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城疫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城疫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引起了4次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是由一种新基因型引起的。尽管新城疫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其基因型众多。论文主要综述了新城疫病毒基因型的划分方法以及国内外不同时期新城疫的流行状况及其特点,分析了国内外流行毒株及流行趋势,目前在国内外三大家禽中主要流行基因Ⅶd亚型毒株,鸽群中主要流行基因Ⅵb亚型毒株,为我国新城疫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此外,弱毒株在新城疫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病毒性传染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发生和流行以来,已经20余载.据田间流行优势毒株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经典毒株流行阶段(1995—2006年)、 高致病性变异株流行阶段(2006—2013年)和新近的类NADC30毒株流行阶段(2013年至今).2013—2014年间与美国分离株NADC30亲缘性较高的一类PRRSV毒株开始在我国暴发流行,其具有与NADC30和MN184等谱系1(lineage 1)毒株相同的nsp2编码区缺失模式.致病性分析及疫苗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其致病性介于高致病性毒株与经典株之间,目前商用疫苗对其保护效果不佳.且类NADC30毒株易与其他PRRSV毒株发生重组,产生新的变异株.类NADC30毒株的广泛流行,以及相关重组毒株的叠现,进一步增加了PRRS疫病防控的难度.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们国家新发的伪狂犬病毒(PRV)流行毒株与欧美国家猪伪狂犬病病毒经典毒株(Bartha-K61代表株)从基因型上来说,处于不同的分支,流行毒株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基因型,即基因Ⅱ型,而经典毒株属于基因Ⅰ型;但血清型并没有变化,Bartha株疫苗仍然有一定的保护力。现在,从爆发伪狂犬病的猪身上分离出的毒株来看,毒力普遍很  相似文献   

4.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主要的致病特点是引起仔猪急性腹泻、呕吐、脱水及死亡,PEDV的感染也可引起怀孕母猪腹泻、厌食,从而影响母猪的正常繁殖功能。自2010年以来,PEDV变异毒株的流行已对全球的生猪产业造成严重影响,而已有的防控措施已经不能应对新的流行态势。近年来,针对PEDV变异毒株流行变化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新的技术及手段已经应用到本病的控制中。论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特点,重点讨论不同检测方法和疫苗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应用于变异毒株防控中的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广东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株ORF5基因的遗传演化情况,采用RT-PCR方法对2016年-2017年采自广东省地区猪场疑似PRRS猪肺脏组织样品中的PRRSV ORF5基因进行了扩增,并对这些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12株PRRSV流行毒株的ORF5基因片段.遗传演化分析表明,扩增出的毒株有10株与国内高致病性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分支;2株与广东地区新报道的毒株QYYZ和GM2亲缘关系较近,属于同一分支.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新分离的毒株在GP5抗原表位上存在广泛的变异.结果表明,该地区PRRSV毒株已经发生广泛变异.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广东地区流行的PRRSV ORF5基因的遗传演化特性,也为该地区PRRS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冯娜 《猪业科学》2017,34(7):70-7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杨汉春作了题为《我国PRRS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第一个报告,杨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由于HP-PRRSV的出现、变异与演化,多个HP-PRRSV减毒活疫苗的无序、盲目、高频使用,PRRSV的重组,HP-RRSV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降低与毒力返强,以及猪场疫苗毒与野毒的共存,使得PRRSV毒株多样性剧增,从而导致PRRSV的控制难度加大.另外,近年来,北美毒株NADC30的传入使中国养猪业雪上加霜:类NADC30毒株自2014年开始流行以来,已经成为我国猪场猪蓝耳病毒主要流行毒株之一,该毒株感染主要引起以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为特征,而且该毒株极易与我国毒株(包括野毒株和疫苗毒株)发生重组,毒力属于中等偏强,现有疫苗不能完全抵抗该毒株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猪瘟病毒遗传发生关系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利用反转录及PCR扩增并测定了中国猪瘟兔化弱毒兔组织毒,C-株细胞疫苗毒和近期甘肃省7个地区的10个流行野毒株的E2基因核酸序列。通过序列比较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发现;C-株兔组织毒,C-株细胞毒和中国50-60年代流行的石门强毒株同属于组群1;近期猪瘟流行毒株同属于组群2的两个不同亚组群,其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有较大的差异,表明猪瘟流行毒株向远离疫苗毒株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8.
应用RT-PCR技术对河南省17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9株IBDV的VP2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有30株地方流行株属于IBDV超强毒株,但各毒株间有一定的差异;有9个分离株,既不符合超强毒的特征,也不完全符合弱毒株的特征,属于基因已经发生变异的弱毒株。调查中没有发现变异株的存在。同一鸡群再次发病可能是由同一毒株引起,但基因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IBDV毒株呈分散分布,但也呈现部分的地区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和发展趋势,通过RT-PCR方法,对2015年1-8月份采自广西省各规模猪场的疑似样品进行PRRSV检测,并对阳性病料进行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84份疑似样品中有40份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47.6%,通过完整的ORF5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广西地区流行毒株主要为美洲型PRRSV,且均与高致病性PRRSV高度同源。广西省各规模猪场毒株与2015年7月份采自广东肇庆某规模猪场的PRRSV分离毒株间的同源性均较低,经序列对比发现,广东肇庆分离毒株与美洲流行毒株NADC 30高度同源。结果表明,广西地区主要流行毒株为美洲型高致病性PRRSV毒株,且与美洲流行毒株NADC30同源性较低,但广东地区已出现美洲流行毒株NADC30,提示广西地区需加强对PRRSV流行及变异的监测,以及采取有效防控策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广东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ORF5基因遗传变异情况,采用RT-PCR对2018年采自广东部分地区疑似患有PRRS的猪肺组织样品进行PRRSV ORF5基因扩增以及克隆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18株PRRSV流行毒株的ORF5基因片段。ORF5基因序列分析表明,18株PRRSV流行毒株ORF5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3.7%~99.8%,PRRSV流行毒株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62.1%~99.8%。基于ORF5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8株PRRSV流行株均为美洲型毒株。其中,10株与以JXA1为代表的高致病性毒株亲缘较近,2株与新型高致病性毒株FZ16A相似;1株与以NT1为代表的疫苗返强毒株亲缘较近,1株与以R98为代表的疫苗毒株亲缘性较近,4株与广东新报道的GM2和QYYZ毒株亲缘性较近。DNA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18株流行株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已报道的代表株相比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GP5抗原表位上存在着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广东地区PRRSV有新型强毒株、重组毒株以及疫苗返强毒株的流行,提示养殖者谨慎、合理使用疫苗,防止疫苗毒株返强和毒株重组,为该地区防控PRR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以来,外来口蹄疫流行毒株不断侵入,给我国造成巨大危害。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现有的主要流行毒株,如A/Sea-97、O/Mya-98、O/PanAsia和O/Ind-2001等,均系外来毒株。结合全球口蹄疫流行形势和毒株遗传衍化关系推测,这些毒株由东南亚地区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最大。此外,常年流行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O/PanAsia-2、A/Iran-05和Asia1/Sindh-08等毒株,以及在印度等南亚地区流行的A/G VII和Asia1/G VIII等毒株传入我国的风险依旧存在。为及时判定外来口蹄疫威胁,做好诊断、免疫等阻断技术储备,本文就外来口蹄疫毒株流行情况和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有关技术储备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外来口蹄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口蹄疫流行现状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科学研判我国口蹄疫流行形势,明确今后我国口蹄疫防控的重点工作。[方法]以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和我国口蹄疫疫情情况、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疫情监测、主动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口蹄疫流行的现状和特点。[结果]目前,我国口蹄疫流行呈零星散发,毒株复杂,但总体疫情形势平稳。通过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我国目前主要流行有O型Mya-98毒株、A型Sea-97毒株,而这些毒株均来源于东南亚国家,污染面广,危害严重。[结论]境外流行毒株的威胁依然存在,防堵境外毒株的传入,加强威胁毒株的储备研究,加强免疫与免疫监测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7,(5):769-775
为了分析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在山东地区的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对2013—2015年收集的临床腹泻样品,参照GenBank中已经发表的PEDV毒株的N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检测PEDV抗原,并对其中的16份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与S1基因测序分析。将含有PEDV流行株S1基因其中1个抗原表位(83~276aa)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获得2株针对PEDV S蛋白抗原表位的杂交瘤细胞,其中1株(1E5)可以区分PEDV经典毒株和流行毒株。临床检测结果表明:PEDV临床检出率由2013年的57.8%提高到2015年的75.68%,PEDV在山东地区的发病季节除春冬季节,近年夏季也呈高发趋势,且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PEDV S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的16株PEDV毒株间的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9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8%~99.7%;山东分离毒株与15个国内外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5%~100%和88.4%~99.9%。对S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发现,7个国外参考毒株、8个国内参考毒株与本次分离到的16个PEDV毒株被分为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G1和G2。在2013-2015年分离到的16株毒株中,有3株位于G1中,且距离CV777经典毒株较近;剩余的13株位于G2中,G2则以近年流行毒株为主,而山东分离株主要在G2分支中,这也解释了现有CV777疫苗毒株在山东地区的免疫保护力不佳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不仅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分析了山东地区PEDV的流行和变异情况,为指导该地区PEDV疫病防制提供了新的参考,并且制备了能够区分PEDV经典毒株和流行毒株的S蛋白单克隆抗体,为本病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检测工具和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对猪蓝耳病的认识(一)充分认识蓝耳病病毒的变异特性蓝耳病病毒(PRRSV)是变异率较高的病毒之一。当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流行株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活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近年来辽宁地区猪瘟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本试验利用RT-PCR方法对2006年~2011年辽宁地区发病猪群中猪瘟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并获得了20株猪瘟病毒E2基因部分编码序列的扩增片段,测序后得到276 bp的E2基因编码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利用DNAStar和MegAlign等软件对所测定的20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20株猪瘟野毒株分别属于基因2.1、2.2亚型和1.1亚型,其中基因2.1亚型已经成为辽宁地区猪瘟病毒的优势流行毒株.属于基因2.1亚型的猪瘟野毒株与疫苗株之间的同源性在76.8%~80.5%之间,与经典强毒Shimen株的同源性在77.4%~81.1%之间.而病毒E2基因变异位点主要分布在所测序列的前30个氨基酸,与强毒Shimen株、疫苗株相比其变异率高达20%以上.说明近期流行毒株的变异呈现一定的多样性,并且多数毒株已向远离强毒Shimen株、疫苗株方向变异.  相似文献   

16.
获得6株闽西地区PEDV毒株,对其S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分析,确定闽西毒株S基因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闽西毒株S基因相互间高度保守,与当前国内外流行毒株高度同源,属于当前流行毒株。并且,闽西毒株与疫苗毒株CV777和早期韩国毒株(DR13和SM98)均存在遗传差异。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疫苗毒株CV777相比,闽西毒株S基因中和表位区域COE中存在8~11个突变位点,与2010年后中国分离毒株相似。重组分析显示,闽西毒株与当前国内流行毒株起源相同,为早期疫苗毒株和变异毒株的重组毒株,这可能是导致近期疫苗接种失败的原因。本试验结果对了解闽西地区以及我国PEDV的流行病学提供了资料基础,为PEDV新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由富道动物保健品公司资助英国利物浦大学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欧洲2002-2007年流行的传染性支气管炎(IB)田间分离株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002-2004年最普遍流行的毒株是Italy-02,这也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优势毒株。从2004年开始,一个新的毒株类QX(L1148/D388)出现,它是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目的流行毒株,从2006年开始这个毒株在法国流行。  相似文献   

18.
1疫苗的种类及特点我国目前新城疫流行的毒株主要有两种:1与疫苗株LaSota类似的毒株。这是20世纪长期存在的主要流行毒株,约占我国目前流行毒株的35%。2变异毒株,约占我国目前致病流行毒株的65%。新城疫(ND)中等毒力苗(Ⅰ系)。只用于经过基础免疫的鸡群做加强免疫。优点为抗体生长速度快,免疫持续时间长。缺点为副反应较大,存在毒力返强和散毒危险。弱毒苗。包括以下几种:1Ⅱ系(B1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云南省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流行毒株E2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采用RT-PCR检测云南省疑似猪瘟阳性样品,并获取4株E2全基因序列。对所获的E2基因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树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获得4条全长均为1119bp的云南省CSFV流行毒株E2全基因序列。4株云南毒株序列的同源性为81.7%~99.6%,与疫苗毒株的同源性为81.3%~94.5%,与其他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81.8%~99.6%。遗传进化分析表明,4株云南流行毒株分为两个不同的进化分支,1株流行毒株和疫苗毒株同属于1.1基因亚型,其他3株流行毒株分布在另一进化分支上,属于2.1c基因亚型,研究结果为云南地区猪瘟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猪瘟病毒湖北流行株(CSFV-HBWH-2017株)E2基因遗传变化规律,参照Gen Bank公布的CSFV-E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CSFV-HBWH-2017株E2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以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E2基因PCR扩增产物大小为1 489 bp,编码496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显示HBWH-2017株与Gen Bank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6.0%~96.0%,与湖南HNLY-2011株同源性高达96%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同一分支2.1c亚型,表明2.1c毒株已经成为湖北地区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