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种施硒方式对黄山贡菊生长、生理特性及硒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在设定的土壤施硒范围内,分别采用根施固体硒肥、根施液体硒肥2种途径,研究2种施硒方式与不同施硒浓度对黄山贡菊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施硒量为5.0mg/kg时,黄山贡菊的各项生长指标(株高、茎粗、最长根长)均达到最大。随着施硒浓度的增加,黄山贡菊中的MDA、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CAT和POD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的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施硒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CAT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余各项生理指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施硒可降低黄山贡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各处理组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土壤施硒可以显著提高黄山贡菊各部位总硒的含量,各处理组的黄山贡菊含硒量主要呈现出叶花根茎。并且根施液体硒肥的黄山贡菊各项指标较根施固体硒肥的黄山贡菊变化更为显著。通过综合分析施硒量对黄山贡菊生长、生理特性以及硒积累的影响,确定根施液体硒肥与土壤施硒量5.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2.
土壤增施蛋氨酸硒对厚皮甜瓜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探究了蛋氨酸硒对厚皮甜瓜生长与生理特性的调控作用,硒在厚皮甜瓜中的富集效益,以及硒在土壤中的变化趋势。【方法】以‘M135’厚皮甜瓜为试材,蛋氨酸硒为硒源,采用盆栽试验,以土壤本底硒为对照,通过向土壤中增施蛋氨酸硒使土壤中的总硒含量分别增加4、 10和16 mg/kg,研究了蛋氨酸硒对厚皮甜瓜生长、 产量、 光合特性、 产品品质及果肉硒含量的影响,对厚皮甜瓜不同组织器官中总硒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硒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施硒4、 10和16 mg/kg均可显著提高甜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叶片光合速率、 植株生长量以及甜瓜产量; 另外,不同浓度施硒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果肉中有机硒、 无机硒、 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并以10 mg/kg施硒处理的效果最佳。10 mg/kg施硒处理的单株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9.53%,果肉中的可溶性糖、 可溶性蛋白、 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4.82%、 49.88%、 23.42%和25.03%,果肉中硒的总含量为44.74 μg/kg,其中有机硒含量36.87 μg/kg,占到总硒含量的82.91%,达到富硒标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虽然果肉中硝酸还原酶活力、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随施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 10和16 mg/kg施硒处理后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为1.499、 1.907和2.131 mg/kg,均远低于国家标准的上限(20 mg/kg)。对施硒后厚皮甜瓜不同组织器官中硒含量的研究发现,厚皮甜瓜各组织器官(根、 茎、 叶柄、 叶、 果皮、 果肉和种子)的总硒含量也随施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根、 茎、 叶柄和叶的比较发现,在未增施蛋氨酸硒时叶中的硒含量最高,其次为根、 茎和叶柄; 而增施蛋氨酸硒后则表现为根中最多,其次为茎、 叶和叶柄。对果皮、 果肉和种子的比较发现,各处理果实内各组织的总硒含量均表现为种子中最多,其次为果肉和果皮。对施硒后土壤中不同形态硒含量的研究发现,定植后未施蛋氨酸硒的上层土壤中总硒、 无机态Se6+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中有机硒和无机态Se4+的含量变化不大; 4、 10和16 mg/kg施硒处理的土壤中有机硒、 总硒以及无机态Se4+含量都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而无机态Se6+的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土壤增施蛋氨酸硒后提高了厚皮甜瓜果肉的硒含量,增强了光合能力,促进了厚皮甜瓜植株的生长,从而提高了产量和综合品质,其适宜的土壤施硒浓度为10 mg/kg。  相似文献   

3.
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土壤施硒对苦荞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看出,在土壤施硒0.5~2.0 mg/kg范围,苦荞根在苗期(40 d)大量吸收并累积硒,全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极显著提高;在生长中后期(60~80 d) 硒的累积最快,累积量最多。硒在苦荞各器官中的分布为:在40 d时,根>叶>茎;60 d时Se0.0处理为叶>根>花>茎,施硒各处理则为花>根>叶>茎;80 d时Se0.0处理以花>根>叶>茎>子粒,Se0.5处理以花>叶>子粒>茎>根,施硒≥1.0 mg/kg的处理则为花>叶>茎>根>子粒。土壤施硒≤1.0 mg/kg促进苦荞生长,提高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和植株总干重以及各器官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量,不改变总黄酮和芦丁的器官分布,增加苦荞中后期对总黄酮的累积;以Se0.5处理效应最佳,各差异达显著水平。过量的硒(Se1.5~2.0 mg/kg)显著抑制苦荞生长,降低各器官干重、总黄酮和芦丁含量与累积,不利于硒在子粒中富集和总黄酮在子粒中分布。表明在低硒土壤上栽培苦荞,土壤施硒以不超过1.0 mg/kg为宜,既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苦荞各器官硒、总黄酮和芦丁含量和累积量,又可降低施用硒肥的成本和减少硒肥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土壤通报》2016,(1):129-136
通过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紫云英生长过程中对不同土壤硒浓度(0,0.125,1.25,2.5和5 mg kg~(-1))处理的生理生态响应以及不同土壤硒浓度处理下紫云英各部位硒的赋存形态,以期为紫云英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土壤施硒浓度的升高,紫云英各项生长指标(株高、茎粗、根长、各部分鲜重和干重)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施硒浓度为0.125 mg kg~(-1)时,其各项生长指标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壤施硒浓度的增加,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均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呈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施硒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主要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P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主要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CAT活性主要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土壤施硒浓度为0~5 mg kg~(-1)下,紫云英根部的硒含量为0.14~150.87 mg kg~(-1),地上部分硒含量为0.04~215.17 mg kg~(-1),其中,土壤施硒浓度≥2.5 mg kg~(-1)时,地上部分含硒量高于根部。硒在紫云英中主要以有机态(Se Met、Me Se Cys和Se Cys2)存在,占提取液总硒的81.43%~93.05%。综合研究结果认为,紫云英适合被开发为高硒材料,实际生产中以土壤施硒浓度为2.5 mg kg~(-1)为宜。  相似文献   

5.
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硒累积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生物强化的方法获得生物安全形态的有机硒,是实现人体科学补硒的重要途径。研究外源硒矿粉在生产中的合理施用量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为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方法】以玉米为试材,以湖北恩施的富硒矿粉(总硒含量为180 mg/kg)为硒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对外源硒的吸收与转化及施硒对玉米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设5个施硒处理: Se 0 (CK)、 750 (Se1)、 1500 (Se2)、 2250 (Se3) 和3000 g/hm2 (Se4)。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玉米不同部位总硒含量以及玉米籽粒中总硒、 有机硒及矿质元素含量。【结果】土壤施用富硒矿粉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及各器官硒含量。随硒施用量由0增加到3000 g/hm2,玉米籽粒中硒含量由14.2 μg/kg 增加到350.3 μg/kg。除Se2处理外,玉米根系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高于抽穗期,而玉米茎和叶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低于抽穗期。玉米不同器官对硒的富集能力依次为根叶籽粒茎,而玉米对硒的转移系数大小顺序亦为叶籽粒茎。与对照相比,施硒使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施硒处理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范围为12.9~302.6 μg/kg,随土壤施硒量增加,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从86.87%增加到90.84%,不同处理之间有机硒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玉米籽粒总硒、 有机硒与各器官硒含量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籽粒中有机硒与不同生育期根中硒含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施硒可显著抑制玉米籽粒对Na的吸收,对K、 Ca、 Mg、 Fe 的吸收无显著影响,一定的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结论】施用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生物量与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随施硒量增加,玉米籽粒中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但对玉米籽粒中的有机硒与总硒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一定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以纯硒施用量为750~1500 g/hm2作为硒矿粉在富硒玉米生产中的推荐施硒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适合鸭儿芹幼苗生长的营养液浓度,分别研究了6种山崎营养液浓度(1/12s、1/10s、1/8s、1/4s、1/2s和1s)对鸭儿芹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s浓度下,鸭儿芹幼苗的各生长因子(株高、单株叶面积、茎粗、地上部鲜重、干重,地下部鲜重、干重,株鲜重、干重)均达到最大。壮苗指标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大出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1/8s浓度下亦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 0. 05)。在1/12s~1/8s的浓度变化下,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大,POD、CAT以及SOD活性在逐渐上升,MDA含量在逐渐降低,而在1/8s~1s的浓度变化下,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大,POD、CAT以及SOD活性在逐渐降低,MDA含量在逐渐上升,在1/8s浓度下POD、CAT以及SOD活性达到最大,MDA含量达到最小。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8s浓度下均达到最大。1/4s~1s浓度,初始荧光(Fo)值均高于1/12s~1/10s处理,而最大荧光(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分别低于1/12s~1/10s处理;1/8s浓度的Fo值达到最小,而Fm、Fv/Fo、Fv/Fm值达到最大。实验表明了营养液浓度对鸭儿芹幼苗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下随浓度的升高,营养胁迫逐渐减低,促进幼苗生长;高浓度下随浓度的升高,营养胁迫逐渐增强,抑制幼苗生长。结果得出,采用1/8浓度的山崎配方是鸭儿芹幼苗生长的最适营养液浓度。  相似文献   

7.
施硒对苦荞N,P,K营养元素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施硒对不同生长期苦荞N,P,K营养元素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80 d的Se0.5处理外.施硒增加了苦养茎的N含量,茎的P含量在60 d时除Se0.5处理外均显著降,40 d和80 d时均显著增加,施硒均降低苦荞全生育期茎的K含量.40 d时,叶的N,P含量降低,K含量在施硒≤1.5mg/kg范围升高0.46~0.8个百分点;60 d时,叶的N,P含量在低浓度硒时降低.高浓度硒时升高,K含量除Se0.5处理外均显著降低;80 d时叶的N,P含量除Se2.0处理外均降低,施硒各处理叶的K含量显著降低.花的N含量除Se0.5处理外均高于不施硒处理,P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K含量显著提高.除Se0.5处理外,子粒的N,P,K均有所提高.施硒对速效氮的影响因硒水平和苦养生育期各异,土壤有效磷、钾含量均随外源硒浓度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8.
硒和硫相互作用对烟草硫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第四纪红色粘土为母质的红壤和下蜀黄土为母质的黄褐土为供试土壤 ,进行盆栽试验 .结果表明 ,施硫可提高烟草各部位硫含量 ,烟叶硫含量高于根部 .施硒对烟草中硫含量影响不明显 ,但对硫积累量的影响比较明显 .红壤施低硒 (Se<3.71 μg/ g)时烟草地上部积累增加 ,高硒 (Se >3.71 μg/ g)时有降低趋势 ;黄褐土上则随施硒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施硒对紫云英硒积累和硒形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南部8个样点的土壤和紫云英样品总硒含量进行调查和检测,并以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紫云英的水培、盆栽及大田施硒实验,探讨硒在紫云英的根、茎、叶、花和种子中的积累特征及赋存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安徽南部8个调查样点的土壤大部分为富硒土壤,其中,宁国采样点为高硒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紫云英不同部位的硒含量为根花叶茎。适度施硒能够显著提高紫云英植株的硒含量,但施硒过量(≥5mg/L水培、≥250.00g/hm2试验田)会对紫云英生长造成一定的伤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紫云英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硒含量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紫云英各部分的硒含量因施硒方式不同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水培施硒有利于根部对硒的积累,土培施硒有利于其地上部分对硒的积累。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紫云英不同器官硒的含量如下:现蕾期,根叶茎;盛花期,根花叶茎;成熟期,根种子叶茎。紫云英植株硒积累以SeMet、SeCys2、SeMeCys、Se(IV)和少量其它未知硒的形态存在。其中,根部所积累的硒主要以SeMet、SeCys2、SeMeCys的形态存在;其他器官主要以SeMet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0.
以大棚种植的4年生绿芦笋"井冈701"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的不同施用方式对芦笋含硒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壤浇灌两种方式对芦笋体内硒的积累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均能显著提高总硒含量,其浓度跟施硒浓度成正相。土壤浇灌100 mg kg~(-1)亚硒酸钠溶液可使芦笋嫩茎总硒含量在2个月以上的时期内持续稳定在100μg kg~(-1)的安全范围内,效果最好。而有机硒含量随施硒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施用适当浓度的亚硒酸钠能提高芦笋嫩茎的Vc和总蛋白质含量,改善芦笋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1.
以赤子爱胜蚓为生物载体,在蚯蚓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进行富硒蚯蚓培养试验,利用蚯蚓的生物富集作用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以存活率、硒含量为优化指标,研究5种硒浓度(20、40、60、80、100 mg·kg-1)和4种培养时间(第15、30、45、60 d)对蚯蚓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规律,筛选存活率高、硒含量高、培养时间短的富硒蚯蚓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饲料中亚硒酸钠含量越高、培养时间越长,蚯蚓的存活率越低,硒含量越高,且当硒添加量为80 mg·kg-1,培养时间为45 d时,培养条件最优,此时蚯蚓体内硒含量可达33.25 mg·kg-1。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明确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黑豆硒吸收转运特征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采用小区试验在黑豆结荚兴盛期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为0、6、12、18和24 mg·m-2)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浓度亚硒酸钠处理下黑豆产量、各器官硒含量、籽粒有机硒转化率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施硒水平对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均有提升作用,在24 mg·m-2硒处理时各器官总硒含量最大,根、茎、荚和籽粒硒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8.74、8.37、9.85和65.21倍,硒处理后各器官总硒含量呈现籽粒>根≈荚>茎的特点。籽粒中硒以有机硒形态存在,且有机硒转化率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0、6、12、18和24 mg·m-2施硒处理时,有机硒含量分别为0.071 4、1.101 8、1.510 6、1.811 1和2.093 5 mg·kg-1,有机硒转化率分别为94.52%、84.81%、70.30%、60.11%和52.43%。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黑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但对脂肪含量的影响较小,在24 mg·m-2硒处理时蛋白质含量和分离蛋白硒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4个百分点和117.35倍,分离蛋白硒含量占有机硒和总硒含量的比例分别为90.29%和47.39%。适宜浓度亚硒酸钠叶面喷施对黑豆产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导致增产效果减弱。综上,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提高黑豆各器官总硒含量,但黑豆籽粒有机硒转化率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黑豆籽粒有机硒主要以蛋白质形式存在。本研究结果为应用外源硒强化技术生产富硒黑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外源硒肥对茶叶硒含量及化学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硒肥对提高茶叶品质和增加茶树体内硒含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探讨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进行了土施和喷施硒肥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施Na2SeO3两种施用方式对茶叶硒含量的提高及品质的改善都非常有利。叶面喷施浓度为120μgSe/ml时,喷施后第12天,春茶的硒含量最高为0.374μg/g;叶面喷施浓度为180μgSe/ml时,喷施后第18天,夏茶和秋茶的硒含量最高,分别为0.380μg/g和0.368μg/g。采用土施硒肥的方法制富硒茶时,土壤施硒量应不少于8mgSe/盆。叶面喷施浓度为180μgSe/ml时,夏茶化学品质提高最为明显,其中酚氨比下降为对照的65.7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到对照的116.30%。与叶面喷施有降低儿茶素含量的作用相比,土施硒肥对整个采摘期内茶叶儿茶素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对改善茶叶品质特别是春茶品质的作用后者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叶面喷施、根施及根叶并施方式对猕猴桃植株进行富硒处理。结果表明:3种施肥方式对于提高猕猴桃果实硒含量效果的顺序为叶面喷肥根叶并施根施,以叶面喷施0.5 kg硒肥最优,果实硒含量增加了103.5%;提高果实维生素C(Vc)含量的效果顺序为根施根叶并施叶面喷肥,根施0.5 kg硒肥最为显著,果实Vc含量增加了23.0%,而叶面喷肥后果实Vc含量下降;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效果顺序为叶面喷肥根叶并施根施,以叶面喷施0.5 kg硒肥最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37.2%。结合猕猴桃果实硒含量、营养品质、果树长势以及果园管理成本等因素,建议选用果树绽叶期根施硒肥0.5 kg·株-1作为富硒猕猴桃果园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钼硒配施对水培小白菜钼硒形态及硒价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硒增加了小白菜地上部及地下部醇溶态和水溶态钼含量,降低了小白菜地上部及地下部盐溶态及醋酸溶态钼的含量,增加了地下部盐酸溶态钼含量,对地上部盐酸溶态钼含量没有太大的影响。施钼对小白菜地上部醇溶态、水溶态硒含量影响不大,增加了盐溶态及盐酸溶态硒的含量,降低了醋酸溶态硒的含量;施钼对小白菜地下部醇溶态硒含量影响不大,降低了水溶态硒的含量,增加了盐溶态、醋酸溶态及盐酸溶态硒的含量。施用四价的亚硒酸钠对小白菜可食部位硒的有机化较为有利,并且施钼也能促进高硒水平下小白菜体内硒的有机化。因此,钼硒配施虽然对小白菜体内钼和硒的各赋存形态有拮抗作用也有协同作用,但是有利于生产富含有机硒的作物。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硒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并探究磷硒配施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可能机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0(P0)、80(P80)、160 mg·kg-1(P160)3个磷水平和0(Se0)、1 mg·kg-1(Se1)2个硒水平,分析冬小麦植株磷硒含量、累积量、迁移系数及根际和非根际土5种硒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施硒与否,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均增大。施硒1 mg·kg-1显著降低了P80和P160水平下冬小麦生物量、P160水平下根系磷含量及各部位磷累积量。在Se1条件下,施磷增加了各部位硒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硒含量和硒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系数。在Se0条件下,P160处理增加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可交换态硒含量。在Se1条件下,P160处理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所述,适宜的磷硒配施可影响土壤中各种硒形态的转化过程,可能是由于磷的施入和根系活动共同作用促进了土壤中铁锰氧...  相似文献   

18.
万佐玺  杨万年  雷红灵  杨兰芳  徐俊 《土壤》2020,52(2):294-299
为了认识恩施野生川续断的硒含量及其富硒特征,在恩施地区8个不同硒含量地点采集了川续断植株及其生长地的土壤样品,运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了川续断根、茎、叶、花和土壤样品的硒含量,分析了野生川续断的富硒特征。结果表明:①供试川续断样品根、茎、叶、花和土壤样品的硒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29~94.87、0.008~39.45、0.040~123.14、0.026~143.94和0.6~277.3mg/kg,且不同部位的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②供试川续断样品对硒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别为0.012~0.727和0.279~2.200,均以茎最低;③根据川续断对硒的转运系数可以将所采集的川续断样品分为叶富集型和花富集型,低硒土壤环境下,川续断为叶富集型,高硒土壤环境下,川续断为花富集型;④恩施野生川续断在高硒土壤环境中仍能正常生长,具有较强的富集土壤硒的能力,应属于聚硒植物。本结果对川续断在富硒环境下的培育和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食物是人体硒的主要来源,外源硒调控是生产富硒农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外源硒添加条件下水稻对硒的吸收利用问题。结果表明,土壤添加外源硒为0.2~0.6 mg Se·kg~(-1)土的条件下,对水稻的生长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增加水稻各部位的全硒含量。硒在水稻体内各部位的含量大小关系为:稻根茎叶糙米精米谷壳;但在各主要部位的总累积大小为:茎叶糙米精米稻根谷壳。在自然土壤上硒相对更多地富集于水稻根系,而外源添加四价硒处理,水稻吸收的硒相对更容易转移至地上部位,甚至更容易在糙米和精米中富集。水稻植株对外源硒的吸收利用率为2.87%~3.75%,地上部和籽粒累积外源硒的量占添加外源硒总量分别为2.60%~3.45%和0.94%~1.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