著,但有降低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的趋势;3×105、3×106cfu/mL有降低产气量的趋势;显著提高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量、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并显著降低乙酸∶丙酸值。结果显示奶牛日粮中添加丙酸杆菌能提高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量,降低乙酸∶丙酸比值,但有降低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的趋势,因此丙酸杆菌在转变奶牛瘤胃发酵向丙酸型发酵上具有良好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技术评定日粮中添加植物性脂肪酸钙添加水平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以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其中精粗比为1∶1。试验设5个钙皂添加水平,由植物性脂肪酸钙分别取代0%、2%、4%、6%、8%的精料,来探讨日粮中不同水平植物性脂肪酸钙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添加植物性脂肪酸钙6%水平以下对瘤胃pH值、产气量、氨态氮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量(TVFA)、乙酸、丙酸、丁酸及乙酸:丙酸影响不显著;8%添加水平显著降低瘤胃产气量、丙酸含量,显著提高乙酸含量。  相似文献   

6.
过瘤胃淀粉在奶牛营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奶牛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瘤胃微生物发酵、小肠消化酶的消化和体组织的分解。瘤胃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乙酸、丙酸和丁酸 ,其中丙酸为生糖前体 ,乙酸和丁酸为生酮前体(冯仰廉 ,1991)大多被瘤网胃吸收 ,吸收后一部分被氧化或被代谢利用 ,如果不被氧化 ,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Dijkstra)等 ,1993)。奶牛饲料中部分潜在的可消化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和淀粉能够避开瘤胃的发酵到达小肠 ,受到水解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和a -糖酶的消化 ,产生氨基酸、长链脂肪酸和单糖 ,被小肠吸收后通过门静脉入肝。肝脏是生糖…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粗饲料颗粒长度对山羊咀嚼活动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以4只体重为(40.0±2.2)kg安装瘤胃和十二指肠瘘管的成年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饲喂4种不同粗饲料长度的日粮。结果表明:随粗饲料颗粒长度的增加,反刍和咀嚼时间分别线性增加175和156min/d,进而提高了瘤胃平均pH值;增加粗饲料颗粒长度,趋向于线性提高丙酸(P=0.08)和降低(P=0.09)丁酸的摩尔比例,但不影响总VFA浓度和乙酸丙酸比。结果证实,增加粗饲料颗粒长度,刺激了动物的咀嚼活动,改善了瘤胃pH值。  相似文献   

8.
饲养后备牛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因不断淘汰而减少的成年牛群,而将多余的进行出售。养好后备牛,对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和提高养牛经济效益至关重要。随着后备牛的成长,其消化系统和营养需要也逐步有两个改变,当犊牛在4~8周断奶时,它的瘤胃还相当小,尚未得到发育,胃壁也很薄,这样可便于吸收由瘤胃发酵而产生的大量乙酸、丙酸和丁酸。此外,此时的瘤胃尚不能容纳足够的粗饲料来满足生长需要。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奶牛瘤胃pH和挥发性脂肪酸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与瘤胃健康关系,并以此为例说明化学性屏障指标在评价畜禽消化道健康研究中的作用与可行性。Meta分析结果表明:瘤胃丁酸比例与乳糖含量具有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奶牛瘤胃p H显著降低2.54个单位,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丙酸比例和丁酸比例显著增加,但乙酸比例显著降低,且发表间无偏倚性。Meta分析表明,瘤胃pH和挥发性脂肪酸可以作为评估牛瘤胃健康的指标,为畜禽消化道健康评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代谢的影响。选择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平均体质量42kg),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以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在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40g脂肪酸钙、植物脂肪粉和硬脂肪粉,采集瘤胃液测定氨态氮、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1)饲喂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影响。2)饲喂后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对照组pH比试验组高,但各处理对绵羊瘤胃液pH的影响不显著,以添加脂肪酸钙和植物脂肪粉效果较好。3)各组试验羊瘤胃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及乙酸/丙酸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对瘤胃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添加植物脂肪粉组丙酸浓度最高,与硬脂肪粉组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丁酸浓度比对照组和脂肪酸钙组高,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绵羊日粮中添加40g过瘤胃脂肪对瘤胃氨态氮浓度、pH和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对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旨在研究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反应。选择年龄、胎次、体况和预产期相近的干奶牛30头,产前21 d设为围产前期组,产后21 d设为围产后期组。选择14头奶牛分别在产前7 d和产后14 d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和微生物细菌菌群。结果表明:1)与围产前期相比,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的pH和乙酸/丙酸降低(P<0.01),乙酸、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均提高(P<0.01);2)门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拟杆菌门、变形菌门、蓝藻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厚壁菌门、纤维杆菌门、Kiritimatiellaeota和软壁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围产前期(P<0.01或P<0.05);属水平上,围产后期奶牛瘤胃液普雷沃氏菌属_7、毛螺旋菌科NK3A20群、琥珀酸弧菌科UCG-001和Shuttleworthia相对丰度高于围产前期(P<0.01),瘤胃球菌科_NK4A214群属、克里斯滕森菌R-7群属、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属、产乙酸糖发酵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属和丁酸弧菌属_2相对丰度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奶牛TMR中,粗饲料羊草长度对奶牛采食行为、瘤胃发酵和日粮消化率的影响.[方法]试验动物为3头体重496士23 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设计.用36% NDF不同羊草长度(9 cm、5 cm和1 cm)的三种全混合日粮饲喂奶牛.[结果]:①奶牛DMI和NDFI不受羊草长度影响;采食、反刍和总咀嚼时间随着羊草长度的减小显著减少.②羊草长度为1 cm时瘤胃pH显著低于9 cm和5 cm组;瘤胃内NH3-N浓度在5 cm组最高,与1 cm组差异明显;随着羊草长度减小,乙酸浓度和乙酸与丙酸的比例显著降低,丙酸浓度升高,总VFA和丁酸浓度不受羊草长度影响.③日粮中DM、CP、NDF和ADF消化率在羊草长度为5 cm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表明饲草长度的减小会缩短采食、反刍和咀嚼时间,但过短会使瘤胃pH显著降低;适当长度可提高日粮营养成分的消化率.[结论]综合评价本试验结果以羊草长度为5 cm更适合全混合日粮配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无机二价铁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发酵72 h研究添加不同水平亚铁(0、30、60、90、120和150 mg/kgDM,源于硫酸亚铁)对体外瘤胃液氨浓度、微生物氮产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不同时间点氨浓度和总氨产量、有机物发酵率、总微生物氮产量显著提高(P<0.05);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的总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例没有差异(P>0.05);添加亚铁明显促进瘤胃有机物的发酵,增加瘤胃VFA产生量,过多的亚铁对瘤胃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培养试验,通过测定培养24h后培养液pH值、BCP、NH3-N、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等各项指标,综合评定了奶牛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后对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添加4mmol/L、7mmol/L的延胡索酸试验组的培养液pH值显著提高(P<0.05);添加4mmol/L和10mmol/L延胡索酸试验组BCP含量显著提高(P<0.05)。添加各剂量延胡索酸对培养液NH3-N含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添加4mmol/L、7mmol/L处理组均提高了培养液的乙酸(P<0.05)和丙酸(P<0.05),添加10mmol/L处理组提高了丙酸(P<0.05)浓度,降低了丁酸(P<0.05)。  相似文献   

15.
牛瘤胃代谢产物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即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结构,对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有重大影响。乙酸被吸收后,通过血液被输送到乳腺,用以合成乳脂肪中的一系列短链脂肪酸;丙酸被吸收后,输送到肝脏,成为合成葡萄糖的原料;丁酸是乳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也可与乙酰辅酶A缩合形成高级脂肪酸。乙酸、丁酸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奶牛乳脂率。  相似文献   

16.
微量元素钴对人工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钴是瘤胃微生物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为研究日粮添加无机钴对瘤胃微生物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本试验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研究添加不同水平钴(0、0.05、0.10、0.15、0.20、0.25 mg/kg DM)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钴可使发酵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对乙酸、丙酸、丁酸的摩尔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总的来说,添加钻明显促进瘤胃微生物对饲料养分的发酵.  相似文献   

17.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吸收在数量上是奶牛养分流量最重要的部分。先前对VFA吸收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瘤胃的变化,如瘤胃液的化学组成、瘤胃体积及瘤胃pH,而近几年的研究整合了瘤、网胃上皮表面积对VFA吸收的调控。本研究提出假设:瘤胃VFA的吸收受上皮渗透性及上皮毛细血管血流量所调控,旨在建立一个VFA过瘤胃壁吸收的模型,且该模型整合了上皮血流量作为驱动力对瘤胃VFA吸收的影响。由于VFA主要以非电离形式通过被动扩散通过细胞膜,因此认为瘤胃液与瘤胃上皮的VFA域之间的双向流量存在一定的驱动力。模型的一系列参数通过观测数据拟合而来,该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瘤胃VFA吸收和瘤胃上皮血流量的无偏差估计。血流量模型的拟合考虑了奶牛每千克体重丁酸和日粮粗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VFA从瘤胃液向上皮的流动速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异丁酸<乙酸<丙酸<丁酸(分别为0.32±0.02,0.72±0.2,0.91±0.06和0.97±0.02/h);而从上皮到瘤胃液的流动速率与上皮VFA域的大小密切相关,异丁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流动速率分别为4.78、10.60、13.40和14.3/h。瘤胃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浓度用均方根预测误差的百分比表示,分别为5.86%、5.75%、11.30%和4.12%。上皮血流量用26.3%的RMSPE来预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瘤胃丁酸浓度从4.0 mmol/L增加到37.4 mmol/L时,上皮血流量增加了47%,且瘤胃丙酸的消失率增加了11%。瘤胃液和上皮的VFA浓度梯度不超过3∶1,且随血流量的升高而提高。因此,一个基于瘤胃上皮血流量和瘤胃液与上皮之间VFA双向流量的动态模型,能够无偏差的估计在冲洗瘤胃的条件下瘤胃VFA的吸收,且预测残差极低。该模型表明,上皮血流量对VFA吸收的调控受瘤胃液与上皮之间单一VFA浓度梯度的影响。一系列独立的数据表明,上皮血流量可能是决定瘤胃VFA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由于奶牛是反刍家畜,为保持瘤胃健康和正常的乳脂率,奶牛日粮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粗饲料.这主要是因为粗饲料可以刺激奶牛反刍和唾液分泌,有效保证瘤胃正常环境;可以刺激瘤胃收缩和消化物流出瘤胃,以促进瘤胃微生物的有效生长;可以避免因饲喂高比例精饲料引起的乳脂下降.如果日粮中粗饲料比例低于35%,就会造成奶牛产低脂牛奶.  相似文献   

19.
TMR饲料对牛育成期瘤胃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去势的黑白花奶牛饲喂精粗分离饲料和TMR饲料后,瘤胃pH在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采食后9 h的平均NH3-N浓度是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丙酸浓度在采食后3 h时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浓度在6 h和9 h时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乙酸浓度无差异.乙酸/丙酸比是试验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MCase活力试验组表现出高于对照组的倾向,但木聚糖酶活力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采食后瘤胃内总细菌数是试验组比对照组有增加趋势,但相反地,总真菌数表现出减少的倾向.瘤胃原虫的数量是采食0 h和9 h时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0.
1牧草对奶牛的生理营养作用 奶牛是大食量的草食畜种,具有非常发达的瘤胃和反刍功能,饱食后的反刍是奶牛的生理需要,奶牛的咀嚼活动既有助于唾液缓冲液分泌,能有效地控制奶牛瘤胃中的酸碱度,也是决定瘤胃环境是否正常的一个指示剂。奶牛生来就是以草为主,它的食性、消化系统和生理习性都是以适应食草而进化。奶牛生理特性和消化器官的功能决定了奶牛业是以粗饲料为主要日粮成分的动物养殖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