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硒、钴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和硒、钴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Se、Co配施对玉米产量和籽粒中蛋白质、Se、C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Se对玉米产量无明显不良影响;单施5mg·kg-1的Co对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但10mg·kg-1和20mg·kg-1的Co处理可明显降低玉米产量;5mg·kg-1的Co和0.5mg·kg-1的Se配施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比对照(C0S0)提高35.75%。单施Se和单施Co以及Se、Co配施均对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单施Co对玉米籽粒的Se含量影响不大,而单施Se以及Se、Co配施均可明显提高玉米籽粒的Se含量。单一施Se和单一施Co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中Co的含量。Se、Co配施时,施Co10mg·kg-1和20mg·kg-1时,Se能抑制Co在玉米籽粒中的积累。Se、Co配施能明显改善玉米籽粒Se、Co的营养状况,且各处理玉米籽粒中Se、Co含量均低于牲畜、家禽的最大安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叶面喷施锌、硒肥对谷子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锌、硒在籽粒积累的影响,为谷子生产中合理施用锌、硒肥以及开发富锌富硒谷子提供参考。   【方法】   在2016—2017年,以冀谷21为试材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3个锌水平 (0、2.25、4.50 kg/hm2) 和3个硒水平 (0、30、60 g/hm2),共组成7个处理分别为对照 (Zn0Se0)、单施低硒 (Zn0Se1)、单施低锌 (Zn1Se0)、低锌低硒 (Zn1Se1)、低锌高硒 (Zn1Se2)、高锌低硒 (Zn2Se1)、高锌高硒 (Zn2Se2),随机区组排列。分析了谷子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的活性,籽粒锌硒含量以及谷子产量。   【结果】   喷施锌、硒对叶片SOD、POD和GSH-Px活性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低锌 (2.25 kg/hm2) 水平下,随着硒肥施用量的提高,SOD与GSH-Px活性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低锌低硒配合处理下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在低硒 (30 g/hm2) 水平下,随着锌肥施用量增加,SOD与GSH-Px活性先升后降。高锌高硒配合不利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喷施锌、硒对籽粒锌、硒的吸收影响极显著。单施锌、单施硒可显著提高籽粒Zn、Se含量。低Zn水平下,配施低Se提高了籽粒Zn含量,配施高Se则降低Zn含量。低Se水平下,配施Zn可提高籽粒的Se含量,而高Se水平下,提高Zn水平对籽粒Se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低锌低硒 (Zn 2.25 kg/hm2、Se 30 g/hm2) 对产量提高效果最好。   【结论】   叶面喷施Zn和Se可以显著提高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但是同时喷施Zn和Se,需注意喷施浓度。喷施低锌低硒 (Zn 2.25 kg/hm2、Se 30 g/hm2) 有利于提高谷子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籽粒锌硒含量与产量,Se和Zn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喷施高量Zn对Se的吸收没有显著的副作用,但是高锌时再喷施高Se则抑制籽粒Zn的吸收。  相似文献   

3.
施纳米硒对小麦籽粒硒含量及其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基施纳米硒肥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百粒重、硒含量、硒形态,其他矿质元素以及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利用纳米硒肥进行小麦硒生物强化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 110 份小麦品种 (系),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网室种植,采用的施肥方式为基施纳米硒肥,设每千克土施 Se 0 (CK)、100 (Se100)、150 (Se150) mg 2 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麦成熟期收获籽粒,测定百粒重。利用离子发射光谱 – 原子吸收仪测定了籽粒 Se、Ca、Mg、Cu、Fe、Mn、Zn 及 S 含量。选择高硒处理中硒含量前 10 名的品种,利用 LC-UV-AFS 测定了籽粒中不同形态硒的含量。随机挑选 59 个品种并利用 RVA 仪 (快速粘度分析仪) 测定其面粉糊化特性的特征值。利用 MATLAB 和 SPS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基施硒 0、100、150 mg/kg 土,小麦籽粒的百粒重均值分别为 3.78、4.11 和 3.70 g,籽粒中总硒含量分别为 2.00、12.46 和 17.35 mg/kg。籽粒中的硒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以硒蛋氨酸含量最多,其次是硒甲基化半胱氨酸和少量的硒半胱氨酸,无机态硒仅微量存在于极少数品种中。基施硒肥对测定的矿质元素的吸收积累既有协同也有拮抗作用,对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没有显著影响。糊化特性取决于基因型,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结论】硒肥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但增幅因品种而异;硒强化后籽粒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低浓度硒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百粒重,且不会影响小麦的面粉糊化特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硒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并探究磷硒配施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可能机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0(P0)、80(P80)、160 mg·kg-1(P160)3个磷水平和0(Se0)、1 mg·kg-1(Se1)2个硒水平,分析冬小麦植株磷硒含量、累积量、迁移系数及根际和非根际土5种硒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施硒与否,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均增大。施硒1 mg·kg-1显著降低了P80和P160水平下冬小麦生物量、P160水平下根系磷含量及各部位磷累积量。在Se1条件下,施磷增加了各部位硒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硒含量和硒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系数。在Se0条件下,P160处理增加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可交换态硒含量。在Se1条件下,P160处理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所述,适宜的磷硒配施可影响土壤中各种硒形态的转化过程,可能是由于磷的施入和根系活动共同作用促进了土壤中铁锰氧...  相似文献   

5.
马迅  诸旭东  宗良纲  方勇  胡秋辉 《土壤》2018,50(2):284-29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与氨基酸叶面肥混施共5种不同调控处理对酸性富硒土壤有效硒、水稻各部位硒含量以及其籽粒有机硒含量的调控效果。试验共分为6个处理:(1)CK,常规钙镁磷肥用量,0.2 g/kg;(2)P_1,单施低量钙镁磷肥,0.4 g/kg;(3)P_2,单施高量钙镁磷肥,0.6 g/kg;(4)B,单施氨基酸叶面肥,1 500 ml/hm~2;(5)P_1+B,单施低量钙镁磷肥并配施氨基酸叶面肥,0.4 g/kg+1 500 ml/hm~2;(6)P_2+B,单施高量钙镁磷肥并配施氨基酸叶面肥,0.6 g/kg+1 500 ml/hm~2。结果表明:在无外源硒素添加的前提下,不同调控措施均能有效提高酸性富硒土壤中硒的有效性。高用量的2个处理(P_2,P_2+B)对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效果最佳,分别使土壤有效硒的含量提高了43.54μg/kg和42.16μg/kg,使水稻籽粒有机硒含量分别相应提高了39.27μg/kg和28.65μg/kg,5种处理的增幅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_0.01)。  相似文献   

6.
通过配合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2SeO3)和醋酸锌[(CH3COO)2Zn·2H2O],研究硒(Se)、锌(Zn)及硒锌交互(Se-Zn)作用对夏茶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Se(100~200 μg/mL)和单施 Zn(0.4%~0.8%)处理,茶叶叶片PPO活性相对较高;高浓度Se(400 μg/mL)和 Zn(1.2%)处理对PPO活性的提高效应不明显,甚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一Se、Zn处理喷施16 d后,茶叶叶片PPO活性相对较高。中浓度Zn(0.4%~0.8%)与中浓度Se(100~200 μg/mL)配合喷施,夏茶叶片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而高浓度的硒锌配施对PPO活性无明显促进效应。同一配施处理,喷施16 d后PPO活性变化趋于稳定,且比喷施8d活性增幅较大。高浓度的Zn与不同浓度的Se配施,PPO活性的时间效应不甚明显,而低中浓度Zn与不同浓度Se配合喷施后,PPO活性的时间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硒、钴在提高苜蓿生长影响,在河南省沿黄滩区,开展了硒、钴单施和配施下对紫花苜蓿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硒、钴单施和配合基施均能够显著提高苜蓿从现蕾到开花期的净光合能力,降低呼吸消耗,提高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的生产速率,有利于苜蓿花前青干草生产和果实发育;其中,以硒570 g/hm2、钴762g/hm2配施下效果显著,青干草增产8.06%,种子千粒重可提高12.85%。单施钴和硒钴配施还能促进0—20 cm耕层苜蓿根瘤菌的生长和积累,增强苜蓿的固氮能力。说明硒钴合理基施对苜蓿青干草和优质种子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施钴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土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钴元素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钴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改善冬小麦的品质。各施钴处理较对照增产7.4%~20.3%。施钴量在1.05kg.hm2以内,随着施钴量的增加,增产效应提高,当施钴量超过1.05kg.hm2时,随着施钴量的增加,冬小麦的产量增加,但增产效应下降。各施钴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Co2处理最高。此外,低浓度的钴(施钴量0.45~0.75kg.hm2)可以提高冬小麦子粒面粉的沉降值、总评价值和湿、干面筋含量,而高浓度的钴(施钴量大于1.35kg.hm2)则降低冬小麦子粒面粉沉降值、总评价值和湿、干面筋含量。土壤有效钴含量与施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籽粒中钴含量与施钴量呈显著正相关,地下部的钴含量显著大于地上部。  相似文献   

9.
外源硒与不同物料配施对水稻硒素营养及硒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太庆  江泽普  廖青  邢颖  梁潘霞 《土壤》2019,51(2):269-278
施用外源硒是提高水稻硒含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常规化肥(F)、化肥+有机肥(FO)和化肥+生物质炭(FC)3种肥料管理模式,0(Se0)、0.2(Se1)、0.4(Se2)和0.6mg/kg(Se3)4个硒(Ⅳ)添加水平,研究在不同物料施用条件下,土施亚硒酸钠对水稻生长及硒吸收、转移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外源硒对水稻产量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水稻各部位硒的含量,并促进硒向籽粒转移。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质炭降低了水稻根系对硒的吸收系数(RAI)。施用有机肥不利于硒由稻秆向糙米和精米中转移,但适当的外源硒与生物质炭配施有利于提高硒由稻秆向糙米和精米转移系数。总之,有机肥与生物质炭的施用不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地上部,特别是籽粒的硒含量,但因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从而增加水稻硒的总累积量,而生物质炭的添加则不能。水稻对外源硒的吸收利用率不超过5%。  相似文献   

10.
氮素对不同生育期小麦植株累积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施用氮肥是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但增施氮肥对不同生育期小麦植株中硒累积、 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对小麦生长过程中植株各器官硒累积的影响,为合理施氮提高小麦硒含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试验设置N 100 mg/kg和200 mg/kg 两个水平,每个氮水平设置低硒 (Se 0.81 mg/kg)和高硒 (Se 5.02 mg/kg) 处理,分别在小麦苗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扬花期、 灌浆期和成熟期取样,分析不同生育期小麦对土壤外源硒的吸收速率,探讨不同硒水平下施氮量对小麦各器官硒累积、 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 1)与低氮相比,高氮促进了小麦籽粒产量增加,低硒的促进作用大于高硒,低硒和高硒时的高氮处理小麦籽粒产量较低氮处理分别提高了21.7%和13.7%。低硒时的高氮处理能提高小麦穗(特别是籽粒)和老叶中的硒含量,籽粒和颖壳硒含量较低氮处理分别提高了31.2%和13.6%,但高硒时高氮处理却导致小麦各器官(特别是籽粒和根)中硒含量下降,其中籽粒和根部硒含量较低氮处理分别下降了13.2%和17.8%。 2)相同硒水平下,高氮处理小麦根部硒占植株总硒的比例较低氮处理下降了约1/4; 在营养生长阶段,低硒时高氮处理能促进硒向小麦地上部转运,而在生殖生长阶段其能促进硒从小麦茎叶向颖壳和籽粒中转运,使得籽粒中硒占总硒比例提高了18.4%; 但高硒时高氮处理却促进硒从茎叶转运到颖壳中,致使籽粒中硒占总硒比例下降了8.0%。3)小麦根部硒含量在苗期和拔节期,抽穗期和扬花期之间增长幅度最大,说明此期间是小麦硒吸收的敏感期。【结论】小麦硒含量因生育期和外源硒水平的不同而异,施氮量也影响着小麦硒累积、 转运和分配。增施氮肥能提高硒的利用效率,建议低硒地区农业生产中补硒时要结合氮的合理施用。  相似文献   

11.
外源硒对紫云英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它是多种酶的活性成份,硒可防治人类多种疾病和具排毒作用[1-3].  相似文献   

12.
晏娟  朱同贵  张忠平  樊剑波 《土壤》2021,53(2):272-276
以"南粳9108"为材料,在巢湖流域研究田间条件下不同供硒水平(Se0、20、40和60 g/hm2)以及等量硒肥二次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硒吸收、累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不同浓度硒肥对水稻有增产作用,但是增产效果甚微;施用硒肥能够显著促进水稻茎、叶和穗的硒含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茎、叶和穗的含硒量均出现...  相似文献   

13.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喷施亚硒酸钠不同浓度、时期、品种对紫云英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360mg L-1亚硒酸钠溶液浓度范围内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可增产9.32%~14.8%,到420mg L-1对紫云英有轻微中毒现象,鲜草产量减产;在0~360 mg L-1浓度范围内,紫云英茎叶和花蕾的含硒量、硒蛋白含量和蛋白硒含量随喷施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到420mg L-1紫云英茎叶和花蕾的硒含量降低。紫云英的茎叶浸出液的硒含量在0~300 mg L-1的范围内变化很小,但花蕾的浸出液的硒含量较大。在不同生长时期喷施对紫云英的硒含量影响较小,但随喷施时期的延迟对紫云英有机硒的含量有显著降低。不同品种紫云英在未喷施硒的情况下影响较小,喷施硒后,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闽紫1号硒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及不同时期喷施叶面硒肥对春小麦硒素吸收、转化分配规律及硒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和孕穗期2次喷施10~20 mg/kg或孕穗期1次喷施40~50 mg/kg的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春小麦达到富硒标准。(2)在拔节、孕穗、乳熟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都能使籽粒中的硒素含量达到富硒标准,孕穗至乳熟期为最佳喷施时期。(3)在生育进程中,全株硒素含量在0.062~0.187 mg/kg之间变化,平均0.086 mg/kg。叶面硒肥能显著提高各器官硒素含量,且富集效应顺序是叶籽粒颖壳茎。(4)全株硒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动态变化可分别用一元三次方程式和一元二次方程式定量表达。孕穗期喷施40 mg/kg亚硒酸钠溶液时,全株硒素最快吸收速率为0.030 5μg/(d·株),与对照相比,提高了9.5倍,出现时间提前4 d。  相似文献   

15.
土培条件下外源硒对黄芪吸收和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和2种价态的硒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探讨了添加不同浓度(0,2,4,6,8mg/kg土)硒酸钠(SeVI)和亚硒酸钠(SeIV)对黄芪地上部和根系硒累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硒浓度为2~6mg/kg的亚硒酸钠有利于黄芪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的累积,比CK增加34.55%~38.24%,但是添加硒浓度超过2mg/kg的硒酸钠抑制了黄芪植株的生长;添加不同浓度的2种形态硒均可显著提高黄芪地上部和根部硒浓度,且土壤中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的硒浓度分别与黄芪植株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eVI:r=0.884**,SeIV:r=0.973**);随着硒处理浓度的升高,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处理的黄芪根系对硒吸收能力高于对照,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硒含量地上部根部,这表明土壤中添加外源硒可以提高黄芪对硒的吸收和转运能力。综上所述,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上施用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均可促进黄芪对外源硒的吸收、转运和累积,且土壤施用2~6mg/kg的亚硒酸钠对黄芪的生长和硒的累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硒累积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生物强化的方法获得生物安全形态的有机硒,是实现人体科学补硒的重要途径。研究外源硒矿粉在生产中的合理施用量及其对作物的影响,可为富硒农产品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方法】以玉米为试材,以湖北恩施的富硒矿粉(总硒含量为180 mg/kg)为硒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对外源硒的吸收与转化及施硒对玉米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设5个施硒处理: Se 0 (CK)、 750 (Se1)、 1500 (Se2)、 2250 (Se3) 和3000 g/hm2 (Se4)。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玉米不同部位总硒含量以及玉米籽粒中总硒、 有机硒及矿质元素含量。【结果】土壤施用富硒矿粉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及各器官硒含量。随硒施用量由0增加到3000 g/hm2,玉米籽粒中硒含量由14.2 μg/kg 增加到350.3 μg/kg。除Se2处理外,玉米根系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高于抽穗期,而玉米茎和叶中的硒含量在收获期低于抽穗期。玉米不同器官对硒的富集能力依次为根叶籽粒茎,而玉米对硒的转移系数大小顺序亦为叶籽粒茎。与对照相比,施硒使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施硒处理玉米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范围为12.9~302.6 μg/kg,随土壤施硒量增加,有机硒占总硒的比例从86.87%增加到90.84%,不同处理之间有机硒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玉米籽粒总硒、 有机硒与各器官硒含量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籽粒中有机硒与不同生育期根中硒含量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施硒可显著抑制玉米籽粒对Na的吸收,对K、 Ca、 Mg、 Fe 的吸收无显著影响,一定的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结论】施用外源硒矿粉对玉米生物量与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随施硒量增加,玉米籽粒中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但对玉米籽粒中的有机硒与总硒的比例没有显著影响。一定施硒水平下,可促进玉米籽粒对Mn、 Cu、 Zn的吸收。以纯硒施用量为750~1500 g/hm2作为硒矿粉在富硒玉米生产中的推荐施硒量。  相似文献   

17.
黔中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其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娟  龙健  汪境仁 《土壤通报》2005,36(4):571-574
通过贵州开阳县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开阳县水稻土水溶性硒含量高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性硒的临界值(0.01μgg-1),这与该区的成土母质、地形等因素有关。富硒水稻土使水稻对硒的吸收增加,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普遍比贵州省其它地区高,平均含硒量高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7μgg-1)。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秆中的含硒量高于糙米,糙米含硒量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r=0.7861*,P<0.05)。  相似文献   

1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瓜喷施硒肥能显著提高产量及果实中的含硒量和含糖量,喷施浓度可采用稀释45倍至105倍。按照稀释45倍在初花期和座瓜期各喷施一次,比对照增产15.10%,硒含量增加795.2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6.80%。  相似文献   

19.
Appropriate compost standards are being considered in Canada. Five aspects of compost safety and quality are being evaluated; probably the most controversial aspect is the standards for metals in compost. In order to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standards, the authors began an extensive research project in October, 1993 to determin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metals from compost and compost-metal mixtures. Swiss chard was grown in compost-amended soils or compost in a growth room using five treatments of increasing percentages of compost in the media (0, 25 percent, 50 percent, 75 percent, 100 percent compost (v/v)). A Truro loamy sand and a race-track manure-biosolids compost (RTM-biosolids) supplemented with a high metal biosolids were used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ith five replicates. Dry matter yield, metal content in plant tissue, and total metal uptake were evaluated as well as the total and DTPA-extractable metal content in the compost-soil mixes. The results of this and five other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will help determine whether the suggested limits for As, Cd, Co, Cr, Cu, Hg, Mo, Ni, Pb, Se and Zn in composts are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