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ArcGIS、Matlab等软件对陕西地区公元618-2000年霜冻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霜冻灾害事件对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400年来陕西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事件341次,平均4.05年1次,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灾害分别占霜冻灾害的31.67%、54.25%和14.08%;霜冻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5a、7a和11a左右3个振荡周期,且年内变化也比较显著,秋季是高发期,以农历8月为最多;在空间分布上,霜冻灾害具有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的差异性特点。在霜冻灾害事件的影响下,人们不断调整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以降低霜冻灾害事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地区1368-1911年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涝灾害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368-1911年江苏地区共发生旱涝灾害362次,其中旱灾发生108次,涝灾发生254次,在旱涝灾害中以涝灾为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旱涝灾害在年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a、11a、17a和22a 4个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着密切关系;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出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的变化特点;明清时期江苏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区域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清时期(1368AD-1911AD)晋陕蒙毗邻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计分析了该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44a间,晋陕蒙毗邻地区共发生洪涝灾害200次,其中小水灾、中水灾、大水灾和特大水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18.50%,41.00%,31.50%,10.00%,各级涝灾分别存在5a左右,20a左右,30a左右,60a左右的周期。在时间分布上,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灾害少发期-稳定增加期-快速增加期,且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6-8月份)。在空间分布上,区域内洪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洪灾发生频次北部地区少于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存在以榆林地区为中心的高频区域和以准格尔旗为中心的低频区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1949-1990年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自然灾害以洪灾、暴雨灾害、风灾及雹灾发生较为频繁。在年际分布上,各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总体上呈较明显的波动增长趋势并且灾次的频发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在年内分布上,灾害频发期多出现在春、夏季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灾害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空间上主要呈条带状或块状的分布格局。从行政区划上看,塔里木盆地有2个自然灾害频发区,分别是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总的分布特点是:山区多,山区与盆地交界地带多,盆地内部较少;灾害发生频次以盆地北部最为集中,表现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5.
明代河南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明代(1368年-1644年)277年河南地区干旱灾害史料的整理、分类与统计分析,从频次和强度两个方面探究河南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地区在明代共发生干旱灾害88次,其中1级旱灾35次,2级大旱灾48次,3级特大旱灾5次.在时间分布上,明代河南地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尽管有阶段性起伏,但总体来看,呈现出前期少,中后期多的特点,其中后期尤为突出;在发生季节上,干旱灾害多集中于春、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在空间分布上,明代河南地区干旱灾害频次的区域分布与干旱灾害强度的区域分布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豫北地区既是干旱灾害易发区,也是干旱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豫西地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偏低,但干旱灾害强度偏大;地处西南的南阳府(范围大体同于现在的唐白丹区)干旱灾害发生最少且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阿克苏地区1984-2007年冰雹灾害、1959-2007年气象站点冰雹日数及DEM数字高程模型、土地类型等资料为基础,选取对雹灾有影响的高程、下垫面、冰雹路径、冰雹频率、雹灾次数、人口、GDP、耕地分布等作为评价因子;借助ArcGIS的空间内插、密度、叠加、缓冲区等分析功能,建立各因子图层,参与冰雹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的分析运算;最终建立风险区划模型,进行叠加分析,完成阿克苏地区冰雹灾害风险区划。区划的结果体现了GIS的优势,比以前的区划更加明确,能更准确地定位各类风险区。对于不同的风险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冰雹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1368-1949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序列变化、平均发生时间间隔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68-1949年西海固共发生干旱灾害132次,平均每4.41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800-1849年和1900-1949年这两个50年段的干旱灾害最为频繁。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和轻旱涝灾为主,发生频次分别为58次、52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43.94%、39.39%。大面积的干旱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5年出现一次,占干旱灾害发生总年数的16.67%。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西海固干旱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是干旱灾害最为频繁,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伏旱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距平百分比曲线呈明显的波浪线型增长;以1700年为界,西海固干旱灾害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后期250年的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是前期330年的2.62倍。西海固干旱灾害频发主要是由气候的异常波动、降水的年际、年内分布不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些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河北省1951―2018年历史冰雹灾情数据和逐日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冰雹日数时空演变特征;基于单位面积林果雹灾损失,构建了极大风速、冰雹直径、降雹时间等为致灾因子的林果损失评估模型,采用最优分割法划分了轻度、中度、较重、重度、严重5个等级,确定了不同灾害等级的致灾临界阈值;基于模型,对2019年林果受雹灾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河北省冰雹日数以0.26 d·10a-1的速度下降;冰雹出现时间一般在3—11月,5—7月是冰雹高发期,占全年次数的65.1%,6月频率最高,达30%;冰雹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13∶00—18∶00),16∶00达到峰值。河北省冰雹日数空间分布随地形变化,山区多于平原。林果受雹灾单位面积损失与冰雹最大直径和持续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019年河北省冰雹灾害对林果影响较小,灾情较轻。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搜集史料,构建10a尺度上的蝗灾频次与县次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蝗灾发生的趋势与周期,及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晋陕蒙地区蝗灾共发生73次,每2.6次/10a,县次共258次,每9.3次/10a;4种等级蝗灾各占总灾害频次的41.3%、37.8%、12.9%和8%;蝗灾爆发峰值季节在夏秋。整体上看,蝗灾频次与县次呈现下降-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的波动趋势;蝗灾频次存在55a的周期,县次则存在110a的主周期和55a和20a的次周期。蝗灾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主要在地势相对平坦地区、沿河谷与湖泊等水系发达区域分布。蝗灾发生与气候波动变化有良好对应关系,气候转折期及偏干暖阶段,蝗灾发生规模较大的特征。长时间的暖干气候引起的蝗灾,影响范围更广,县次更多。  相似文献   

10.
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寒冻灾害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利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877B.C.-2010A.D.)以来寒冻灾害的等级、发生时间(阶段、季节变化和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共发生寒冻灾害118次,平均每24.46年发生1次。将寒冻灾害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灾害总频次的16.1%,62.71%和21.19%;小波分析显示,各等级的寒冻灾害依次存在5-8a、20-23a、55a的周期变化。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寒冻灾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经历了频次较少-波动增加-快速增加三个阶段;春季寒冻灾害发生频次最高,且以霜灾为主。寒冻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人口数量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确定汉江上游历史时期发生了两次寒冷气候事件,时间在公元1640-1700年和1840-1870年;现代寒冷气候事件需进一步考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沙尘暴在进入 90年代以来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其原因在于此期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暖化态势明显 ,人类超负荷开发资源加剧 ,从而导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的灾害现象。我国沙暴只能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区 ,尘暴则可波及半湿润与湿润区 ,由此而论 ,北京的沙尘暴属于尘暴范畴 ,北京不会形成沙漠区。防治沙尘暴必须采取水、土、植被综合防治措施 ,基本对策是 :1 .搞好流域为单元的水土资源合理利用规划 ,进行水土保持综合防治 ;2 .增加地表植被复盖 ,搞好防护林体系建设 ;3 .减轻土地利用强度 ,恢复提高土地抗蚀能力 ;4.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依法建设生态环境。建议国家设立水土保持为主要职能的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 ,统一协调布署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郁金香和百合是最重要的百合科球根花卉。病害是制约郁金香和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害和病原。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原真菌有镰刀菌、灰霉和炭疽菌;主要病原细菌有萎蔫短小杆菌、果胶杆菌属和迪基氏属软腐细菌;主要病毒有郁金香碎色病毒、百合斑驳病毒、百合无症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RNA病毒。主要植物病原线虫有短体线虫、茎线虫和滑刃线虫。线虫取食伤害郁金香和百合的根、鳞茎和芽,促进病原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的复合侵染;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除侵害郁金香和百合,还作为介体向植物传播烟草脆裂病毒。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线虫,南芥菜花叶病毒、草莓潜隐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等RNA病毒是与郁金香和百合相关的主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也介绍了鉴定这些病原的常规方法和新方法,为建立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原的检测检疫体系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4.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5.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6.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20.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