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抗原在兔豆状囊尾蚴病血清学诊断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应用兔三状囊尾蚴的囊液分馏物和猪细颈囊尾蚴的囊液作抗原,同兔豆状囊尾蚴的囊液和头节、囊壁抗原,用炭凝集试验检测了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分析、比较了各种抗原诊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应用效果。结果:兔豆状囊尾蚴囊液通过葡聚糖凝胶G-200过柱,所得第二峰蛋白抗原性最强,特异性最好,阳性符合率最高;其次是兔豆状囊尾蚴的液囊抗原;猪细颈囊尾蚴囊液抗原性,特异性都较上两种抗原低,但对兔体内寄生10个以上豆状囊尾蚴的检出率还是较理想的;而免豆状囊尾蚴的头节、囊壁抗原性小,不能用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豆状囊尾蚴的头节在相对静止与运动时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本研究用扫描电镜对位于囊泡内的头节和经人工培养后从囊泡内翻出头节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头节从正面观察时,带有皮肌柱和齿钩的顶突呈伞状,覆盖于头节的前端。从侧面观察,齿钩具有鹿角样的分支,覆盖头节的齿钩仅有一排。4个吸盘呈洞穴状,位于顶突之后,均等地分布在头节的四周。当头节处于运动状态时,顶突上的皮肌柱收缩,鹿角样的齿钩向周围伸展,吸盘也发生环形和纵行收缩。[结论]豆状囊尾蚴的头节在相对静止与运动时的超微结构有明显的改变,这种变化有利于豆状囊尾蚴对宿主的侵袭。  相似文献   

3.
<正>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中绦期寄生于猪的肌肉内或人的脑、心肌等器官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一、病原及其生活史猪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猪的咬肌、舌肌、腰肌、股内侧肌及心肌等处。由头节和体节组成。外观呈椭圆形囊泡状,囊内充满液体,囊壁是一层薄膜,囊壁上有一个圆形粟粒大的乳白色小结,其内有一个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最前  相似文献   

4.
猪囊虫病是由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中,多因猪吞食了感染性虫卵所致。囊尾蚴多寄生于咬肌、腰肌、舌肌、臀肌、膈肌和肩胛肌等处。肉眼观察,囊尾蚴呈米粒大小,外观椭圆,囊体呈乳白色半透明,一般由米粒至黄豆大,囊内充满无色液体,其壁是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米粒大小圆形乳白色头节,头节上有四个圆形吸盘和一个顶突,  相似文献   

5.
<正>1猪细颈囊尾蚴病猪的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寄生在肉食兽(狗、狼、狐狸等)小肠内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即细颈囊尾蚴,寄生在肝脏、肠系膜、网膜和浆膜等处而引起的一种绦虫病。病原:细颈囊尾蚴是一个含有透明液体的囊状物,大小不等,一般似鸡蛋大,肉眼观察可见到囊壁上有一个向内嵌入的长"颈"和头节。寄生在肉食兽小肠内的成虫,其孕节随粪便排到体外,当猪吞食了孕节或散落的虫卵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猪囊尾蚴的全囊虫、囊液、头节的粗提抗原(CW_1,CF_1,CS_1),和其超速离心上清液抗原(CW_2,CF_2,CS_2)以及其经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G—150)层析提纯的抗原(CW_3,CF_3,CS_3)分别对人工感染的猪囊尾蚴、细颈囊尾蚴猪和不感染的对照组猪,以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进行定期的检测。结果表明,CW_2,CW_3,CF_2和 CS_2抗原的敏感性较高。进而用此4种抗原对自然感染的猪囊尾蚴猪进行了扩大诊断试验。试验结果:CF_2的敏感性高于其它抗原,但特异性较差,其检出率为76.87%,假阳性率为16.07%;而 CW_3抗原的敏感性虽较 CF_2抗原差,但特并性较强,检出率为64.88%,假阳性率为2.5%。两种抗原的重复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7.
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抗猪囊尾蚴的作用靶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抗囊药物对猪带绦虫囊尾蚴的作用靶点,为药物的类型衍化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体外培养的和猪体内的囊尾蚴于阿苯哒唑和奥芬哒唑分别作用后能量代谢途径物质含量及其关键酶活性变化。【结果】阿苯哒唑和奥芬哒唑对体外培养猪六钩蚴、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猪囊尾蚴,以及体内发育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猪囊尾蚴的糖无氧分解途径、丙酮酸羧化支路与逆向三羧酸循环途径均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代偿性促进糖异生及蛋白质、脂类和核酸分解途径,葡萄糖吸收受阻。阿苯哒唑和奥芬哒唑体外非竞争性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复合体活性。【结论】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抗囊药物非竞争性抑制猪囊尾蚴FR复合体活性,抑制葡萄糖的摄取。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豆状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带绦虫成虫、幼虫的头节、囊壁可溶性抗原及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中分离出5~12条主要蛋白区带,分子质量为25~114ku.以第7周自然感染家兔血清对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42、57、63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以家兔阳性血清中提取出来的IgG免疫球蛋白对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63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说明63ku蛋白带可作为预防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候选疫苗抗原.试验初步阐明了豆状带绦虫7种不同抗原的部分生化特性,为对该抗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检疫情况台安县有关部门在对上市的白条猪中检疫中,发现有不少猪患有细颈囊尾蚴病,2012年在检疫的13250头白条猪中,检出1335头猪患有此病,检出率达10%左右,大大高于猪囊尾蚴病的检出率,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养殖户的重视。猪细颈囊尾蚴病是由狗的泡状带涤虫的蚴虫——细颈囊尾蚴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细颈囊尾蚴又称水铃铛,呈囊内含透明液体,大小由几毫米到10cm不等,其中悬浮着相当大的头节。幼龄虫体积很小,仅数毫米大,很易与猪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和表达猪囊尾蚴SLC10基因,明确其组织分布,为寻找猪囊虫病的新型疫苗或诊断候选基因奠定基础。【方法】以绦虫保守的反式剪接引导序列为基础,通过RT-PCR从猪囊尾蚴中克隆出来的一个未知基因,将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用亲和层析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ELISA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将新基因命名为SLC10,其ORF为507 bp,编码18.2 kD的蛋白,基因组全长1 107 bp,由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组成。ELISA结果显示70份囊尾蚴阴性血清和75份囊尾蚴阳性血清都不与重组蛋白发生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表明SLC10天然蛋白主要分布在除猪囊尾蚴头节以外的囊壁内部。【结论】SLC10蛋白为非分泌型结构蛋白,与诱导宿主产生抵抗囊尾蚴感染的体液免疫应答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胚胎致死异常视觉基因1(SjELAV-like 1),分析其在日本血吸虫体内的表达情况及定位,探究该基因对日本血吸虫形态和生殖发育的影响。【方法】利用RACE技术扩增5′/3′末端,获得SjELAV-like 1基因序列提交至NCBI,Gene Bank登录号:MG515727,构建该序列的重组表达质粒 pET28-SjELAV-like 1,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收集不同诱导时间的菌体,SDS-PAGE法进行蛋白电泳。利用His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大量表达所得重组蛋白,用纯化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用于Western blotting 分析虫体内该天然蛋白的免疫原性,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该蛋白在虫体内的分布情况。小鼠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虫尾蚴,收集虫体不同发育阶段混合和合抱分开的雌、雄虫体,以单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小鼠获得25 d单性雌、雄虫体,通过实时定量 PCR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尾静脉注射小干扰RNA(siRNA)于感染小鼠体内,使该基因表达沉默,筛选最佳干扰效果的siRNA,用于长期RNA干扰(RNAi)试验,分析其对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及卵胚孵化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RNAi对虫体体被结构及雌、雄虫生殖器官的影响。【结果】获得的1 797 bp的SjELAV-like 1基因序列含有poly A尾,其中编码序列为1 533 bp,编码510个氨基酸。重组质粒pET28-SjELAV-like 1在诱导4 h时表达量最高,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利用纯化蛋白获得了优质多抗,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经分析发现SjELAV-like 1蛋白主要分布在虫体体被。RT-qPCR 发现SjELAV-like 1在不同时期雌、雄虫体内均有表达,在雄虫体内表达稳定,但在雌虫体内随着发育成熟其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在不同感染状态的雌、雄虫体内,与正常发育雌虫相比,该基因在发育阻遏雌虫体内高表达,而在雄虫体内无明显差异。RNAi试验中,与NC组相比,长期干扰组小鼠肝减卵率、雌虫对肝卵贡献减少率和卵胚减孵化率分别为58.27%(P<0.05)、40.59%(P<0.01)和74.58%(P<0.01);电镜观察发现,干扰组虫体体被结构改变,雄虫体表粘附的泡状物消失,立体的褶脊结构塌陷,整齐排列的条索状皮脊变的疏松,网状结构消失,雌虫体壁表面组织间隙增宽,分布于其上的体棘减少、变钝,雄虫精母细胞数目减少,其内的染色质减少,细胞肿大,细胞间质增宽,雌虫卵黄细胞中卵黄球减少,其中包含的卵黄滴也减少,内质网肿大,皮质颗粒排列散乱。【结论】成功克隆和表达了在日本血吸虫发育阻遏雌虫中高表达的部分SjELAV-like 1基因序列,且发现该基因主要在虫体体被表达。该基因沉默使肝脏荷卵数、雌虫对肝卵贡献率和卵胚孵化率均显著降低,并改变虫体体被结构,抑制生殖腺的正常发育,提示该基因对日本血吸虫的生殖发育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绞股蓝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绞股蓝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其发育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药壁分化过程为双子叶型,成熟的药室内壁有纤维状加厚,绒毡层属分泌型,并含丰富的细胞器,乌氏体有移向花粉粒趋势,柱头内发现花粉囊,花药有败育现象,极面观为近圆形,外壁具细条纹。顶生胎座,开放型花柱,珠心表皮参与厚珠心形成,有珠心喙,雌雄配子体发育进程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感器形态、类型、数量、分布特征,探究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与其蛀道生活的适应性。  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桉蝙蛾4龄幼虫触角、胸部及腹部体表感器的形态特征并分类,结合测量、统计分析和等比例绘图,分析感器数量和分布特征。  结果  桉蝙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末端,共有8对感器,分别是3对刺形感器、4对锥形感器和1对栓锥形感器,推测其感器类型能满足幼虫感受化学及机械刺激的需求。胸腹部体表的感器类型是Bohm’s鬃毛及刺形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分3个亚型,基部至中部均为螺旋状;刺形感器Ⅱ型最独特,外壁具有刺状突起,推测其在幼虫的机械伸缩及防御上起作用。  结论  桉蝙蛾幼虫触角及体表感器类型与其蛀道生活相适应,该结果为桉蝙蛾幼虫寄主选择与适应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抗猪囊尾蚴头节蛋白单克隆抗体包被ELISA板,以兔抗猪囊尾蚴头节蛋白多抗作为捕获抗体,建立了猪囊尾蚴头节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分别检测猪囊尾蚴、棘球蚴和猪蛔虫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用ELISA和RT-PCR同时检测120份样品,ELIS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8.1%和80.0%,2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5.8%。 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开展猪带绦虫的病原学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解决实验材料来源的问题,建立猪带绦虫的实验仓鼠动物模型。【方法】通过经口感染被免疫抑制的实验仓鼠,观察仓鼠体内绦虫的感染、生长发育及寄生部位等生物学特性,并利用压片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对检出的绦虫的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免疫抑制剂在5 mg/只,感染一次就能使囊尾蚴发育到性成熟;在实验仓鼠体内,感染后40 d的仓鼠体内就能检出具有体节的可见虫体,感染80 d后的仓鼠体内能检出孕卵节片;检出的虫体多数吸附在小肠前1/3段,也有寄生在胆囊和胆管中的虫体,甚至偶见虫体钻出胆囊外堆积在肝脏附近;虫体头节上可见4个吸盘及两圈小钩;与人猪带绦虫相比,成熟节片较少。【结论】成功建立了猪带绦虫仓鼠动物模型,这使得成功解决猪带绦虫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成为可能,也为猪带绦虫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主要推广品种湘苎三号、Tri-2等为对照,对苎麻新品系R057韧皮纤维细胞的发育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苎麻新品系R057横切面韧皮纤维细胞壁厚与直径的大小具有季别差异,纤维强力与细度性状均优于对照;离析单纤维结节数较少、壁腔比、节间距离较大,明显大于其余对照;其分株能力强,有效株数多,高达22株/m2,明显优于对照,具有高产优质品种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PCR 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区域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结果在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处分别检测到C51T和C1523T突变,突变均产生3种基因型(TT/TC/CC),各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W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和基因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多态位点与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白耳鸡胸肌IMF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265和0.207,显性效应分别为0.042和0.021,主效应指数(MEI)分别为8.99%和6.93%。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对胸肌IMF含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率(CP:8.23%,6.17%,P<0.05),其对应的个体胸肌IMF含量为3.350%和3.28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胸肌IMF含量为3.660%,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相似文献   

18.
电镜观察发现,黑根霉菌的孢囊孢子是以原生质割裂的方式形成。在原生质割裂初期,细胞核核膜上形成了形状不同的泡囊,该孢囊的产生与割裂泡的产生可能密切相关。大量的割裂泡通过在细胞核外的有规律排列和相互间的接合,从而将孢囊的原生质割裂开来,并形成大量的无壁新细胞,该细胞的质膜来源于割裂泡的外膜。随着细胞壁的出现,这些无壁的细胞最终发育成为孢囊孢子。观察还发现,孢囊的囊轴与原生质割裂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