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特点分析与监测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冲  刘万才 《植物保护》2016,42(5):142-147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2008-2014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该病害年度间、地区间、品种间发生不平衡,北方产区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西南及中原产区常年偏重发生。2012年、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范围广、流行扩展速度快、危害重。在气候、菌源量、品种抗性及防治因素中,气候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几年调查,摸清了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不同生态位中心病株的发生时间、流行时期及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影响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菌源、气象、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鄂西北山区气候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对预测预报马铃薯晚疫病提供参考,我们针对不同马铃薯品种、海拔和播期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种薯抗病性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因素,本地品种和原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明显的抗性,晚熟品种抗性要明显高于早中熟品种。海拔和播期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高海拔和晚播期会推迟发病时间,海拔6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发病期比海拔300m以下地区可推迟约27d,春播马铃薯较冬播马铃薯发病时间平均推迟22.5d。  相似文献   

4.
利川市位于湖北西南部,适合春马铃薯栽培,但受品种抗性、菌源量、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在利川市常年中等偏重发生,是导致马铃薯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因素。为此,作者经过多年观察、试验、调查分析和查阅有关资料等,摸清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晚疫病在贵州省锦屏县常年发生为害,往往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2018年4-5月,贵州省马铃薯晚疫病预警与防控工作协作组和黔东南州植保站共同在贵州省锦屏县敦寨镇龙池村开展相关药效试验,评价了5种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687. 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整株喷雾可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推荐施药时间为4月中下旬至田间开始出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期间,每隔7~9 d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次.旨在更好地指导广大农户有效防治田间马铃薯晚疫病,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根据黔东南州近年来16个县市马铃薯晚疫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探索黔东南州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因素主要有气候条件适宜、品种抗性差等,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材,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4 d后的植株接种晚疫病菌,测定晚疫病发生的严重度,并测定磷酸二氢钾和晚疫病菌处理后14 d内马铃薯植株的PAL、SOD、POD、PPO、Chi、GLU活性及SP含量。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磷酸二氢钾可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晚疫病发病逐渐减轻。其中磷酸二氢钾质量浓度为0.6%时,晚疫病发病最轻,接种晚疫病菌后8 d防效达35.64%,12 d时仍超过30%,但浓度超过0.6%,晚疫病发生加重。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不同程度地提升健康和接种晚疫病菌的马铃薯植株体内6种防御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因此,磷酸二氢钾在一定时间段内可诱导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减轻晚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摸清贵州省低海拔地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情况,2012年对贵州省13个主栽马铃薯品种进行晚疫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Z-30、BP05-003(产量在25500kg/hm2以上)对晚疫病表现为中感,为早、中熟品种,适宜在低海拔发病不重的区域推广;滇黔芋2号、米拉(产量在13500kg/hm2以上)对晚疫病表现为感病,如在晚疫病常发区、重发区种植,生产上应加大防治力度;BPHFl01、20-4.5、威薯002为中感及感病品种,产量一般,为晚熟品种,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需要加强晚疫病防治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荆州市2021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从菌源基数、气候条件、品种抗性、防治情况、农药药效等方面分析了该病重发的原因,并总结归纳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应用1991-2005年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地点、面积、发展趋势等资料,结合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马铃薯晚疫病历年发病面积比例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面积比例以每年3.5437%的速度增加。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与5~10月马铃薯生长季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负相关。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本文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病面积比例气候预测模型,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积极防治及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由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马铃薯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是马铃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马铃薯晚疫病在贵州省马铃薯种植地区均有发生,在多雨、气候冷湿、适于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地区和年份,发生较重,受害马铃薯提前枯死,一般减产20%~40%。为了寻找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低毒药剂。  相似文献   

12.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可导致绝收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1].传统的致病型鉴别只局限于表型上的分析,无法对复杂多变的晚疫病菌致病型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方法来弥补常规手段的不足,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监测其变化趋势.晚疫病菌与寄主马铃薯这一病理体系中的单一抗性基因和相应的无毒基因符合典型"基因对基因"学说,因此基于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的关系对晚疫病菌分类将更为科学和实用.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晚疫病菌无毒基因序列有Avr1、Avr2、Avr3a和Avr4[2,3].本研究试图分析晚疫病菌基于无毒基因的指纹类型与马铃薯鉴别品种划分的致病型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以期进一步了解病原菌群体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本质,从而更好地指导抗晚疫病育种和品种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氟吡菌胺抗性发生动态,2012~2016年自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采集分离到马铃薯晚疫病菌520个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供试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以茎叶喷雾法评价9种生产上常用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  相似文献   

14.
荆门市气候条件、种植品种适宜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近年病害发生加重。外地菌源传入的早晚、多少对条锈病发生起决定作用,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延长病程。3月15日之前见发病中心的年份,条锈病中等以上发生概率高;在菌源存在条件下,病害发生级别与病程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807,暖冬、4月下旬气温偏低,有利于条锈病重发;条锈病在荆门呈10~12年一次偏重以上发生,大发生年后一年可能中等以上发生;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条锈病可短时间内爆发,要结合西北越夏地的病害发生情况,针对性开展监测预警,早期监测重点关注汉江周边连片麦田,做好点、片监测,关注病害流行期开始时期,提高条锈病预警水平;加强条锈病品种抗性监测,筛选抗病品种,更好为防控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抗性状况,2007-2009年从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漂浮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其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的380株晚疫病菌中和以叶盘漂浮法检测的222株晚疫病菌中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分别占80%和73.5%;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结果显示,河北省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所占频率从2007年的100%降为2008年的66.4%,2009年又回升至74.2%,而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对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分布频率呈上升趋势.叶盘漂浮法检测的95个菌株中对精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占54.5%,其中河北省40个菌株对精甲霜灵的中间型菌株占优势(62.5%),抗性菌株仅占34.9%,而其他4省55个菌株对精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占优势(69.1%).受检测的北方五省(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中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抗性菌株已占优势,马铃薯晚疫病菌已普遍对甲霜灵及精甲霜灵产生抗性.在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普遍产生抗性的地区,应优先选用与甲霜灵、精甲霜灵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16.
裴强  冉红 《植物医生》1999,12(5):9-11
重庆市的万州移民开发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马铃薯种植面积18万公顷。影响我区马铃薯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是马铃薯晚疫病危害,1997年发病面积6.87万公顷,全区因病害损失,折原粮达5千万kg。一、发生流行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区曾有大流行危害,后因加强化学防治和品种选育,常年虽有发生,但未造成流行。进入90年代后,由于品种抗性衰退,马铃薯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病害加重,病区扩大,导致了1997年全区病害再度大流行,其特点是发病早、流行快、范围广、危害重。1997年发病最早是开县,在海…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种类以及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分布,为宁夏有针对性地选育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A1、A2交配型标准菌株和含有11个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对2018年-2019年从原州区、泾源县、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盐池县、海原县采集得到的13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和生理小种存在多样性,采集地交配型有A1、A2、SF(自育型)3类,分别占被测菌株的30%、63.8%、6.2%;生理小种有8种类型,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占被测菌株总数的44.62%,是宁夏马铃薯主栽区的晚疫病菌优势小种,在各测试地均有分布;次优势小种为3.4.10和1.2.3.5.6.7.8.11,发生频率分别为12.31%和10.77%。宁夏不同种植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组成复杂,采集地组成差异较大,但西吉县、原州区交配型年度间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宁夏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生产中要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挖掘培育抗病水平高的新品种,综合防控马铃薯...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冲  刘万才  张斌 《植物保护》2017,43(4):151-157
CARAH预警模型引入我国后,在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各地CARAH模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模型在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时间预测、发生程度风险评估、防治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分析了品种抗性、区域气候特征等因素对模型应用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是重庆市的特色农作物之一,也是集口粮、加工、菜用等多用途的作物,种植面积达26.7万hm2,产量居全国第六位。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近年来,由于品种抗性降低、适宜的气候条件等原因,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严重,年均发生面积在8万hm2左右,每年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严重时达50%以上。尤其是2007年全市晚疫病发生面积达12.3万hm2,成灾面积3.9万hm2,绝收0.87  相似文献   

2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贵州省锦屏县水稻常年发生的一种病害.笔者经过11年的监测与治理研究,经统计分析,发现病害的发生与水稻品种抗病虫性、白背飞虱的虫源基数和带毒率、耕作制度、白背飞虱迁入期与水稻敏感期的吻合度等关系密切.本文根据病害的发生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为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