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白背飞虱若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后其后代若虫在稻田间的聚集与扩散的动态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根据2008年在秀山县的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半方差函数,建立了秀山县水稻栽插至成熟10次调查时间在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上白背飞虱若虫的空间变异曲线模型,并利用Surfer8.0软件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白背飞虱若虫密度越高,空间变量的变化幅度越大;由随机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平均为38.7%,由自相关因数引起的空间变异为61.3%,且空间变异的随机程度有随水稻生育期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各调查时间东西方向的空间相关范围都小于南北方向,前者平均为18.99m,后者为25.09m;空间插值表明白背飞虱若虫种群在稻田的聚集斑块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长。【结论】白背飞虱若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分布;在研究尺度下,南北方向是白背飞虱若虫种群聚集和扩散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和分析软紫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密度随海拔的变化关系,测定和分析其分株根颈的直径之和(以下简称根粗)与总根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野外调查,选取5个10 m×10 m的软紫草样地,定位每个株丛的坐标,用点格局方法中的Ripley K函数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用回归函数分析根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1)软紫草在伊犁地区主要分布于昭苏和特克斯两县的2 500 m以上高寒山区;(2)软紫草在分布范围内的较低海拔呈集群分布,在中海拔呈随机分布,而在高海拔呈随机-聚集-随机分布的特征;(3)样地内种群密度与海拔呈极显著的二次函数(R~2=0.952 0,P0.01),在海拔3 000~3 100 m处种群密度最大,低海拔阳坡未见分布,阴坡、乔木和灌木下未见分布;(4)软紫草株丛的根质量与根粗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0.953 9,P0.01)。【结论】空旷阳坡是软紫草存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种群的随机或集群分布格局可以指导野生抚育或仿野生栽培地点的选择;其株丛的根质量与根粗之间成显著性线性相关,意味着可以通过测量生活株丛总根粗估算其根的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小尺度羊草种群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分布,为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法,利用变异函数、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形维数以及克里格插值法,分析放牧、刈割和围封(对照)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空间异质性的变化。【结果】放牧可显著提高羊草种群密度(P0.05),3种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密度均值表现为放牧(48.38株/m~2)围封(12.53株/m~2)刈割(7.51株/m~2)。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羊草种群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围封放牧刈割,羊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围封样地中,羊草种群呈现出较小尺度内变异较大的带状分布;在放牧样地中,羊草种群呈现出较大尺度内变异较小的片状分布;在刈割样地中,羊草种群以变异性大的高密度点状斑块镶嵌于平坦的低密度斑块上,呈现点状分布。【结论】放牧和刈割对大针茅草原羊草种群密度和空间异质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毛鼠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定点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聚集性指数和扩散系数确定黄毛鼠种群空间格局;分析种群聚集均数,探讨引起黄毛鼠聚集的原因。在时间序列中,黄毛鼠雌性、雄性各自统计和两性合起来统计,空间格局主要是聚集分布。其聚集程度随季节、种群密度大小而异,聚集性指数与鼠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引起黄毛鼠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环境因素。黄毛鼠在田间的空间格局是聚集分布,非均匀分布;害鼠聚集分布与环境有关。黄毛鼠种群空间格局研究结果为鼠害防制和鼠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R软件在植物种群分布格局中的应用,为分析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繁杂数据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基于西双版纳20ha热带季节雨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以绒毛番龙眼、网脉肉托果、玉蕊树种为例,应用R软件绘制其树种空间分布图,并分析树种种群分布格局及种间关系。【结果】网脉肉托果在样地空间分布中为集群分布,而在空间分布格局中分析,在尺度0-2m为集群分布,在12~15m为随机分布;网脉肉托果和玉蕊两个树种在空间分布图中为交错分布,重叠区域不大,进行种间关系分析,两个物种在尺度0~5m无明显相关,在5~30m为负相关。【结论】R软件能够根据研究需要实现物种空间分布图的绘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及物种相关性分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紫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北京市紫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种群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方法】在北京玉渡山和雾灵山设置有代表性的紫椴样方(20m×20m)12个,按照胸径(DBH)将样方内的紫椴划分为幼树(0cmDBH≤8cm)、小树(8cmDBH≤16cm)、中树(16cmDBH≤24cm)和大树(DBH24cm)4个年龄阶段,应用偏离指数、Morisita指数、扩散系数及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标等聚集强度参数,分析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尺度(1m×1m,2m×2m,2m×4m,4m×4m,5m×5m,5m×10m,10m×10m)下紫椴种群的格局类型及聚集强度,并采用双项轨迹方差法(TTLV)分析其格局规模。【结果】大多数样方中的紫椴均呈聚集分布。在"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生长过程中,紫椴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度由大变小。聚集强度随取样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5m×5m的取样尺度下聚集强度最大;空间分布的小斑块直径为35m,大斑块直径为270m。【结论】紫椴种群的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随着林层的增高由聚集分布逐渐向随机分布过渡。种群管理应以聚集规模为依据,促进团块状更新,保持种群的聚集性生长,还需加强对幼树的抚育和对老龄个体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7.
西藏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山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类型及其空间关联性。【方法】2014年6-8月,在西藏色季拉山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50m×50m的高山松林样地4块,对样地内的高山松进行定位和每木检尺,按胸径12cm、≥12~32cm、≥32cm将高山松分为小树、中树和大树,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L函数,对高山松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色季拉山高山松种群径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种群自然更新良好,属增长型种群;(2)高山松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各异,小树在小尺度范围内的聚集强度均明显强于中树和大树,中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而大树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3)样地1与样地2中,高山松小树与中树、大树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基本上均呈负关联关系,但中树与大树之间基本上无关联;样地3和样地4中,高山松不同龄级的小树、中树和大树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关联性小。【结论】在从小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高山松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基本表现为由集群分布到随机或均匀分布;高山松种群的更新不仅受种间竞争的影响,同样受种内竞争的制约;在环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高山松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优势种不同发育阶段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格局及其种间竞争关系,对于二者合理间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白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更新和稳定。【方法】调查研究区内锐齿槲栎-华山松混交林,将锐齿槲栎和华山松分为3个径级,分别归属为大树、中树、小树三个成长阶段,分别采用成对相关的g(r)函数和双变量g12(r)函数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种内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完全随机模型下,锐齿槲栎和华山松主要呈聚集分布并向随机分布过渡;在异质泊松模型下锐齿槲栎小树、华山松小树和中树呈聚集分布并逐渐向均匀分布过渡;锐齿槲栎中树和大树呈随机分布并逐渐过渡为均匀分布;华山松大树呈聚集分布并逐渐过渡为随机分布;在种内不同径级空间关联上,负相关主要集中在小树分别与中树、大树之间,中树和大树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在种间关联上,锐齿槲栎和华山松一直处于负相关关系。【结论】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空间分布格局受密度制约,竞争关系在种内和种间均有体现。未来此区域的群落结构和种群空间格局将会向以锐齿槲栎为优势种、华山松优势不再明...  相似文献   

9.
农田杂草灰飞虱的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测定和*m--X回归法分析,研究了浙江地区农田杂草越冬代灰飞虱成若虫的田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混合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抽样数量随虫口密度增加而递减,最适理论抽样模型为n2=105.95/-X 31.2,当灰飞虱虫口密度每样方2,5,10和20头以上时,分别抽查80,50,40和30样方。以棋盘式、五点式或Z字型等取样方法较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某花卉基地大棚非洲菊不同花期、不同时间西花蓟马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的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和Taylor回归方程进行了其空间分布图式的测定。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为非洲菊上蓟马优势种,盛花期共数量占蓟马总数的96%,成虫数量随非洲菊开放花朵的增加而增加,到盛花期达最高密度15头/朵,而若虫主要集中在即将凋谢的花朵中,最高密度达36头/朵。5月中旬为蓟马的危害高峰期,且蓟马的总量随温度的增减变化明显。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在非洲菊上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和自身的习性,而若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利用Iwao回归法中的α,β参数计算出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为田间调查取样提供了有效方法,并为西花蓟马的预测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对于评估森林是否需要经营至关重要,判断林木处于哪种分布状态(聚集分布、随机分布或者均匀分布)是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的前提。中重度林火会直接导致林木大量死亡,进而改变林分直径分布特征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本文主要研究了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林火发生一年后,不同火烧烈度下兴安落叶松林的林分状态。【方法】通过比较林分直径分布、不同类别树木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分析林火对林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火烧烈度高的区域,小径级林木存活数量少,小死树的聚集半径相对小。与未过火样地相比,发生火烧的区域,中活树均出现中等尺度的聚集。中度火烧样地内的中树和小树存在关联性,中死树与周围的小死树在4~8 m范围内呈正相关,中活树与周围的小死树在8~20 m范围内呈负相关。【结论】火烧烈度会影响树木的空间格局以及不同大小不同存活状态树木之间的关联性。针对不同火烧烈度下林木的聚集尺度选择适合的抚育措施对火后森林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兴安落叶松林的火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油松天然林群落结构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北京密云县不老屯镇0.6hm^2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的结构特征、主要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乔木层共有5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油松种群的密度最大,槲树种群次之,其它种群密度极低。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种群密度大小顺序为中树〉大树〉幼树。群落个体直径分布与树高分布关系密切,均呈双峰山状分布。油松种群和槲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尺度关系密切,均以集群分布为主要特征,种间关系为负关联,种间竞争激烈。油松林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随尺度变化,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呈现集群分布,幼树的聚集程度最大,中树次之,大树的聚集程度最小。不同发育阶段种群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以负关联为主,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油松不同发育阶段种群趋于随机分布,空间关联性减弱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多个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法对枣大球蚧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聚集度指标均表明,枣大球蚧越冬若虫和初孵若虫在核桃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Iwao的回归分析法也表明,枣大球蚧越冬若虫和初孵若虫在核桃树上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虫口密度增大而减小;聚集原因与枣大球蚧本身的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样地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杨桦次生林种群内树种构成、主要种群及不同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杨桦次生林中乔木层共有11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山杨和白桦的株数比例、断面积占有明显优势。②在研究尺度范围内,山杨和五角枫均呈显著性聚集分布,白桦和棘皮桦分布格局,均呈先聚集分布、后随机分布,在大尺度上均匀分布,优势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以正关联为主。③不同径级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大部分属于聚集分布,只有部分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④不同径级之间空间关联性以正关联为主,大树和幼树的空间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呈负关联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小麦-豌豆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系统调查小麦-豌豆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种群密度,研究麦田生物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传统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分析了Kriging-空间插值图、聚集度指标、Iwao的M *-m回归模型和泰勒指数回归模型。【结果】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在麦田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空间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2﹕8行间作模式情况下聚集度有所差异:2﹕2模式>2﹕6模式>2﹕4模式>小麦单作>2﹕8模式;由基于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种群变化模拟图得知:起初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麦田的周围,逐步向麦田中部扩散;在麦长管蚜发生的高峰期,形成了许多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小麦单作和2﹕2模式小区中,且小麦单作的蚜量极显著高于其它间作模式(P<0.01)。【结论】麦田合理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控制麦长管蚜种群的增长,但并不能改变其种群格局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昆明大棚月季上西花蓟马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蓟马对昆明切花产业造成了很大危害,西花蓟马近年来已成为昆明切花上蓟马的优势种.本文对昆明市大棚切花月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生育期蓟马若虫、成虫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西花蓟马数量随花朵开放增加,最多为花中期16头/朵,西花蓟马在蓟马中所占比例在大棚内6月份可达100 %.运用聚集度指标测定、Iwao和Taylor幂法则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蓟马成虫、若虫和西花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随其密度的升高分布越聚集;蓟马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此行为与环境(如温度、湿度、寄主养分、杀虫剂施用频率等)共同作用所致,而西花蓟马成虫聚集行为则更多由环境因子造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兴安岭1.05 hm2兴安落叶松原始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分析法的O-ring统计,分析兴安落叶松原始林不同径阶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探讨形成原因及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林分主要由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组成,伴生少量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分整体及3个树种的直径结构呈倒"J"型分布,属增长型种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随空间尺度和林木径级的增大从聚集分布转为随机分布。兴安落叶松和白桦间的空间关联性为负相关;小径级和大径级林木的种内关联性呈负相关,而中径级与小径级、大径级之间主要表现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 幼虫在海南省玉米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方法】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 m*-m回归法分析草地贪夜蛾低龄(1~2 龄)、中龄(3~4 龄)和高龄(5~6 龄)3 个龄期幼虫在海南岛的空间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海南地区玉米种植制度、幼虫龄期及气候差异相关。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受害率相对较高,三龄幼虫占比最高,成聚集分布;开花期和成熟期多为5~6龄幼虫,成均匀分布状态。从区域分布来看,在海南省东部和中部的玉米田中该害虫幼虫为聚集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玉米田中,呈均匀分布(I0,C1,K0,Cα0,m~*/m1,α0,β1,lg α1,b1)。根据Taylor幂法则lg v=0.23663+1.24689 lg m(R=0.9437)及线性回归方程m~*=-0.07870+2.16842m(R=0.7777)对各田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害虫在海南各地区整体呈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不依赖于种群密度的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密度调查和防治适期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黔阳县1980年以来不同类型水稻白背飞虱虫源性质及与本田发生危害的关系,廷入量大和廷入峰次多是当代大发生的关键因素,早晚稻本田各出现3次若虫盛发高峰,中稻区稻田随海拔升高,飞虱若虫峰次减少、海拔900m以上稻田一般只出现1若虫高峰,雌成虫密度低,则繁殖率高,反之则低,不同水稻品种地飞虱抗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红卷象(Apoderus rubidus)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动态和分布性变化规律,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划分样方对常春油麻藤种植区中的寄生卷象叶卷数量动态、空间分布、寄主植物状态等进行记录和统计,通过聚集指标及平均拥挤度指标分析叶卷聚集程度,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判断聚集原因。【结果】在垂直分布上,超过80%的叶卷分布于中上层;叶卷水平分布呈现中间集中、两侧分散的特点;58.4%的叶卷出现于幼嫩叶片上,未发现出现在老黄或患病叶片上的叶卷;各样方中叶卷数量与寄主植物生长状况关系不显著;红卷象在雅安地区一年两代发生,叶卷数量每月变化明显,空间分布倾向于逐渐扩散,但叶卷空间分布型在不同月份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加,呈密度依赖性,每月的聚集均数都小于2。【结论】红卷象卷叶时倾向于选择健康幼嫩的叶片;成虫在小范围内具有迁移能力,使叶卷倾向于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