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芒萁对几种豆科植物的化感作用,测定了猪屎豆、山毛豆、木豆的种子在芒萁水提液的培养下的发芽率、发芽速率、化感效应指数以及在芒萁生长地播种试验的出苗率.结果表明,芒萁水提液浓度达到0.2 gFw/ml时对木豆种子的发芽率影响显著.山毛豆与猪屎豆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分别达到89.0%和96.0%.播种试验中猪屎豆和山毛豆的出苗率较高,分别为82%与71%.木豆种子受芒萁的化感作用较为明显,山毛豆次之,猪屎豆较轻微.  相似文献   

2.
芒萁种群特征及其对森林更新影响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总结了芒萁种群特性、芒萁单优层片的发育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的关键问题和生态对策.基于该地区芒萁层片与森林群落乔木层片的生态关系,分析了芒萁层片发育的条件、生态后果和对阔叶树种子发芽、幼苗生长两个关键环节的抑制作用,认为芒萁的化感效应也是1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指出健康森林生态系统各级层片具有生态依赖性而不是排斥性.对今后有关植被退化与恢复尚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芒萁层片发育与森林群落结构的关系、芒萁化感作用机理、芒萁的繁殖对策.  相似文献   

3.
可以开发为植物源除草剂的十种植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植物源除草剂研究和发展现状以及发现的具有他感作用的物质,着重介绍了十种具有开发价值的具有化感作用的植物:猪毛蒿、烟管头草、核桃、飞机草、豚草、芒萁、蟛蜞菊、胜红蓟、桉树属植物、核桃楸及其各种化感植物的作用物质、产生途径以及生化特点。展望了一些具有开发成为除草剂的天然先导化合物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芒萁水提取物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经TTC检测具有较强活力的玉米种子分成空白组、不同浓度的芒萁水提液处理组置于恒温箱中培养3~5 d,统计不同处理方法下种子的萌发率,再分别取样,采用DNS试剂测定萌发玉米种子淀粉酶活性,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萌发玉米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结果]一定浓度芒萁水提液可降低萌发玉米种子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且水提液溶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对于玉米幼苗生长则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效应。[结论]该研究为芒萁化感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芒萁生化他感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宜如  李晓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7):5047-5048
芒萁常形成单优势植丛,其生化他感是重要成因之一。该研究以杂草刺苋和农作物大豆为受体植物,采用稀释和减压蒸馏的方法分别制得浓度为0.05、0.2、0.4 g(Fw)/ml的芒萁水提液,初步探讨了芒萁水提液对受体植物萌发种子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生化他感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芒萁水提液对受体植物萌发种子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及叶绿素含量呈现明显抑制作用。故对芒萁的生化他感物质的研究及对农业、林业生产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的热点问题 ,着重介绍了水稻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化感作用机制及其遗传性状 .并进一步阐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应用 ,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发展方向 .  相似文献   

7.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植物化感作用物质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化感与可持续农林生产、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春晴  刘强  李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33-12636,12640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很多研究缺乏对化感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现况,就化感物质的种类、作用途径、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以及化感作用的缓解办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植物化感作用在自然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植物与其周围生物的信息传递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4种类型,即植物化感偏害作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植物化感自促作用、植物互惠作用,介绍了近年来化感作用在橡胶树上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植物化感作用在橡胶复合生态系统的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植物化感作用概念的发展、植物化感物质、植物间和植物与昆虫间的化感作用进行了概述,论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分析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的热点问题,着重介绍了水稻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七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化感作用机制及其遗传性状,并进一步阐述了水稻感作用的应用,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植物化感作用在植保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综述了化感物质的种类、化感研究对象以及化感作用在植保领域的应用。同时,对化感作用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3.
桉树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化感作用是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存在很普遍且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它是桉树与其它植物生存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简要评述了桉树化感作用现象、桉树化感物质的种类和释放途径,以及化感作用的方式、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桉树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加快研究的若干方向;强调指出,应加强不同学科的合作,把化感作用的机理与遗传机理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深化对化感作用机理的认识。深化桉树化感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4.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园林建设中的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总结、分析了园林植物问的化感相生与化感相克作用的作用方式、作用范围与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以及影响园林植物化感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认为园林植物所释放出的化感物质对其作用范围内的植物产生毒害是影响园林植物群落稳定、园林景观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指出了植物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生态审美意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在建设可持续性的园林景观过程中对园林植物景观生态美学评价与植物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林木化感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森林群落中,不同树种间的化感作用是决定营建混交林成败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从化感物质的来源、种类分离鉴定、释放途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近10a来林木化感作用进行阐述,为林木群落的健康和生态功能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今后加强和扩展对林木化感物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化感物质作用机制的研究层次可深入至分子和基因维度,将研究对象从单一植株化感潜力的测定拓展至探究特定植物种群化感物质对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上来。  相似文献   

16.
植物化感自毒作用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化感作用的本质和影响因素,化感中自毒作用对作物连作的影响进行了阐释与介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植物化感自毒作用与土壤病虫害发生、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对化感及自毒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植物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容  李蕾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2):178-181
近年来,植物化感物质作用途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大多数最终都将进人土壤,因而土壤微生态环境与植物化感作用密切相关.一方面通过土壤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的活性、转化和在土壤中持久性影响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化感物质对土壤微生物生长、活性、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化感物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两方面阐释了植物化感物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期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及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姚伶  何开跃  郭丽君  郑纪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463-17466,17507
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涉及植物学、化学、生态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且大多偏重于植物化感作用的有害方面。该研究综述了化感物质的种类、作用方式、作用机制和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以及收集方法,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总结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物质的种类及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机制,从利用化感理论指导高效的作物种植模式、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和耕作方式、指导植物抗病育种以及利用化感物质开发生物杀菌剂等4个方面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应用。指出近40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不大,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以更好地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化学调控规律,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水稻化感物质的种类、化感物质及化感作用的检测技术、化感作用的机理,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应用潜力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水稻化感作用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